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病例消风散加味治疗脂溢性皮炎案

发布于 2024-06-07 · 浏览 7278 · 来自 iOS · IP 山东山东

病例信息

曹某,男,22岁,山东潍坊人。2022年7月22号初诊。

患者青年男性,体格壮实,形体略肥胖,平素嗜食辛辣。诉自4年前开始枕后皮肤反复刺痒发红4年,时轻时重。严重时瘙痒甚至刺痒难耐,由亲属带其来我门诊就诊。

刻下:头枕部皮肤刺痒、发红,散在少量白屑,二便正常,舌暗、脉滑

img


处理分析

内服处方:

金银花10g,苦参10g,酒大黄6g,

赤芍15g,荆芥15g,防风15g,

蝉蜕6g,麸炒苍术15g,知母10g,

生石膏20g,当归10g,生地黄15g;

14剂水煎,早晚分服。

外洗方:

乌梅30g,苦参30g,百部30g,

川楝子30g,薄荷30g,五倍子30g;

10剂,水煎外洗。每日一次。

刺络拔罐治疗:

大椎、双侧曲池穴处刺络拔罐,治后反馈头皮刺痒立即缓解。

服药两周,患者家属反馈皮炎已明显减轻,偶有瘙痒,相较之前大为改善。

img


img

复诊看其舌暗瘀点,苔白,虽舌象无明显热象,但患者皮炎反复出现已有4年,病久日深已成痼疾,血中风热务当除尽,遂调方仍主以清热凉血,祛风止痒为主。

img

调整处方如下:

当归10g、金银花10g、甘草10g,

羌活5g、独活5g、炒苍术15g,

生白术10g、生地15g、知母10g,

黄柏10g、赤芍15g、木通6g,

防风12g、苦参10g、荆芥12g,

熟大黄5g;

14剂水煎,早晚分服;

继续服两周后,家属反馈其皮炎已痊愈,遂停药,嘱忌食辛辣。

总结与讨论

1.脂溢性皮炎是多发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慢性浅表性炎症皮肤病。头部轻型损害为片灰白色糠秕样鳞屑,基底稍红,轻度瘙痒,重者表现为油腻性鳞屑,呈地图状斑片,可伴有渗出和厚痂。主要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引起的皮肤继发性炎症。

中医称之为“面游风”、“白屑风”等,主要认为本病由于素体湿热内蕴,感受风热外邪,郁久耗伤血脉。这个患者平素嗜食肥甘油腻辛辣之品,以至于脾胃运化失常,湿热蕴阻皮肤。体格壮实,脉滑有力,风热实证无疑,所以初诊用大剂清热祛风,凉血活血之品内服+外洗方+刺络放血快速止痒,是“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临床体现。

2.消风散对于“风湿”、“风热”浸淫血脉导致各类皮肤疾病如湿疹、荨麻疹、脂溢性皮炎、皮肤过敏等均有良效,反复验之临床疗效确切,是一张能经得起临床验证的良方!

img


img


img

3.脂溢性皮炎的患者宜清淡饮食,多食水果、蔬菜、避免多糖、多脂饮食,忌饮酒及食辛辣等刺激食物。避免搔抓,不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洗涤,保持大便通畅。

用“气立-神机”分析此病例:

1.病名:

西医:脂溢性皮炎

中医:白屑风

2.病因:

风热外袭、血脉郁热

3.病位:

①形神:形病

②精气血津液:血病

③表里:表里俱病

④六经部位辨证:太阳太阴合病

⑤慈方纬、经脉理论:外胚层源组织、内胚层中脉

4.病性分析:

①风寒暑湿燥火:风、热外邪

②虚实:标实

5.治则治法:

祛风清热,凉血止痒

6.整体辨证:

外胚层源、内胚层源-风热外邪侵袭皮肤、胃肠-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 (13)
纠错

最后编辑于 2024-06-07 · 浏览 7278

6 47 26
同行评议 0 人评议
已评议
不开通精选
开通精选
精选已授权,待上线
成功收录
评议结果暂未公布
参与评议
去邀请
NaN
成功收录
病例完整性NaN
临床实用性NaN
诊疗科学性NaN
学术价值NaN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6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