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1990—2019年中国炎症性肠病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分析

发布于 2023-08-25 · 浏览 1318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北河北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253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主要累及消化道的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全球疾病负担较重。据估计,美国有超过1万居民、欧洲有约2万居民患有IBD[1-2]。IBD以前在西方高收入国家更常见,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很少报道[3]。在21世纪之交,IBD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疾病,在亚洲、南美和中东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患病率不断上升[4]。在中国,IBD发病率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上升,导致疾病负担大幅增加[5]。本研究利用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19,GBD 2019)数据库的数据,分析1990—2019年我国IBD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标化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的变化趋势,为我国IBD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IBD数据来源于GBD 2019数据库。此数据库分析了1990—2019年204个国家369种疾病或伤害的不同年龄、性别和地区数据,包括发病率、死亡率、DALY率等[6]。本研究提取1990—2019年中国IBD数据进行描述分析。

1.2 统计学分析 描述1990—2019年不同年龄、性别IBD的发病率、死亡率、DALY率。采用GBD世界标准人口的年龄结构计算标化发病率。分析各个指标的变化趋势,计算变化率:变化率=〔(2019年的数值-1990年的数值)/1990年的数值〕×100%。

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中对数线性模型,对IBD年龄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率等数据进行分析,分别计算各指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通过置换检验方法分析有确定统计学意义的连接点个数、连接点的位置及P值。当APC、AAPC>0表示该区段呈上升趋势,反之,代表下降趋势;采用Joinpoint 4.9.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检验水准α=0.05[7]。

2 结果

2.1 1990—2019年中国IBD疾病负担情况 1990—2019年中国IBD发病率从1.45/10万上升到3.62/10万,总体上升幅度为149.66%;标化发病率从1.47/10万上升到3.01/10万,总体上升幅度为104.76%。

1990—2019年中国IBD死亡率从0.47/10万下降到0.33/10万,总体下降幅度为29.79%;标化死亡率从0.86/10万下降到0.35/10万,总体下降幅度为59.30%。

1990—2019年中国IBD DALY率从19.79/10万下降到16.34/10万,总体下降幅度为17.43%;标化DALY率从24.47/10万下降到16.31/10万,总体下降幅度为33.35%。1995年之后标化发病率低于粗率,1990—2009年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率均高于粗率(表1、图1)。

img


img


2.2 1990—2019年中国不同性别IBD疾病负担情况 男性标化发病率从1990年的1.72/10万上升到2019年的3.35/10万,增长94.76%;标化死亡率从0.94/10万下降到0.47/10万,下降50.00%;标化DALY率从24.06/10万下降到18.45/10万,下降23.32%。女性标化发病率从1990年的1.21/10万上升到2019年的2.66/10万,标化死亡率从0.84/10万下降到0.30/10万,标化DALY率从25.50/10万下降到14.78/10万。各年度男性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而标化DALY率在1995年之前女性高于男性,1995—2001年男性与女性基本一致,2001年之后男性高于女性(表1、图2)。

img


1990—2019年中国IBD标化发病率APC值显示,1990—1995年平均每年上升1.68%,1995—2000年平均每年上升5.26%,2000—2005年平均每年上升1.31%,2005—2010年平均每年上升2.54%,2010—2015年平均每年上升1.73%,2015—2019年平均每年上升2.55%,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img


1990—2019年中国IBD标化死亡率APC值显示,1990—2004年平均每年下降1.72%,2004—2007年平均每年下降7.82%,2007—2013年平均每年下降6.36%,2013—2016年平均每年下降5.04%,2016—2019年平均每年下降1.13%,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img


1990—2019年中国IBD标化DALY率APC值显示,1990—1996年平均每年下降2.20%,1996—2000年平均每年下降0,2000—2004年平均每年下降1.95%,2004—2007年平均每年下降4.47%,2015—2019年平均每年下降0.72%,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img


Joinpoin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男性IBD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率的AAPC分别为2.3%、-3.1%和-1.7%,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IBD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率的AAPC分别为2.7%、-4.2%和-2.7%,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img


2.3 1990—2019年中国不同年龄IBD疾病负担情况 1990—2019年中国各年龄段IBD标化发病率AAPC呈整体平稳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6、图3)。与标化发病率不同的是,各年龄段标化死亡率AAPC呈整体下降趋势,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下降趋势变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7),Excel面积统计图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率明显增加。

img


img


img


3 讨论

炎症性疾病的疾病负担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也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8-9]。本研究通过GBD数据库提取我国1990—2019年IBD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根据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率等基本指标分析我国IBD的疾病负担情况及变化趋势,为临床上防治IBD提供参考。

本研究显示,在1990—2019年,我国IBD的标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可能与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速有关,并且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增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并且卫生保健系统的完善、各种诊断工具的广泛应用、患者和医生的认识不断增强均有助于提高IBD诊断率,提示环境因素在IBD病因中扮演重要角色[10-13]。1990—2019年龄标化死亡率下降,死亡率的总体下降反映了IBD患者生存率的提高,这可能是由于免疫调节剂的使用增加,生物制剂的早期引入,手术技术的改进以及对结直肠癌监测的认识提高[14-15]。从1990—2019年我国IBD疾病负担的变化情况来看,2004年之后标化DALY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这可能与2003年启动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计划有关,使得低收入水平和贫困地区的居民健康状况得到提高[16]。但基于中国人口众多,IBD的疾病负担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本研究结果表明,年龄的增长与IBD的疾病负担情况密切相关。目前在中国观察到的发病率高峰集中在30~45岁人群中,各年龄组IBD的发病率有所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结合APC分析显示,1990—2019年,中国IBD死亡率相对下降,死亡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60岁以后IBD的死亡率迅速上升,在80岁以上时死亡率最高。有关数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4亿65岁以上的居民,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有老年IBD患者的高死亡率是一个大问题[17]。

根据GBD 2019结果显示,1990—2019年女性发病率均高于男性[18],与之相反的是,在本研究中,中国男性的IBD负担高于女性,但是GBD 2017之前发表的研究表明,女性在世界范围内的IBD负担比男性更大[17]。但是对亚洲和西方国家IBD发病率性别差异的原因没有明确的解释。有研究指出吸烟可能是男性在IBD发病率中占优势的原因[19],全球成人烟草调查显示,我国男性吸烟率(52.9%)远高于女性(2.4%)[20]。

综上所述,在过去的30年,虽然中国的IBD疾病负担有所改善,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IBD的标化发病率依然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的IBD疾病负担仍然较重。IBD在男性中比在女性中更普遍,并且中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现象严重,老年IBD患者的疾病负担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提示应进一步加强对老年IBD患者的筛查和诊治工作。本研究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缺乏可靠的患病率数据是估计中国IBD负担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其次,GBD不区分UC和CD相关变量,因此无法比较其在中国人群中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率。因此,这项研究只关注了IBD总体负担的趋势。

本文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

【引用本文】 包云丽,汪哲,唐海茹,等. 1990—2019年中国炎症性肠病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23,26(36):4581-4586.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20. 

炎症性肠病 (9)

最后编辑于 2023-08-25 · 浏览 1318

回复2 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