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慢性肾脏病(CKD)已成为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患病率为10%~13%,且有不断上升趋势[1]。中国肾病患病率和年均增长率均为全球最高,而约有89.5%的终末期肾病患者需要采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治疗[2]。MHD是终末期肾病患者重要的肾脏替代疗法之一[3]。MHD患者由于长期透析治疗使体内蛋白质和结合氨基酸大量丢失,又加之其久坐、久躺导致肌肉合成受损和体能下降,易引发衰弱[4]。据相关报道,MHD患者的衰弱患病率为14%~73%[5],其衰弱的发生远高于老年人和其他疾病人群[6]。衰弱是指一组由于机体的生理储备下降或多系统失调,导致机体的易损性增加、抗应激能力减弱的医学综合征,会增加如跌倒、谵妄、残疾甚至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7],是患者住院率和病死率升高的独立预测指标[8]。因此,了解我国MHD患者衰弱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对促进健康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已有较多的横断面研究探讨了MHD衰弱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但其受样本量、研究地区等限制,使得研究结论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基于此,本研究全面系统地检索我国MHD患者衰弱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临床上能够早期识别、降低MHD患者衰弱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INAHL 9大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7月。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进行检索,中文检索词包括“维持性血液透析、肾透析、血液透析、血透、体外透析”“衰弱、衰弱综合征、虚弱、脆弱、体弱”“危险因素、相关因素、影响因素、有关因素、预测因素、病因”;英文检索词包括:“Renal Dialysis*、Hemodialysis*、maintenance hemodialysis*、Extracorporeal Dialyses*、blood dialysis、hemodiafiltration、MHD”“Frailty、frail *、frailty syndrome、weakness、debility*、asthenia、hyposthenia、fragile*”“factor、influence factors、associated factors、relevant factors、risk factors、predicted factor、reason”。以PubMed为例,见表1。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年龄≥18岁,经临床诊断为MHD患者,且MHD≥3个月;(2)研究类型:横断面研究和队列研究;(3)研究工具:使用衰弱相关量表;(4)结局指标:中国MHD患者衰弱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研究中数据可提取比值比(OR)以及95%CI;(5)文献语种:中文和英文。
1.2.2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并发症;(2)有精神疾病及意识障碍;(3)同时行腹膜透析;(4)会议、综述类相关文献;(5)无法提取OR值及95%CI;(6)重复发表及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先阅读题目与摘要进行初筛,再通过阅读全文选定符合的文献纳入,提取相关信息,若有分歧,由第3位研究者决定讨论是否纳入。提取信息包括:第一作者、发表年份、研究类型、研究地区、样本量、衰弱人数、患病率、评估工具、影响因素。
1.4 质量评价
由2名研究者独立评价文献质量,横断面研究选择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HRQ)[9]进行评价,包括11个条目:分别用“是”“否”或“不清楚”进行评分,满分为11分,其中0~3分为低质量、4~7分为中等质量、≥8分为高质量[10]。队列研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11]进行评价,满分9分,其中1~3分为低质量、4~6为中等质量、7~9分为高质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tata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效应量采用合并率和95%CI表示,影响因素使用OR值及95%CI。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采用I2检验来判断:若I2<50%,P≥0.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反之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于明显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和Meta回归分析研究特征对效应量的影响;采用逐一剔除法和改变效应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来判断研究结果的稳定性。采用Egger's检验对≥10篇的研究进行发表偏倚的描述,若P>0.05,提示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步检索获得1 149篇文献,使用Endnote X9软件剔除374篇重复文献,阅读题目和摘要后剔除715篇,阅读全文后剔除28篇,最终纳入32篇[12-43],其中中文24篇[12-35],英文8篇[36-43],见图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2篇文献[12-43],包括6 746例患者,发生衰弱的患者2 566例,共涉及37项影响因素,纳入文献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结果,见表2。

