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效果不佳?新研究发现潜在治疗靶点
静脉溶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中广泛应用,但其疗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患者对溶栓治疗反应不佳,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挑战。近期一项发表于《Stroke》的研究,为改善这一状况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背景
AIS 是全球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率有待提高。研究表明,血栓的组成成分与溶栓抵抗有关,其中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可能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NETs 是中性粒细胞激活后释放的一种物质,其在血栓中的存在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但目前的治疗手段对 NETs 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需要深入研究以探索新的治疗策略。
研究方法
- 样本采集与处理:研究人员从布拉格的两家医院收集了 72 个血栓样本,包括 28 个冠状动脉血栓样本和 44 个脑动脉血栓样本,这些样本均来自接受机械取栓术(MT)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并在患者知情同意下获取,随后进行了规范的处理和保存。
- 组织学评估与血栓年龄判断:通过苏木精 - 伊红(H&E)染色,专业病理学家对样本中的白细胞、Zahn 线、纤维化、粥样硬化物质和纤维蛋白 - 血小板复合物等成分进行评估,依据相关标准将血栓分为新鲜血栓(<1 天)、溶解期血栓(1 - 5 天)和机化血栓(>5 天),以确定血栓的年龄。
- 免疫组化检测与 NETs 定量分析:采用抗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抗体和抗组蛋白 H2B 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运用数字化病理分析软件(QuPath)对 NETs 进行定量,以明确 NETs 在不同血栓样本中的表达水平。
- 统计分析方法:运用 Wilcoxon 和 χ² 检验分别对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的分布进行比较,使用伽马回归分析治疗与 NETs 含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中介分析探究血栓部位和年龄对 NETs 含量的影响。


研究结果
- 脑动脉与冠状动脉血栓构成不同:研究发现,脑动脉血栓中溶解期血栓的比例明显高于冠状动脉血栓(66% 比 14%,P = 0.005),且脑动脉血栓含有更多的白细胞、纤维蛋白 / 血小板和 Zahn 线,红细胞较少,不存在粥样硬化物质,进一步证实了脑动脉血栓主要为栓塞来源。
- NETs 在脑动脉血栓中高度表达:脑动脉血栓中 H2B 的表达显著升高(P = 0.031),这表明 NETs 在脑动脉血栓中的表达水平较高,可能对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 溶栓治疗与 NE 阳性率相关:研究显示,无论血栓来自脑动脉还是冠状动脉,溶栓治疗均与较高的 NE 阳性率密切相关(平均边际效应为 6.461,95% 置信区间为 0.7901 - 12.13,P = 0.02555)。在调整血栓部位后,溶栓与 NETs 的关联依然显著(平均边际效应为 7.896,95% 置信区间为 0.2095 - 15.58,P = 0.04407)。
- 血栓年龄是 NETs 含量的独立预测因素:进一步分析表明,血栓年龄是 NETs 含量的唯一独立预测因子(P = 0.014),并且溶栓治疗对血栓年龄与 NETs 含量之间的关系并无中介作用。
研究结论
该研究表明,脑动脉和冠状动脉血栓在组成和年龄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脑动脉血栓中 NETs 表达水平较高,而血栓年龄是决定 NETs 含量的关键因素,且与临床预后相关。目前的治疗手段对 NETs 含量影响有限,因此,未来有必要探索新的药物治疗方法,如联合使用重组人脱氧核糖核酸酶 I(DNase I)等,以抑制 NETs 的形成或促进其降解,从而提高溶栓治疗的效果,改善 AIS 患者的预后。
研究意义
这项研究为深入理解 AIS 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突出了 NETs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开发针对 NETs 的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有望为 AIS 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方法,降低残疾和死亡风险,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最后编辑于 2024-12-14 · 浏览 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