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种白细胞升高原因及案例总结分享

血常规(又名血细胞分析),作为三大临床常规之一,是医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是早期提示感染、血液疾病的主要化验,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血常规判读的基本知识。血常规报告单主要由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白细胞主要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5大部分,分别用百分比及绝对值计数表示。任何一种以上细胞绝对数升高都可能导致白细胞数升高。
白细胞升高常见于:
(1)感染:其中细菌感染最常见,此类患者常伴有发热、咳嗽、呕吐、腹泻、腹痛、耳痛等急慢性感染症状;明显升高常提示细菌性的败血症。
注意:虽然白细胞升高最常见于细菌感染,但即算是从感染角度看,白细胞的升高与降低也不能直接作为判断病原体是细菌还是其他病原体的标准,其他病原体感染也可能导致白细胞明显升高,比如病毒、不典型微生物等等,尤其是当他们引起炎性因子风暴时候;
其中最有特征的几种病原体如下:
狂犬病毒感染:血常规白细胞升高(12—30)x10^9,中性为主,可达80%;
流行性乙型脑炎:血常规白细胞升高,中性为主;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常规白细胞升高,淋巴为主,异淋升高;点击看病例
百日咳(百日咳鲍特菌):血常规白细胞升高,淋巴为主;
手足口病: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升高,预示重症手足口病。
(2)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心肌梗塞、肺梗塞等,白细胞明显升高,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3)白血病:血液系统肿瘤中较大部分都伴随白细胞的异常增生;当然也有下降的。粒细胞白血病,特别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可在(100~600)×10^9/L以上。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1、M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粒细胞一般可增至(10~50)×10^9/L。
(4)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常可引起机体炎症状态,此类不能忽视,容易误诊漏诊;某些肝癌、胃癌等,因癌组织可产生促粒细胞生成因子,其坏死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中的粒细胞释放入血,可出现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1)点击看实例(2)点击看实例
(5)尿毒症:肾内科同学应该注意;
(6)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诊科和内分泌科一定深有体会,明明没有感染可是白细胞却升高;点击看病例
(7)常见于于化学药物和生物毒素中毒时,如安眠药、有机磷中毒、昆虫以及蛇毒素等,也可引起骨髓反应性增生,导致白细胞增多。
(8)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任何一种可导致SIRS状态的都有可能导致。点击看详细
(9)生理性:比如女性月经前、妊娠分娩、某些哺乳期妇女、偶尔可见剧烈运动兴奋激动后或者餐后,且儿童白细胞普遍高于成人,越小年龄尤其是新生儿更高。
(10)神经应激反应:急性应激是机体应对各种刺激及病原感染最早的防御反应,当处于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糖皮质浓度升高,可使骨髓释放到血循环的粒细胞增多,减少白细胞黏附于边缘池而进入血循环,并使血管外的粒细胞也进入血循环,致使外周血粒细胞的总数增加。
(11)应用激素:应用激素的病人虽然白细胞总数增高甚至出现幼稚粒细胞,但杆状核比例多不增高且伴有多分叶成熟粒细胞增多,另外,无中毒颗粒及空泡等感染表现.个别对激素具特异性的患者,激素可刺激骨髓中造血中性粒细胞的功能,产生白细胞数增多的生物应激反应;激素可引起血管内皮中性粒细胞(白细胞的一种)黏附减少,同时还可刺激骨髓释放增多,从而导致血液中的白细胞升高。
(12)风湿免疫科疾病:川崎病、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克罗恩病(点击看病例)等风湿免疫科疾病也会出现白细胞的升高,常常与其他临床症状同时出现,此外可辅助完善其他炎症指标化验。
最后编辑于 2022-10-17 · 浏览 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