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姜春华研究《伤寒论》之特色

心血管内科医师 · 发布于 2024-07-29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南河南
3.1 万 浏览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114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姜春华研究《伤寒论》之特色

 作者/沈敏南


姜春华为著名中医专家,著作颇多,学验俱丰,对当代的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贡献很大。近年重温了姜著的《伤寒论识义》、《姜春华论医集》等书,深感姜氏对伤寒学的研究颇具特色,现撰成此文,望同道斧正。

多种层次,多种角度,析六经学说

六经学说是伤寒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和主要精华所在。历代多数伤寒学者进行研讨,虽见仁见智,各执其理,但细析姜氏论六经学说与众不同,胜众一筹。

多种学说析六经实质。宋代朱肱以经络析六经,明代方有执以区域析六经,明末清初起伤寒学者用2种学说析六经。姜氏认为历代伤寒学家对六经实质虽有阐发,但欠完备。姜氏在60年代就提出,六经是“一个多种概念的高度综合体。”80年代又指出“伤寒六经则联系全身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的变化进行辨证论治,归纳其证候特点、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概括是前所未有的,正可谓莫为之前,虽美弗彰。如此论述,能显示外感热病的病性、病位、病势,揭示《伤寒论》的精华辦证论治,把《伤寒论》学术价值推到更高台阶。万友生的《寒温统一论》赞同此说。

由此出发,姜氏又提出了“六经能统百病”的著名学术观点。他认为六经学说的精华是辦证论治,《伤寒论》的条文虽不能治疗百病,而其精华却能统治百病。尝曰:“《伤寒论》六经虽不必统百病,但其中辨证论治的精神法则却应用于百病,而其中的方药更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只在如何理解六经中之辦证精神,以及方剂组合的主要作用,则多病可用一方,一病也可用多方。”从临床验证,六经辨证确对各类疾病有指导意义。如热病初起见太阳病为多,疟疾一开始见少阳病,急性肠胃病一开始见太阴病。在中西医并存的今天,如此论述,无疑能扩大伤寒学的实用价值。

否定六经提纲。《伤寒论》原无提纲二字,后人把每篇中“某某之为病”为提纲,姜氏认为这些既不是本经的主要证候,又不能揭示本经之实质,决非仲景所作,不可作为提纲之用。提出“提纲非纲”之著名论点。细析之,“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塞。”此条有些学者认为太阳经之提纲,临床中头项强痛比较少见,脉浮、恶寒仅是该经的部分症状,没有提要挈领之用。又如“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昡也。”一不能反映少阳经半表半里之病证,二在阳明经189条中也记载口苦、咽干之证。其他四经之提纲也有同样瑕疵。所以姜氏曰:“欲识本经之证,只有从本经中全面来看…提纲可有可无,原来提纲既无本经主证,则临床参考价值可疑。”姜氏大胆叛圣逆经,对中医界有较大震动。俞长荣《伤寒论汇要分析》一书中特立“关于少阳病篇的提纲问题”一节,认为以“口苦、咽干、目眩”六字作为提纲,实难令人信服。郭子光等著《伤寒论汤证新编》中所列各经提纲,均异于原文提纲。此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注重实用,探微存疑,研究《伤寒论》

《伤寒论》多次散失,经整理才流传至今,因该书创立中医的理论精华一一辨证论治,为后世医家推崇备至,但难免存在一些瑕疵,不能全盘接受。姜氏以实用为原则研究《伤寒论》,既探索到切实可行的精华,同时也存留许多疑点,有待于后世学者研究。

姜氏认为《伤寒论》之精微在于辦证论治,而方证最能体现其精微所在,所以他以此研究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如附子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均有背恶寒,病机却有寒热之别。姜氏曰“本条(168条)如不烦渴,即附子汤少阴证。烦渴知热渐去表入里,故烦渴。背微恶寒,似少阴,但少阴口中和,此则渴,乃汗出肌琉,二者有别。”又如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与附子汤均有身疼痛,却病机有别,姜氏注曰:“今沉迟故属虚,然身疼脉沉迟亦有属附子汤证者,盖在恶寒、不恶寒之间辨之。”从方证研究比症状研究,更有实用价值。

