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康复外科的疼痛管理
1、疼痛概述:
急性疼痛是短暂的,通常伴随诱因(伤害或不良事件)的解除而消失,一般持续3个月。它表现的是机体对有害事件(如创伤、手术、急性疾病等)的一种预警反应。
慢性疼痛通常是指持续超过3个月的疼痛,表现为多种形式,如在急性损害治愈后仍持续超过1个月;在一段事件内反复发作;或与经久不愈的损伤有关。
疼痛会抑制免疫系统,导致伤口愈合不良、加重应激反应、影响早期活动、延迟患者恢复,是快速康复外科实施的障碍之一。快速康复外科提倡多模式镇痛,两种或两种以上疼痛控制方式。
2、疼痛评估:
①疼痛部位:手术切口或身体其他部位。
②疼痛性质:胀痛、钝痛、刺痛、绞痛、牵涉痛、抽搐痛、烧灼痛、麻痛、撕裂痛、闷痛或压榨性疼痛。
③疼痛程度:WHO疼痛程度分级
0级不痛;
1级轻度间歇疼痛;
2级中度持续疼痛;
3级重度持续疼痛;
4级剧烈疼痛伴随血压和脉搏变化。
④其他:发作和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加重缓解因素。
3、疼痛评估方法:
①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② 面部表情疼痛量表(Wong-Baker faces pain rating scale);
③数字评分法(NRS)。
4、疼痛干预:
①超前镇痛药物干预:是一种在组织损伤前,使用药物或非药物干预,减少疼痛的信号产生和传递,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减少术后疼痛,加巴喷丁和环氧合酶-2抑制剂有效,非甾体抗炎药无效。
②超前镇痛非药物干预:运动增加了肌肉的压力痛阈值,从而诱发低痛觉效应。持续10-30min的50%-75%VO2 Max有氧运动(功率自行车,慢跑,踏步等);1-5min强度为20%-50%肌肉收缩的等产、抗阻训练。
③术前疼痛认知行为疗法:Ⅰ、术前2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包括:⑴介绍疼痛的原因、类型、结果;⑵介绍认知三角(“感受-思考-行动”)的思想、感觉、活动、身体反应之间的关系;⑶识别并记录压力与痛苦的诱因。Ⅱ、术前一周再次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⑴如何应对家庭和工作中的痛苦;⑵放松、正念练习;⑶确定并写下你自己在痛苦或痛苦时的应对策略。Ⅲ、术前3-5d进行运动管理:⑴安排难度适当的活动,不产生疲劳;⑵设定疼痛缓解目标;⑶记疼痛日记;⑷记录喜欢的5项运动。
5、术后疼痛康复:
①冷疗:术后24h内使用冷冻凝胶包,用一次性自封袋密闭,置于伤口敷料上,每次20-30min,两次之间间隔1h(观察是否出现寒战、周围皮肤发白)。
②功能性贴扎:膝置换术后24h贴扎可有效缓解术后急性期的疼痛和水肿。
③运动疗法:采用主动和被动运动,通过改善、代偿和替代的途径,旨在改善运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代谢,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提高肌力、耐力、心肺功能和平衡功能,减轻异常压力或施加必要的治疗压力,纠正躯体畸形和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