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中不可回避的作者排序问题
下面根据笔者个人经验,说道说道有关SCI论文中作者信息的有限知识。其中,作者信息的排名顺序问题是一个极引人注意且长盛不衰的话题。
- 作者的排序
设SCI论文的作者如果有N个人,依作者排名的顺序叫做一作,二作,三作……N作,这个大家都明白的常识。
一般说来,作者排名主要是依据对本论文的实际贡献大小来执行,排名靠在前面的作者对论文的贡献越大(当然,有的SCI论文作者实际排名操作中可能会受到各种非客观的其他因素所影响。)。
在我国申请博士学位和学术职称时,对论文作者的排名常常有严格的规定。比如,某些高校理工科的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条件之一是发表SCI论文,发表的SCI论文必须满足第一作者为博士生或者导师第一作者博士生第二作者才算数,否则发表多少篇论文都是白搭。
又比如,晋升副教授时,相关副高职称的文件会规定申请条件之一为申请者第一作者论文至少多少篇等等。
一般来说,论文往往多为N个作者的合著,很少有一个作者的独著。在众多作者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是SCI论文中所有作者是最重要。
如果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是同一人,那就可以忽略区分两者的问题;只有当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不为同一人时,才要特别强调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区分的问题。
据我所知道的,博士生的SCI论文作者署名时,可能第一作者是学生,而通讯作者是导师或者可能第一作者是导师,第二作者是学生,通讯作者为副导师或者也可能第一作者是副导师,第二作者是学生,通讯作者为导师。
署名的排列组合极多,比较复杂。从做科研项目的过程来看,那么,第一作者就像是冲锋陷阵的将军(对研究成果的实现贡献最大,且是论文初稿的撰写者),通讯作者就像是运筹帷幄的元帅(出项目,规划大致研究方向和路线,统筹安排,出资金,出实验室和实验器材等),或者说第一作者有点像是具体干苦活的乙方,通讯作者有点像出钱出资源的甲方。
因此,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都要对论文负主要责任,如果从科研成果归属来说,通讯作者有点知识产权人的味道,也就是科研成果主要归属人。
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具体的含义或者潜在的意义是怎么样的呢?作者信息中的最后作者有什么特定身份呢?下面简单说明一下。
第一作者(First auth
这是个mouthwatering的位置。理由显而易见,第一作者是被认为论文所述工作的主要完成人,科研项目的主要承担者,能见度极高。
比如,当某篇论文被引用,该文的第一作者在所有的科技刊物中被忽略过去,因为参考文献规则可以规定非第一作者全都被“et al.”缩写掉。这时候,第一作者就像电影或者电视剧里不会早早去领盒饭的主角一个待遇。
按惯例,理工科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撰写论文的那个人,而撰写论文的那个人应该具备撰写论文内容的资格,也就是说第一作者亲自参与科研项目或者实验,采集数据、动手做实验和分析结果,ta应该是该课题的主要完成者。
没有做过某项科研项目,在没有经过完成人、同意的情况下,却拿着别人的工作撰写论文的行为也算是剽窃行为的一种。
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通常是课题的主要完成人也是写出第一轮草稿的那个人。完成科研项目而愿意让别人撰写相关的科技论文,通常这种情况是极少的。在自然界,几乎找不到一个自己怀孕了N个月,却让别人下蛋的老母鸡。由完成论文主要工作的人自己执笔,写出论文初稿并作为第一作者是合理的。
Corresponding author)
按照通常认为,通讯作者为导师、研究决策者或主要组织者,是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把关者。
我写过的SCI论文中,如果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不是一个人,那么通讯作者往往放在作者信息中最后一个。有的相关资料说,通讯作者可以是任何一个位置,换句话,可以是第一、第二到第N个作者。正式出版的论文中,常常以类似“⁎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addresses:XXXX”或“Author 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be addressed.”等字样标明哪个作者为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顾名思义,就是可以与之通讯的作者,主要在投稿与期刊编辑联系的作者(论文未正式录用前,有些期刊编辑还是以投稿系统中的联系方式为主,进行审稿等工作的联系),并在论文发表后读者联系的那个作者。
论文通讯作者的身份不仅光荣,也有其实际的作用, 文章发表后, 一旦有“问题”, 或者要“获奖”, 该作者就是第一联系人。 要是获奖还好办,要是论文出现问题, 该作者首当其冲,是主要的意见回复人。
历史性,通讯作者最重要的义务是,担负着论文可靠性的责任,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通讯作者的能够是能和外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因此可以获得很多学术资源和声望。
除了First author, Corresponding author,还有最后作者(Lastauthor)。所谓的Last author,就是最后一个作者,这个作者一般为导师、研究决策者或主要调查员。如果是一名博士生写的SCI论文,通行的Last author署名做法是写上自己导师的名字,只要导师不是第一作者。当然,导师也可以作为Corresponding author,只需要标注一下即可。
以上的第一作者(First author)与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没有互斥关系,最后作者(Last author)与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也不是互斥关系;第一作者(First author)和最后作者(Last author)肯定是互斥关系。
简而言之,SCI论文需要根据各类相应规则决定署名次序,不能随便。最好在论文草稿起草前,论文的撰写者就决定合著作者们的提成名顺序。
small tips:
如果有对SCI论文有帮助或作出过贡献但不足成为作者的人,可以放在论文结尾的Acknowledgments表示感谢。论文署名确定以后,就是具体的SCI论文作者信息的撰写了,这需要遵循约定俗成的规则,不能像笔者一样马虎大意将三作的所属机构写错,因而收到一条严厉斥责的审稿意见。
所谓约定俗成的规则,主是SCI论文作者信息写作的语言风格和注意事项。
01 语言风格
SCI论文中,作者的撰写有哪些应该注意的问题呢?
