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人抑郁检出率及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 40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8.70%。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健康老龄化”是发展主题更是必然要求,“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服务”也是《“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1]的主要任务之一。抑郁症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障碍[2],不仅会使社会功能下降,甚至会直接导致自杀行为的产生[3]。国内外已有多项横断面调查对中国老年人抑郁影响因素展开研究,但受样本量、调查地区、研究人群等混杂因素影响,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差异,仍需进一步探讨。为全面认识我国老年人抑郁现状,本研究通过整理调查时间在2018—2022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国老年人抑郁影响因素的文献,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2018年以来中国老年人抑郁检出率及影响因素,以期为降低老年人抑郁发生率和促进健康老龄化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于2023年1月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e)、维普网(VIP)中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老年人抑郁影响因素的研究,检索时限为2018—2022年。中文检索词包括:老年、老人、老年人、抑郁、因素。英文检索词包括:Chinese、China、elderly、elderly people、old people、old population、depression、depression disorder、factor、factors。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2)国内外公开发表的调查时间在2018—2022年有关中国老年人抑郁影响因素分析的横断面研究;(3)界定标准明确,即根据抑郁筛检量表界值检出抑郁者。排除标准:(1)与研究目的无关的文献;(2)会议、综述类文献和学位论文,重复发表的文献;(3)研究人群不是普通老年人群,而是慢性病患者、住院患者、失能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文献;(4)无法获取有效统计数据的文献。
1.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将不同数据库检索结果导入到文献管理软件Note Express中去重,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并交叉核对,若遇分歧,则由第三名研究者协助判断。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献标题及摘要进行初筛,排除明显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后,剩余文献通过阅读全文确定是否纳入。资料提取内容包括:第一作者、发表年份、调查时间、调查地区、样本量、检测量表、抑郁检出率、影响因素。
1.4 文献质量评价 由2名研究者采用美国医疗保健研究与质量局(AHRQ)的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评价,对于研究人群相同的文献,选取质量最高的一篇纳入,若遇分歧,则由第三名研究者协助判断。AHRQ共计11个条目,根据总分将文献分为低质量文献(0~3分)、中等质量文献(4~7分)和高质量文献(8~11分)。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效应量采用老年人抑郁影响因素的OR值及其95%CI进行描述。对纳入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I2≥50%且P<0.1时表明文献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I2<50%且P≥0.1时表明文献间的异质性较小,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通过比较随机效应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效应量的差异,以评价合并结果的敏感性。并使用漏斗图和Egger's检验评价纳入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与筛选 本次研究共获得文献3 688篇,其中中文2 889篇,英文799篇,经逐层筛选后,最终得到23篇文献(中文文献20篇[4-23],英文文献3篇[24-26]),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与质量评价 研究调查时间为2018—2021年,累计调查人数75 599人,共检出抑郁老年人13 815人;抑郁检出率最低为5.19%[26],最高达58.90%[11];12篇[5-6,9-11,17-20,24-26]文献调查地区为东部,5篇[8,13,20,22,23]文献为中部地区,4篇[4,12,14,21]文献为西部地区,2篇[7,20]文献为东北地区,全国代表性样本的概率抽样调查有2篇[15-16],分别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15]和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16];有11篇[4-5,7-10,12,14,18,22,26]文献选用老年抑郁量表(GDS),7篇[11,13,19-21,23-24]选用患者健康问卷(PHQ-9),3篇[15-17]选用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2篇[6,25]选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共涉及19个影响因素,分别为: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地、退休前职业、个人月收入、慢性病、慢性病数量、自评健康状况、睡眠、吸烟、饮酒、是否独居、体育锻炼、是否有朋友、是否有宗教信仰、生活自理情况、是否有子女。23篇参考文献的基本特征见表1。

6篇[4,13,17,19-20,22]文献质量评价得分为5分,13篇[5-12,14,18,21,23,26]文献质量评价得分为6分,4篇[15-16,24-25]文献质量评价得分为7分,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
2.3 中国老年人抑郁检出率Meta分析结果 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I2=99.5%,P<0.001),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值,结果显示中国老年人抑郁总检出率为20.6%〔95%CI(16.6%,24.8%)〕(图2)。

2.4 中国老年人抑郁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对纳入的19个影响因素进行Meta分析:是否有朋友这一影响因素相关文献间不存在异质性,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地、退休前职业、个人月收入、慢性病、慢性病数量、自评健康状况、睡眠、吸烟、饮酒、是否独居、体育锻炼、是否有宗教信仰、生活自理情况、是否有子女各影响因素相关文献间存在异质性,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高龄(≥80岁)、教育程度较低、无配偶、居住地为农村、罹患慢性病、慢性病数量≥2种、自评健康状况差、失眠、独居、不锻炼、生活自理情况为需要或部分需要是老年人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P<0.05);饮酒、有朋友是老年人发生抑郁的保护因素(P<0.05),见表2。

