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完成高难度手术,术后 3 天发现皮瓣黑了,如何挽救?(已公布答案)
患者性别:男
患者年龄:42 岁
主诉:骶骨肿瘤切除术后2年,复发1年余。
简要病史:患者于2016年自觉骶部肿物,质硬,逐渐增大。于2020年在当地医院行骶尾部、臀部肿物切除,术中出血达7000ml,未见详细手术记录及病理检查。于2021年外院复查磁共振提示肿物复发,目前患者跛行步态,可见骶尾部和臀部巨大肿物,累及双侧大腿上侧,大小约40×35cm ,无寒战发热,无恶心呕吐,无咳嗽咳痰等不适。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发病以来,患者大小便、失眠、精神一般,体重变化不详 。
体格检查:可见骶尾部巨大肿块,大小约40×35cm,累及双侧大腿上段,质地硬,活动度差,骶尾部可见手术术后瘢痕约15cm,双下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因肿块左大腿伸直困难,直腿抬高试验、病理征等阴性。

辅助检查:2022 年 5 月,增强MRI 检查:骶尾部可见大片状异常信号,呈多囊状改变,其内信号不均,T1WI以低信号为著,其内可见斑片状高信号影,T2WI以不均匀高信号影为著,增强扫描囊壁明显不均匀强化。DWI及ADC显示病变弥散受限。骶尾椎骨质受侵,骨质破坏吸收,病变向双侧臀部软组织延伸,向上向后突入椎管并压迫相邻神经根,向前突入盆腔。骶尾部椎旁肌、双侧臀大肌受侵犯,以右侧为著,最大范围约167mm×91mm×132mm,累及范围上缘至骶骨S1上缘,下缘至臀大肌远端。病灶与直肠之间脂肪间隙完整。



临床诊断:(骶尾部)脊索瘤
处理难点:
(1)肿瘤巨大,侵犯骶尾骨、臀大肌、臀中肌,紧邻直肠、输尿管,切除难度大。
(2)肿瘤切除后遗留骶尾部创面,如何修复重建?
治疗经过:
(1)多学科会诊
骨肿瘤科:结合病史、辅助检查及外院病理,患者脊索瘤诊断成立。患者脊索瘤外院切除后1 年复发,辗转多家医院求医无果,目前因肿瘤巨大压迫神经,导致明显的疼痛和下肢无力,已无法行走,有手术指征。要想获得根治性切除,需切除肿瘤+骶尾骨+双侧臀大肌、臀中肌。术后骨盆不稳定,需钉棒固定重建骨盆稳定性。肿瘤切除后遗留骶尾部巨大创面,需要兄弟科室协助修复。
麻醉科:手术范围大,估计出血量大,因肿瘤患者不适宜自体血回输,麻醉压力大,可考虑行瘤体动脉栓塞减少术中出血。
烧伤与创面修复科:若肿瘤切除后遗留创面较大,可行腹直肌皮瓣转移修复术。
胃肠外科:肿瘤巨大,侵犯骶尾骨,切除后不可避免大便失禁,结合肿瘤紧邻直肠,建议先行结肠造口术。
泌尿外科:病灶临近膀胱,术前可放置输尿管双 J 管,术中起指示作用,避免损伤输尿管。
微创介入科:可先行肿瘤滋养血管栓塞,减少术中出血。
重症监护室:配合外科,术后患者可转入ICU。
(2)手术过程
介入科:插入泥鳅导丝并沿导丝推送导管至双侧髂内动脉到目标动脉,造影确定后注入适量300-500um空白微球及明胶海绵碎粒栓塞。造影显示靶血管栓塞适量。



泌尿外科:输尿管镜直视下进入膀胱,向其内置入输尿管导管,予扩张条扩张后沿操作通道放置4.7F输尿管支架。


烧伤与创面修复科:切取带蒂腹直肌肌皮瓣



胃肠外科:结肠造口术
前路游离保护内脏及重要血管:将乙状结肠近端拉出体外,行乙状结肠造口术。分离左、 右髂内外动静脉及其分支并结扎。
骨肿瘤科:前入路分离肿瘤及截骨:上方至L5/S1间隙,两侧至骶髂关节。
烧伤与创面修复科:皮瓣塞入腹腔,关闭术口。


骨肿瘤科:术中改俯卧位进行后路手术:继续切除肿瘤。
整块切除骶骨:骶1神经根水平结扎脊髓离断;后方截骨,前后“会师”。
巨大肿瘤切除:肿瘤前侧累及膀胱壁,两侧累及臀大肌臀中肌,予以切除。


骨肿瘤科:重建骨盆稳定性


烧伤与创面修复科:自腹腔拉出腹直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创面。



主刀科室:骨肿瘤科、烧伤与创面修复科、胃肠外科、泌尿外科、介入科
手术耗时:24 小时
术中出血: 10000ml
术后处理:患者术后带管转 ICU,继续呼吸机辅助呼吸。
病情变化:患者术后第 3 天发现皮瓣淤黑。


讨论:多学科协作完成高难度手术,术后 3 天发现皮瓣黑了,还有救吗?如何挽救?












最后编辑于 2023-10-04 · 浏览 5.6 万 · 68人已解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