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随想|宁永忠老师对检验的思考(检验何谓?检验何为?检验何伟?检验何微?检验何威)

发布于 2024-04-06 · 浏览 2570 · IP 广东广东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25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guodanni 推荐

我是1992年进入北京医科大学(目前北京大学医学部)检验医学专业学习。所谓向学也晚。至今匆匆32年。近期有一些反思,加上阅读了一些相关信息,这里把历年积累的、近期所得的对学科的理解,汇报一下。各位一笑,请多指正!

“检验”两个字,范围比较大。除了医院临床,还有食品检验、口岸检验、石油检验……等等,很多。我是在医院检验科工作,所以,本文仅限于医院范围、医院实验室范畴。

注意,医院临床的实验室,和学校的基础的实验室、和纯粹的科研的实验室(包括医院的以科研为核心的中心实验室),是不同的。甚至差别很大。这一点在临床实验室观念里偶有混淆。我不展开了。下面所述,仅限于医院临床的实验室


1.什么是检验?

检验就是检查、检测、测试、试验、实验。在医院里,具体指血液学、体液学、生物化学(按,实际上叫化学即可。不用特别加“生物”二字。不会误解)、免疫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输血医学、治疗药物监测、脱落细胞学等方面的对人(患者、健康人等)的临床检查。


2.什么是医学检验?

这是我们学科的科学部分。关注一个具体检测的准确性、重复性、灵敏度……,长期的稳定性、连续性等。简单说就是准,可信,不因人(检查者主观;被检查者主观)而异。

当然,体系稳定与否;方法学不同;结果准确性是一个概率,因而是一定程度相对的……,这些不展开了。


3.什么是检验医学?

这是我们学科的临床部分。关注在诊断、治疗、预防、控制的临床标准中,检验指标的地位;具体结果的解释;具体患者的会诊等;就此的临床沟通等。这一部分和其他临床学科一样,有一定的主观性(医护主观性、患者主观性,乃至社会群体主观性),不是严谨的科学。但以科学为基础。


4.我们学科的名字叫什么?

我们学科名为:检验医学。

检验医学的范畴大,呼应我们在医院、在临床的现实存在,呼应我们为医生、为具体患者服务的工作目的。

医学检验的范畴小,是检验医学的科学基础。

正所谓:越科学,越医学!但医学,却不仅仅是科学。医学涵纳了科学,以医学为基础(之一)。

看到有观点提到:检验确实非常的混沌,其实没有多少人清楚检验到底是什么?——不赞同这种观点。上面1-4很简单明了。不混沌,大家都清楚。

如果这里的混沌,指的是具体工作混乱——国内检验医学实际工作确实有一些混乱存在。这些我都知道,我也承认。毋庸讳言!但是,这只是一小部分人,一小部分规定,一小部分教学、科研,一小部分实际工作,有一定程度有混乱。各行各业均如此。而且应该看到,整体上的可信与稳健;应该看到,国内检验医学最优秀的地方,一直很优秀——可谓“脊梁”。整体上,国内的检验医学领域,绝不是一团黑。

检验医学的科学部分非常牢固,是有着严格的科学的内在自我约束的学科。(要注意,临床很多学科其实不是这样,对比鲜明)即:性能验证、IQC、EQA、比对、京津冀鲁互认(别的省市我不太了解。我知道部分省市没有)…。这些只要到位,哪怕是机械地(但是确实是真实地)到位,检验就不会太乱,不会一抹黑。(不做,当然就肯定是了。这也毋庸讳言)我们对自己结果的自信,还是应当明确、充分、且名正言顺、可对日月。这样,来自其他方面和内部的全盘否定、极端抨击,我们都可以安心面对。科学不怕质疑!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我们对得起专业质量,就对得起天地素心!

