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蔡长福老师六经辨证之论肺癌的病根不在肺(二) ——肺萎之种种

发布于 02-28 · 浏览 420 · IP 天津天津


img

 

 

       肺萎第一证——甘草干姜汤证

 

      《内经》讲:肺之病,其症状在肺,而其病因却在脾胃!这就叫症状反映在肺,而其发病的实质却在那些没有症状的脏器之中,二者是“显隐”的关系。

   肺病的源头在脾胃,其表现却在肺部,这是源头的问题波及所致;而脾胃的正常代谢,源自肾阳的温煦和太阳的保护,一旦肾阳不足,太阳必病,太阳病了就不能保外护里,肺失去了保护,大环境变了,必受其累,受寒而病。

肺寒者热气不得灌顶,寸脉必沉;寸脉若沉,寒气聚集在胸中,寒气之中的寒水、水气聚集不得外发,必成痰饮,饮多上泛,痰聚胸中,遇寒就咳,咳大口的白痰。针对这种情况,医圣提出了肺萎第一证——甘草干姜汤证。

为何肺萎之证,需要甘草干姜汤呢?甘草甘温,直捣心脾,扶心保肺;干姜大温,能治脾寒而不能正常代谢,好比启动器,脾寒见干姜就发散,脾就有了动力,动则大气一转,上下接通,问题迎刃而解。

所话说“言在此,而意在彼!”此方之中,看似没有应用治肺理肺之药,而能解肺萎之病,张仲景的伟大之处于此可见一斑。

 

肺萎第二证——射干麻黄汤证

射干麻黄汤证,医圣意其寒在体表,喘咳不解,痰饮聚集在膻中,痰多者必有鸡鸣声,这是肺萎第二证。咳痰日久,长期不解,痰聚成热,黄痰、稠痰、粘痰,这都是热痰,这叫热耗肺阴。此种情况,日久不解,必生大病,肺里形成疙瘩,胸片一照,就会见肺部出现斑斑点点。

 

 

 

肺萎第三证——二阳合病证

这种热长期不解,热痰聚集在肺与隔膜之间,热上加热,热则痰稠,咳不出,暴咳不止,这应该是二阳合病证,要用葛根汤加射干麻黄汤加石膏;若其病长期咳嗽,肺阴大伤,那应该设苇茎汤;咳而带血者,重用甘草与桔梗;若白痰、黄痰、血痰出现,合上甘草干姜汤。

 

 

       肺萎第四证——厚朴七物汤证

 

     若肺的津液耗干,五脏六腑的津液又不能供养之,时日既久,大肠回气上升,出现病腹满,想吃东西而不敢吃,吃后腹胀。《伤寒杂病论》说:“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这是病在腑而兼表,急下存阴兼解表,有可能起死回生。

     病解后,赶紧调补中焦,桂枝汤合理中汤。若小便发黄,色黄染地,小便起泡沫,气味发骚发臭,这预示其病在脏;若其湿热在谷疸,则应除湿热保阴,方用茵陈五苓散;若有柴胡证,酌情加减可也。

若见到肺癌、小细胞癌、纵膈肿瘤,一个是湿热,一个是胀气,临床上要辨清,不能用错方剂。

 

 

肺萎第五证——肺萎的坏证

 

此病耽误日久,其人的五脏六腑之本能下降,二便常常不通。若患者左边脖子上出现淋巴肿大,大如芒果,此病就难治了。即《内经》所谓“五有余,两不足”之证,患者体质大虚,邪在上难以消散,“汗”也不是,“下”亦不是,难于错手!且体虚之人,常常有表证,表证不解常常腹满,病人特别痛苦!

这种病人,只能扶正祛邪,以保正气来解表,以保正气来泻下。若病有好转,好好护理,不能当风,不能洗澡,若护理得当,患者或许还有生还的可能。

 

小结:足六经与手六经

 

肺萎之肺,即手太阴也,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则属手阳明也。

或谓医圣之书,“伤寒”写的足六经,而“杂病”写的是手六经。

又或谓“伤寒者”,为卒病,而“杂病者”乃痼疾。卒病累积日久,量变而质变,转为痼疾。譬如,“太阳风”为卒病,桂枝汤证也;而“痉病者”则为痼疾!其“柔痉者”,其证备,其脉沉迟,宜桂枝加栝楼汤。

 

    



 

肺癌 (344)

最后编辑于 02-28 · 浏览 420

回复收藏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