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4岁患儿被废弃针头扎伤引发热议!遇到这种情况你该怎么办?

发布于 2020-11-16 · 浏览 2113 · IP 上海上海
这个帖子发布于 4 年零 169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以下转自检验医学网

近日,坊间传播的一则消息引起社会关注:


img


img

废弃针头

img

被扎伤的患儿


img

针刺伤伤口

img

楼梯口



该贴一经发出,引发网友热议:

img


img



发帖当日,当事医院也在评论区给予了回复,表明医院高度重视此事,在积极处理:


img



上述案例中,废弃输液针头扎伤就诊儿童的情景再次发生,废弃输液针头作为损伤性医疗垃圾,是医疗机构常见的医疗废物。暂不讨论废弃医疗针头是如何回到电梯上的,该事件暴露出医院在医疗废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医疗废物又名"医疗垃圾"、"医疗废弃物",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及其相关活动中所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有害性的废物。《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将医院临床废物列为Ⅰ号危险废物。


我国医疗废物分类明细:


 01 

 感染性废物:指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


(1)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包括:棉球、棉签、引流棉条、纱布及其他各种敷料;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 废弃的被服; 其他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2)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患者或者疑似传染病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

(3)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4)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

(5)废弃的血液、血清。

(6)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视为感染性废物。

02 

 病理性废物:指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


(1)手术及其他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等。

(2)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尸体。

(3)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蜡块等。

03

损伤性废物:指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

(1)医用针头、缝合针。

(2)各类医用锐器,包括: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

(3)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

04

药物性废物:指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

(1)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如:抗生素、非处方类药品等。

(2)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包括:致癌性药物,如硫唑嘌呤、苯丁酸氮芥、萘氮芥、环孢霉素、环磷酰胺、苯丙胺酸氮芥、司莫司汀、三苯氧氨、硫替派等;可疑致癌性药物,如:顺铂、丝裂霉素、阿霉素、苯巴比妥等;免疫抑制剂。

(3)废弃的疫苗、血液制品等。

 05 

化学性废物:指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

(1)医学影像室、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剂。

(2)废弃的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学消毒剂。

(3)废弃的汞血压计、汞温度计。


在繁忙的医疗工作中,除了做好医疗废物管理方面,还需要学会处理误伤的情况。大多数情况下,被注射针头扎伤的比例最高,而扎伤的原因则以针头回套动作不当占大部份。


一般被扎伤人员的处理方式大都是将血液挤出,再用酒精或碘伏消毒及包扎伤口。并须同时采集「怀疑有感染原之患者血液」及「被扎针者血液」进行检验,项目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Anti-HBs)、丙型肝炎抗体(Anti-HCV)、肝功能(ALT、AST)、Anti-HIV、梅毒血清反应(RPR或VDRL),其中Anti-HBs被扎针者要测,而感染原之患者可不必测。



检验结果出来后的处理方式如下:(下文中“怀疑有感染源之患者”将以“患者”简称)


乙型肝炎


1、若患者HBsAg为阳性,被扎针者HBsAg及Anti-HBs皆为阴性


应于24小时内注射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以避免感染,就算感染也可降低病情。被扎针者应于半年内持续追踪ALT、AST、HBsAg。


此时患者应加作HBeAg,若患者HBeAg为阳性,则被扎针者感染乙肝的机率将大增。


患者也应加作Anti-HDV,若患者Anti-HDV为阳性,日后万一被扎针者不幸感染乙肝,应持续定期检查Anti-HDV(因为Anti-HDV会比HBsAg晚出现)。一旦同时感染丁肝,将使肝炎的复杂性及危险性增高。



2、若患者HBsAg为阳性,被扎针者HBsAg也为阳性


被扎针者应于一个月内密集追踪ALT、AST,以免二次感染引发急性肝炎或猛爆性肝炎。日后仍需定期追踪ALT、AST、AFP,以防止二次感染引发肝硬化或肝癌。


此时患者也应在半年内持续追踪Anti-HDV。据研究显示,原本为乙肝的带原者,日后二次感染才感染到丁肝时(称之为重复感染;superinfection),要比第一次就同时感染到乙肝与丁肝的人(称之为同时感染;coinfection),更容易演变成肝硬化或肝癌。



3、若患者HBsAg为阴性,被扎针者仍需定期追踪。



4、若被扎针者的Anti-HBs为阳性,表示已具有保护性抗体,应不再受乙肝感染。


丙肝


若患者之Anti-HCV呈阳性


建议应再加测患者之HCV-RNA(PCR),若为阴性,则被扎针者的感染率较低;若为阳性时,浓度愈高,感染机率愈高。


被扎针者可于扎针后一到二星期测定HCV-RNA,及定期追踪Anti-HCV(Anti-HCV在感染后15周80%会出现阳性),若呈现阳性,表示已受到感染,应尽早治疗,以降低急慢性肝炎或肝硬化、肝癌的发生。


若患者之HCV-RNA的浓度(病毒量)过高,医师可视情况直接给予干扰素或其他药物治疗,以降低感染机会,即使被扎针者尚未确定遭受感染。



2、若患者的Anti-HCV为阴性,被扎针者仍须做定期追踪。


艾滋病


1、若患者Anti-HIV为阳性,应加做Western-blot确认,若确认后仍为阳性,被扎针者应紧急接受AZT药物治疗,让感染发病率降到最低。


2、若患者Anti-HIV为阴性,被扎针者仍须定期追踪。


梅毒


1、若患者RPR(或VDRL)呈现阳性,应加做TPHA确认,若仍为阳性,被扎针者应尽早接受青霉素药物治疗,愈早治疗,感染梅毒的机率愈低。


2、若患者TPHA为阴性,被扎针者仍须定期追踪。


定期追踪


除了某些特定情况须在被扎针后数星期密集追踪外,其余所谓的「定期追踪」是指为数三次的追踪检查,分别在被扎伤后第三、六、十二个月各检查一次,检查项目包括HBsAg、Anti-HBs、AST、ALT、RPR(VDRL)、Anti-HIV、Anti-HCV,其中Anti-HCV较为例外,在前六个月要每月检查一次,理由是Anti-HCV在被感染后1-6个月当中随时可能会出现,一旦被扎针者检查出异常结果,须马上接受治疗。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113

3 2 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3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