如果这里的混沌,指的是学科界定、边界、分野,我承认检验医学确实有这方面难题。血液学和体液学,按照部位区分;化学和免疫学,按照体内或体外的反应过程和特点区分;微生物学和输血医学,怎么找到共性?从肉眼可见(如标本宏观状态;如寄生虫、真菌细菌肉眼可见时),到分子(所谓分子生物学)、原子(如以离子状态存在的钾、钠原子),这样多层次!但这个难题,是对初学者、外部人员而言的。在学科内工作五年或更久,只要环境是清晰分工的、学习资料是各自明确的,那就不会混沌/混淆。因为这是很简单的事情。如果这都理解不了,那干脆就不要在临床医学领域工作了。


5.我们学科的英文名字呢?

Laboratory Medicine(LM),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CLS),二者都是。我个人最认可前者。原因见上面4。叫CLS也可以,科学属性,临床属性,二者都有。

不建议用Clinical laboratory。一方面和物理真实的实验室容易混乱;一方面不像学科的常用的或规范的名字。

英文有laboratory examination、laboratory inspection、laboratory test这样的词组。但学科名称,没有这样表达的。这一条,呼应下面7。



6.为什么有的观点说检验医学属于病理学?

如果这是指学科名称,一定程度上,这是错误。

国际医疗体系中,确实有一些具体的检验科室的名称,叫Department of clinical pathology。里面包括狭义病理学(就是国内大家理解的病理学)、检验医学,甚至还有包括心电图、放射医学的。注意,这种称呼,是广义上的,此时病理学=辅助学科综合平台,不是狭义的病理学(就是国内大家理解的病理学)。这是偏于组织管理、学会运转等的应用。不是学科隶属。说检验医学隶属于(狭义的)病理学,一定程度上,是一种错误。这里也有历史的脉络和后遗影响。比如国际上一些书籍兼有检验和病理。这种综合性的管理方式反映了这两个领域的紧密联系和共同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可以相互替代或混淆。

再一次强调,国外只是一部分科室——科室名称是这样。就我的有限所知(我没有统计数据),这样叫是少数。大部分就是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medicine。由此可知,有观点“在国外,检验归属于病理”,如果不加明确解释,是很容易引起误解的。

略深入展开一下。狭义的病理学(就是国内大家理解的病理学)和检验医学,同属临床实验室,共性多。但也有很多细节不同。传统上,病理学以形态学为主,属于偏主观的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观判断。就形态学主观判断这一点而言,病理学和影像医学,有共同特点。而检验医学是以科学、客观检测为主,主观性相对较小较少。当然检验医学也有骨髓象、微生物“个体”(如细菌个体)和“整体”(如菌落)形态、自免一些检查也有形态学,这些和传统病理学很相似,甚至是一致。而脱落细胞学,干脆就是检验和病理的交叉学科。病理和检验的相同与相异,一直是比较清晰的。合,作为管理,毫无疑问是可以的(不在科室层面合,在医院层面也必然合)。但作为学科,二者的明确不同,说明了无法合并。国际上,即便是管理上在一起的科室,彼此工作区分也很明显。不同分组分区,各是各码。

另外,这涉及laboratory这个词的含义。国内,这个词既是实验室,也是检验。如果理解为实验室,一般语境包括病理学,毫无问题。病理学也是实验室环境。但在国内,如果翻译为“检验”“检验医学”,那一般不包括病理学。在国内,检验和病理的分野,是明确而持久的。事属皆然,已经成为理所当然!



7.国内具体学科都叫检验,可以吗?

国内教材、学科,常常都有“检验”二字,都是具体分支的称谓,比如:临床血液学检验,或血液学检验。

个人不赞同这样。具体原因看上面4和5。这样的名称,既没有医学,也没有科学,只是强调了医学检验的“检验”,是以偏概全。见上面5。



8.国内整体的学科,叫实验诊断学,或检验诊断学,可以吗?