2.5 敏感性分析 分别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下进行敏感性分析,计算各影响因素的OR值和95%CI,结果显示,除了自评健康状况差、生活自理情况为需要或部分需要的计算结果差异较大以外,其他因素两种模型的OR值及其95%CI均相近,表明本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较为稳定(表3)。

2.6 发表偏倚评估 本研究中,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是否独居和体育锻炼6个因素纳入的文献超过10篇,对其进行发表偏倚评估,结果显示,6个因素的漏斗图中的散点几乎均匀分布在轴线两侧,见图3,Egger's检验结果P>|t|指标分别为0.774、0.513、0.398、0.795、0.132和0.212,显示均不存在明显的发表偏倚(P>0.05)。

3 讨论
本研究纳入了2018年以来关于中国老年人抑郁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的23个横断面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抑郁检出率为20.6%〔95%CI(16.6%,24.8%)〕,低于既往研究结果[27-28]。不同研究结果之间存在差异,一方面是由于样本量、调查地区、研究人群等混杂因素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另一方面是因国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愈发重视及各项支持政策正逐步落实,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已有提高,但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29]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抑郁检出率为10.6%,本研究结果抑郁检出率与之相比仍较高,表明未来尚需加大老年人心理关爱行动的工作力度。
在人口学因素中,女性是老年人抑郁的危险因素,可能是因为神经激素和心理差异而产生了与性别相关的抑郁[24],同时老年女性丧偶、独居的可能性更大,导致了抑郁风险的增加[30-31];高龄也是老年人抑郁的危险因素,可能与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认知功能等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有关[32],同时高龄老人的独居比例和衰弱发生率更高[33-34],这些均会增加老年人抑郁的风险;受教育程度越高,老年人的抑郁发生风险越低,其原因可能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则健康素养越高[35],而健康素养提高了老年人维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36];居住地为农村是老年人抑郁的危险因素,其原因可能为城乡老年人在经济状况和健康水平上的差异[37],城市老年人相较于农村老年人获取健康信息及健康资源的渠道更为丰富。本研究结果提示了在老年人抑郁症筛查和干预中关注女性、高龄、教育程度低、农村老年人的必要性,可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老年人健康体检,积极开展精神健康筛查工作,还可依托社区开展老年健康知识宣讲以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在主观因素中,自评健康状况差是我国老年人抑郁的主要危险因素,自评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抑郁发生风险是自评健康状况良好老年人的3.47倍,其原因可能为自评健康状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老年人的客观健康状况,而老年人客观健康状况对抑郁有着显著影响[38],同时相较于消极悲观的老年人,积极乐观的老年人倾向于做出比自身实际健康状况更高的评价[39],而乐观人格又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40]。因此,不仅要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改善其客观健康状况,还要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鼓励其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客观因素中,无配偶、罹患慢性病、慢性病数量≥2种、失眠、独居、不锻炼、生活自理情况为需要或部分需要是老年人抑郁的危险因素,饮酒、有朋友是老年人抑郁的保护因素。本研究显示,罹患慢性病老年人抑郁发生风险是未患慢性病老年人的2.75倍,罹患3种及以上慢性病老年人抑郁发生风险是未患慢性病老年人的3.86倍,失眠老年人抑郁发生风险是不失眠老年人的2.62倍,生活自理情况为需要或部分需要的老年人抑郁发生风险是生活自理情况为基本不需要老年人的2.96倍。因此,应多关注慢性病及共病、失眠、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加快完善老年人慢性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重视老年人睡眠质量,加大失能老年人健康照护服务工作力度。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纳入文献所采用的抑郁检测量表不统一,容易产生结果偏倚;(2)部分影响因素相关的文献纳入较少,容易产生结果偏倚,研究结果仍需进一步验证;(3)部分纳入文献中影响因素的定义和测量标准有差异,如无配偶的判定受未婚、离异和丧偶的影响等,会导致各研究间的异质性较大,影响结果的准确性;(4)受限于期刊发表的滞后性,会导致部分调查时间在2022年的文献未被纳入,存在一定时滞偏倚。未来仍需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开展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对本研究结果进行验证。
综上所述,中国老年人抑郁检出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女性、高龄、教育程度较低、无配偶、居住地为农村、罹患慢性病、罹患慢性病共病、自评健康状况差、失眠、独居、不锻炼、生活自理情况为需要或部分需要的中国老年人抑郁检出率高,未来可在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工作中将此结果作为参考依据制定工作重点。
本文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
【引用本文】 王越,陈晴,刘鲁蓉. 中国老年人抑郁检出率及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23,26(34):4329-4335.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69.
最后编辑于 2023-08-15 · 浏览 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