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浮肿伴腹泻,患儿确诊小肠淋巴管扩张症!1 个病例教你治疗方案
病例资料
1 病史简介
患儿,男,2 岁 9 月,因「间断浮肿 2 年多,再发浮肿伴腹泻 6 天」入院。
现病史:2 年前(2 个多月龄),患儿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间断浮肿,主要表现为眼睑、阴囊浮肿,有时伴有腹泻及腹胀,腹泻时大便为稀糊及浠水样,无黏液脓血,次数 3~10 次/天,发作期间无明显发热,无皮疹,无关节肿胀等。此次入院前 6 天再发腹泻,性质同前,伴阴囊浮肿。病后先后 4 次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多次查肝功能提示白蛋白降低( 14.3~16.6 g/L),球蛋白降低 (10~14.8 g/L);血常规提示淋巴细胞比例降低(0.18%~0.2%),嗜酸性粒细胞(EOS)比例升高(0.07%~0.12%),院外每次住院均予以多次白蛋白输注,患儿浮肿消退,复查肝功能指标好转出院。未给予其他特殊治疗。
病后精神食欲欠佳,小便未见明显异常,大便如上述。
平素食纳可,无挑食偏食情况。个人史、既往史、家族史均无特殊。
体格检查:体温(T)36.6 ℃,呼吸(R)28 次/分,心率(P)120 次/分,体重 11.0 kg(< P3),身高 90 cm(P10~25)。精神一般,眼睑稍浮肿,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唇红,湿润,双侧呼吸音对称,无干湿啰音,心音有力。腹部外观膨隆,过脐腹围 47 cm,肝脾肋下未扪及,移动性浊音可疑阳性,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四肢无明显水肿,阴囊区肿胀,透光试验阳性。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WBC)13.2 × 109/L,中性粒细胞(L)1.1 × 109/L,嗜酸性粒细胞(EOS)0.79 × 109/L,血红蛋白(Hb)128 g/L,血小板(PLT)499 × 109/L,C 反应蛋白(CRP)< 8 mg/L。肝功能:白蛋白 16 g/L,球蛋白 8.9 g/L,余无异常。电解质:血钾 3.2 mmol/L,血钙 1.62 mmol/L,血镁 0.51 mmol/L。免疫球蛋白: IgG 1.27 g/L,IgA 0.45 g/L,IgM 0.27 g/L,余无异常。胃肠道超声:部分肠壁稍增厚、肠腔淤胀,部分肠腔扩张积液,中量腹腔积液。肾功能、心肌酶谱、凝血功能、大小便常规、大便培养、肝炎标志物、HIV 抗体、EB 病毒抗体、胸片、心电图、肝胆胰脾肾超声无异常。
2 治疗经过
患儿有浮肿,有严重低蛋白血症,予以补充白蛋白后浮肿可消退,因此浮肿考虑低蛋白血症引起,低蛋白血症的原因主要包括摄入不足、合成不足、异常丢失(肠道、肾脏)、消耗增多。结合病例患儿病史,考虑肠道丢失,也就是蛋白丢失性肠病。蛋白丢失性肠病常见病因如下:
表 1. 蛋白丢失性肠病的常见病因[1]

因此,入院考虑:
1 蛋白丢失性肠病: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2 腹腔积液
3 营养不良
4 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钙、低镁)
内镜及病理检查如下:


图 1. 胃镜检查结果。左图:胃体基本正常黏膜;右图:十二指肠降部黏膜可见密集分布雪花状改变,提示小肠淋巴结扩张症。



图 2. 胶囊内镜检查结果:均可见密集分布雪花状改变,内镜结果提示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左图:十二指肠黏膜;中图:空肠黏膜;右图:回肠黏膜。


