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一文理清静脉注射、静脉推注、静脉滴注的区别

最近,在某论坛上出现有关于静脉注射的药物能否静脉滴注的问题讨论,如图:


可见,有关于静脉药物用药途径还是有很多疑惑和争议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教材上有关静脉用药途径的描述:
1、药剂学/崔福德主编.-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
静脉注射:药物直接注入静脉,发挥药效最快,常用于急救、补充体液和供营养之用。根据临床药物治疗需要,静脉注射又分为直接静脉推注和静脉滴注两种类型。
从这可以看出,静脉注射是包含了静脉推注和静脉滴注的。
2、新编药物学/陈新谦等主编,-1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静脉注射,一次注射液量可较大,且奏效迅速,常用于某些急救情况。某些有刺激的药物溶液以及高渗溶液,因血液可使之稀释,不大可能引起刺激反应,则可采用静脉注射。药液量如果更大,可采用输液法,使药液缓慢流入静脉内或皮下组织内。如果静脉输入很缓慢,可以用滴数计算时,就称为“静脉滴注”或“静脉点滴”。
从这可以看出,这里的静脉注射指的是常说的静脉推注,不包含静脉滴注的用法。
我们再来看以一下部分药物说明书上有关静脉用药途径的描述。
1、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商品名:阿拓莫兰)

该药品中,用法“静脉注射”项中标明的是“静脉滴注”的用法。
2、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商品名:双益健)

该药品中,用法“静脉注射”项中包含了“静脉推注”和“静脉滴注”用法。
3、肝素钠注射液

该药品中,用法项中则分别标注了“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的用法。
可见,有关于静脉用药品的用药途径尚存在不统一、不规范的现象。
那么,静脉推注与静脉滴注有什么区别?
1、液体量不同
静脉推注的液体量多为10-20ml,而静脉滴注的液体量多为50ml以上。对于液体量限制的患者,可考虑静脉推注给药,以减少过多液体量对心肺的造成的负荷。如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既可以静脉推注给药,也可静脉滴注给药,但遇到心衰患者需限制液体量的摄入,则应该选择液体量更少的静脉推注给药方式给药。
2、药代动力学差异
静脉推注是将药物快速推入静脉的一种给药方法。静脉推注给药多在20min分钟内完成给药,达峰时间短,可快速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病情紧急或危重时可考虑静脉推注给药;相对而言静脉滴注给药持续时间更长,有利于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平稳和时间长短。如治疗结直肠癌的FOLFLOX化疗方案中,常先静脉推注氟尿嘧啶,再微量泵注氟尿嘧啶,因为持续泵注氟尿嘧啶时药物浓度上升缓慢,先推后泵是先让氟尿嘧啶达到一个较高的血药浓度后再通过泵注来维持药物血药浓度,从而更好的发挥药物疗效和避免毒性。
3、药物安全性
随着静脉推注和静脉滴注两种给药方式的液体量的不同,药物的静脉刺激性、不良反应、稳定性等方面有差异。另外药物剂型因素也可影响给药途径的选择。故选择给药途径时需综合考虑,不能随意切换。
①刺激性
影响药物刺激性的因素有药物渗透压、pH值、浓度等。
如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就是一种高渗透压(约1900mosm/kg)、低pH值(约2.2)、高浓度的药物。人体血浆渗透压正常值为290-310mmol/L,高渗溶液可对细胞内的水分进行吸取,引起血管内膜脱水、萎缩甚至坏死,促进局部血小板聚集以及组织胺、前列腺素E1、E2的释放,静脉中膜层被白细胞浸润,会导致血管壁炎性改变,进而出现静脉收缩、变硬的情况。血浆正常pH值为7.35-7.45,而人体可耐受的输液pH值为4-9,输入偏酸、偏碱的液体均可能对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机能造成干扰,进而导致静脉炎的发生;且当输液pH 值<4.5时,则百分之百会出现输液性静脉炎。故本品不可直接静脉推注。即使静脉输注时每10ml多种微量元素至少跟500ml可配伍的载体溶液充分稀释后才能给药。
②不良反应方面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静脉用药途径的选择也有密切关系。
如氨基糖苷类静脉推注时,血药浓度骤然升高,可引起呼吸抑制作用;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局部刺激强烈,可引起局部剧痛、静脉炎和组织坏死,静脉推注易增加药品的不良反应率,如“红颈综合征”、血栓性静脉炎、低血压等;
呋塞米、利尿酸钠等,静脉推注速度过快可引起突发性耳鸣、耳聋。
故以上药物不能选择静脉推注的方式给药。
③稳定性方面
由于静脉推注与静脉滴注的用药持续时间和稀释体积不同,可对药物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如前列地尔注射液(凯时)就不适宜在大体积稀释环境下的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因为前列地尔注射液是将PGEl包裹在脂微球内的新型靶向制剂,由于脂微球的包裹及保持,减少了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和炎性反应。静滴时前列地尔易受溶媒量和滴注时间的影响,导致脂微球破裂,有少量的PGEl渗漏至脂微球载体外,引起静脉炎。故前列地尔应缓慢静注或直接入小壶。
如见光极易分解,需避光给药的甲钴胺注射液如果选择静脉滴注给药的话可因为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药物分解的机会,故甲钴胺注射液建议静脉推注给药。
④药品剂型影响
部分药物由于受辅料的影响和其添加的附加剂剂量的不同,也影响着静脉用药途径的选择。
如氢化可的松注射液、氯霉素注射液的溶剂为乙醇溶液,静脉推注时会导致急性酒精中毒,故禁止静脉推注;
如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临床上就有两种不同给药途径的剂型。仅供静脉推注的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洛赛克)不可静脉滴注给药,因其不加稳定剂EDTA-2Na,而不能久置,加上其加入的缓冲碱性成分较少,用10ml溶媒稀释后的pH值在10左右,如果稀释体积变大会导致其pH值降至9左右,不利于药物的稳定性;而其他剂型的奥美拉唑则添加了EDTA-2Na的稳定剂,可满足静脉滴注的较长使用时间要求,而且加入碱性缓冲剂含量较多,如果稀释体积变小,可使pH值升高,增加了静脉刺激性。
综上所述,从广义上来讲,静脉注射包括了静脉推注和静脉滴注两种用法。但由于各方面表述尚不规范和统一,给临床上造成很多困扰。因此,面对实际问题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能得出合适的判断。
下面,附上常见静脉用药的注射途径总结。

首发于丁香护士
最后编辑于 2022-05-07 · 浏览 1.5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