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咋诊断出来的?
本文首发:中国反流
现在大家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越来越熟悉了。如果反酸、烧心,吃上点儿XX拉唑类的药(医学上称之为“质子泵抑制剂”,常见的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等)就能见效,那十之五六就该考虑是胃食管反流病了(当然,如果想要确诊,还需要相关的检查)。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一般首选药物治疗,但长达8周以上的疗程,让许多人很难持之以恒的坚持下来,所以特别容易造成病情的反复,同时也容易造成诊断上的困难,例如会不会是“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啥的。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合并症的问题。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句话,叫“药物治不好的胃食管反流”?之所以治不好,就是因为合并了食管裂孔疝!
食管裂孔疝(HH),是因腹腔内的脏器(主要是胃)穿过膈的食管裂孔而形成的。一般情况下食管裂孔只允许食管通过(专孔专用),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个裂孔变大了,以致于胃之类的腹腔脏器也时常来“串个门”,把待在胸腔里的心、肺都吓一跳,问题就来了。
食管裂孔疝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研究发现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的检出率为31.25%~76.78%,而食管裂孔疝中胃食管反流病的检出率可达40%~98%!
食管裂孔疝之所以会成为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的重要病因,就是因为它完全改变了我们身体的生理结构,破坏了食管的抗反流屏障。抗反流屏障一被破坏,不仅会有反酸,还可有碱反流和气体反流,这也是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原因之一。
那如果胃食管反流病真的合并了食管裂孔疝,我们怎样才能诊断出来呢?
食管裂孔疝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若有症状,往往也是由于胃食管反流造成的。所以确诊有无食管裂孔疝,需要借助辅助检查。常用的检查包括:
内镜检查
内镜下不仅可直观地观察是否有反流性食管炎及巴雷特食管(Barrett食管),同时可判别食管裂孔疝的大小及类型。表现为食管下段齿状线上移、贲门口扩大和松弛、His角变钝或拉直,有的疝在胃内反转镜头后可见疝囊从食管裂孔旁脱出,进入疝囊可见胃黏膜皱襞。不过,内镜对食管裂孔疝的诊断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影像学检查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虽然是一项相当古老的检查,但它仍是目前诊断食管裂孔疝的主要且比较敏感的方法。
上消化道造影能够有效诊断食管裂孔疝并评估疝的大小和可复性,同时还能反映因长期胃食管反流导致的食管蠕动功能障碍及食管狭窄。当已明确胃食管反流病,需进一步判断是否合并食管裂孔疝时,作为上消化道造影的补充检查,还可通过胸腹部CT来评估,以获得更清楚的病变定位、大小以及疝入的组织器官。
24小时食管pH-阻抗监测及高分辨率食管测压
这两项检查可以评估是否存在病理性酸反流及评估症状与反流时间的关系,可靠的识别某些类型是食管裂孔疝,同时能对食管动力进行评估,有助于指导胃底折叠术手术术式的选择。因此,这两项也是食管裂孔疝伴有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术前评估均应该完善的检查。
大多数的食管裂孔疝经过这些检查都能诊断出来,但较小的滑动型食管裂孔疝只能在手术中确诊。所以当你选择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术后医生告诉你在手术中又给你做了食管裂孔疝的修补术,你也不要太惊讶哦。
最后编辑于 2022-11-23 · 浏览 2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