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班查房时发现新入院患儿右眼睑下垂
接夜班,和规培同学一起查房,因为看了入院病历,患儿因“咳嗽7天”入院,不伴发热,只关注孩子的呼吸情况:精神好,呼吸平稳,听诊肺部无啰音。
这时候,规培同学问:孩子的眼睛平常就是这样的吗?
我看了一眼,孩子的双眼睑有点红肿,问:孩子尿量怎么样?
老人说:尿的挺多的。
“哭得多吗?眼睛都哭肿了。”我顺口说话间才发现再仔细看,才发现患儿往前看的时候需要抬头,右眼裂小。
老人说:小时候摔过一次,后来就是这样子。
老人还说,当时她自己也不清楚了,好多天什么都不知道了,在咱医院住院呢。
查体:右眼裂较左眼小,右眼上睑下垂,右眼球运动检查不配合。
老人说,摔倒后,孩子在咱们医院住院,后来又转院了,后来就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
查看本次入院记录,接诊医生没有写外伤史。病历中记录的病史陈述者是患儿母亲。
查看既往病历,竟然查到1年前的病历。
患者性别:女
患者年龄:47天
简要病史:头外伤3小时
简要病史:3小时前,患儿不慎从家属怀中掉落(老人摔倒时怀抱患儿),具体着地情况不详,患儿哭闹,不伴呕吐、昏迷、抽搐。120接诊至我院PICU。
体格检查:精神差,右侧颅顶可见一5x5血肿,前囟饱满。
辅助检查:头颅CT:双侧顶骨及右侧额骨骨折,伴邻近头皮下血肿;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双侧顶部少量硬膜外血肿。



临床诊断:
1、颅骨骨折
2、颅内出血
3、头皮血肿
治疗经过:
予维生素K1应用,凝血功能异常,原发性纤溶亢进,予酚磺乙胺止血。
入院后4小时,患儿出现呼吸急促 55次/分,心率增快220次/分,前囟张力高,双侧瞳孔散大,直径约5mm,对光反射灵敏,紧急复查头颅CT示较前无明显进展,予苯巴比妥镇静。
住院后7小时,患儿安静睡眠状态,呼吸 41次/分,心率增快160次/分,头皮肿胀明显,前囟饱满,双侧瞳孔不等大,右侧直径约3.5mm,对光反射稍迟钝,左侧瞳孔约2mm,对光反射尚灵敏。
再次复查头颅CT出血量未见明显增加。神经外科会诊意见:暂不需要急诊手术。
转上级医院,予保守治疗。
讨论:
1、患儿呼吸、心率突然增快的原因是什么?
2、患儿瞳孔为什么出现忽大忽小,双侧不等大?
3、右眼睑下垂的定位诊断?
4、查房时观察患儿一定要足够细致。
以下笔记内容源自《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
原发性脑干损伤
是指在头部受到外力作用时,由外力直接致脑组织移位,使脑干撞击在坚硬的颅底斜坡或小脑幕游离缘,或有旋转的剪切应力导致脑干本身的扭转、牵拉造成损伤。
小儿颅骨在受到直接暴力冲击时,其颅骨变形度大,可使脑室内的脑脊液产生强烈的冲击波,造成中脑导水管周围或四脑室底的液压冲击伤,也是原发性脑干损伤的一种重要原因。
脑干内聚集众多重要的脑神经核团、网状结构及运动、感觉神经传导束,是生命的中枢所在,受到损伤可出现一系列威胁患儿生命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1、意识障碍
多因脑干网状上行激动系统受损所致。
2、生命体征改变
桥脑中有呼吸节律调节中枢和长吸中枢,脑干损伤后可出现呼吸节律不规则、陈-施呼吸或抽气样呼吸。
延髓首端腹外侧区是脑内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关键中枢,对于维持正常的血压和心率起重要作用。当此区受到挫伤时,可出现血压下降、心律失常或心搏骤停。
脑干损伤引起自主神经中枢障碍时,可出现中枢性高热、消化道应激性溃疡、顽固性呃逆。
3、眼球运动和瞳孔的改变
损伤中脑的动眼神经核、桥脑中的外展神经核或侧视中枢时,可出现眼球分离、双眼同向凝视和同向运动障碍,头眼水平运动反射消失。
瞳孔可是大是小,双侧交替变化,或极度缩小成针状,也可散大固定或两侧不等大,瞳孔形状可不规则,对光反射多消失。
4、椎体束征
