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随想230:一次性VS原装呼吸机管道…
一引言:
湿化不足和冷凝水都对小早产气道造成威胁,增加呼吸不良事件发生率,如堵管,冷凝水倒灌等~。而我推理一次性管路增加这种可能性。
二推理:
湿化灌子理想温度是37℃左右,上方为37℃饱和水蒸汽压,理想状态我们希望气体以混合37℃饱和水蒸气的恒定湿度温度混合气到达肺部。但因为环境温度更低,管路温度也会低,气体输送会降温,水蒸气会冷凝。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尽可能绝热的呼吸机管路,气体不降温,水蒸气不冷凝。但绝热需要比较厚实的管壁,而且也不可能做到完全绝热,因此需要加热导丝加温补偿,只要维持管路内壁温度接近37℃,湿度也基本能得到饱和。
而一次性管路提供各种医疗方便。但它的缺陷非常明显,管壁薄,新生儿病房温度通常只有25℃,空调出风口温度更低。管壁材料薄,呼吸机管内壁的温度处于25—37℃之间,湿化灌37度的气体会迅速降温,水蒸气会迅速在管壁冷凝,于是需要更大功率的加热导丝阻止冷凝,所以它导丝后的温度有时可能超过40℃,这对患儿存在潜在危险,为了降低这个风险,加热导丝比管路更短,管道末端不存在加热导丝,可以确保温度不灼伤气道。
但过于依赖加热导丝这种做法存在硬伤,硬伤在于可以维持气体温度,却难以解决冷凝水问题。导管末端必定存在不同程度的冷凝水现象,患儿端容易冷凝水倒灌。另外,加热导丝实际也不能完全解决前面管道存在冷凝水问题和湿化不足问题,因为管壁太薄,管内壁的温度一定受环境低温影响,一定低于管内,所以管内壁一定存在冷凝,随环境温度而程度差异。而加热导丝,随着气体接触时间延长让气体升温,但无法阻止部分水蒸气的管壁内冷凝,也不可能让内壁冷凝水蒸发,提高导丝温度,就得末端加延长管,前面不冷凝就会后面冷凝。前面冷凝了,延长管可能不冷凝,但气体的绝对湿度已经降低了,单位体积气体含水量减少了,对人体37℃也是相对湿度减少,湿化不足,通气时间长,会让呼吸道黏膜干,分泌物粘稠,而冷凝水倒灌不能弥补湿化不足。
换一种理解方式,就是理想的37℃饱和水蒸气状态,经过一次性管路,会变成一部分冷凝水,另一部分湿化不足。比起原装管路,一次性管路会更显著,通常情况下不是问题,只是遇到过小的早产和环境温度低时会,才可能成为问题。
弥补这个问题,尽量不要让管路暴露于低温,比如远离空调通风口,可以让管路尽量放入暖箱,包裹绝热材料,比如用尿片包一包。
三结论:
一次性呼吸机管道存在湿化不足和冷凝水双重矛盾。建议超低出生体重儿采用原装呼吸机管道…


图中这个湿化管上面冷凝格外严重,是因为对着空调出风口~。你以为它可能湿化过度,但它痰粘稠,差点堵管。冷凝水和湿滑不足可以同时存在,湿化不足的原因恰恰是因为水蒸气被冷凝。
最后编辑于 2021-01-21 · 浏览 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