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失语与构音障碍

发布于 2021-11-01 · 浏览 1.9 万 · 来自 Android · IP 浙江浙江
这个帖子发布于 3 年零 182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石南419 推荐
icon唐医生来了 已点赞

在神经内科轮转的第一天就被问到“失语与构音障碍”。

重新翻看神经内科教材,并查阅分享相关见解

失语

定义:在神志清楚,意识正常,发音和构音没有障碍的情况下,大脑皮质语言功能区病变导致的言语交流能力障碍,表现为自发谈话、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六个基本方面能力残缺或丧失。

分类:(一)外侧裂周围失语症

1. Broca失语: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口语表达障碍最突出,口语理解相对保留,复述、命名、阅读、书写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2. Wernicke失语:优势侧颞上回后部病变引起。严重的听理解障碍,口语表达为流利型,复述障碍与听理解障碍一致,存在不同程度的命名、阅读、书写障碍。

3. 传导性失语:多数传导性失语病变累及优势侧缘上回、Wernicke区等部位,一般认为外侧裂周围弓状束损害导致Wernicke区和Broca区之间的联系中断所致。流利性口语,但因语言中有大量错词,自我纠正后听起来似非流利性失语,听理解障碍较轻,复述障碍较听理解障碍和自发谈话重,二者损害不成比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命名、阅读、书写障碍。

总结:Broca失语、Wernicke失语是各类型失语的基础。复述障碍是传导性失语主要的特征。

(二)经皮质性失语综合征:病灶位于分水岭,又称为分水岭区失语综合征,共同特点是复述相对保留。

1. 经皮质运动性失语:多见于优势侧额叶分水岭区的脑梗死。主要由于语言运动区之间的纤维联系受损。类似Broca失语,但程度较Broca失语轻。

2. 经皮质感觉性失语:多见于优势侧颞、顶叶分水岭区的脑梗死。类似Wernicke失语,但障碍程度较Wernicke失语轻。复述功能相对完整,但不能理解复述的含义。

3. 经皮质混合性失语:多见于优势侧大脑半球分水岭区的大片病灶,累及额、颞、顶叶。又称语言区孤立,为经皮质运动性失语和经皮质感觉性失语并存,复述相对好,自发谈话、听理解、命名、阅读和书写均严重障碍或完全丧失。

总结:经皮质性失语综合征,外侧裂周围失语症的缩小版,共同特点是复述相对保留。

(三)完全性失语:又称混合型失语,所有语言功能均严重障碍或丧失,听理解严重缺陷,命名、复述、阅读、书写不能。

总结:完全性失语为Broca失语+Wernicke失语。

(四)命名性失语:优势侧颞中回后部病变引起。主要特点是命名不能,听理解、复述、阅读、书写障碍轻。

总结:命名性失语命与命名障碍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在所有失语综合征中均表现有程度不同的命名障碍,同时命名障碍还见于许多弥散性脑病患者,命名性失语则是以命名障碍为主的一组失语综合征。

(五)皮质下失语:丘脑、基底核、内囊、皮质下深部白质等部位病变导致的失语。

1. 丘脑性失语:表现为急性期有不同程度的缄默和不语,以后出现语言交流、阅读理解障碍、言语流利性受损、音量减小,可同时伴有重复语言、模仿语言、错语、命名不能等。复述功能可保留。

2. 内囊、基底核损害所致失语:内囊、壳核所致失语:语言流利性降低,语速慢,理解基本无障碍,常用词不当,复述轻度受损,类似Broca失语。壳核后部病变:听理解障碍,讲话流利,语言空洞、混乱而割裂,找词困难,类似Wernicke失语。

总结:

1.传导性失语主要特点是严重的复述障碍。

2. 经皮质失语综合征特点是复述相对保留。

3. Broca失语、经皮质运动性失语、内囊壳核病变所致失语:均以口语表达障碍为主,因Broca失语、经皮质运动性失语分别是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优势侧额叶分水岭梗死病变,个人推测自发谈话的相应神经传导经内囊及壳核。

4. Wernicke失语、经皮质感觉性失语、壳核后部病变所致失语:均以听觉理解障碍为主,因Wernicke失语、经皮质感觉性失语分别是优势侧颞上回后部病变、优势侧颞顶叶分水岭梗死,个人推测听理解的相应神经传导经壳核后部。

5. 额下回后部(Broca区)紧邻中央前回唇舌功能区,颞中回后部(Wernicke区)紧邻颞横回、颞上回中部听觉中枢,优势半球角回(阅读中枢)紧邻枕叶视觉中枢,额中回后部(书写中枢)紧邻中央前回手功能区。语言功能区的神经联系非常复杂。

img

构音障碍

定义:和发音相关的中枢神经、周围神经或肌肉疾病导致的一类言语障碍的总称。即发音器官的肌无力、肌张力异常、肌肉不协调所致,主要表现发音不清,发音困难,甚至完全不能发音。

分类:(一)上运动神经元损害:

单侧皮质脊髓束病变→对侧中枢性面瘫、舌瘫→双唇、舌承担的辅音部分不清晰→唇音(b、p、m、f)、舌尖音(z、c、s、d、t、n、l、zh、ch、sh、v)、舌面音(j、q、x、g、k、h)。

  双侧皮质延髓束损害→咽喉部肌肉、声带麻痹→说话带鼻音,声音嘶哑,语言缓慢。常伴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咽反射亢进、强哭强笑→假性球麻痹。

img

(二)基底核病变:唇、舌等构音器官肌张力高、震颤、声带不能张开→说话缓慢、含糊,音调低沉,发音单调,音节颤抖样融合,言语断节,口吃样重复。常见于PD、WD。

(三)小脑病变:小脑蚓部、脑干内与小脑联系的神经通路病变→发音和构音器官肌肉运动不协调→构音含糊,音节缓慢拖长,声音强弱不等甚至呈爆发样,言语不连贯。→吟诗样语言。

(四)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支配发音和构音器官的核及核下神经,司呼吸肌的脊神经病变→受累肌肉张力过低或张力消失→迟缓性构音障碍→发音费力、声音强弱不等。

(五)肌肉病变:发音和构音相关的肌肉病变,类似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所致构音障碍,多伴随其他肌肉病变。

总结:

1.发音及构音器官的神经、肌肉病变造成构音障碍。

 2.基底核病变既可造成失语,也可以造成构音障碍。

3.失语症包括运动性,感觉性,混合性 ,经皮质运动性,经皮质感觉性,经皮质混合性,命名性,传导性失语,各构音器官是正常的。

4.构音障碍是指发音器官异常,声带异常,呼吸异常,共鸣异常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但病人的语言组织能力是正常的。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9 万

35 1954 325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35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