2.3 中国MHD患者衰弱患病率的Meta分析结果
2.3.1 衰弱患病率:对纳入的32篇文献进行患病率的Meta分析,各研究间存在明显的异质性(I2=97.9%,P<0.0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中国MHD患者衰弱患病率为37.4%(95%CI=30.3%~44.5%),见图2。

2.3.2 亚组分析:将纳入的文献按研究年份、研究地区、研究类型、衰弱评估工具进行分组。研究地区中:北方和南方衰弱患病率分别为36.0%(95%CI=27.6%~44.5%)、38.3%(95%CI=27.6%~49.0%);衰弱评估工具中:衰弱表型(Fried)、蒂尔堡衰弱指标(Tilburg)、衰弱筛查量表(FRAIL)、衰弱指数(FI)评估的衰弱患病率分别为41.5%(95%CI=31.7%~51.2%)、48.7%(95%CI=29.4%~67.9%)、30.7%(95%CI=21.5%~39.9%)、48.3%(95%CI=35.2%~61.6%);研究年份中:2020年以前和2020年以后衰弱患病率41.0%(95%CI=23.1%~58.9%)、35.9%(95%CI=28.7%~43.2%);研究类型中:横断面研究和队列研究衰弱患病率分别为36.6%(95%CI=29.5%~43.8%)、47.9%(95%CI=43.6%~52.1%),见表3。

2.3.3 Meta回归和敏感性分析:本研究以研究年份、研究地区、研究类型以及研究工具为协变量对纳入文献≥10篇的患病率进行Meta回归分析,没有发现异质性的来源,见表4。对I2>50%且>2篇的研究采用逐一剔除法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结果基本稳定,总患病率的敏感性分析图见图3。


2.3.4 发表偏倚分析:对纳入≥10篇的文献,采用Egger's检验进行发表偏倚。对存在发表偏倚的研究,使用剪补法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总患病率、南方、2020年以后、横断面研究及FRAIL P<0.05,存在发表偏倚,剪补前后P<0.05,合并结果相对稳定,见表5。

2.4 中国MHD患者衰弱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2.4.1 衰弱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本研究从32篇文献中提取了衰弱的影响因素,将文献中≥2个影响因素的文献进行合并,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女性、独居、经济收入、睡眠、抑郁、透析龄、社会支持、合并并发症、营养风险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25-羟维生素D[25-(OH)VD]、合并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疾病和合并冠心病是中国MHD患者发生衰弱的主要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经济收入、高水平的社会支持、营养良好、ADL、ALB、Hb≥110 g/L和25-(OH)VD为保护性因素,见表6。

2.4.2 Meta回归:对影响因素≥10篇的研究进行Meta回归,本研究中年龄、ALB这2项影响因素分别为17篇、15篇,以研究年份、研究地区、研究类型以及研究工具为协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未发现异质性来源,见表7。

2.4.3 敏感性分析:(1)改变效应模型,分别采用随机及固定2种效应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发现除运动、心理弹性、CCI 3~4分及≥5分外,其余影响结果未发生明显改变,表明研究结果较稳定,见表6。(2)逐一剔除法,对于影响因素中I2>50%且>2篇的研究,采用逐一剔除法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男性、运动、睡眠状况、营养良好、CCI评分5项影响因素的异质性明显降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其余6项异质性未见明显降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其余Meta分析结果未发生明显改变,结果基本稳定,见表8。

