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壶,入壶,再也干不成了!
你还想“入壶”给药吗?没门!
临床上,很多医护有个“走捷径”的给药方式——“入壶”。
如: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mg 入壶,st!
原来有的医生护士,喜欢在小剂量加药的时候,打开茂菲氏滴管上的小帽,从这个里面往输液器里直接加药,认为这样不用用注射器往血管里推注,且方便、快捷,类似于静脉注射的功效,因此就格外的青睐于如此之“入壶”。
现在,小编要告诉你,以后,这个曾经的“入壶”的用药路径,就再也不会有了。
为什么?
因为今年4月开始施行的新国标,已经明文规定:把小壶上的“橡胶注射件”取消。
现在,你拿起科室里正在使用的输液器看看,这些输液器上面,还有可供“入壶”的注射件吗?
没有了。没有了注射件,整个输液器是一个密闭的输液系统,你当然就不能从茂菲氏滴管这里走捷径了。
注射件,竟然悄悄地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为什么要取消茂菲氏滴管注射件?
《新国标》里有答案。
新国标要求以后的输液器,强制规定注射件的位置,取消了茂菲氏滴管上方位置的注射件。
原因
1、注射件的使用率不高 在各级医院,如此“入壶”只是局部小范围、个别人的用药习惯,全国各地并未全面正式推广这种用药方式,也就是说,这种“入壶”的用药方式,只是“民间”做法,并未上“大雅之堂”,教科书上就找不到“入壶”之说。
2、不符合临床紧急加药的要求 紧急加药,莫如直接静脉推注,也就是静脉注射,也好过、快过这种还要滴入的用药方式。
3、容易造成输液污染 操作过程中极易造成药液污染。更主要的一点是,去掉滴管上的注射件,杜绝了一部分想要“走捷径”的想法和做法,更能保障输液器的密闭性,避免不规范的操作带来输液系统的污染。
也就是说,以往的滴斗(茂菲氏滴管)上方一般厂家会配有带有橡胶帽的注射件,而此位置的注射件可以轻易取下。但有一利就有一弊。如此操作也就有进入异物的风险,因此新国标从产品安全性的角度出发将强制淘汰此位置的注射件。
但也并不是说,这个注射件就一杆子打死,彻底淘汰了。还是有改进的。
需要指出的是,注射件并未完全取消。
注射件是如何改进了呢?
新国标规定,注射件并不是不能有,注射件(若有),应位于外圆锥接头附近,同时注射件位于外圆锥接头附近可以迅速给药,有利于对患者的及时抢救。
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有的厂家的注射器,在外圆锥接头附近配有注射件的原因。
取消茂菲氏滴管上注射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资深主任药师,合理用药版版主辛学俊老师对于这一点,有更深邃的看法:
滴壶--加药,会产生药物配伍禁忌--这是最危险的因素。
为什么?浓度太高。
临床药剂学--医院药学发展史上短板。涉及因素太复杂。这个项目,也是辛学俊老师几十年药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综上。以上种种,有四大理由让我们看到了现在输液器滴斗上的注射件为什么会消失。与时俱进的,不仅有我们的临床护理知识,更有护理人员手下的临床用药利器——输液器。“纳洛酮的护理天地”带领临床护士一起学习,一起进步,让我们临床护士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