个人观点,只强调诊断——这样不太合适。

一方面,检验医学可以辅助治疗,辅助防控等,只说“诊断”,有所遗漏。一方面,专业逻辑上,诊断是为了什么?不还是为了推进治疗、控制嘛!一方面最重要的,整个临床医学的第一最终目的、终极价值,是对患者的治疗——有效治疗、及时治疗、提升整体生活质量适度满足心理预期的治疗。从后者专业逻辑、价值角度看,叫诊断,其实是一定程度的“自我矮化”、“自我狭隘”。

另外,国外,比如临床微生物学,至今仍然有叫诊断微生物学的。这里有历史的脉络和后遗影响。不展开了。不是说这样就完全正确。




9.检验技师是做什么工作?检验医师呢?

检验技师主要做医学检验工作。适度参与检验医学工作,如结果解释。

检验医师主要做检验医学工作。适度参与医学检验工作。前者检验医学工作,如会诊,也有结果解释、定期临床沟通等。后者医学检验工作,主要是标本、质量、结果、流程相关的工作。



10.检验医师有什么资质要求?

有检验医学学历,有临床医师执照,有培训和授权等——这是正规的管理要求。

实际工作中,如果检验技师的知识足够,临床经验丰富,那完全可以起到检验医师的作用。我有幸参与的血液培养共识、二代测序共识、结核共识等,都强调了不要纠结会诊时“检验医师”的身份。

如果仅仅是结果解释,那医师和技师都有义务进行。

有观点反问:当年医学学位的你,去给患者解释过结果吗?去和临床沟通了吗?去做过检验医学的事吗?——就笔者所知,太多了。天天都在进行结果解释;常常和临床沟通;一直在做检验医学的本职事情。

好友让我阐述、强调一下检验医师执照的价值。上面提到,这是正规的管理要求。我们改革开放几十年,所有的领域都是越来越正规(身份管理和行事)、越来越规范(考核、批准)、越来越透明、责任权利对应。从这个角度看,未来检验医学执业医师执照是一定会大有用途的。这一点我坚信!这就和2000前后临床医生的医师执照,逐渐到位;没有执照算非法行医一样。总是看到有所谓文章,质疑这一点。还举出乡间中医能够看病,但没有执照属于违法的例子。这种质疑,其实是伪命题。一方面,就我所知,2000年前后,对当时已经明确在行医的医生,都是直接授予了执照。西医如此,中医也如此。一方面,如果还没有执照,那就去考呀。想干这一行,又不考执照,这不是反社会、反主流嘛!就像要开汽车,就是不考驾照一样。这不是“有病”嘛。第三,如果有某方面特殊专长,我理解,还可以特别申请嘛。(最后一条待验证)

另外,清朝和之前明宋,中国基层是士绅管理社会。皇权不下县,县域一般是当地士绅共管。现在虽然变化巨大,但基层管理想达到全覆盖,还远没有到位。个别没有执照但真有水平的医生,在行医也是事实(我只是说事实,不是说这样合法合规)。如果患者不因医疗关系去公权力处起诉,基层管理人员并不知道这个事实,并不影响行医。


11.有医师执照,就一定能参与临床会诊吗?

有观点反问:你有了医师执照,你能去上门诊吗?你可以去和临床讨论疑难病例吗?

诚然,刚刚考下医师执照,不可能马上出门诊,不可能参与临床会诊、疑难病例讨论。不过,这是临床常态,不要单独难为检验医师。(此处有微笑)笔者在北医知道,多年前,很多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拿到医师执照,是不能出门诊的。至少要在病房半年一年,才可以。后来逐渐有了临床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纳入统一培训。这个培训是否合理、安排如何,以后另说,但刚有执照不能出门诊,是业界常态。目前已经制度化进行调整。

检验医师有了执照,进一步需要:一方面是系统性培训、提升;一方面是参与实战——实际案例反复学习、思考,才可能逐渐参与临床会诊。(检验医学门诊,更大角度是另一个话题,暂不讨论)换句话说,不能参与临床会诊,不是执照本身的问题,是培训和实战的经历,是一个系统化逐级提升的过程。

亦即,在正规管理体系里,检验医师执照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12.检验医师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安排?