姜氏又认为《伤寒论》最为实用是其方剂,理解方剂组成的意义,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如桂枝汤是《伤寒论》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之方剂,姜氏析此有调和阴阳之用,确认为“本方通用于伤风感冒、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之常自汗出者,时发低热,手多汗者,预防冻疮,并能调经,促进消化。”从现代桂枝汤临床应用病种的文献报道证实,姜氏之说正确无疑。值得指出的是,桂枝龙骨牡蛎汤是火劫取汗成惊狂之证,现代用火劫取汗,甚为罕见。姜氏从该方有温补、收敛、安神之作用出发,认为可适用于“虚寒性下利,久痢不止,痰饮之水走肠间,吞酸吐水,咳唾多痰,自汗盗汗,白带漏下,梦遗滑精,鼻涕过多,耳流脓水,痰核溃疡,心悸怔忡,夜卧不安,小儿多惊等。”由此可见,姜氏研究《伤寒论》能有效地指导临床。

姜氏立足临床实践辦《伤寒论》之疑点,是独具慧眼的。最有代表的“千古疑案话厥阴”对厥阴病存疑之观点虽来源于姜氏之师陆渊雷,但姜氏从以下四方面研究厥阴病:一从厥阴篇全部条文来看,看它有哪些特点。该篇标题为厥阴仅四条,其他称伤寒,或无标目。从症状分析以厥逆(包括先厥后热、先热后厥、厥热往来、发热厥逆、热深厥深、凡条文有厥字悉归之)、下利(包括下利清谷、便脓血)、呕吐哕为主。厥热交叉常见于重证中毒性体克,亦应归入少阴。下利清谷属太阴,下利脓血属阳明或为杂病,呕吐哕亦属杂病。二从后世注释。有二种情况:有提出错简,其理比较中肯;有认为正确,其理强牵附会。三以现代医学作参考,至今很难用现代医学疾病反映厥阴经之病证。四从临床实践来看,外感病中很少遇到典型的厥阴病。所以姜氏提出的厥阴“名存实亡”之论点是正确的。

姜氏注重实用研究《伤寒论》,析其方证精微,广泛运用到各种疾病,对厥阴病存疑不论。这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科学求实的治学态度,是姜氏伤寒学特色之二。

立足临床,褒贬分明,评伤寒学派

历代伤寒学家尽管创立若干研究法,探索《伤寒论》之精微,提出著名学说,形成伤寒学派,还有瑜瑕互混之嫌。姜氏研究众多的伤寒学文献,对伤寒学派进行正确评析。

姜氏特别赞赏寒温合论学说。明清时期陶节庵、吕𣗪村、章虚谷、王士雄等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家,所论伤寒,虽然没有深邃的理论,但是用朴实的语句创立寒温合论学说,颇切实用。吕𣗪村曰:“既曰伤寒有五,则伤寒只属病之总名,而五者之中,病又不专属寒因,若风、若湿、若热,同隶伤寒有五条下。姜氏在长期的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科研中,认为寒温合论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万友生《寒温统一论》赞同之说,已成为近代外感病的主要流派。

其次,姜氏赞同先贤类证、类方、类法的研究法。姜氏认为《伤寒论》的最大精华是辨证论治,先贤创立了许多研究法,以类证、类方、类法较能有效地体现之。用相似证候归类对比方法研究《伤寒论》,柯琴《伤寒来苏集》较为代表,姜氏在《伤寒论识义》中仿其法,并有发展。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附子汤、真武汤,此6方均用附子,为温阳方剂,姜氏在该书中进行对比,有一目了然之优。用相似方剂归类对比方法研究《伤寒论》,徐大椿《伤寒论类方》最为代表,姜氏的《伤寒论识义》的编次是打乱原文,主要以类方排列研究的。如此研究,对临床正确施方无疑有一定作用。用治法归类研究《伤寒论》,钱璜《伤寒溯源集》较为代表,姜氏在《伤寒论识义》的阳明病篇中特立“治法”一篇,用清法、下法归类阳明病条文是曲中肯紧纲学说的

最后,姜氏力抨三纲、气化学说。三纲学说是明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创始,从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三纲编次、研究伤寒,明清时期独领风骚一百多年。姜氏认为此学说临床价值不大。尝曰:“按卫在外,营在内,寒既穿过卫而伤营,卫岂不伤乎?又按恶风恶寒之感,与人之体温上升决慢高低及外界气温高低有关,不足以辦病。气化学说是伤寒尊经学者的主要理论,清代张志聪《伤寒论集注》大扇其风。姜氏认为气化学说有玄虚乏实之嫌,尝曰:“前人以为阳明病自止,与他经不同,因胃为戊土,从燥化而为实,实则无所复传,其说无聊。”

姜氏立足临床研究伤寒学派,认为前人所创的研究法和学说仅作参考,勿为所囿,全面客观地分析,褒其长处,贬其短处,为其姜氏伤寒学特色之三。

回复3 2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