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中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还是保留,这是个问题!
今日门诊患者 中年 男性,反复上腹饱胀、打嗝1年,无烧心、反酸症状,胃镜提示:
1、反流性食管炎(A级)
2、慢性萎缩性胃炎(C-1型)活动性,HP++。

幽门螺杆菌(HP)对胃食管反流病具有预防作用。HP引起的胃黏膜萎缩会导致胃酸分泌减少,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反而会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的风险。如报告这样的患者,跟除HP还是不根除?
我们来学习两篇文献

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旨在阐明幽门螺杆菌根除对反流性食管炎(RE)患病率的长期影响。
2. **研究方法**
- 研究对象:8123名个体(男性5286人,女性2837人;平均年龄54.2±9.3岁),在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进行年度体检,并确定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
- 评估方法:通过内镜检查确定反流性食管炎(RE)的存在,并根据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进行比较。
3. **研究结果**
- 反流性食管炎(RE)在898名受试者中观察到,患病率为11.1%。
- 根据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患病率分别为:未感染14.0%,感染3.7%,根除后10.1%(P<0.001)。
- 多重逻辑回归分析显示,男性、较高的体重指数、习惯性饮酒、习惯性吸烟、较大的膈裂孔尺寸和较轻的胃黏膜萎缩为显著的风险因素。
- 与幽门螺杆菌阴性个体相比,幽门螺杆菌阳性个体和根除后状态的比值比分别为0.225和0.703。
- 在根除后个体中,随着根除后的时间延长,反流性食管炎(RE)患病率增加。
- 多重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幽门螺杆菌根除后的较长时间为反流性食管炎(RE)的显著风险因素。
4. **结论**
- 与从未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个体相比,根除幽门螺杆菌后的个体发生反流性食管炎的风险较低。
- 然而,随着幽门螺杆菌根除后的时间延长,反流性食管炎(RE)的风险增加。
总结: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是幽门螺杆菌根除后反流性食管炎(RE)患病率的变化及其相关风险因素。

这是一篇关于**胃食管反流病(GORD)与幽门螺杆菌(H. pylori)根除关系的文章。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GORD的高患病率**:
- 胃食管反流病在普通人群中非常普遍。
2. 幽门螺杆菌根除与GORD的潜在关系。
- 在过去十年中,有观点认为幽门螺杆菌根除可能会导致GORD的发生。
- 主要的推测机制是,在具有胃体炎症患者中,细菌治愈后可能会出现胃酸分泌过多。
3. 幽门螺杆菌根除后的胃酸分泌情况:
- 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根除后,食管炎的发生被归因于可能出现的胃酸分泌过多。
- 然而,病理生理学和临床研究都表明,这些患者并不存在胃酸分泌过多的状态。
- 幽门螺杆菌根除后,十二指肠溃疡的复发几乎被消除。
4. 胃酸反流研究:
- 食管内pH记录研究未能证明细菌根除后胃酸反流增加。
- 食管测压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根除可能会减少而不是增加胃酸反流。
5. 临床研究数据:
- 临床研究数据表明,幽门螺杆菌根除与反流症状或糜烂性食管炎的发生没有显著关联。
- 部分数据还表明,当食管炎已经存在时,根除感染可能有利于病情的改善。
总结: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是,尽管有观点认为幽门螺杆菌根除可能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但现有的病理生理学和临床研究并未支持这一观点,相反,部分数据还表明根除感染可能对已有的食管炎患者有益。
最后编辑于 2024-07-03 · 浏览 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