时间角度:部分时间在实验室——进行医学检验的工作;部分时间在临床——落实检验医学的工作。当然也会有其他时间安排,如教学、研究、管理、交流(如定期临床沟通)、医院层面工作(科研伦理委员会)等。具体是上午实验室、下午临床,还是周一二实验室,周三四临床,具体各有不同。

内容角度:在实验室,重点是标本、质量、结果和整个流程。即临床工作涉及到的实验室内的部分,有能力有储备有理解,可以给临床医护讲明白。在临床,对具体结果进行解释;参与具体患者的会诊;定期临床沟通等。



13.目前实际工作,检验医师的人数少,作用弱:

仅有的也在从事检验技师的工作,就是医学检验部分工作;做检验医学的,就是参与临床的很少,怎么办?

这首先是制度问题、国家布局。最好的例子是临床药师。“临床药师”的观念,远远晚于“检验医师”的观念。但临床药师后来居上,比检验医师发展的快得多,而且好太多。为什么?很简单,有红头文件,有顶层设计——国家层面卫生布局支持。但检验医学领域一直没有。

其次,这涉及检验科层面具体工作安排。目前实际局面,除了少数头部医院,大多数检验科都缺少人力。这导致很多检验科管理层即便明白检验医师的价值,也苦于无人可派。

这里也涉及能力、水平。但这是可以培训、改变的。远不是主要原因。

看到有担忧,觉得没有人关心检验医师的性质和工作、检验医师会议的内容、收获等等。

事实上,关心的人很多,也有各方面力量在积极参与。就我自己而言,怎么可能不关心呢?

一方面,我毕业于北医检验专业。我们专业一开始,就是定位为检验医师。后来实际如何姑且不论,这个定位流淌在血液里、镌刻在基因里,可谓息息相关,不可能不关心的。

一方面,我从事检验医学工作。这是我安身立命呼吸相伴,我就是再傻、再超脱、再看破红尘,也不可能不关心啊。

一方面,我的多位老师、好友都在这个领域。仅仅出于对朋友同好的关注,我也会关心的。

诚然,我知道检验医师事宜存在诸多问题和难题。但无人关心、无人解决,确实是言重了。不合实际。当然也有必要再次强调,这主要是一个制度安排的问题。制度角度没有整体安排,没有顶层设计,一线很多人关心,意义不大。经济学领域有个词儿——边际效益递减。一个道理。




14.这样的工作,需要什么层次的学历?

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都需要。

专科以操作为主,兼顾质量;本科以操作和质量为主;硕士以质量、管理为主,参与临床;博士以研究和临床为主;博士后以高端科研为主,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

看到有观点提到:检验诊断学高级人才(硕士和博士)培养被取缔也是必然。——不赞同这种观点。原因很简单,参与国际竞争,国际检验医学领域有中国声音,客观上需要硕士和博士,乃至博士后。而且,高级人才培养不但不应该取缔,真正的高级人才更应该获得我们由衷地尊敬、仰望。代表世界学科前沿,带领专业发展;代表中国学科前沿,带领国内专业发展,这难道不值得尊敬、仰望吗?其培养和支持,难道不应该加强吗?

举例如医科院肿瘤医院检验科崔巍教授,其团队卓越的肿瘤研究在国际该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王辉教授,其团队微生物耐药学研究十分优异,王辉老师也担任了美国CLSI相应分委员会的委员。如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徐英春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分子与转化医学研究所、中心实验室、检验科)关明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应斌武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检验科顾兵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学检验中心杜鸿教授等(排名无先后)。我们很难想象,没有这些卓越的人才和光辉的事迹,中国检验医学会是怎样的面貌,会是怎样的存在!难道,他们的成长,不需要高水平培养和大力度支持吗?他们恰恰是中国检验医学高水平教育的结晶!

看到有观点提到:检验的教育回归30多年前只有专科教育也是必然。——不赞同这种观点。原因很简单,专科毕业无法承担学科发展的基本任务,也无法较好地参与临床工作(会诊、定期临床沟通等)。脑补一下,临床各个都是博士,检验派一个大专去……画风觉得怪怪的。(此处有微笑;也有泪水)


15.这样的工作,本科是理学学士可以吗?

