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彦如:蛛丝马迹“拼”出疾病链条》报道 引出“滥检查” 话题
入19,叙事药学-总19号)-辛老师- 管理类—文献--目录(10)(105号)
张鑫文,点赞了你的帖子
读《陈彦如:蛛丝马迹“拼”出疾病链条》报道--引出“滥检查”话题
按:
1 ,我为什么要收录这文章?是因为初看几句,感觉这一文严密临床思维的报道。本人也有这种思维模式,很欣赏临床专家对本专业分析。学习这种方法,有助打开临床药学视野。
2,本人从这文中,联系到医患关系思考:这么精密检查,周密分析,是不是“滥检查”?这是媒体 上常说的。某高校老师,一听本人是来自医院的,开口就是医生”大处方“”滥检查“。
本人回应:你这是应了媒体上说的一半!接举例:某患者检查肾脏,赔同人员(医务人员)对检查人员说:拉大点,顺便把肝脏也扫一下。结果:扫出”肝癌“。这例子让高校老师惊呆了:你应该多宣传宣传,讲讲课【1】。
3,本人再补一案例:某肿瘤患者,2 周前一个检查,有异常,提示“肺部感染”可能。2 周后住院检索,本人提议主管医生,在实施本次诊断性治疗前,再补一次胸部常规检查,作为本次治疗方案考察的基线,早2 周前的检索报告作基线,太远了。
结果,2 天治疗方案显示,这次到位的抗感染方案,没有表现相应抗菌治疗效果,提示肺部没有真正的细菌感染,另有隐情,经反复评估分析:诊断:肺纤维化“。另经检索文献,肿瘤放疗后3至6 个月,正是放疗后肺纤维化副作用的高发期。这样,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也起完美解释。,
4,临床药师,多学点临床医生的诊疗经验,思维方式,有助于临床药学和临床医护之间的共融互补。
2024-06-26,19:10 完笔,辛老师
文献:
【1】老年保健--你我他(2022)

————————————————————————
印象
陈彦如:蛛丝马迹“拼”出疾病链条
健康报,2024年6月18日(6)
标题-1:再细一点,多问几个为什么
“是先心慌再头晕眼花,还是先头晕眼花再心慌”“是5根手指都麻还是只有一两根手指发麻?”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江南院区脑血管专病门诊里,36岁的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彦如对患者问得十分仔细。“其实很多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是有迹可循的,这就需要我们医生的诊治再细一点,多问几个为什么。”她说。
患者病情被详细记录在病历上,大约七八分钟后,在征得患者同意后,陈彦如为其开具了相关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因为这是专病门诊,所以问得细,还要查体,做详细记录。”陈彦如说。
此时,67岁的陈大爷走进诊室。3个月前,陈大爷曾因脑梗住院,按照医嘱,他应在出院后3个月进行随访。问诊完毕后,陈彦如开始为陈大爷查体。虽然她个子娇小,但动作却很麻利。她请患者躺在检查床上,让患者抬起腿,她双手略用力地往下压,让患者与之对抗,以测试患者的肌力。
查体结束后,陈彦如将所有信息一一记录在案,又手写了医嘱:继续监测血压,注意饮食……
按照这样的速度,半天的门诊,陈彦如只能看20多名患者,但她很坚持:“只有通过仔细问诊,才能真正做好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诊治。”
直到快下午6时,陈彦如才看完当天的患者。“其实今天算早的了。”不过陈彦如还不能下班,她还牵挂着病房里的几名患者,要在“下班前去看看”。陈彦如离开诊室,快速往病房走去。
思维缜密,排除患者体内“定时炸弹”
对陈彦如来说,医生是非常有成就感的职业。
2022年,陈彦如曾接诊了60多岁的秦奶奶。此前2个月,她在家里突然失去意识,被家人就近送医。检查显示,秦奶奶的大脑中动脉完全闭塞,同时伴有肺栓塞。可当时已经过了溶栓和取栓的黄金时间,医生只能给予药物保守治疗,同时打算开展介入手术,开通血管。可造影检查发现,此时秦奶奶的血管已经通了,老人便安排出了院。
可秦奶奶为什么会发生脑血管堵塞呢?如果不找到病因,这对老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定时炸弹”。于是,秦奶奶来到重医附二院求助。动脉粥样硬化?房颤?陈彦如一一排除了这些导致脑梗的常见原因。
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思维缜密的陈彦如认真研究起老人第一次住院的情形:检查提示确实是大脑中动脉闭塞,同时也合并有肺栓塞。“相当于老人同时存在静脉和动脉的栓塞,这背后可能有两个影响因素。”陈彦如说,一种是高凝状态,如易栓症,也就是血液系统的问题导致血液特别容易凝固、长血栓;另一种是可能存在反常栓塞,即人的身体里有一个异常通道,最常见的就是卵圆孔未闭,在这种情况下,动脉和静脉可以直接连通,静脉里的血栓有可能通过这个通道跑到动脉里,堵塞动脉。
于是,陈彦如一方面为老人完善高凝状态的相关检查,另一方面继续仔细梳理病史。“我们发现在老人出现肺栓塞、脑动脉闭塞前,还有下肢静脉血栓的情况。这样一来,整个链条就比较清晰了——患者首发下肢静脉血栓,继发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移位到大脑中动脉形成脑栓塞。排除了高凝状态,我们高度怀疑患者存在卵圆孔未闭。”寻着蛛丝马迹,陈彦如很快“拼”出了老人的病因。
随后,发泡实验显示,老人的确存在卵圆孔未闭。陈彦如为其实施了相关心脏封堵手术,至今脑梗未再复发。
相似病症,背后病因千差万别
“找到症状后面的病因,才能真正帮助患者。”陈彦如说,脑梗虽然是常见病,但病因可能千差万别,这就需要临床医生再细致一点,最大限度预防疾病复发。
60多岁的李奶奶突发眩晕、意识障碍,被紧急送到重医附二院。检查发现,她的基底动脉完全堵塞,此时也已经错过溶栓取栓的黄金时间。于是,医生采取了药物保守治疗,准备病情稳定后再做手术开通血管。然而,接受药物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再次复查时发现,那根闭塞的血管竟然完全通了——这和秦奶奶的情况看上去极为相似。
经药物治疗,大血管能重新通畅,这说明治疗效果非常好,可以安排患者出院了。但陈彦如却觉得很奇怪:“老年人脑梗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但动脉粥样硬化在短期内用药是不可能完全再通的。”仔细观察影像,陈彦如发现那根血管的管壁确实没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于是,她开始一步步排查可能的病因,但结果都是正常的。
就这样放弃?事实上,陈彦如也知道,因为医疗的局限性,不少疾病是找不到确切病因的。但陈彦如总觉得心里不踏实:如果找不到病因,岂不是老人可能还会第二次、第三次脑梗?
“最后一种可能,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她为老人做了相关筛查,发现老人血液里的抗β2糖蛋白抗体指标异常升高,这种状态下,血液很容易凝固、长血栓。证实了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诊断,陈彦如才算松了口气,并据此为老人制定了防治方案。
说到这,陈彦如忍不住为患者高兴,“能挽救患者生命、排除隐患,对我而言,这就是从医的意义。”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供图)
最后编辑于 2024-07-01 · 浏览 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