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最全解剖总结+精美图集

直肠( rectum ) 在第3骶椎水平续于乙状结肠,止于骨盆底( 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部分),向下续为肛管。
直肠在骶尾凹(sacrococcygeal concavity) 之内下降,先向后走行,继而折向前方。向前走行的远端直肠与向后走行的肛管连接形成直肠肛门角(anoreclal angle) ,由耻骨直肠肌(puboreclalis) 维持。
直肠肛门角位于尾骨尖之前稍下方2~3cm , 与男性前列腺尖处于同一水平, 直肠尚具有3个向侧方的弯曲,上、下2 个凸向右侧, 中间的凸向左侧。直肠上、下两端均处于正中矢状面 。
尽管直肠的绝对长度可变,临床实践中常将直肠定义为自肛门缘以上约15cm 的一段肠管。直肠上端的直径与乙状结肠近似,下端膨大形成直肠壶腹。
与乙状结肠不同的是, 直肠无结肠袋,亦无结肠带与肠脂垂。在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以上数厘米处,结肠带融合形成宽大的前肌带与后肌带,继而2条肌带融合形成连续的外层纵行肌, 贯穿直肠的全长。
直肠壶腹处,若干纵行肌纤维由直肠前壁穿出, 止于会阴体和尿道( 直肠尿道肌)。
直肠上1/3 的前面与侧面以及直肠中1/3 的前面被腹膜覆盖, 而直肠下1/3 位于腹膜腔之下。
腹膜向前返折,
在男性附着于膀肮,形成直肠膀胱陷凹( rectovesical pouch ) ,
在女性附于阴道后穹隆,形成直肠子宫陷凹( rectoulerine pouch , 亦称Douglas腔) 。
该返折在男性位置更高,直肠膀胱陷凹的高度为直肠肛门交界处之上约7.5c m, 而直肠子宫陷凹位于直肠肛门交界处之上约5 .5 cm 处。
在男性新生儿,覆于直肠前壁的腹膜向下可直达前列腺下缘水平。腹膜向上借纤维结缔组织固着于乙状结肠的肌层, 向下至直肠处则由富含脂肪的结缔组织疏松连结于肠壁,赋予上半段直肠相当可观的扩张度。
直肠无内容物时,下部的黏膜形成数个纵行皱襞, 直肠扩张时皱襞消失。通常直肠具有3个恒定的半月形横行皱襞(其数目可变),在直肠扩张时最为显著。
横行皱襞目前已知有2 种:
一种由黏膜、环行肌层与部分纵行肌层构成,其外观具有标志性的凹陷;
另一种缺乏纵行肌层,外观无特征。
皱襞中位置最上者可见于直肠起始部肠腔左侧或右侧,偶尔亦可成环围绕肠腔。位置居中者体积最大, 亦最为恒定,自直肠前腹膜返折下方的前肠壁与右肠壁伸入肠腔,恰横于直肠壶腹上方, 该皱襞的环行肌层尤为显著。位置最下者位于肠腔左侧,变异最大。
毗邻关系
直肠及其系膜借骶前筋膜与后方的最下3 个骶椎、尾骨、骶正中血管、骶外侧血管及骶交感干最下部相隔。
在侧方,直肠上部与乙状结肠和(或) 小肠毗邻,腹膜返折以下的直肠则与肛提肌、闭孔内肌、闭孔神经及血管、输尿管、下腹下丛、髂内血管、梨状肌与骶丛相邻。直肠前方的毗邻包括乙状结肠和(或)小肠,
在男性尚有膀胱底、精囊、输精管、输尿管终段与前列腺。
在女性,子宫颈/子宫体及阴道亦居直肠前方,后者借直肠阴道隔与直肠隔开。
女性绝经后及分娩后, 直肠阴道隔的结缔组织可萎缩或变簿,对直肠前壁与阴道后壁的支持作用则降低。
直肠的系膜与筋膜
直肠周围筋膜相关的基础研究目前也没有定论(特别是各筋膜的走行与命名方式并未统一)。下文为gray‘s anatomy 41版内容,供参考,如有更多需要可查阅相关文献。
直肠没有系膜, 但其周围的脂肪被封裹在筋膜之中,该筋膜称为直肠系膜( mesoreclum ) 。该筋膜明显自成一体,紧邻直肠,直达肛提肌水平。其中含有直肠上动脉与其分支、直肠上静脉与其属支、淋巴管与淋巴结,以及脂肪结缔组织。
直肠系膜的后部较前部庞大许多。直肠系膜又被一层清晰可辨的结缔组织包绕,即直肠系膜筋膜(mesorectal fascia ) ,亦称直肠深筋膜。该筋膜限定了直肠系膜的后界,并借所谓直肠后“间隙”与后方的骶前筋膜隔开。直肠与直肠系膜筋膜由2 条“外侧韧带” 及1条后韧带(即直肠骶骨筋膜 rectosacral fascia,又称 Waldeyer fascia )连于盆筋膜壁层(Gaudio ,2010 ) 。