可以。

本科层面,具体见12,是检验医学工作中偏基础、偏常规的部分。理学学士(四年制)、医学学士(五年制),没有太大的区别。“理学学士,加良好的职业教育、岗前培训”,要远比“医学学士,但没有良好的职业教育、岗前培训”好。这毫无疑问。

多年来,一提到本科层面由医学学士改为理学学士,业界就会一片哭声。个人观点,这样情绪是过于夸大了!演绎多于实际。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伪命题。我也赞同要强化医学学士的设定。但夸大否定理学学士,没有意义。

看到有观点提到:检验本科教育(理学)被取消是必然的。——不赞同这种观点。即便取消,就和设定一样,也是有一定随意性、主观性的。不是必然。扩大一点看,这些学科都是人为主观规定。人为主观规定,怎么可以说“必然”呢?哲学不通。



16.如何理解检验医学管理和管理人员?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人的哲学本质。这意味着,人一定是在一个社会关系,乃至具体组织体系里。社会运转、组织体系运转,没有管理是否可以?显然不可以。因为人是主观的,甲和乙的语言、行为必然发生矛盾(矛盾是世界的本质)。这种矛盾的协调,需要管理(矛盾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人的社会关系统一于社会管理)。而反过来,不是矛盾而是配合良好的情况,对进一步提升配合的品质、效率而言,也需要管理来优化、引领。如果我们承认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话,那社会关系的最好体现,就是管理;总和的集中体现,就是管理。

检验医学不可能没有管理。我常常说检验医学五方面工作:检验、临床(会诊、沟通等)、科研、教学、管理,就是这个意思。管理是独立而必须的一项工作。

有管理,就需要管理人员。无论兼职或专职。

那管理需要什么样的专业内容呢?毫无疑问,管理除了检验特有的专门管理内容(比如IQC、EQA)外,一定有各专业共同的一般管理内容。而且,后者并不次要,有时候还更重要。后者的专业性也很强,而且不是检验医学范畴。由此可知,用检验医学的标准要求一般管理的质量,是一种混淆和不恰。这里不展开了,懂得的都懂。

看到有观点:我们的学科带头人从事的是管理岗位,而在国外的检验科似乎没有这个岗位。——不赞同这种观点。原因如上。当然也写了“似乎”,但不改变根本。显然,国外的检验科有管理岗位;而学科带头人(兼职)做管理,也毫不违和。




17.从事检验医学管理的人,一定要检验医学学科能力最强吗?

显然不是一定。

一方面,检验医学管理如前述,包括专门管理和一般管理。一般管理和检验医学就没有关系。一个一般管理能力很强的人,如果充分尊重专业,也必然是一个很好的管理人员。

一方面,专门管理,就必然要EQA或IQC在科内最强吗?不是。懂得且有经验会分析即可、会管即可,EQA或IQC等能力不必最强。

一方面,专门管理,就必然要检验医学整体上最强吗?不是。懂得且有经验会促进可以避免风险即可,会管即可。这在大型头部医院,司空见惯。哪个大型科室没有几个高水平老教授呢?主任在他们面前,都是毕恭毕敬。

一方面,检验医学九大分支(血液学、体液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输血医学、治疗药物监测、脱落细胞学),怎么可能管理者在九方面都最强呢?开玩笑一样。管理者必然有不擅长的,学科带头人必然有不擅长的领域,客观必然如此。觉得管理者各分支应该都擅长、学科带头人在各分支都应该第一——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不妨自己试一试,实践一下看看效果。祝福好运!

