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医论药:P-CAB与PPI有何不同
质子泵抑制剂(PPI)是用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最广泛的一类药物,但临床实践中仍存在很多未被满足的需求。基于此,首个服务于中国患者的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富马酸伏诺拉生片(简称:伏诺拉生)于2019年获批用于RE的治疗,并成为《2020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推荐的治疗RE的首选药物1。
同为抑酸药物,伏诺拉生和临床常用的PPI——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艾司奥美拉唑等药物之间到底有何差别?今天,小编将与您一起从药物的抑酸机制、药代动力学特点、用法用量、给药方法、临床疗效等方面一探究竟。
一、抑酸机制及药物特性的不同
PPI作用于泌酸过程的最后环节,其被吸收入血后到达胃壁细胞的分泌小管,并均需要在酸性环境中,将非活性苯并咪唑与亚磺酰基环转化成次黄酰胺,再与胃内H+/K+-ATP酶中的半胱氨酸形成二硫键,从而不可逆的结合,PPI只对活性态的质子泵有抑制作用2,3。
伏诺拉生则是以K+竞争性方式结合H+/K+-ATP酶中K+结合位点,且非前体药物,无需酸激活,因此,伏诺拉生对静息态和活性态的质子泵均有抑制作用4,在临床中可能具有更强的抑酸效果5。
表1 伏诺拉生 vs. PPI 作用机制及主要特征比较6,7,8

(点击图片看大图)
二、药代动力学
与PPI相比,伏诺拉生的半衰期达9小时,这使得伏诺拉生临床应用每日一次,即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的日间及夜间症状4。因此,伏诺拉生的抑酸持续时间更长。
表2 药代动力学差异9,10,11

*部分经磺基转移酶代谢
(点击图片看大图)
CYP2C19为肝脏中的一种重要的药物代谢酶,具有基因多态性。CYP2C19不同基因型者的药物代谢快慢不同。慢代谢者对某些药物的清除率低,快代谢者则对某些药物清除率高,导致血药浓度低,需要多次给药才能达到最大抑酸效果11。
除了上述提到的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于抑酸药物疗效的影响外,还存在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11。奥美拉唑和艾司奥美拉唑在体内主要经过CYP2C19代谢,因此易与CYP2C19酶相关的药物产生相互作用。
三、药物的用法用量
PPIs是前体药物,在酸的作用下转化为活性形式,只能作用于激活状态的H+/K+-ATP酶,因此,通常餐前30 min服药以获得最佳疗效12,13。
伏诺拉生服药时间不受食物影响。日本I期研究结果证实,食物对伏诺拉生的吸收影响不明显10。这主要与伏诺拉生不需要酸激活,可同时抑制静息和激活状态H+/K+-ATP酶有关。
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治疗目标确定治疗疗程,应予适合所治疗疾病的最短疗程11。伏诺拉生治疗RE的剂量为20 mg,每日一次,疗程为4周,而目前国内外指南推荐PPI治疗RE的疗程为8 周1。
表3 口服抑酸药用于RE初始的标准剂量11,14及疗程

(点击图片看大图)
四、pH值控制
GERD和RE治疗的最佳抑酸水平和时限是pH>4,持续18小时以上15。因此,在评价RE达标治疗时,胃内pH4 HTR(pH >4 Holding time ratio,即pH>4的持续时间占比)成为了临床最常用的一个客观指标,已被证明与RE的初始治疗目标,症状缓解及黏膜愈合效果密切相关16。根据数据模型推算24 h胃内pH 4 HTR≥90% 4周后或 24 h pH 4 HTR≥75% 8周后,愈合率预计达100%10。
表4 胃内pH值控制对比5

(点击图片看大图)
综上,与艾司奥美拉唑和雷贝拉唑相比,伏诺拉生24小时和夜间pH≥4 HTR的比例均更高。
总结
新型抑酸药物P-CAB伏诺拉生与PPI比较,在作用机制、药物特性、疗程、抑酸效果方面均有差异。特别需要提到的是,伏诺拉生半衰期达9h,远大于PPI半衰期,满足了临床治疗RE中对夜间酸控制及持久抑酸的需求。同时,伏诺拉生服用时间不受进食影响,且疗程(4周)为PPI(8周)的一半,这两方面都有利于患者依从性的提高,进而可以保障疗效。与PPI中抑酸作用更强的第二代药物艾司奥美拉唑和雷贝拉唑比较,伏诺拉生达到pH≥4 HTR的比例更高,也就意味着具有更高比例的黏膜愈合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消化杂志, 2020, 40(10): 649-663.
2. Massoomi F, et al. Pharmacotherapy. 1993; 13 :46-59.
3. Lew EA. Aliment Pharmacol Ther. 1999; 13 Suppl 5:11-16.
4. Irene Martinucci, et al. Expert Opin Pharmacother. 2017 Aug; 18(11):1145-1152.
5. Sakurai Y, et al.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5 Sep; 42(6):719-30.
6. Scarpignato C, et al.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5; 42:1027–9.
7. Hori Y, et al. J Pharmacol Exp Ther 2010; 335:231–8.
8. Scott DR, et al.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5; 42:1315–26.
9. H Echizen. Clin Pharmacokinet. 2015 September(14). DOI 10.1007/s40262-015-0326-7.
10. Jenkins H, et al.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5 Apr; 41(7):636-48.
11.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质子泵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0年版).
12. Dickman R, et al. 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5 Jul 30; 21(3):309-19.
13. Scarpignato C, Hunt RH.Curr Opin Gastroenterol. 2019 Jul; 35(4):344-355.
14. 富马酸伏诺拉生片说明书. 修改日期:2020 年9 月29 日.
15. 李瑜元.中华消化杂志2001; 21(11):645-646.
16. Katz PO, et al.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7; 25(5): 617-28.
出处:消化界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8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