脑干内椎体束损伤可出现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浅反射消失,一侧或双侧病理征阳性。当原发性脑干损伤严重时也可出现一切生理反射消失、肌张力松弛。
5、去大脑强直
是中脑损伤的重要体征。表现为全身肌张力增高,阵发性四肢过度伸直,头后仰呈角弓反张,外界稍有刺激即可诱发,重者呈持续强直。
硬脑膜外血肿
硬脑膜外血肿是血液在颅骨内板和硬脑膜之间的蓄积。
硬脑膜外血肿是儿童颅内血肿中最常见的血肿类型。
产生的原因是头颅在外力作用下发生较大的变形,硬脑膜动静脉在此过程中发生剥离或撕裂,产生硬脑膜外出血,血肿达到一定体积而出现颅压增高和(或)脑受压的症状。
儿童可见于坠落伤和头部暴力击伤,血肿多位于暴力直接冲击部位。
临床表现
主要是急性脑受压的症状。
在小儿,血肿多为静脉性出血,血流压力低,出血缓慢,颅内代偿能力强,因此急性脑受压症状轻,并且症状出现较晚。
额叶的血肿可因占位效应的增大而导致颅内压增高,晚期可出现小脑幕切迹疝的症状。
后颅窝因容积小,只要少量出血即可导致枕骨大孔疝。
1、意识障碍
年长的患儿可有典型的“原发性昏迷—中间清醒期—继发性昏迷”的病情发展过程。
而在婴幼儿原发性意识障碍常不典型,多表现为伤后的哭闹、激惹和烦躁不安,随后出现意识障碍的进行性加深,直至出现脑疝症状。
2、颅内压增高
表现为头痛、呕吐、前囟张力增高、膨隆等。
小儿颅内代偿能力较强,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出现较成人晚,可仅表现为精神变弱、嗜睡或躁动不安等。
3、瞳孔的改变
受伤的当时,部分患儿出现双侧瞳孔的扩大,随后多恢复正常。
在脑疝出现的前期可出现血肿侧的瞳孔的缩小,对光反射迟钝,此为动眼神经受刺激的表现,但在临床上很难发现。
出现脑疝后,血肿侧的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此为动眼神经受压麻痹的表现,多提示有小脑幕切迹疝的发生,病情危重,需紧急手术治疗。
4、局部神经体征
癫痫发作与血肿对皮层的压迫、刺激和小儿的皮层抑制功能发育不完善有关。癫痫可有一侧肢体局限性抽搐开始,逐渐发展为全面性发作。
血肿如果位于运动区附近,可导致对侧椎体束征阳性,出现对侧肢体的无力或瘫痪,上下肢程度可不等。
发生脑疝使大脑角受压时也可出现对侧肢体的偏瘫。
5、生命体征的变化
随着颅内压的不断增高,患儿可出现脉搏减慢、血压增高、呼吸加深减慢的代偿性改变(Cushing反应)。
但婴幼儿通常血压心率变化不明显,可掩盖脑疝的早期征象。
颅内压持续升高出现脑疝压迫脑干时则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呼吸节律紊乱,最后脑干功能衰竭。
诊断
小儿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需仔细观察病情变化,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小儿外伤后出现嗜睡、不安、易激惹、呕吐、癫痫发作或一侧肢体肌力减弱时,应考虑颅内血肿的可能,应进一步进行头颅CT检查。
如果意识障碍进行性加深,并出现瞳孔变化和生命体征的紊乱,则表示已进入脑疝前期,需紧急手术处理。
诊断中应注意迟发性硬膜外血肿的表现,迟发性血肿是指首次CT扫描没有异常影像,而在相隔几小时或数天之后再次复查,才发现血肿。
治疗
硬膜外血肿的保守治疗适用于病情平稳、无意识障碍、无眼底水肿及神经病理体征,CT检查示血肿量小、中线结构无移位者。
脱水、激素、止血治疗。
根据病情随时行CT动态观察极为重要。一般在入院后2—3天,常规每日做一次CT,或有头痛呕吐随时检查。
一旦血肿增大或出现脑疝前期征象需紧急手术治疗。
对于硬膜外血肿诊断明确并且有明显病情恶化倾向的患儿,应及时开颅手术清除血肿。
手术的目的是消除血肿的占位效应、电凝破裂血管、控制出血来源。
如果处理及时得当,且患儿术前未出现脑疝等严重并发症,预后均良好,多数患儿不遗留神经系统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