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男孩长达8年的非胆汁性呕吐-幽门前瓣膜

患者性别:男
患者年龄:11岁
主诉:间断呕吐8年余
简要病史:患儿每年数次不等的非胆汁性呕吐,当地医院保守治疗后可好转,病史8年余。本次因进食硬物后再次出现呕吐,于我院就诊;
体格检查:上腹部饱满,轻压痛,无反跳痛,余无特殊;
辅助检查:超声结果阴性;未行腹部CT;上消化道造影,幽门前区可见条带样缺损,十二指肠及远端显影良好;胃镜可见幽门前瓣膜;
临床诊断:先天性幽门前瓣膜
治疗经过:患儿最终接受了内镜下治疗。过程如下:胃镜下可见内容物残留,无明显糜烂、溃疡、瘢痕等改变。幽门前区可见一小孔,普通胃镜无法通过,更换超细胃镜后,通过该小孔,看到正常幽门开口,因此确诊幽门前瓣膜。内镜下行膈膜完整切除,至显露环肌,创面夹子夹闭,狭窄完全解除。手术顺利,第二天恢复经口喂养,第三天出院。至今已随访2年余,恢复良好;

A:上消造影:幽门前区带状缺损提示前瓣膜(红箭头)及正常幽门开口(绿箭头);B:胃镜下见幽门前瓣膜开口;C:通过瓣膜开口可见正常幽门开口;D:内镜下瓣膜切除;
讨论:先天性幽门前瓣膜发病率极低,远低于我们常见的引起小儿幽门梗阻的疾病,如先天性肥厚性幽门梗阻。对于本例患儿,实际上在幼儿期接受了胃镜检查,第一次把前瓣膜开口误认为幽门开口,诊断幽门狭窄。后期复查时发现远端还有幽门开口,但缺乏对此疾病的认识,告知家属患儿存在“假幽门”,因保守治疗有效,患儿反反复复至青少年期。本例患儿是我值班时收治的,当听到“假幽门”时,脑海中第一印象就是罕见的幽门前瓣膜?幸运的是,随后的上消造影,幽门前区可见一带状充盈缺损,提示膈膜。胃镜进一步证实该疾病。传统的治疗方式为手术,如同十二指肠降部或空肠起始段的膈膜狭窄一样,纵切横缝同时完整切除膈膜。近些年,胃镜治疗的报道也很多,包括单纯扩张,或放射状劈开膈膜后再次扩张等,均存在一定复发率。结合外科理念,我们选用内镜尽可能完整切除膈膜,同时劈开部分环肌,彻底解除狭窄,创面利用夹子夹闭,防止出血及粘连可能。患儿随访至今,症状完全改善无复发。本案例于今年2月份已在线发表:Endoscopic treatment of a congenital prepyloric diaphragm in an adolescent (doi: 10.1016/j.asjsur.2024.02.031)
最后编辑于 2024-02-24 · 浏览 3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