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冠脉扩张Z-score,到底该怎么计算?

川崎病的诊断标准中,超声心动图评估冠脉扩张的Z-score(Z值)是一个关键指标,它不仅用于确诊川崎病及其不典型形式,还对病情评估和治疗指导至关重要。尽管如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对如何计算冠脉扩张的Z-score感到困惑,指南中也并没有具体给出计算方法。
Z-score的历史沿革
1984年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 制定第一个冠脉损伤标准:5岁以下儿童的冠脉直径>3mm;5岁以上儿童的冠脉直径>4mm;或受损的冠状动脉直径大于邻近冠状动脉的1.5倍,或冠状动脉回声测定不规则。此标准由于简单易用,曾被广泛使用。
1998年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Zorzi等首先提出应用体表面积(BSA)校正后的Z值评价冠脉损伤的程度。①(格式问题,引用文献序号不能上标,下同)
2002年以来,由于基因的多态性差异,多个国家对冠脉直径的正常值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多种Z值的计算方法。在中国,多家儿童医院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深圳儿童医院的研究规模最大、样本量最多。

Z-score的主流计算方法

表1 ②
Z-score的具体获得方法(相应网址)
1、波士顿儿童医院 McCrindale et al 法:https://zscore.chboston.org/
2、加拿大Dallaire法,网页中另附其他计算方法的参数、以及本地化的APP:https://www.pedz.de/en/heart.html
3、日本Kobayashi法,网页中另附Kurotabi、Tan、McCrindle、Dallair方法:http://raise.umin.jp/zsp/calculator/
4、深圳儿童医院的Z值计算器。可以搜索微信小程序“深圳市儿童医院超声影像科”,或扫描二维码进入。

图2
Z-score的计算有一定的复杂性,目前深圳儿童医院的计算方法,以及加拿大Dallaire法在其论文中公布了具体的计算方法。

图3 加拿大Dallaire法 ③

图4 深圳儿童医院的计算方法 ④
Z-score的局限性
Z-score仅评估了连续冠脉中的特定点,因而1984年日本标准提出的“冠状动脉直径大于邻近冠状动脉直径的1.5倍,以及冠状动脉回声不规则”仍具有价值。
多种的Z-score的计算方法,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的数值有一定的差异,可能会影响临床决策,尤其是抗凝药的决策。

图5 1100例川崎病冠脉病变发生的位置和概率⑤

表2 中华儿科学杂志《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2020年修订版)》推荐的冠脉标准测量部位⑥
在中国,许多医院的超声心动图冠脉评估存在测量不足的问题,部分原因是商业因素——一些医院的心脏超声机器整合了Z-score计算方法,但需要额外的专利授权费,而大多数机器尚未获得专利授权,限制了Z-score的测量。另一部分的原因是超声科医生对儿童川崎病的认识不足。例如,中华儿科学杂志《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2020年修订版)》推荐的冠脉标准测量部位有7个,且每个部位需要观察2-5个标准切面。国内不少的超声科医生仅仅测量了RCA近段、LCA、LAD近段几个主要的部位,从图5得知,这几个部位的冠脉扩张和冠脉瘤发生的概率分别是46%和64%。
Z-score的临床意义
1.川崎病的特征性超声心动图异常包括:(1) 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或右冠状动脉Z 值≥2.5;(2) 冠状动脉瘤(coronary artery aneurysm, CAA)形成;(3) 有以下超声心动图表现≥3 项:①左心室功能下降;②二尖瓣反流;③心包积液;④任一冠状动脉Z 值达2.0~2.5。⑦
2.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分类。
根据冠状动脉解剖形态的异常情况,结合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对川崎病CAL进行风险分级(表3-5)。CAL多累及近段,近段无异常而仅远端受累的情况罕见。多数患儿仅为轻度扩张,大多在4~8 周内恢复正常。巨大 CAA 发生率为 0.13%~0.70%[7-9],恢复的可能性小。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儿尽管冠状动脉内径恢复正常,但存在血管结构和功能持续异常,可进展为狭窄或闭塞。
日本指南JCS/JSCS(2020年)分类⑤

表3
美国AHA指南(2017年)分类 ②

表4
国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2020年的分类⑥

表5
3.基于川崎病冠脉风险分级的治疗方案和随访建议。
川崎病CAL药物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和抑制血栓形成,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预防或解除冠状动脉痉挛,降低心脏工作负担,保护心肌,防止血管壁重塑。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 CAL 临床风险分级,见下两表:
日本指南JCS/JSCS(2020年)推荐的治疗方案⑤

表6
国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2020年的推荐治疗方案⑥

表7
川崎病患儿应根据CAL的临床风险分级进行随访管理,具体方案见下表:
国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2020年的推荐随访方案⑥

表8
小结
本文概述了Z-score在川崎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包括其历史发展、计算方法、局限性和临床意义。Z-score作为一个关键的诊断工具,有助于评估冠脉扩张和指导治疗决策。然而,由于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和测量的不足,Z-score的应用仍面临挑战。未来的研究和实践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以确保Z-score在川崎病管理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部分参考文献:
[1] Zorzi A D , Colan S D , Gauvreau K ,et al.Coronary artery dimensions may be misclassified as normal in Kawasaki disease[J].Journal of Pediatrics, 1998, 133(2):0-258.DOI:10.1016/s0022-3476(98)70229-x.
[2] McCrindle B W, Rowley A H, Newburger J W, et al.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long-term manage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 circulation, 2017, 135(17): e927-e999.
[3] Dallaire F, Dahdah N. New equations and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coronary artery Z scores in healthy children. J Am Soc Echocardiogr. 2011;24:60–74. doi: 10.1016/j.echo.2010.10.004.
[4] 范舒旻,夏焙,陈伟玲,等.川崎病患儿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分析[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4(7):7-11.DOI:10.3877/cma.j.issn.1672-6448.2014.07.003.
[5] Fukazawa R, Kobayashi J, Ayusawa M, et al. JCS/JSCS 2020 guideline 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ardiovascular sequelae in Kawasaki disease[J]. Circulation Journal, 2020, 84(8): 1348-1407.
[6]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2020年修订版)[J].中华儿科杂志, 2020, 58(09):718-724.DOI:10.3760/cma.j.cn112140-20200422-00421.
[7] Xie LP, Yan WL, Huang M, et al. Epidemiologic features ofKawasaki disease in Shanghai from 2013 through 2017[J/OL].J Epidemiol, 2019[2020‑04‑22]. https://pubmed.ncbi.nlm.nih.
gov/31548437/.DOI:10.2188/jea.JE20190065.
[8] Makino N, Nakamura Y, Yashiro M, et al. Nationwideepidemiologic survey of Kawasaki disease in Japan,2015‑2016[J]. Pediatr Int, 2019,61(4):397‑403. DOI: 10.1111/ped.13809.
[9] Kim GB, Park S, Eun LY, et al.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features of Kawasaki disease in South Korea, 2012‑2014 [J].Pediatr Infect Dis J, 2017, 36(5): 482‑485. DOI: 10.1097 /INF.0000000000001474.
最后编辑于 01-03 · 浏览 2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