2.4.4 发表偏倚分析:采用Egger's 检验对≥10篇的研究进行发表偏倚的描述,P<0.05,存在发表偏倚。本研究中对年龄和ALB 2项影响因素进行Egger's检验,结果显示:年龄(P=0.109),ALB(P=0.322),提示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
2.4.5 描述性分析:对32篇文献中无法合并的影响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朱亚杰等[31]研究显示,BMI(OR=0.07,95%CI=0.01~0.50)、肌少症评分量表(SARC-F)(OR=0.14,95%CI=0.05~0.38);WEI等[42]研究显示,握力(OR=0.88,95%CI=0.80~0.96);GUO等[39]研究显示,尿素清除指数(Kt/V)(OR=0.71,95%CI=0.52~0.98)、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OR=1.34,95%CI=1.02~1.76);杜兰玉等[13]研究显示,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OR=1.41,95%CI=1.15~1.73);段瑞等[15]研究显示,透析低血压(OR=4.23,95%CI=1.12~15.90);WANG等[41]研究显示,透析充分性(OR=0.03,95%CI=0.01~0.50);FU等[37]研究显示,超滤量比值与干重(OR=1.29,95%CI(1.09~1.53)、尿酸(OR=0.87,95%CI=0.77~0.99)、舒张压(OR=1.33,95%CI=1.07~1.69);马巧霞[21]研究显示,颈动脉硬化(OR=5.77,95%CI=1.69~19.69);张海滨等[28]研究显示,B型脑钠肽(OR=1.00,95%CI=1.00~1.0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OR=0.11,95%CI=0.02~0.54);张园等[34]研究显示,骨骼肌指数(SMI)(OR=0.53,95%CI=0.33~0.87);在以上研究中,BMI、SARC-F、握力、Kt/V、透析充分性、尿酸、HDL-C和SMI为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衰弱的保护因素,其余均为危险因素。
3 讨论
3.1 患病率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MHD患者衰弱患病率为37.4%(95%CI=30.3%~44.5%),处于较高水平,这与报道的MHD患者衰弱发生率14%~73%相符[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衰弱评估工具、不同年份、不同研究地区的检出率有明显差异。本研究发现:(1)研究地区:我国南方地区衰弱患病率(38.3%)高于北方(36.0%),这可能与南北方的生活及饮食习惯等有关。(2)研究工具:使用Tilburg衰弱量表患病率最高为48.7%,而FRAIL量表衰弱患病率最低为30.7%,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异,这可能与研究工具之间的差异有关。目前,国内外对于衰弱的评估尚没有统一的金标准,而有研究表明Fried量表为目前临床应用最早且最广泛的衰弱评估工具[44]。(3)研究年份:2020年以前和2020年以后衰弱患病率41.0%、35.9%,结果表明:2020年以前的衰弱患病率更高,这可能与纳入的文献数及质量等相关。
3.2 影响因素
3.2.1 社会人口学因素:(1)年龄:本研究显示,年龄与MHD患者衰弱呈正相关。年龄越大,衰弱发生率越高。本研究显示,年龄>60岁为MHD患者衰弱的危险因素。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各个系统及器官不可避免地出现衰退,生理储备及日常活动能力的下降,导致其抗应激的能力减退,从而增加了衰弱的发生[43]。(2)女性:本研究显示:女性MHD衰弱发生率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体质及肌肉力量较弱有关[45]。(3)独居:独居患者MHD衰弱发生率更高,这可能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的改变,导致其缺乏与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加剧了衰弱的发生[46]。(4)经济收入:本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收入为MHD患者衰弱的保护性因素。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高收入为患者提供医疗保障,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避免了衰弱的发生。这与CHAKURKAR等[47]的观点一致。(5)睡眠状况:本研究表明睡眠障碍与MHD患者衰弱呈正相关,睡眠障碍会抑制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睾丸激素的分泌,从而增加肌肉蛋白质的水解,增加了衰弱的发生[48]。(6)透析龄:透析时间与MHD患者衰弱呈正相关。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躯体功能会有所下降,增加了衰弱的风险[49]。