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无创通气指南——“无创通气上了,一切都会好起来”


同学们学习指南都希望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学习了肺癌的指南知道如何选择化疗药物;学习了肺炎的指南知道如何选择抗生素。但是学习了无创通气的指南,我相信大多数同学依然不知道无创通气如何实施。这里就以某个版本的无创通气指南为例讲解一下指南该如何学习。
适应症和禁忌症不用多讲,指南会花不少篇幅引经据典证明无创通气的有效性,然后在什么弱推荐、强推荐上大费周章。我觉得同学们如果不是刻意的要去学习如何做临床研究,也不需要去管这一部分内容。
同学们最想要的是呼吸机参数如何设置,指南给出了下面这张表。

这个参数的范围其实讲得并不好。比如说潮气量的范围,这是按照正常人的标准执行的,但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潮气量不能用正常人做参考。比如500ml潮气量对于正常人来说很正常,但对于一个COPD患者,气道阻力很高,500ml吹进去是非常困难的。备用频率和吸气时间的关系也没有讲清楚,不是简单的把参数设置在这个范围就是可以的。大家按照这个表设置参数比较容易出问题。比如为了把潮气量吹到500ml,上了很大的压力,以至于造成严重的胃肠胀气。按照这个表适用无创呼吸机是不恰当的。
指南最有价值,最值得大书特书的部分是最后一小段“无创通气的缺点与常见不良反应”。这里写的非常好,无创通气失败的原因几乎都提到了。只是大多数人都不太愿意过多谈论负面的信息,这一部分也就一笔带过了。说个题外话,我读研究生时按照文章的方法做实验总是失败,但没有文章去讲实验失败的原因,所以我对于现在的科研风气是失望透顶,也就从此跟科研绝缘了。

几乎所有无创通气失败的案例都跟这些因素有关。“未虑胜先虑败”,在进行无创通气时我们不要天真了的以为“无创通气上了一切都会好起来”,而要从上面这些角度思考,“哪些因素可能导致无创通气失败”。
“缺乏对气道的控制、气道通路难以密闭”这两点是一回事。相对于有创呼吸机,对于管路是“尽在掌握”,气囊压力打多少,气管导管深度是多少,虽然不够简单,但都在可控范围。而无创通气,主要精力是放在如何管理气道上。主要是控制漏气,评估有无上气道梗阻。漏气主要是管理面罩,面罩太紧太松都不好,还存在张口呼吸漏气增加的问题。由于没有气管插管,舌后坠容易导致上气道梗阻影响通气效果和触发。漏气和上气道梗阻都是有创通气遇不到的问题。
通气压力有限和有误吸的风险:有创呼吸机的通气压力给到70cmH2O以上也没有问题,但无创呼吸机最高压力只能给40cmH2O。原因有3个:1、患者不耐受;2、压力太高漏气太多;3、压力超过25cmH2O胃肠胀气风险大大提高,从而增加了呕吐误吸的风险。如果患者需要30cmH2O以上的压力,这种时候一般都需要气管插管有创通气。有些家用呼吸机号称能够给到40cmH2O的压力,我觉得大可不必,这除了卖更贵的价格以外,对于患者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一个需要30cmH2O以上压力的患者放在医院都是病情不平稳的状态,怎么可能放在家里?
呼吸机湿化和引流不够充分:湿化的问题还好解决,只要打开了湿化器就不会有太大问题,而且很多时候是患者觉得湿化器温度太高,迎面吹来的风太烫,希望能够把温度降低一点。主要问题是引流不够充分,也就是吸痰困难。我觉得咳痰无力的患者无创通气失败风险最高,因为这是无创通气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吸痰管往往只是把蓄积在咽喉部的痰液吸出来,能不能穿过声门吸到深部的痰液只有天知道。气管插管都是一个技术活,吸痰管要想过声门,很少有人能做到,也无法验证他是不是真的下到了气管。
缺乏完整的监测装置:主要有2点,1、无创呼吸机因为漏气无法使用容量控制通气,也就无法使用容控、方波、吸气暂停的方式来测量呼吸力学判断气道阻力和顺应性;2、更大的问题是无法避免的漏气使得监测参数并不可靠。不能简单的根据潮气量多少调整吸气压力。实际上无创通气时调整气道压往往根据的是患者的耐受程度。我们希望患者能够在耐受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压力,以改善通气。但是实际上无创通气15cmH2O左右是常见的峰压,比起有创通气25cmH2O左右的峰压是低了很多,改善通气的效果也差了很多。
呼吸面罩有压伤、恐惧的问题:幽闭恐惧主要见于初次使用无创呼吸机的患者,而压伤是常见也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如果患者长时间使用无创呼吸机,面罩扣得太久容易产生压伤。我习惯让患者每天至少休息6小时,不用无创呼吸机,也就是三餐时各2小时,共6小时。同时擦擦脸,按摩一下皮肤。

上图是鼻罩压出来的脓点,很痛。患者也就无法使用鼻罩无创通气了。

上图也是使用鼻罩压坏的。只是皮肤没有损伤,而是上嘴唇内侧的粘膜压坏了。鼻罩由于受力面积小,局部压强大,相对于口鼻面罩更容易损伤皮肤一些。
最后编辑于 2023-12-09 · 浏览 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