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糖尿病患者不明原因血小板减少病例分享(最终结果出乎意料)

病例信息
患者,女,70岁,以“发现血糖升高20年,双下肢麻木1周”为主诉入院。患者20年前发现血糖升高,给予胰岛素等药物控制血糖,自诉血糖控制尚可。1周前出现双下肢麻木,疼痛症状,来我科住院治疗。
既往病史:高血压30年余,冠心病10年余。平素规矩服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硫酸氢氯吡格雷,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等药物治疗。无手术及外伤史,无药物过敏史。
家族史,无家族遗传病及传染病史。
患者入院检查回示:





患者入院血小板回示 49。暂考虑患者常年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引起,嘱患者暂停抗凝药物。
一周后复查血常规回示:血小板52

患者血小板纠正不明显,遂给予口服利可君片,地榆升白片等药物治疗。
2周后复查血常规回示 血小板 59

患者血小板纠正仍不明显,遂与患者家属谈话后,给予进一步骨髓穿刺。
处理分析
患者多次血常规化验示血小板计数减少,目前考虑哪些情况?
总结与讨论
临床在患者刚入院症状不典型,需要先待排除其它疾病
1.脾功能亢进:在血小板减少的同时,往往合并白细胞减少和贫血,体检可以发现脾脏肿大。该患查体肝脾肋下未扪及,辅查白细胞未见减少,腹部彩超未见脾大,所以排除。
2.肿瘤相关的血小板减少:实体肿瘤细胞可以侵润骨髓,造成血小板减少。该患肿瘤标志物、胸部CT未见实变影。排除。
3.病原感染相关血小板减少:HIV、HCV、TB等感染亦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结合该患病史、辅查暂未发现病毒及TB感染病原学依据。
4.其他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也可能出现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B细胞肿瘤、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低γ球蛋白血症及以及异基因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结合该患病史、查体、辅查暂不考虑以上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
5.假性血小板减少:有些被检测者血小板对EDTA抗凝剂出现反应,在体外出现血小板凝块,使血小板低于正常值,可改用枸橼酸钠等其他抗凝剂进行纠正。但患者多次复测血小板都处于偏低状态,因此排除。
6.药物因素,药物性血小板减少一般发生于初次用药后5-7天,间断使用药物时症状出现更快。患者入院时发现血小板降低后,给予暂停抗凝药物,且未服用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暂排除。
最后编辑于 2024-11-12 · 浏览 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