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前言《解析伤寒论》

发布于 2024-08-28 · 浏览 1750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北河北

从事西医临床工作多年,越发感觉现代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差甚远,很是苦恼。偶然接触《伤寒论》,发现汉朝的张仲景已经认识到体质在发病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且通过判定、解决个体体质存在的问题实现健康目标。自此十多年我们手不释卷,渐渐认识到《伤寒论》与现代医学以技术手段治疗疾病的思路有很大差异,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有深度但并不够完整,忽视了机体体质这一重要因素是其严重缺陷。而《伤寒论》则因认识到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主要矛盾而显得更深刻。两者是互补的关系,临床工作中结合应用可显现出极大的优势。

读过多种版本的原著和许多注解《伤寒论》的书籍,这些作品各有长处,但普便缺乏对《伤寒论》的整体把握,理论依据也不适合现代人阅读。因此我们对经典的解释突出以下几点,希望传统医学精髓更加平易近人,能够融入现代医学治疗预防事业,为人类健康再做贡献。

1.我们选择65年商务印书局版《伤寒论》为原文,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一版本受污染比较少,并且逐条排号的特点也方便进行条文对比。正文中强调一条一条详解原文,条条落实到临床实际,避免断章取义、囫囵吞枣。这一版本《伤寒论》90%的内容呈现一个结构合理、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而其余内容则与这个中心理论差距很大甚至格格不入。我们认为是后世错误认识干扰造成的,对此我们逐一指出并且分析其中原因,这部分内容主要用于修复《伤寒论》的整体结构。 

2.文中涉及《内经》、《温病条辨》等中医著作之处很多,我们的许多观点也与传统理论有很大差异。正文中我们用较大篇幅来解释这些差异,一分为二的分析这些传统医学著作存在的问题,做到去伪存真、正本清源。这部分内容都集中在我们解析的第二部分,批判不是背叛,批判是为了更好的继承。  

3.注重中西医学的沟通,用现代科学来解释经典。真理是相通的,《伤寒论》的真理属性就决定了她应该能用现代医学知识解释。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伤寒论》条文几乎都可以用现代医学理念给出解释,并且反应的问题有很多是现代医学认识不到的,这是我们解析《伤寒论》最主要的特点。中西医结合需要的是理论上的深层次沟通而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因为《伤寒论》与现代医学层次、境界相差很大,为了方便二者描述上接轨,病原血症、防御系统、管腔系统等都是我们自造的词。

4.用实践来指导理论,从实际工作中来,到临床工作中去。坚持用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伤寒论》,把《伤寒论》的理念应用于临床工作,用疗效来检验修正《伤寒论》,还原《伤寒论》的灵魂,恢复其鲜活的生命力。因为要沟通现代理论和《伤寒论》,所以我们的作品中有一些《伤寒论》理念在现代医学临床上的应用实例。 

5.我们的解析主要是理论上的摸索,具体临床实践更显不足,无论辩证、脉诊还是对药物的理解,都还很不成熟。但我们认为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伤寒论》,方向正确,前景值得期待。

6.为方便阅读,《伤寒论》原文为黑体字,释义用宋体字。

《伤寒论》一直被认为是传统医学史上的最伟大成就,我们在现代临床工作中结合唯物主义辩证法,深刻认识到《伤寒论》不仅是中医的高峰,也是整个医学史的高峰。《伤寒论》之后,传统医学明显走了下坡路,就是因为我们对《内经》存在的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伤寒论》的理解没有上升到足够的高度,导致近现代中医逐渐失去了先进性。所以我们希望能把《伤寒论》的伟大理论体系用现代语言完整呈现出来。   

我们学西医出身,始终工作在基层临床一线,沉迷于《伤寒论》,20多年只做这一件事儿,近些年有了写写感悟的冲动,涂涂改改却一直无法满意。虽然我们水平有限,但对祖国医学的感情是真挚的,感谢每一位读到我们作品的朋友,真诚欢迎批评指正!  

伤寒 (21)

最后编辑于 2024-08-28 · 浏览 1750

6 1 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6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