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讨论帖」室间隔缺损(VSD)的超声分型,大家一起来参与呀~
室间隔缺损分类方法种类繁多,但大同小异,国际上一般采用 Anderson所提倡的分类方法,这一分类方法简明扼要,解剖标志明确,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被广泛采用。
分享一下曾经遇到的小病例:
女,48岁,心前区不适半个月,心脏听诊杂音来查。










对于该病例,大家怎么看?也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观点,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呦!


讨论:
Anderson根据室间隔缺损的边缘构成将其分为三类(图3-2-4)。
(1)膜周室间隔缺损:缺损累及膜部间隔,由房室瓣、半月瓣与中心纤维体组成的纤维组织构成其边缘的一部分。此型最多见,占70%~75%,缺损仅局限于膜部很小范围者极少,缺口多向周边肌部扩展,故称膜周部缺损,依据其扩展的部位(圆锥乳头肌为标志)又分为偏小梁部、流入部、流出部、混合型(缺损扩展或累及两个以上的部位)等类型,但其缺口的上缘总是在主动脉瓣与中心纤维体的交界部,此为膜周部缺损的诊断依据。
(2)肌部室间隔缺损:其特征为缺损的周边均为肌性组织,根据缺损累及室间隔的部位又分为流入道肌部、小梁肌部和漏斗间隔肌部缺损,流入道肌部缺损亦称为隔瓣后(下)室间隔缺损。应注意漏斗间隔肌部缺损与双动脉下室间隔缺损的区别:前者的两个动脉瓣被残余的漏斗间隔所分隔,缺损上缘为残存的漏斗间隔肌性组织;后者上缘由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之间连续的纤维组织构成。
(3)双动脉(干)下室间隔缺损(doubly commit ted and juxta-arterial- defect):这类缺损的特征是,其顶部由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之间的纤维连续组成,它既位于主动脉之下,又位于肺动脉之下,所以称其为双动脉下室间隔缺损。此型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30%,东方人多见。
鉴别诊断:
与主动脉右冠窦破入右心室流出道的鉴别:主动脉右冠窦破入右心室流出道的典型病例与室间隔缺损不难作出鉴别诊断,但当窦瘤较大或破口显示不清楚时,二维超声心动图表现酷似室间隔缺损,彩色多普勒可直接显示以红色为主的多彩镶嵌血流自主动脉窦进入右心室流出道,频谱呈双期连续性左向右分流。室间隔缺损则为收缩期左向右的分流。
参考文献:临床儿童及胎儿超声心动图学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