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不观察D4的胚胎

各位小伙伴,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个问题,其实也是困扰我很久的问题。不论是临床老师还是胚胎实验室的老师,大家选择移植/冷冻胚胎时,基本都是选择D3/5/6胚胎。就连各大指南上也是推荐D3/5/6胚胎,但D4的桑椹胚却无人问津。为什么我们不观察,也不会选择D4桑椹胚呢?我查询了相关资料,今天就尝试来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正文:
1.首先我们先来重温一下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及特点:

2.文献摘抄一:
“随着第一次体外受精婴儿的成功(Steptoe和Edwards,1978年),人们发现早期胚胎移植到子宫后可以实现人类怀孕,比如受精前阶段,或者更常见的是卵裂阶段,即4-细胞阶段(第2天)和8-细胞阶段(第3天)。人类胚胎基因组在4-8细胞阶段激活(Braude等人,1988年),早期胚胎质量评估无法准确预测进一步的生长潜力。由于对第2天和第3天胚胎生长潜力的预测较差,平均有三到四个胚胎被常规植入子宫。对于年龄>40岁的女性,甚至可能移植更多数量的胚胎。
大量胚胎移植可能会提高妊娠率(Tan等人,1990年),但也会增加怀孕人群多胎妊娠率的风险(Hershlag等人,1990年)。要达到可接受的妊娠率并消除多胎妊娠,尤其是三胞胎或更多胎,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应该选择较少的具有高生长潜力的胚胎。将胚胎移植推迟到后期可以提供更好的胚胎选择,并可能显著解决这个问题。囊胚期是着床前的最后一个胚胎期,被认为是最佳胚胎选择期(Buster等人,1985年;Olivennes,1994年;Gardner等人,1998年)。然而,即使使用最先进的顺序培养基,只有有限数量的胚胎在体外达到囊胚阶段。在临床实践中,并非所有患者在第5天或第6天都有健康的囊胚。因此,囊胚移植仅适用于第2天或第3天至少有四个或五个“良好”胚胎的选定群体(Rijnders和Jansen,1998年;Balaban等人,2000年;Graham等人,2000a)。”
3.小结一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胚胎发育必须经过三个阶段,卵裂期,桑椹期和囊胚期。其实这三个时期是同等重要的。D3 时期4细胞至8细胞阶段是基因组激活状态。
最早Edwards尝试第一例试管婴儿。由于技术限制,只能将胚胎培养至8细胞移植,所以也只能评估卵裂期。后来随着序贯培养技术成熟,才可以使胚胎在体外发育至囊胚阶段。囊胚毫无疑问是高妊娠率的的代表。这是因为胚胎能从卵裂胚发育至囊胚,证明这枚胚胎已经完全基因组激活,并且有好的内细胞团和滋养层。其次囊胚移植也符合正常人类受精时,受精卵从输卵管移动到子宫腔时的自然状态。所以当科学家从卵裂胚评估进步到观察更高级方便的囊胚时,可能恰好忽略了D4桑椹胚。
4.文献摘抄二
“在体内,人类胚胎在发育的第4天时,已经从输卵管进入子宫,在此阶段,胚胎已经致密化,因此正在发育其运输上皮(Buster et al.,1985)。这已经被证明是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一个关键窗口,因为调节自身生理的能力的发展能够实现精确的稳态控制。在这个阶段,胚胎也激活了自己的基因组。目前尚不清楚为什么这一阶段的胚胎发育在体外受精实验室中一直被忽视。”
5.小结二:
D4胚胎致密化就是基因组激活的标志,也是具有衡量胚胎质量的价值。
6.浅谈胚胎培养液的发展史
那么从卵裂胚到囊胚培养,又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呢?这就要从胚胎培养液的发展说起了。
20世纪60年代,Edwaeds开始人类体外受精的临床研究。他们首先采用激素刺激不孕症女性患者的卵巢,在腹腔镜下获取成熟卵母细胞并成功体外受精,继续培养至8细胞胚胎。后克服诸多难题,在1978年7月25日诞生世界首例“试管婴儿”。在80年代,胚胎主要在体外培养2~3天,然后移植进入子宫。90年代始,胚胎培养的时间基本延长到3天。90年代末期,Gardner团队开始首先设计序贯培养液。序贯培养液的成分除了满足D1~D3的需求,还添加更加复杂成分满足囊胚的发育。可见,胚胎的观察评估与培养液的发展历史显著相关。
7.总结:
胚胎评估发展历史与胚胎培养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最早Edward研究出刺激取卵、体外受精并培养至8细胞移植并诞生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走过困难重重。随后近几十年技术发展,才使胚胎培养从D3卵裂期稳定延长至D5/6囊胚期。移植囊胚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1.符合自然受孕时,胚胎进入子宫的阶段;2.可以清楚排除哪些胚胎未进行基因组激活,(D5/6未发育至囊胚阶段,胚胎没有致密化)。所以,卵裂胚和囊胚标准,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胚胎评估方式。虽然我们并不了解为什么科学家忽略了D4桑椹胚,但是桑椹胚阶段仍然具有评估胚胎质量的价值和意义。后续文章我们会继续探讨这一点。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