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40~65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的Meta分析
围绝经期是女性由性成熟期过渡至老年期的特殊阶段,中国女性平均于46岁进入围绝经期,将持续至最后一次月经后1年,约10~15年[1]。据统计,我国约有1.3亿围绝经期妇女,预计2030年将达到2.8亿[2]。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PMS),又称更年期综合征或绝经综合征,是指女性在绝经前后因卵巢分泌的雌激素水平下降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的一类症候群[3]。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月经紊乱、血管舒缩症状、抑郁、代谢异常及泌尿生殖症状等[2],每年有超1.2亿女性深受PMS困扰,严重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4]。改善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已被列入21世纪三大主要健康课题[5],了解PMS的发生情况,不仅能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工作和生活质量,还能为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和健康老龄化指明方向。目前,国内虽有一定数量针对40~65岁女性人群PMS发生现状的研究,但受研究设计、调查工具、样本量大小及调查地区的差异等因素影响,各研究报告的发生率差异较大,无法系统揭示我国40~65岁女性人群PMS的流行病学特征。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全面检索关于我国40~65岁女性人群PMS发生现状的横断面研究,系统分析PMS的发生率及其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以期为PMS的防治提供循证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有关中国40~65岁女性PMS发生现状的横断面研究,采用主题词结合自由词的方式进行检索,所有数据库检索时限设置为建库至2023-02-01。中文检索词包括绝经期综合征、绝经综合征、围绝经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患病率、发生率、流行病学、调查、现状等;英文检索词包括perimenopause、menopause、climacteric、syndrome、symptoms、prevalence、epidemiology、China、Chinese等。以PubMed为例,具体检索策略见表1。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研究类型为横断面研究。(2)研究对象为中国40~65岁女性人群。(3)测量工具为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6],该量表能将围绝经期各种症状进行量化,以便对围绝经期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及研究工作中。量表共13个条目,对潮热/出汗、感觉异常、失眠、易激动、抑郁及疑心、心悸、眩晕、疲乏、肌肉关节痛、头痛、皮肤蚁走感、泌尿系感染、性生活状况等症状进行自评,总分为0~63分,分数越高,PMS病情程度越重[7]。(4)结局指标为PMS发生率。排除标准:(1)重复发表的文献;(2)以医院、体检中心为样本来源或将某种职业的特定人群作为调查对象的文献;(3)非中/英文文献;(4)会议、综述类论文;(5)无法获取相关数据的文献。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2名研究者参照纳入、排除标准独立检索和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若存在分歧则咨询第3名研究者协助判断。筛选文献时先通过阅读题目与摘要,排除明显不相关文献后,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并决定最后是否纳入。提取资料的主要内容:第一作者、发表年份、调查地区、样本量、PMS例数、发生率和年龄。本次Meta分析纳入的各项研究对PMS的评判标准存在差异,包含将Kupperman总评分≥1、5、6、7、15、16、17分定义为存在PMS。
1.4 质量评价 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并交叉核对结果。偏倚风险评价使用美国卫生保健研究与质量机构(Agency of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AHRQ)推荐的横断面研究评价标准,共包括11个条目,分别以“是”“否”“不清楚”进行作答,回答“是”计1分,回答“否”或“不清楚”计0分,共11分,得分为0~3分为低质量,4~7分为中等质量,8~11分为高质量。
1.5 统计学方法 Meta分析运用Stata 17.0软件完成,效应统计量为合并发生率及95%CI。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10)结合I2值用以判断研究结果的异质性大小,若I2<50%,P>0.10,表明异质性较小,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反之,说明各研究间的异质性明显,选择随机效应模型。使用亚组分析寻找异质性来源,并比较不同亚组间PMS发生率的差异。使用敏感性分析判断中国40~65岁女性PMS合并发生率是否稳定。采用漏斗图结合Egger's检验(检验水准α=0.05)评价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步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得到相关文献3 780篇,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62篇文献[8-69]。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偏倚风险评价 共纳入62项研究,总样本量为82 340例,其中PMS患者46 582例。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偏倚风险评价结果见表2。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PMS总发生率 本研究共纳入62篇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I2=99.8%、P<0.001,故选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40~65岁女性人群PMS发生率为0.61〔95%CI(0.54,0.68)〕,见图2。

2.3.2 亚组分析 由于研究间异质性较大,按照不同年龄、月经状态、是否患慢性病、调查地区、文化程度、民族、发表年份和划分标准进行分组,分组后异质性仍较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结果显示:(1)按年龄分组,40~45岁、>45~50岁、>50~55岁、>55~60岁、>60岁女性PMS发生率分别为42.6%、53.8%、64.6%、59.7%、56.1%;(2)按月经状态分组,正常、紊乱、绝经的女性PMS发生率分别为43.6%、56.9%、61.3%;(3)按患慢性病情况分组,患慢性病女性PMS发生率为85.9%,无慢性病女性PMS发生率为68.3%;(4)按调查地区分组,西南地区PMS发生率最高,为71.3%,华北、华东、华南、西北、东北、华中地区的发生率为57.4%、57.9%、50.5%、59.2%、69.5%、68.6%;(5)按文化程度分组,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大学及以上的女性PMS发生率分别为54.1%、55.7%、49.6%;(6)按民族分组,汉族女性PMS发生率为62.1%、少数民族发生率为64.7%;(7)按论文发表年份分组,2006—2010年、2011—2015年、2016—2020年、2021—2023年女性PMS发生率分别为71.1%、64.5%、55.9%、58.2%;(8)按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分组,总分≥1、≥5、≥6、≥7、≥15、≥16、≥17分的女性PMS发生率分别为85.6%、80.3%、70.6%、63.8%、42.6%、37.4%、53.6%(表3)。

