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融合与创新 —— 2021长城肿瘤高峰论坛乳腺癌分会场掠影
【60】多学科协作,融合与创新 —— 2021长城肿瘤高峰论坛乳腺癌分会场掠影
作者: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周刊2021年8月12日B3版.pdf
摘要:
2021年7月31日~8月1日,“长城肿瘤高峰论坛•2021北京”,31日全天,肺癌、乳腺癌、消化道肿瘤、放疗、微创治疗、生物治疗、肿瘤综合七个分会场的精彩内容同时呈现,专题演讲,引领最新的恶性肿瘤规范化治疗理念及研究进展,乳腺癌分会场精彩内容整理如下,奉与读者 乳腺癌专场。
线上线下,丰富多彩,涉及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病理诊断、外科治疗、放射治疗、内科治疗、分类治疗等,内容聚焦乳腺癌临床治疗与研究现状、最新前沿进展、相关治疗策略的探索以及未来科研思路走向。
学术环节一;
乳腺癌流行病学的变迁;穿刺标本病理诊断的难点;外科规范化诊治;术后放疗。
学术环节二
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新辅助治疗机遇与挑战;(HER-2)阳性乳腺癌专家共识解读; 激素受体(HR)阳性/HER-2阴性的晚期乳腺癌的靶向治疗进展;《中国乳腺癌骨转移专家共识》更新要点。
MDT病例讨论与人工智能演示
展示了2例真实世界的乳腺癌病例,投票选择,演示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给出选择结果
全文:
【60】多学科协作,融合与创新 —— 2021长城肿瘤高峰论坛乳腺癌分会场掠影
作者: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周刊2021年8月12日B3版.pdf
2021年7月31日~8月1日,由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共同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承办的“长城肿瘤高峰论坛·2021北京”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7月31日全天,肺癌、乳腺癌、消化道肿瘤、放疗、微创治疗、生物治疗、肿瘤综合七个分会场的精彩内容同时呈现。国内肿瘤治疗领域著名专家受邀进行专题演讲,引领最新的恶性肿瘤规范化治疗理念及研究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本报记者特将乳腺癌分会场精彩内容整理如下,奉与读者。
开幕环节
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副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江泽飞教授主持了乳腺癌专场。
作为乳腺癌专场的大会主席,江教授在开场致辞中对各位到场的专家以及线上线下参与会议的同道表示热烈欢迎。同时江教授还表示,乳腺癌分会场汇集了领域内众多专家,授课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病理诊断、外科治疗、放射治疗、内科治疗、分类治疗等,更有精彩的综合诊疗实战以及人工智能演练。授课内容聚焦乳腺癌临床治疗与研究现状、最新前沿进展、相关治疗策略的探索以及未来科研思路走向。
学术环节一
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医学部王建东教授、何建苗教授,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李月敏教授、杨俊兰教授联袂主持了乳腺癌专场的第一个学术环节。
首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宁教授就中国乳腺癌流行病学的变迁进行了详细阐述。她分别从中国肿瘤登记的历史变迁、全球乳腺癌流行现状以及我国乳腺癌发病和死亡的变迁几方面展开论述。在报告最后,王宁教授总结道,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以农村地区增长较快,而死亡率无论城市和农村均无明显变化。关于乳腺癌年龄发病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农村地区。在农村地区,乳腺癌的发病高峰由单峰逐步演变为双峰、再变化为平台型,且其发病和死亡趋势越来越接近城市地区。
随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付丽教授针对乳腺针吸穿刺标本病理诊断的难点进行了汇报。付丽教授指出,由于针吸穿刺标本量较小,细胞学诊断的难点在于良性、恶性难以分辨;而组织学诊断的难点则比较多,例如如何鉴别乳头状病变、低级别非浸润性癌、特殊类型非浸润癌、组织的良恶性以及争议性病变等,并最终给出准确的诊断。
接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荫华教授介绍了如何将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并重以提高中国乳腺外科规范化诊治水平。刘教授的报告内容生动丰富,从学组关注的乳腺外科临床热点问题,谈到推动中国乳腺外科医疗模式的思考,又谈到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CSBrS)启动乳腺外科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RWS),再谈到CSBrS是如何组织编写《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系统梳理了乳腺外科治疗中的热点问题,让我们对相关指南的证据等级及临床指导意义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最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淑莲教授详细梳理了乳腺癌术后放疗进展。报告从保乳术后放疗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两方面展开。王淑莲教授指出,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CIS)保乳术后选择放疗时,需要考量复发风险和放疗的副反应,并对DCIS保乳术后放疗的具体部位和剂量进行了详细讲解。而浸润癌保乳治疗后,符合一定条件的患者在术后是可以豁免放疗的。特别是老年保乳术后,放疗与内分泌治疗的总生存期是等效的。此外,王教授还为我们详细阐述了改良根治术后、新辅助化疗后根治术后的不同放疗指征,并对不同分期患者的照射范围、照射剂量进行了讲解。最后,王淑莲教授总结指出,对于乳腺癌术后的放疗,需要个体化决策放疗指征和照射部位;放疗环节中需要严格把控,以此来保证放疗的质量。