图 3. 病理检查结果:符合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病理改变。左图(200 倍 HE 染色):黏膜层可见肠绒毛,其内可见扩张淋巴管,腺体间淋巴管增多,部分扩张,可见较多单个核细胞浸润,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局灶性增多,最多 10~15 个/HPF,未见肉芽肿结构;右图(D2-40 免疫组化):淋巴管(+)。
结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 9 版)》[2]的诊断标准:
① 具有腹泻、水肿典型的临床表现;② 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减少;③ 人血白蛋白(ALB)和 IgG 同时降低;④ 组织病理学证实有淋巴管扩张;⑤ 肠道丢失蛋白质增多证据。
具备前 3 项为疑诊,具备后 2 项中至少 1 项;排除了结构畸形、肿瘤、免疫等继发因素。明确诊断为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诊断明确后,制定治疗方案:
1、营养方案(请营养科会诊)
治疗原则:低脂、高中链甘油三酯(MCT)、充足热量、高维生素饮食,终身治疗。
长链甘油三酯(LCT)摄入量限制在总热量的 10% 以下,结合患儿年龄,应为 10~20 g/d;
奶:低脂奶、脱脂奶、高 MCT 肽类配方(小佰太能特殊医学用途全营养配方食品);
油:高中链脂肪酸油剂(椰子油、棕榈核仁油);
肉类:精瘦肉、鱼肉等;补充水溶性及脂溶性维生素;
2、对症治疗
补充白蛋白、蒙脱石散、益生菌等。
经上述治疗 9 天,患儿腹泻明显好转,大便 2~3 次/天,浮肿消退,复查低蛋白血症及电解质紊乱纠正,遂好转出院。出院后嘱其继续坚持饮食治疗。
出院后随访,情况如下:
1 个月后随访:浮肿未反复,大便 1~3 次/天,有时稀便,复查 ALB 30 g/L;
5 个月后随访:偶有轻微腹泻,无浮肿,复查 ALB 29 g/L;
16 个月后随访:期间「感冒、发热」后再发腹泻、浮肿,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后好转,此次复查 ALB 31 g/L。
监测生长发育:
表 2. 随访身高、体重情况



图 4. 监测的体重、身高曲线图。左图:体重曲线;右图:身高曲线
至此,患儿总体病情控制比较满意,继续治疗随访中。
病例讨论
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PIL)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淋巴管内压力升高,淋巴液漏入肠腔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该病为罕见病,容易漏诊及误诊。而及早诊断对于改善预后非常重要。慢性腹泻伴浮肿是考虑该病的重要线索,若同时伴有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要高度怀疑[3,4]。
需要强调的是,目前 PIL 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低脂、高蛋白、富含 MCT 的饮食为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1,3]。长链甘油三酯形成乳糜微粒在肠道经淋巴管吸收入血,可引起淋巴管内压力升高使淋巴管迂曲扩张破裂致淋巴液漏出,而 MCT 对胆盐和胰酶的依赖性小,在肠内容易水解,可直接被门静脉吸收,从而减少淋巴液的渗漏,使蛋白的丢失减少[5]。富含 MCT 的饮食治疗可改善 PIL 的症状,且需长期坚持[4]。
总结
本例患儿在接受饮食治疗后,症状得到控制,生长发育得到改善。由于饮食治疗为对症治疗,因此强调坚持终身。若中断饮食控制,则疾病有复发或加重可能,这一点需要在治疗初期充分告知患儿及家属。
那如何让患儿及家属坚持治疗,充分的宣教与沟通非常重要,特别是这类慢性疾病的管理,更需要医生耐心解释病情,细心治疗饮食,监督病患定期随访,才能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简介

李蜀媛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医学硕士,主治医师
重庆市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秘书
重庆市妇幼卫生学会妇幼营养专委会儿科消化营养学组委员
重庆市儿童健康专委会科普传播学组委员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参考文献
[1] 宋琳,徐樨巍. 儿童蛋白丢失性肠病[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9,34(11):899-902.
[2]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9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3] 沈惠青. 儿童原发小肠淋巴管扩张症[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8,33(7):490-495.
[4] 叶珊,詹学. 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研究进展[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10(11):1613-1616.
[5] 曾天天, 詹学.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诊治进展[J]. 临床医学进展, 2022, 12(3): 2303-2309.

最后编辑于 2024-09-14 · 浏览 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