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人才队伍建设要提质提速
标题—1:照护服务人才建设困难重重
标题-2: 他山之石值得借鉴
标题—3:五方面推动照护服务人才发展
第三篇:人才队伍建设要提质提速
健康报,2024年6月18日(8)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 杨华
国际上一般将长期照护服务内容划分为“生活照料服务”和“医疗照护服务”两大类。相较于从事一般性“生活照料服务”的养老护理员,承担医疗照护、康复护理、健康促进、精神慰藉、心理干预、临终关怀等服务的专业照护人才在我国十分短缺。立足我国国情,同时借鉴老龄化先行国家的经验,今后我国应致力于长期照护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标题—1:照护服务人才建设困难重重
当前,我国高龄及失能失智老人居家养老难题亟待破解,现有养老、医疗、社会服务体系难以满足长期照护需求,长期照护人才的教育培训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都是困扰我国照护服务人才建设的主要问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达5580万人;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4000万人。具体到北京,截至2023年底,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达172.3万人,占该市老年人口总数的15.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以上几组数据来看,我国人口高龄化、失能、半失能情况严峻。
在需求方面,以4000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为基数,按照每4名失能老人配备1名护理人员计算,我国专业护理人员需求达1000万人;在供给方面,我国现阶段的养老护理员仅有100余万人(2019年),经专业培训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仅50万余人。全国注册护士有500多万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3.56。与欧盟国家的8至10人相比,我国护士人数远远不足,仍有较大的需求空间。
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起步较晚,尤其是长期照护护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尚未形成。当前护理人才的培养大多定位于服务医院的普通临床型护理人才,难以满足养老机构、社区居家长期照护的现实需求。此外,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尚未实现全国范围互认,不利于养老护理员的地区间流动。
标题-2: 他山之石值得借鉴
国外“养老护理员”和“长期照护护士”两类人才在职业分工、工作内容、资格培训等方面具有清晰的边界。不同国家的养老护理员虽然在工作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均具备协助日常生活活动、协助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与受照顾者及其家人沟通、执行医疗监控四个基本功能。各国“长期照护护士”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提供健康护理、协调护理、实施护理计划以及与医生沟通等内容。部分国家两类人员的工作内容存在部分交叉,但对“长期照护护士”的要求更高。
日、德两国在照护服务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一方面,两国均形成了层次丰富、制度完善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例如,日本以“学校教育﹢专业资格认证”为主要模式,具体包括高中、高职、全日制大学和短期大学四种。“介护福祉士”和“社会福祉士”作为专业照护人才,在日本居家护理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德国的“长期照护护士”则分为中专、专科培训和大学,学习结束后需取得资格证书方能执业上岗。另一方面,在相关政策保障及护理人员权益维护方面,两国也构筑起了多样化的支持性政策体系。日本通过国家资格证考试、教育补贴、就职培训、吸纳外来劳动力、设定节日等方式提高照护人员待遇,提升全体国民对护理人员的社会认知。德国则通过完善立法、就业补贴、家庭照护津贴、吸纳外来劳动力、设置灵活就业时间等方式稳定并拓宽护理人员队伍。
标题—3:五方面推动照护服务人才发展
立足我国国情,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我国照护人才队伍建设和稳定发展需要聚焦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要稳定现有护理人员队伍。一方面,要从当前在职护理人员最关心的养老保险问题入手,解决养老护理员自身的养老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可以尝试探索差异化的护理人员退休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允许有意愿的护理人员在达到退休年龄后继续从事相关工作。同时,适当扩大注册护士、医疗护理员的执业范围,有效补充“医疗照护服务”专业人才的不足。
其次,要优化现行护理人才培训机制。针对不同文化水平的护理人员建立分层培训体系,建立并打通养老护理员相关职业上升通道。
第三,要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完善护理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不仅要优化课程设置,实现“以做促教、以做促能”,还要继续深化职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学历教育与技能等级证书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第四,要积极利用潜在人力资源,发挥“时间银行”等互助养老服务的作用,缓解人才短缺压力。例如,可以调动低龄活力老人积极参与到为老服务志愿活动中。
此外,要健全家庭照护者支持政策。充分发挥家庭在养老照护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完善经济补偿、带薪休假、免费培训、喘息服务以及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建设等多种方式,减轻家庭养老负担,挖掘家庭照护潜力,提升家庭照护水平。
最后编辑于 2024-06-26 · 浏览 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