学术环节二
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张少华教授、赵卫红教授、彭亮教授和温居一教授共同主持了第二个学术环节。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殊教授首先就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新辅助治疗机遇与挑战进行了介绍。在报告中,王殊教授指出,强化治疗及分类治疗是目前TNBC研究的主流。对于TNBC乳腺癌的治疗策略,报告从化疗的强化及优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探索、PARP抑制剂的应用以及抗体偶联药物(ADC)的应用几方面展开。王殊教授详细梳理了相关研究,让我们对这些研究的背景、方法、重要结果以及临床实践指导意义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王涛教授的报告围绕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专家共识解读展开。王涛教授首先从HER-2标准化检测和结果判定入手,详细阐述了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与辅助治疗,以及HER-2阳性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为我们明确了目前HER-2阳性乳腺癌的相关研究进展和主流治疗方法。此外,王涛教授还为我们梳理了部分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的研究,展望了生物类似药在HER-2阳性乳腺癌中使用。最后,王涛教授指出,临床工作中,广大医务工作者需要遵循指南共识、结合临床经验,同时在尊重患者意愿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治疗,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
接下来,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郝春芳教授为我们详细梳理了激素受体(HR)阳性/HER-2阴性的晚期乳腺癌的靶向治疗进展。郝教授指出,CDK4/6抑制剂引领了内分泌治疗大变革,PAM通路抑制剂对耐药乳腺癌有了精准的检测及治疗,而新型靶向药物则引领了新的治疗模式。最后郝春芳教授总结道,对于部分难治的人群,药物的联合应用策略可使患者获益更大;对于如何做好药物使用的排序,可能是广大肿瘤医务工作者要面临一个新的选择;未来,还将面临多靶点的组合选择,也将是一大挑战。
最后,江泽飞教授为我们解读了《中国乳腺癌骨转移专家共识》更新要点。江泽飞教授从乳腺癌骨转移的危害、乳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以及骨改良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和合理应用三方面展开。江教授从乳腺癌骨转移影像特征、诊断方法讲到治疗选择,并对骨改良药物的具体应用做了详细讲解。他指出,对于骨改良药物的临床选择,首先要注重疗效。对于首次出现骨相关事件(SRE)的时间,地舒单抗显著优于唑来膦酸。其次,安全性也很重要,地舒单抗对比唑来膦酸,20项存在差异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中,18项地舒单抗更优,特别是肾脏相关不良反应、急性期反应等发生率显著更低;而下颌骨坏死发生率两者均低。再次,给药方式带来的使用便捷性显著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这也是临床应用中需要考虑的。在报告的最后,江泽飞教授总结指出,乳腺癌骨转移的诊疗过程,涉及乳腺内科、乳腺外科、影像科、病理科、放疗科及骨科等多个学科的医生共同参与。因此多学科协作(MDT)讨论意见,对确定患者最优的诊疗方案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MDT病例讨论与人工智能演示
当天会场最具互动性的环节,非综合诊疗演练及MDT病例讨论与人工智能演示莫属了。演练中,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周金妹、秦莉莉主治医师展示了2例真实世界的乳腺癌病例,对病例中有争议的治疗选择环节,邀请现场各学科专家以及临床医生进行投票选择,并详细阐明选择理由。同时,由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李健斌博士演示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给出选择结果,并由江泽飞教授点评。整个演练环节紧张而有趣,多个学科专家通过讨论,得出最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意见,体现了MDT对确定患者最优诊疗方案的重要意义。(李莉 整理)
肿瘤周刊2021年8月12日B3版.pdf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