显而易见,一个中国作者的名字当然是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人两个字的名字非常普遍,例如张明、王伟、李宁、赵斌等。这就让老外比较困惑了,因为英美国家的人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名(first name) +中间名(middlename) +姓(family name或last name)。
尤其是姓(family name)--国外是把姓放在名的后面,恰恰和中国人名相反。例如DwyaneTyron Wade,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在论文的作者信息中,所有作者名需要写全称。
而我们常常看到在参考文献里,经常有简写的作者名,无论中外英文名,一般缩写规律是:姓在前,名在后,姓不缩写,名用缩写,缩写时只写首字母并大写。
small tips:
在写作SCI论文的中文作者名称时,姓氏的所有字母最好都大写,以便将姓氏与人名区分开来。例如,上面的张明、王伟、李宁、赵斌等中文名字可写为ZHANG Ming, WANG Wei ,LI Ning,和 ZHAO Bin。
而作者的机构信息不要简写或漏泄基本单元,要尽量写得足够详细,包括足够详细的邮寄地址、邮政编码或其他邮政代码以及国家名称等等。
02 注意事项
SCI论文作者信息的英文撰写需要注意很多问题,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 格式的统一
SCI论文的作者一般是将英文论文投向国际期刊,那么ta应该根据所投期刊的具体写作要求,翻译所有作者的名字和所属机构。确切地说,作者信息要符合是科技论文的格式和期刊的出版风格,应该保持与待投期刊已刊出论文的统一化和标准化。
- 作者的数量
实际我见过的所有SCI期刊都没有最多作者的上限规定,但通常认为一篇SCI论文可以有3-6个作者。在实际确实需要的情况下,建议在署名作者之后使用"et al.(源于拉丁文,其他的、等人的意思) "来替代四个以后作者。论文作者太多,会使论文在进行作者文献检索时不太方便。当然,其实主要还是要看论文质量和工作量的大小来决定论文作者数量。如果有必要,超多作者的论文也是有可能的:
一篇拥有5154位作者的神论文,这篇论文全文共有 33 页,作者和研究机构占24页,如果每个作者都要动笔的话,一个作者写几个单词就行了。
为此,Nature特意发了篇感叹该文的“作者的人数真是多”为题的新闻。
于是,在有的学术网站Open Access Publication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直接把后面的作者et al.了。
这一篇够神,但一山更比一山高,另有一篇神文,作者人数应该高于上文,太厉害了!!!
这篇论文最后作者(Last author)为Foldit Players(在线的游戏玩家群体),人数待定,浏览该论文中所述的样本空间,Foldit Players的人数应该大于115025!!!
- 职称职位的省略
在SCI论文中,作者的专业名称、行政级别或学术学位如教授、总经理、博士等之类的头衔都不要放在作者信息中。如果确实想职称职位等写到作者信息中去,那就可以写到作者的机构信息中去,放在机构信息的最前面,例如:
CHENXing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Box 352350, Seattle, Washington 98195,USA
- 作者地址格式
SCI论文的作者地址,应该是作者所属研究机构或工作单位的固定地址,而非家庭地址。作者的地址应该自左向右,从小地名写到大地名,就像写在英文信封上的一样。
如果作者暂时没有固定居所,例如正好国外当访问学者或未就业等等情况时,那么可以把作者相对永久的联系地址写在论文的作者机构信息中。对于多个作者或单个作者所属多个单位这些情况,应按照论文提交的期刊编辑给出的说明来撰写所有作者的所有地址。
- 不能过于详细
在中文作者发表SCI论文时,作者信息中研究机构或工作单位的地址不能过于详细,太小过于精确的内部单位就不要写在作者所属机构的信息中了,特别是那些外国人不太理解的小部门名称,例如“……技术创新小组”(Technical Innovation Group of...),“……研究室”(Research Office of…),“……工作队”(Task-force Team of...)。如果确实有必要在论文中保留这些详细信息,那么可以放在脚注中写明。
作者简介:晨星,男,湖北武汉人,副高职称,博士,高级程序员,IAMG(国际数学地质协会)会员。目前研究方向为地理信息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地学信息三维可视化。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9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