因此,临床上应该重点关注高龄、女性、独居、低收入家庭、睡眠障碍的MHD患者,加强衰弱的风险筛查,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3.2.2 疾病相关因素:(1)营养状况:营养不良会增加MHD患者衰弱的风险,有研究表明,营养不良会使患者摄入的蛋白质含量减少,而蛋白质是促进机体及受损组织恢复的营养素,如若缺乏,会使肌肉质量及功能受损,增加患衰弱的风险[50]。(2)ADL:本研究结果显示:ADL评分为MHD患者衰弱的保护性因素。ADL评分越高,其衰弱发生的风险就越低。ADL越低,其活动依赖及功能障碍程度就越重,同时衰弱也会降低生活自理能力,两者相互影响。(3)CCI评分:CCI被用于评估患者的生存与多种疾病状态,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再入院率和死亡率的有效预测指标[51]。国内外众多研究亦表明,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更易发生衰弱[52]。基础疾病及多病共存的MHD患者病情严重,卧床时间较长,更易导致肌肉力量的丢失及代谢异常,机体应激能力下降,进一步增加衰弱的发生风险[53]。(4)CRP:CRP是临床上常用的炎性指标,是反映炎症状态敏感且特异的指标;炎性细胞会激活神经肌肉系统,使得机体的骨骼肌进行性消耗、肌肉含量减少,加速了衰弱的发生[54]。(5)ALB:本研究显示,ALB为MHD患者衰弱的保护性因素。ALB为机体营养状态的重要生化指标。MHD患者由于长期严格的饮食限制,容易出现白蛋白降低,从而使骨骼肌消耗增加,活动量减少而出现衰弱[55]。(6)Hb:Hb水平是MHD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贫血程度越重,其衰弱的发生率越高。贫血会使患者的携氧能力下降,从而使患者的全身各组织器官缺氧,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及认知功能,促成了患者的衰弱。与BANCU等[56]研究结果一致。(7)25-(OH)VD:研究证明维生素D缺乏与老年CHD患者并发衰弱综合征有关,这与VAN DEN BERG等[57]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由于维生素D缺失与肌肉质量减少、握力和运动能力降低有关[58]。(8)合并并发症、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合并症越多,其发生衰弱的程度越重。这可能是并发症及慢性疾病会加速各个器官的损耗,破坏了内环境的稳态,使机体处于慢性消耗状态,从而导致衰弱的发生[59]。
3.2.3 社会心理学因素:(1)抑郁:有研究表明,衰弱与抑郁有相同的病理基础,两者相互影响。抑郁会激活炎性标志物,增加衰弱的风险,衰弱也会导致抑郁症状的发生[60]。(2)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主要指来自家庭、朋友及社会等组织或个人,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关心和帮助[61]。研究显示,社会支持与MHD患者的衰弱相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发生衰弱的风险就越低。这可能是因为高水平的社会支持可以增加患者物质及精神上的支持,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从而延缓了衰弱的发生。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针对患者的不良情绪给予正确的疏导,使患者建立良好心态,降低衰弱的风险。
3.3 本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探讨了中国MHD衰弱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样本量相对较大、地区来源广泛,对未来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纳入研究的异质性较高,本研究依据纳入研究的特征,按研究年份、区域、类型以及工具进行了亚组分析和Meta回归,未找到异质性的来源;(2)纳入的研究中大多为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仅有2篇,容易受混杂因素的影响,使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偏倚;(3)本研究中使用的衰弱的研究工具尚不统一,可能存在一定的测量偏倚;(4)对于部分研究中的影响因素,纳入的文献数量少于2篇,无法进行异质性的分析。建议未来开展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原始研究及纵向研究对上述结论予以验证。
4 小结
本研究显示中国MHD患者衰弱患病率为37.4%。年龄、女性、独居、经济收入、睡眠、抑郁、透析龄、社会支持、合并并发症、营养风险评分、ADL、CCI、CRP、ALB、Hb、25-(OH)VD、合并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疾病和合并冠心病为我国MHD患者发生衰弱的影响因素,临床医务人员应加强对MHD患者的健康宣教,鼓励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生活心态,这可能对减少衰弱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略
最后编辑于 2024-06-12 · 浏览 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