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外科药学:开拓临床服务新领域》和感言
学习有感:
天天看报纸,第一次看“外科药学”专论。
本人开展“临床药学”切入点之一,也是“外科药学”。
最先是外科治疗阑尾炎的所谓“新三联”、“老三联”,我把临床药剂学(配伍禁忌)研究结合进去,利用“甲硝唑注射液”,既当治疗药,又当溶媒,配制另一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把生理盐水替代葡萄糖注射液,费用成本降一半,配制氨苄青霉素,总体下来,病治好了,治疗费用仅原方案的一半。
我这样随心所欲更动方案,外科医生不干预吗?他们不会干预。因为,隔三差五去临床会诊,相互之间很信任。
这个方案是用在家人身上,他打工,经济很困难,医药费用,能节省一分是一分。
后来大规模开展抗生素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理论的学习、应用、小结、宣传推广,也是以外科临床作实验基地,课题结题报告较全面反映【1】。第1 例病例,我总结为“研究医患 关系的典型案例【2】。
因为,我是单打独斗,碰到什么问题,去寻找什么办法解决问题。没有本文报纸介绍全面。
2023-05-09,感言随笔,辛老师
重找回“老三联”的基础原始资料--台一医药讯:1999年3 期【3】,内有
文献
【1】课题结题正文目录、编后记
【2】研究医患关系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3】重找回“老三联”的基础原始资料--台一医药讯:1999年3 期。【3】
重找回“老三联”的基础原始资料--台一医药讯:1999年3 期【3】
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
外科药学:开拓临床服务新领域
***2023-03-31(8)
外科药学目前已逐渐被全国各级医疗机构接受。在国内,特别是广东省,许多三甲医院都配备了外科药师。由于外科对药学工作的需求更为迫切,所以外科药学工作容易获得医生和医院的认可。
□广东省药学会副会长 郑志华
外科不合理用药现象较为普遍
目前,临床药学工作虽然也涉及外科,但重点在内科。内科医生的治疗手段主要是药物,他们对药物,尤其是本专业的药物较为熟悉,不合理用药情况相对较少。然而,相对于药物治疗,外科医生更关注手术治疗,因此外科的不合理用药现象更为多见。
创立外科药师岗位
药师进入临床,必须和医生形成知识互补,才能更好地发挥药师的作用。外科医生以手术治疗为主,更多关注的是手术而非药物治疗,而药物治疗又是外科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因此外科医生与药师的知识互补性较强,外科是药师发挥作用的重要科室。
广东省药学会在2015年率先提出外科药师的概念,即除抗感染外,药师可将外科患者的抗血栓、镇痛、临床营养、血糖、血压、术后恶心呕吐、糖皮质激素、术前用药准备、术后康复随访等一并管理起来,并采用协议处方权的形式,通过药师与医生签订处方协议,由药师协助外科医生开具处方,解决药师没有处方权的问题,从而使药师更有效地在外科开展药学服务工作。
为配合外科药学工作的开展,广东省药学会发布了《围手术期血糖管理医药专家共识》《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医药专家共识》《临床药师参与术后疼痛管理指引》《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药物治疗管理医药专家共识》等文件,帮助药师与医生达成处方协议,推动外科药学工作落到实处。
提出外科药学定义
随着外科药师队伍的逐步壮大,加强相关培训成为当务之急。广东省药学会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完整的外科药师知识体系,并将其定义为外科药学。外科药学是研究外科患者用药特点,寻找最适合的药物治疗方案,解决药物相关问题,以改善外科患者临床结局的学科。
由于外科手术有机体创伤,存在应激性,且麻醉剂会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所以外科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与内科患者不同。同样的临床症状,内、外科可能有不同的治疗方案。例如血糖异常,外科患者的血糖升高可能是应激反应而非糖尿病引起的,而内分泌科对血糖异常升高首先考虑使用口服降糖药,而外科控制血常异常升高的首选药物是胰岛素。
学科建设初见成果
广东省药学会编写了外科药学第一本教材——《外科药学》,于2021年5月出版。该教材出版不到两年,已印刷3次,发行量过万册,是药学类的畅销书。
2021年6月,广东省药学会在《欧洲医院药学杂志》上发表了《外科药师的知识体系——外科药学》一文,介绍了外科药学产生的背景、定义、学科框架、特点、意义等内容,并与国外药师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讨论。
2021年12月,西班牙医院药学学会官方期刊《医院药学》向广东省药学会约稿。2022年5月,关于外科药学的专论——《中国肿瘤外科药学工作模式》一文,在该刊以西班牙文和英文同时发表。该文介绍了外科药师围绕抗肿瘤、抗感染、麻醉、抗凝、血压、血糖、营养、疼痛管理等开展的围手术期药学服务工作。
2023年1月,《外科药学用于优化加速康复外科的药物治疗管理服务》一文在《临床医学杂志》发表。该文综述了围手术期抗感染、抗血栓、镇痛、营养、血糖、血压、恶心呕吐、术后谵妄等问题的主要治疗策略和注意事项,探讨外科药师参与围手术期用药管理的方式和途径。该杂志的审稿人指出,外科药学服务是创新的医疗实践。在目前循证的医疗环境中,任何新的创新做法都需要不断被监测和评估,以证明其确实实现了目标并具有成本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