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有哪些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药物治疗房颤可控制节律、心室率、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
抗凝药物
房颤患者栓塞发生率较高,应积极配合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
抗凝治疗一定要有专科医生指导,抗凝过度可能导致出血,抗凝强度不够则没有预防作用。
合并瓣膜病患者
应采用华法林抗凝,需定期监测INR,将值控制在2.0~3.0。
非瓣膜病患者
应根据CHA2DS2-VASc评分法(具体评分细则如下表)进行危险分层评估后用药。≥2分的患者需要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常用药物包括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以及华法林。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选取合适抗凝药物,一般而言,新型口服抗凝药疗效稳定,不需要反复复查凝血指标,同时颅内出血等大出血事件风险较低,为多数房颤患者的优选方案。
CHA2DS2-VASc评分法


需要电复律的房颤患者
当房颤持续时间不超过48h,可在使用抗凝药的同时进行电复律;超过48h,需接受3周抗凝药物治疗后再行电复律,或经过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证实无左房血栓形成并给予充分抗凝的同时可行电复律。待心律转复后继续抗凝治疗4周。
节律控制药物
IA类(奎尼丁、普鲁卡因胺)、IC类(普罗帕酮)或III类(胺碘酮)药物均可能转复房颤。房颤持续时间越短,用药越及时,转复成功率越高。
用药注意事项
IC类药物可致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低血压,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不宜使用。
胺碘酮是目前常用的维持窦性心律药物,可用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心动过缓以及肝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肺纤维化等。
控制心室率药物
有效控制心室率,可以尽可能降低房颤引起的心脏功能紊乱。
控制心室率的常用药物包括:
β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和美托洛尔,经常单独应用。
钙通道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䓬,多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
洋地黄类如地高辛,目前医生多用于伴有左心衰时的心室率控制。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