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八年科研经验告诉你选课题哪一点最重要?

发布于 2022-06-07 · 浏览 4676 · IP 广东广东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329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WOrange、200750383 2人推荐

我的课题能不能做,做了能不能发表?

相信这是广大低年资硕博群体和被逼做课题发文章、申基金晋升的中级职称医生群体常见的困惑。关于这个问题,我将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分享一些心得感悟,欢迎交流~

几年前硕士入学甚至博士入学开始课题时,我也常常在心里问自己,我做的课题到底有什么意义,有没有必要做下去,会不会做完之后发现根本没法发表?挺长的时间都是在怀着这种不安和困惑过程中,推进着课题实验。那么究竟怎么判断课题能不能做,做完能否发表呢?综合这些年来的科研历程,我有以下一些体会。

决定课题能不能做和文章能不能发,好不好发的关键点在于课题的创新性(novelty):

  1. 切入点创新性,以某个基因为例,首先要考虑该基因的研究现状如何,是否有相同的报道,如果报道很少,则切入点创新性初步具备;
  2. 表型创新,即该基因在你的疾病模型中是否能显著影响特定表型(需要体外+体外表型验证),且这种表型尚未报道;
  3. 机制创新,即该研究能否准确找到这一创新性表型的细胞分子机制(必须结合组学数据,个性化分析,各种rescue反证);
  4. 转化意义创新,即该研究是具有理论还是转化意义(可靠的动物模型验证+人体样本验证)。如果这四点都能具备,则发SCI只是时间问题。
  5. 研究范式创新,即能够提出一种更新的调控或发挥作用的模式model,这种创新则相抵困难的多。


发SCI最关键的是novelty(涵盖切入点创新、表型创新、机制创新或转化意义创新等),其他的都是次要的。说白了就是只要你的实验结果中有一部分新的,是别人尚未报道的,最好是具有一定理论或转化意义的,那就没问题。所有创新中最重要的是表型创新研究范式创新,这类创新决定了发表文章的上限,机制创新属于锦上添花,转化意义创新则属于应用范畴。

当然,对于科研未入门或者刚入门的群体,如何准确判断课题是否具有创新性本身就是一个挑战。这种能力只有通过精读、多读领域文献并厘清每篇文献的研究框架和思路方能掌握,没有捷径可选。

时间有限,关于如何进行文献精读的学习方法,后续有时间再做分享。在这方面遇到问题的也可以跟我多交流,相互提高!

欢迎大家点赞、收藏、交流、提升~

最后编辑于 2022-06-07 · 浏览 4676

7 166 26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7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