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如何为基层培养人才
按:
这个办法以好。
2024-9-08,收录
标题-1:“省属县用”模式;
标题-2:“山海”模式;
标题-3:把患者留在基层
大医院如何为基层培养人才
健康报,2024-08-26(6)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副书记 马岳峰
人才短缺、人才流失明显等问题是困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难题,直接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强,医疗质量不高,难以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针对基层人才现状和培养需求,不断创新举措,为基层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分层分级人才培养方案。
标题-1:“省属县用”模式
2021年,丽水市遂昌县人民医院加入浙江省“山海”提升工程,与浙大二院启动新一轮5年紧密合作。2022年,浙大二院—遂昌“省属县用、三级共建”全科医师培养模式被列入国家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2023年,浙大二院与舟山医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浙大二院舟山分院正式揭牌成立。
根据合作协议,在舟山市域、遂昌县域内推行“省属县用”“科联体”人才培养机制,即人员编制在浙大二院、工作在基层。双方选择重点学科进行合作,统一进行人才招录和同质化培养,浙大二院派驻执行主任下沉到基层医院进行同质化管理,学科内分配高年资主治及以上职称人员到基层医院服务半年以上,“一对一”“全天候”培养当地医务人员。
标题-2:“山海”模式
2021年3月,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启动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由13家省市三甲医院重点帮扶32家山区海岛县医院。浙大二院大规模免费接收基层医疗及管理人员来院进修。
针对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学历”层级不高,“著名”大学毕业生少的现象,浙大二院与浙江大学合作举办以“学历”教育为特色,涵盖临床及管理类基础人才培养的“山海·飞鹰”青年骨干高级研修班。学员在浙江大学进行1个月的全脱产理论学习,再在浙大二院进行几个月的“跟班”“导师制”实践学习,考核合格后能获得浙江大学校长签章的“毕业证书”,在当地享受硕士研究生同等待遇。
针对基层医院临床“名医”少,关键技术缺乏的现象,浙大二院推出培养“一招”关键技术的“一招鲜”项目,开展临床实用专项的重点培训,使参与培训的基层医生的某项技术能在单位和区域内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针对县域病源少,基层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提升有限的问题,浙大二院支持基层医务人员定期到浙大二院“回炉”学习。
针对部分医院高品质管理提升需求,浙大二院推出了“未来领导者计划”,培养医院未来管理者。医院还通过专科联动、工作站布局等措施,接收、培训基层医务人员。
标题-3:把患者留在基层
“十四五”以来,浙大二院共接收普通医疗进修人员4676人、护理进修人员2550人,管理进修人员1100人,培养了一批视野开阔、动手能力强、具有科学管理思路的“种子”选手,助力基层医院学科能力提升。
“山海·飞鹰”青年骨干高级研修班共招录三期临床类学员132名、一期管理类学员17名,学员以第一或第二作者名义发表SCI论文30余篇,帮助95%的医院实现了SCI论文零的突破,学员们回院后担任学科负责人的比例达90%以上。
15名“一招鲜”学员学成回院后,在所在医院开展了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ECMO(体外膜肺氧合)、电生理与射频消融术等新技术。
在2023年的“山海”提升工程考核中,浙大二院帮扶的基层医院获评优秀的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数据显示,浙大二院帮扶的基层医院学科平均门急诊量增加31.5%,住院量增加24.7%,县域就诊率平均达到92%,真正将患者留在了基层。医院重点托管专科(下沉专家帮扶)的RW(相对权重)≥2的病例数占比均值同比提升15%;三四级手术量占比均值同比提升21%;年均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5项,同比提升41%;CMI值同比提升17.2%。
(郑芬芳 朱安全 整理)
最后编辑于 2024-09-08 · 浏览 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