急性心肌梗死亚急性期心电图特征
急性心肌梗死的亚急性期(称为近期) 是心电图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通常发生在 心肌梗死后数天至数周(一般为 1-6 周)。 在此阶段,心电图的变化反映了心肌从急性 损伤向慢性修复过程的过渡。 ST段回落: 在亚急性期,ST段抬高逐渐消退 并回到基线。如果 ST段持续抬高超过 2 周, 可能提示室壁瘤形成。 机制:ST段代表着心室的平台期。在急性期因为 有损伤电流的产生导致ST段升高,而在亚急性期 时随着心肌坏死的完成,缺血区域的心肌细胞 逐渐丧失电活动能力。同时坏死的心肌组织逐渐 被纤维化瘢痕替代。 瘢痕组织不具备正常的 电活动能力,不会产生新的电位差。 ST 段回落反映了心肌坏死的完成以及修复过程 的启动。 如果 ST 段持续抬高超过 2 周,需警惕 室壁瘤、心包炎或再梗死等并发症。 病理性 Q 波持续存在:宽而深的 Q 波(≥0.04 秒,深度 ≥1/4 R 波)持续存在。这些 Q 波通常 是永久性的,提示不可逆性心肌坏死。 在正常心电图中,Q 波是正常的电生理现象, 通常由室间隔的去极化引起。正常 Q 波的持续 时间一般小于 0.04 秒,因为室间隔的去极化 非常短暂。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缺血区域的心肌 细胞发生不可逆性坏死,被纤维化瘢痕替代。 这些瘢痕组织无法产生或传导电信号,导致局部 电活动丧失。坏死区域周围的正常心肌需要 更长时间完成去极化,从而延长了 Q 波的持续 时间。持续时间 ≥0.04 秒提示缺血范围涉及 较大的心肌厚度 通常是透壁性心肌梗死:透壁区指心肌的整个 厚度范围,从心外膜到心内膜的全部心肌组织, 非透壁性缺血/梗死:缺血或坏死范围局限于 心内膜下心肌或部分心肌厚度,未波及心外膜。 心肌由三层主要结构组成: 心外膜下心肌:靠近心脏外表面的一层心肌。 中层心肌:位于心肌中间的一层。 心内膜下心肌:靠近心脏内腔的一层心肌。 T 波倒置加深或恢复正常:T 波倒置可能进一步 加深,呈冠状 T 波。在亚急性期后期,T 波可能 逐渐变浅甚至恢复正常。 机制: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缺血区域的心肌 细胞发生不可逆性坏死。坏死的心肌组织被 纤维化瘢痕替代,丧失正常的电活动能力。 瘢痕组织周围的正常心肌复极时间延长且不均匀 正常情况下,心室肌的复极是从心外膜向心内膜 进行的。缺血和坏死区域的心肌细胞丧失了正常 的复极能力。瘢痕组织周围的正常心肌复极顺序 紊乱,复极方向可能逆转为从心内膜指向心外膜。 面向缺血区域的导联会记录到更强的负向电流, 因为复极的起点(心内膜)靠近导联正极, 而复极的终点(心外膜)远离导联正极。 负向电流增强,导致 T 波振幅降低甚至倒置。 如果这种复极异常集中在某一区域,则 T 波会 变得更加深倒置,表现为 T 波加深。随着心肌 修复过程的进展,瘢痕组织周围的正常心肌复极时间逐渐缩短。 复极异常逐渐减轻,T波振幅降低并逐渐恢复 正常。尽管瘢痕组织本身无法恢复正常的复极 功能,但其周围正常心肌的复极顺序可能部分 恢复。这种部分恢复使得T波逐渐变浅甚至 恢复正常。
最后编辑于 03-17 · 浏览 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