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儿科门诊体会|年轻、文化层次相对高的家长更好沟通



来到社区门诊一年多,患者慢慢多了,很多感冒、发热的儿童患者也逐渐多了,与家长的沟通也就多了。在沟通过程中,明显的一个感受就是大多数文化层次相对高的家长更好沟通,但也有例外。
1.更容易接受合理的辅助检查,甚至主动要求检查。
基层,多数就诊患儿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查体后提出并解释血常规、CRP检查,那些相对年轻(85后)、文化层次相对高的家长能欣然接受这些合理检查。
流感、MP高发季节,好多家长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医生,你们这里能测支原体,能测流感吗?”,得到肯定的答复才开始排队候诊。有的患儿虽然是爷爷奶奶带来,但他们的父母都会提前交代带去正规医院,做了相关检查才能开始治疗。
2.不再迷信输液和抗生素。
经过查体、相关检查,如果全身情况较好、炎症不重的患儿,我会建议先口服药物,指导生活调理;体征和血象不支持细菌感染的,我也会告知情况,不用抗生素...解释下来,年轻、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家长会提出自己的合理疑问和提议,我也愿意解答,随后的依从性也就更好。不会来了就要求输液,要求用“消炎药”(抗生素)。
3.也有例外。
遇到过这样的家长,93年的,经济学研究生,婚后回归家庭,平时喜欢捣鼓微信、小红书。带小孩来看个咽炎,可以跟医生在门诊辩论半小时,要是那句话说的不严谨,立马就抓着不放...那种头疼法,难以言喻。
各位老师在儿科遇到的家长怎么样呢?
最后编辑于 2024-02-08 · 浏览 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