2.4 敏感性分析 逐一剔除单个研究后,发现我国40~65岁女性PMS发生率为60.4%~61.8%,所获结果与总发生率接近,提示Meta分析结果比较稳定可靠。
2.5 发表偏倚分析 针对我国40~65岁女性PMS合并发生率绘制漏斗图直观比较有无发表偏倚,结果显示,漏斗图两侧各研究点分布基本对称(图3),Egger's检验结果显示t=0.88,P=0.39,提示不存在明显的发表偏倚。

3 讨论
了解我国40~65岁女性PMS的发生情况,对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保健和健康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目前尚无大样本、多中心的PMS流行病学调查,因此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全面系统地分析国内关于PMS发生率的文献。本研究共纳入62项横断面研究,Meta分析结果提示我国40~65岁女性人群PMS发生率为61.0%,低于李淑杏等[22]对22省(市)PMS现状调查所得结果(91.9%),与马素慧等[17]对全国17省(市)PMS现状的调查结果(58.2%)接近,与大部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差异较大,可能与纳入的各研究间对PMS的划分标准和基线数据(如样本量、社会人口学特征等)存在差异有关。
本研究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我国40~65岁女性的PMS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其中50~55岁人群的发生率最高,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24,36]。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绝经状态的女性PMS发生率不同,已绝经女性最高,月经紊乱女性其次,月经正常女性最低,与以往研究结果类似[70-72]。导致上述两种结果的原因可能与年龄增长,卵巢功能衰退所致的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57]。本研究发现患有慢性病的女性PMS发生率高达85.9%,明显高于无慢性病的女性(68.3%),多项研究表明,慢性病与围绝经期多个证候群呈正相关,患躯体疾病者较未患躯体疾病者更易出现性生活问题、抑郁、焦虑和血管舒缩等症状[73-74]。因此,围绝经期女性更应该注意慢性病的预防和筛查,对患有慢性病的围绝经期女性,除积极治疗和管理慢性病外,还需注意围绝经期症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善。有研究指出围绝经期症状的流行情况和严重程度在不同国家及地区表现不同[69,75-76]。本研究显示在地区分布上,西南地区40~65岁女性PMS发生率最高,东北和华中地区紧随其后,华南地区发生率最低。各地区间的PMS发生率差异较大,分析原因可能与经济状况和地理特征差异有关,也可能与国内调研多集中于东部地区,而西南、华南、华中、东北等地的研究较少有关。目前国内对PMS的调研范围以单省市居多,未来有待进一步探索我国不同地区间女性PMS的流行病学特征是否存在差异。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40~65岁女性PMS的发生率较低,可能原因是高学历者的健康意识和心理调节能力较强,能及早地寻求医疗帮助并积极应对围绝经期症状带来的不适[60,77]。另外,本研究发现,少数民族PMS发生率略高于汉族,张瑞等[78]对甘肃省7 290例汉、回、藏族女性PMS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回族女性PMS发生率最高,回归分析发现藏族是PMS发生的危险因素,原因可能与地理条件、饮食习惯和生活劳作模式相关。本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PMS发生率逐渐下降,可能与我国社会经济状况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水平及女性自身健康保健意识的逐渐提升密不可分,但目前PMS发生率仍处于较高水平,提示应高度重视围绝经期女性的健康保健。本研究发现,不同划分标准下的PMS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对PMS的调查研究较多,且应用最广泛的研究工具为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其信度和效度良好,但各研究对PMS的评判存在多种标准,建议针对该量表制订统一的划分标准,并参照相关的临床诊断标准,以便更科学地评估PMS的流行特征。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1)纳入文献均为横断面研究,受研究类型限制,各项偏倚难以完全避免;(2)纳入文献对PMS存在多种判断标准,导致不同标准下我国40~65岁女性PMS发生率差异较大;(3)纳入研究的异质性较高,虽然依据纳入研究的特征进行了亚组分析,但研究间异质性并未降低,未能发现异质性来源,对Meta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存在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当前证据显示,我国40~65岁女性人群PMS发生率高,其中>50~55岁、绝经、患慢性病、西南地区、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少数民族的女性发生PMS的风险高,应重视相关人群PMS的预防、筛查和干预工作,为女性老年期健康奠定基础。此外,受判断标准和样本量等的影响,上述结论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本文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
【引用本文】 贾钰,周紫彤,曹学华,等. 中国40~65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的Meta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23.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03.
最后编辑于 2023-08-09 · 浏览 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