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P/PKP骨水泥注入量、时机、技巧:

1)骨水泥注入的量
骨水泥注入的量目前尚无定论,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确定,并非注入的越多越好。
在以前的研究中,决定骨水泥注入量时并不考虑骨折椎体体积的大小,而是术者根据临床经验,常规注入骨水泥2-3ml,最多不超过5ml。有研究表明,骨水泥注入的百分比是相对固定的,但椎体体积是变化的,应将骨折椎体体积考虑在内。术前CT扫描骨折椎体,并计算骨折椎体体积,精确计算骨水泥注入量,根据计算的骨水泥注入量完成椎体成形术,减少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
在合理的范围内,骨折椎体刚度的恢复与骨水泥注入量密切相关,当骨水泥注入量达到骨折椎体体积的10%时,骨折椎体的刚度基本恢复到骨折前水平。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推荐以骨折椎体体积10%骨水泥的注入量来完成椎体成形术,一般胸椎注入2~4mL、腰椎注入4~6mL
2)骨水泥注入的时机
骨水泥成形分湿砂期(粗砂期)、拉丝期、团状期和硬化期4期。骨水泥调制后5~7min较稀薄、7~10min稍黏稠、10min以上呈面团状,注入时机为拉丝期(呈牙膏状),此时骨水泥较稳定兼有流动性,可控性较好,可以避免随孔隙渗漏,又能使骨水泥有效地与组织结合。
3)骨水泥注入技巧
骨水泥注入时需勤透视,每注入0.5mL透视一次,即使有渗漏也可以保证渗漏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但这要求手术要争分夺秒,防止错过最佳的骨水泥注入时机。
分批连续注入少量骨水泥也是防止渗漏的有效办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利用人体与室温之间的温度差,使注射器内的骨水泥保持较低的黏度,而椎体内的骨水泥黏度增加,有效防止骨水泥渗漏。
骨水泥注入后停5~10min待水泥固化,再旋转拔出推管或替换空的推注器,可有效防止骨水泥沿针道渗流。
推注骨水泥时手下有落空感或突感压力降低,提示可能有骨水泥的渗漏和椎体破裂,应在透视下观察并及时调整针道,防止更严重的渗漏发生。
骨水泥渗漏的预防措施
(1)术前完善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责任椎体,充分了解椎体的损伤情况,如发现骨皮质破损者操作须细致谨慎;
(2)清晰的术中影像必不可少,如术中显影不清,盲目穿刺,必然增加骨水泥渗漏的风险,一旦发生渗漏也可能无法清晰显示,对于严重骨质疏松者尤须重视,如借助术中CT则有助于减少骨水泥渗漏发生;
(3)术前阅片了解待穿刺椎体椎弓根情况,注意椎弓根管径大小及走向,严格掌握穿刺技术,减少反复穿刺,尽量避免损伤椎弓根内侧壁,尤其是与椎体连接部位,如果穿刺靠内,在不穿破椎弓根内侧皮质前提下尽量少调整穿刺方向,避免骨水泥沿穿刺通道向椎管渗漏,因L1、L2椎体椎弓根直径小于其他椎体,L1、L2骨折行PKP操作须更细致;有研究表明PKP单侧穿刺与双侧穿刺在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效果、手术时间及术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改善方面效果无明显差异,但脊柱生物力学平衡及避免邻近椎体再骨折方面,骨水泥双侧均匀填充有明显优势;因此术中尽可能行双侧穿刺,如存在穿刺困难,单侧穿刺亦无不可;
(4)由于骨质疏松患者骨皮质薄,丝攻及导针如力量及深度控制欠佳易导致椎体前侧骨皮质破裂而出现骨水泥外渗,球囊扩张后,以细导针探查椎体前侧是否有破损,如有破损可以少量明胶海绵填塞;
(5)有研究表明高黏度骨水泥能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率,术前应充分了解不同厂家骨水泥的特性,选用熟悉的高黏度的骨水泥产品;注意骨水泥注入时间及注入量,对椎体皮质无破损者宜在湿砂期或拉丝早期推注,而对椎体皮质有破损者宜在拉丝后期或团状早期推注;
(6)骨水泥推注时注意控制速度,常规每推注0.5mL进行一次透视,如发现有渗漏迹象,建议每推注0.2mL透视,一旦发现渗漏存在,如存在向椎管内渗漏倾向或骨水泥注入量已达1.5mL及以上,即停止渗漏侧骨水泥注入,如骨水泥量不足1.5mL,可待骨水泥进一步凝固后再行推注;
(7)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在椎体内填充百分比与临床止痛效果无直接关系,无须刻意追求尽量多的骨水泥填充,一般胸椎3mL以内,腰椎5mL以内即可;
(8)骨水泥注入完成后,旋转推杆或替换空推注器置入通道可防止椎弓根内骨水泥尾巴的形成。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