一方面,我也知道,特殊情况下有非检验专业人员出任检验科主任(有实例,不展开了)。也管理的很好。

当然我承认,现实中,有个别的检验科管理者,专业水平很差、管理能力也差、道德品质不高、甚至一味弄权,但哪个领域完全没有呢?哪个国家民族完全没有呢?人的本性自然会如此。为什么一定要苛求检验医学领域一尘不染呢?不现实。

另外,也略引申一下“学科带头人”这个词。事实上这个词在泛化使用。临床医学领域,比如某个科室某个方向,有三个和更多教授博导,或三个和更多主任技师,ok,那设定学科带头人、首席技术,可能有实质性意义、可以赋予实质性意义。但如果一个科室,只有一两个博导,或一两个主任技师,那没必要增加“学科带头人”这个名头儿。相应工作,这一两个博导或主任技师就可以承担,原有名头儿足矣,何必空加命名?这个现象不是检验医学独有,检验医学领域自己不必纠结,纠结也没用。



18.检验科主任的管理时间和专业工作时间,如何分配?

理想情况,应该二者兼顾。具体比例,因人、因时段、因局面、因具体环境等各异。

这方面确实没有明确规定。我知道有的主任完全没有专业工作,部分一线同事对此也有不同看法。对此,我汇报自己的观点如下:

我自己,会坚持专业工作,不脱离专业,不脱离一线。我的价值观里,专业工作重于管理工作,至少是并列。让我完全脱离专业工作,不亚于害命。

但我也由衷地认为,管理也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完全没有专业工作,但能够把管理做好、做得很好,我是支持的。国际上有的检验科,设有“秘书”一职。就我所知,他们不是检验医学出身。但他们可以把分内的管理工作做得井井有条,我是支持这样的设定和具体安排的。我甚至认为,这才是检验科、临床科室应有的正常的岗位安排。管理角度同理。

第三,对于完全脱离专业工作,管理又做得一塌糊涂、同事怨声载道,也并没有别的明显的有利于团队的独特能力、“特异功能”,我也持保留态度。不过这方面的评价与任免,是医院管理层的事务。我们不可能知道医院管理层的所有决策的目的、原则和流程等。这方面多读读历史,就会知道,有一些当时所见貌似不合理的任命,后来事实证明自有妙处。我建议一线各位同道,如果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那可以按照规则进行申述。如果自身利益没有明确负面影响,不妨继续观察一段。也许,更上级的领导另有深意。这些大家都懂的!O(∩_∩)O

上述第三种情况,不是检验医学发展潮流,不是当前大势,整体而言无足轻重。我自己不是特别关注这些。有很多专业工作等着做,如果还有时间则陪陪家人、带带孩子多好。哪有心思管那么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有时是一种智慧。



19.看到有反问:谁才是真正从事着检验,推动着检验?

很简单:一线广大的检验同道(包括医学检验为主、检验医学为主、教研为主、管理为主等各个方面),和脱颖而出的真有水平的精英菁华。

一线广大的检验同道每天从事着重复的、枯燥的、繁忙的、疲惫的工作,用智慧、汗水和良心坚守质量的底线、确保一个个结果一份份报告可信、及时,为临床诊疗提供了坚实的证据。这是真正从事着检验的人,塑造了检验医学整体的可信、稳定!伟大而高贵!一线还有一个不常被强调的作用——就是通过大量具体的实践,拓展学科边界、丰富学科信息、发现各种问题、集思广益处理,这难道不是推动检验?!

而其中的精英菁华,就是各个角度的真正有水平的专家,为服务临床、化解风险、处置突发、发展学科、交流学术等,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更是熠熠生辉、江河万古!他们既是真正从事着检验的人,也是推动着检验前进的人。而且,尤其重要的是,这里有极少数做出非常卓越贡献的人,乃至世界最前沿。这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带头人:世界的、或国家的!这是我们专业的天空里,永远明亮的太阳、恒星!所谓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我们需要敬仰!老一代专家,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淑娟教授、北京协和医院陈民均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寇丽筠教授、北京医院杨振华教授、解放军总医院丛玉隆教授等(排名不分先后),年轻一代专家如前述,都是我们专业的建设者、塑造者、推动者。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检验一线的同道,就是检验医学(历史和今天)的缔造者。历史也是伟人推动的,检验医学领域的精英菁华,就是检验医学学科的推动者!在这一点上,我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反对价值虚无主义!