Waldeyer fascia:起源于S2 ~ S4水平的骶前壁筋膜,在直肠后方与直肠脏筋膜融合。直肠后腔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为一簿层结缔组织,自骶前筋膜向下斜行,至直肠后方,直肠肛门交界以上3~5crn处与直肠系膜筋膜融合 。
García-Armengol, J.; García-Botello, S.; Martinez-Soriano, F.; Roig, J. V.; Lledó, S. (March 2008). "Review of the anatomic concepts in relation to the retrorectal space and endopelvic fascia: Waldeyer's fascia and the rectosacral fascia". Colorectal Disease. 10 (3): 298–302. doi:10.1111/j.1463-1318.2007.01472.x. ISSN 1463-1318. PMID 18257849.
Jin, Zhi-ming; Peng, Jia-Yuan; Zhu, Qing-Chao; Yin, Lu (2011-10-11). "Waldeyer's fascia: anatomical location and relationship to neighboring fasciae in retrorectal space". Surgical and Radiologic Anatomy. 33 (10): 851–854. doi:10.1007/s00276-011-0887-6
直肠系膜筋膜被一薄层相对无血管的疏松蜂窝组织包绕,从而与真骨盆的后壁与侧壁分开。直肠系膜筋膜向上与乙状结肠系膜外围的结缔组织融合,向外则围绕直肠与直肠系膜而延伸,至前方与一更为致密的筋膜相续,后者为便于称呼,以人名Denonvillier’s 而命名。
在男性, Denonvillier’s 筋膜有时被误称为直肠膀胱筋膜, 但该筋膜延伸至膀胱的尾侧,在前列腺及精囊后方尤为致密;该筋膜紧邻直肠系膜筋膜的前面,可与之融合。
Lindsey I, Guy R J, Warren B F, et al. Anatomy of Denonvilliers' fascia and pelvic nerves, impot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colorectal surgeon[J]. 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 2000, 87(10): 1288-1299.
女性的Denonvillier’s 筋膜与直肠系膜筋膜前部,共同构成直肠阴道隔( rectovaginal septum ) 。
直肠系膜筋膜可见于CT 、MRI 及解剖检查。
在MRI 扫描上,直肠系膜呈一脂肪填充的封闭腔隙,内含血管及淋巴结;其中小的神经不可见,但可显示交织的结缔组织条索。
直肠系膜筋膜可见于MRI 横断面图像,显示为直肠系膜周围的一层低信号区,与组织学切片中所见的一层显著的致密筋膜相对应。
在恶性直肠肿瘤患者中, 辨认出该筋膜有助于预测手术切除的成功。
下腹下丛的分支及直肠中动、静脉由前外方进入直肠系膜,被系膜包裹,有时被合称为“ 直肠外侧韧带” (lateral ligaments)。 直肠中动、静脉的数目与管径变异大, 可能十分细小甚至缺如。“外侧韧带” MRI或CT扫描显示不清,仅在手术中牵拉直肠时可以辨认。该"韧带”表面的筋膜十分薄弱,很可能对直肠几乎没有支持作用。壁层筋膜覆于肛提肌和骨盆侧壁肌表面,后方与低前筋膜相续。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5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