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药用机制浅释

柴桂方应老师,对白术,研究颇深,这是他《白术药用机制的浅释》:
白术为健脾之要药,这是大家所熟悉的,但是应用该药物,只知道有健脾的作用是不够的,有必要来探讨一下,白术健脾的药用机制,能更明白地应用该药物。
首先要明白脾的运化机制,脾主运化是指脾运输与转化水谷精微的作用,但是脾的运化机制有吸收与转化的两个作用。吸收就是把精微物质或代谢产物吸收进入脉内,再转输膀胱排出体外;转化,就是吸收进入的水谷精微,脾能将其转化为对人体有用的气血津液,这个过程称为转化,所以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谓之血”之说。在这两个作用中,白术的作用在于运之吸收,而黄芪在于化,所以白术与黄芪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白术健脾的作用在于吸收,这个吸收的过程是物质由外进入脉内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胃肠道的水谷精微的吸收,所以用白术的主要作用在于健脾止利;其次,由于苦燥之性能燥胃肠道表面之湿邪,因而用于黄疸以及湿证,这是白术健脾的外在表现。白术的内在表现对体内水湿之邪的吸收,正常的津液在脉内,外出濡养是少量的,如果大量渗出则为湿邪(脉内津液过多为水饮,出于脉外则为湿邪),而这个湿邪的吸收也是脾的表现之一,临床常见的水肿,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均是湿邪的表现,也是应用白术健脾的指征。其次,痹症的肿胀,组织的水肿,均可以用白术来治疗。所以脾虚引起的内外的湿邪均可应用白术。
另外有一点还需明白的,就是白术还有生津止渴、润肠通便、止汗、除热、安胎止血、利腰脐间血的功效,均是取决于健脾以吸收的作用机制。
生津止渴者,《名医别录》有益津液的说法,就是吸收水谷精微进入脉内,能营养全身,因而起到益津液的作用。
润肠通便者,脾的吸收能减少津液的外出,包括汗出。小便太过,能使津液进入脉内,以利于布散全身,所以张仲景去桂加术,就是减少桂枝的辛散,增加脾的吸收,因而能起到通便的作用。
止汗者,这一点就更明白了。
除热者,一是脾虚津液不能进入,不能制约阳气而致,《内经》的气虚发热就是这个道理。二是脉外的湿邪阻滞阳气的外透也可以引起发
热,用白术也可以。
安胎止血者,取其健脾以利于吸收,能减少津血的外出。有利于养胎固胎。
利血者,也是取此功效,脾虚失运,津液吸收减少,容易出现血燥,脾虚水肿的病人血液就是津液不足的。其次,血燥生风引起的“痉”(《神农本草经》)以及《名医别录》的“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用白术也是这个道理。
最后编辑于 02-11 · 浏览 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