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中国肛肠科学发展史

发布于 2022-08-15 · 浏览 4117 · IP 江苏江苏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26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华夏五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医医学博大精深,而肛肠疾病更是从中国古代医学史上就已被历代医学家所重视。

(一)萌芽阶段

春秋时期,我国医学家就提出了“痔”“瘘”的病名,后为世界医学所采用,沿用至今。痔、瘘病名的提出,首见于《山海经》。《西周·山海经·南山经》有:“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同书《中山经》有:“仓文赤尾,食者不痈,可以为瘘”。战国时期,对一些常见肛门直肠病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战国·庄子·杂篇列御寇》有:“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战国·韩非子·解老》有:“内无痤疽瘅痔之害”。《战国·淮南子·说山训》有:“鸡头已痿”。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五十二病方》载有“牡痔”“牝痔”“脉痔”“朐痒”(肛门痒)、“血痔”“巢者”(肛门瘘管)、“人洲出”(脱肛)等多种肛肠病及其治法。如治“牡痔”“絮以小绳,剖以刀”的结扎切除法。治痔瘘“巢塞直者,杀狗,取其脬,以穿答龠,人直(直肠)中,炊(吹)之,引出,徐以刀去其巢”的牵引切除法。治“牡痔”之有数巧,蚊白徒道出者方:“先道(导)以滑下铤(探针)令血出……坐以熏下窍”的肛门探查术及熏治法。治“牡痔……与地胆虫相半,和,以博之。燔小隋(椭)石,淬醯中,以熨”的敷布法和热熨法,都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的肛肠病手术疗法、保守疗法。《内经》对肛肠解剖、生理、病因病理等有详细论述。如《汉·内经灵枢·肠胃第三十一》记述了回肠(结肠)、广肠(直肠)的长度、大小、走行。《汉·内经素问·五脏别论第十一》有;“魄门(肛门)亦以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对大肠肛门的主要功能已有正确认识。《汉·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第三》有:“因而饱食,经脉横解,肠澼为痔”。首先提出痔发病的病因及痔是血管弛缓、血液淤滞癖积所致的见解。《汉·内经灵枢·水胀第五十七》有“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瘪肉乃生”。最早提出肠道息肉的病名。《汉·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有:“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以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益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乎按之坚”。最早描述了肠道肿瘤。该书还对便血、泄泻、肠澼、肠覃等肛肠疾病做了论述。如《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症并治第十二》已有“远血”和“近血”之分,并首次将上消化道出血及下消化道出血区分开来,提出以黄土汤治疗近血的治则治法方药,现广为传用此方。《汉·五十二病方》已有“蛲白”之名。《汉·内经灵枢·厥病篇第二十四》又说:“肠中有虫瘕及蛟蛔”。蛟音回,与鱿、蛔音义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玉篇虫部》:“蛕,人腹中长虫也”。这是对肠道寄生虫的最早描述。《汉·神龙本草经·下卷虫兽部中品》并首次提出脱肛症:“蛞蝓味咸寒。主治贼风·僻,轶筋及脱肛,惊瘸挛缩。一名陵蠡。生池泽。”《汉·张仲景·伤寒论·卷第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中首创了肛门栓剂和灌肠术。他发明的蜜煎导方,以食一蜂蜜炼后捻作梃,令头锐,大如指,长而寸许,冷后变硬,内谷道(肛门)中,就是治疗便秘良好的肛门栓剂。他又用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灌谷道中以通便,发明了灌肠术。该书还对下利、便脓血、便血、便秘、肠痈、蛔厥,痔等大肠肛门病,确立了辨证施治,立方用药的原则。《西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治大便不通,土瓜根捣汁。筒欢如肛门中,取通”的记载来看,当时已有了灌肠器——“筒”。《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九足太阳脉动发下部痔脱肛篇》记述了针灸治疗脱肛、痔、下痢等肛肠病的方法,并首载了“凡痔与阴相通者,死”。这是对肛肠病合并阴道、尿道瘘的最早论述。该书还首载了针刺穴位治疗痔疾的方法“痔痛,攒竹主之;痔,会阴主之;痔篡痛,飞扬、委中及扶承主之;痔篡痛,承筋主之;脱肛,下刺气街主之”。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详列痢候40种,对肠道病进行了较全面记述,对一些病认识比较深入。如脱肛候有:“脱肛者,肛门脱出也,多因旧痢后大肠虚冷所为”。谷道生疮候有:“谷道,肛门大肠之候也。大肠虚热,其气热结肛门,故令生疮”。谷道痒候有:“谷道痒者,由胃弱肠虚则蛲虫下浸谷道,重者食于肛门,轻者淡痒也。蛲虫状极细微,形如今之蜗虫状也”。这些描述都很具体确切。痔病诸侯中,指出了五痔是牡痔、牝痔、脉痔、肠痔、血痔。另文提出了气痔、酒痔,认为“痔久不瘥,变为瘘也”。“脓瘘候,是诸疮久不瘥成瘘”。后世“痔瘘”病名,即始于此。在防治肛肠病方面,最早记载了导引之术:“一足踏地,一足屈膝,两手抱犊鼻下,急挽向身极势,左右换易四七,去痔五劳三旱气不下”。《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大肠腑方》中首载了用鲤鱼肠、刺猬皮等治痔的脏器疗法。以鼻、面舌、口唇出现的粟疮、斑点诊断肠道疾病及寄生虫的经验。《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九许仁则疗咳嗽方一十二首》:“此病有内痔,有外痔,内但便时即有血,外无异”。已科学地将痔分为内外两种论治。《唐·王焘·外台秘要·卷六石淋方一十六首》:“以水三升,煮盐三合使沸,适寒温,以竹筒灌下部,立通也”。首创了利用竹筒作为灌肠器的盐水灌肠术。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4117

6 13 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6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