20.学科发展的角度,看到有观点:现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能看到有很多岗位已经不需要那么多人了,有一部分检验同行甚至自己有随时被取代的危险。随着机器算法等的发展,大量数据集的收集和训练,类似骨髓阅片这种工作都有可能被取代或者整合,更别说其他检验工作岗位了。

诚然,我也知道,这是当下的现实、不远的将来。

不过,这需要我们沉着适应、智慧应对,不能惊慌失措,更不能信口开河。

首先,我们要有一种历史发展的观点。笔者1990s在北医学习,老师播放日本的临床化学流水线幻灯片。提到,可能会替代(全部)人工。但几十年过去了,流水线只是一小部分替代人工,整体上并没有完全替代。更不要说行业扩张的影响。在行业扩张的背景下,检验医学是缺人,不是富余人。

更何况,就目前的人工智能的能力,还没有大规模代替人工的可能。而未来,就意味着还没有到来。还没有到来,急什么呢?

第二,这是只有检验医学自己才面对的难题吗?显然不是。横向看,所有专业都面对。俗语所谓天塌了有高个子。检验医学急什么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更何况,还有他山之玉!

第三,人工智能是全面全方位都覆盖了吗?就目前看,完全不是。大量的工作,人工智能根本做不了。比如做管理工作,很重要的一点是面对面。人工智能就不是活人,怎么面对面?再如突发事件处理,我承认,人工智能可以把很多突发事件当作信息“吃”下去、学会处理。但既然是突发事件,就永远会有意外。人工智能不可能覆盖所有突发事件。又如全新的领域。众所周知,人工智能的智慧训练,依赖于既有的信息,它的优势是学得超级快、建立人所不知的逻辑。但没有既有信息的全新领域呢?人工智能“吃”什么?吃都吃不到,怎么学呢?没有学,何来能力!

连一个自动驾驶,普及还远着呢?何况远远复杂的检验医学!

第四,即便是人工智能开始替代了,也一定要明白,一物降一物、物极必反。人工智能自然有自己的弱点、自己的克星、自己的“反动”。这样的此消彼长,难道我们专业人员毫无用武之地?弱国固然无外交,但大象踩不死蚂蚁,我们自有生存之道。

第五,人工智能是需要前提条件的。充足的电力、良好的芯片和超强的算力等,背后是传统的经费、人员、环境、决策、平衡等。如果这些条件没有了呢?

比如头部医院的骨科医生,如果没有CT和MRI,谁会看病呢?人工智能是一个道理。

第六,人工智能需要“吃”数据,需要纠错,需要训练,需要适应落地实用,需要持续改进——这不也是工作嘛!我们可以做啊!

第七,更不要说人口数量减少;我们可以服务亚非拉检验;我们可以转行;我们可以退休……诸般种种。大不了,我还可以哭嘛!(此处有哭声)

落笔至此,感慨万千。改毛主席诗作一首,聊表心意。向主席致敬!向各位同道友好致敬!我们是检验工作的真正从业者,我们自己振作起来、锐意进取,检验专业就大有希望!检验有我,未来可期!


此时宁永忠老师吟诗一首

正是:饮茶北医岂能忘,思索燕京叶未黄。三十二年还旧学,落花时节敬陈方。牢骚太盛防肠断,工作长宜放眼量。莫道检验池水浅,学科自胜富春江。

三十二年:我1992年开始检验医学本科,至今2024年,共计32年。本文有一些回顾性总结的意味。

落花:指我自己渐渐老去。学术不精、技艺不进,斗胆落笔,惭愧而已!欢迎指正!

尾句本来想改为:强中自有强中强。但转念一想,强者是不需要我们的感慨与一厢情愿的。还是回归学科吧。一笑!

最后编辑于 2024-04-06 · 浏览 2570

6 21 3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6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