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的老人心理初探

老龄化社会的老人心理初探
2019-09-09,早上4:00-5:00,辛老师
近期,接连遇上了几个老年朋友,都有一些老年病。交谈之中,发现其心理状态处于焦虑,恐惧,不安全感的等等现象,比较突出。
说白了,这些老年病,要想给他治好,像年轻人的时代活蹦乱跳,这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还有,老年人生病了,几十年前的陈年旧事,别人都忘得烟消云散,这些老年人在疾病状态下倒“记忆犹新”,翻出来成了与人吵架、喧泄的内容,旁人听起来很可笑的,可老人吵起架来越吵越有劲,以致两个都有病的一家人,脸色铁青,手脚冰凉。这样翻出旧年烂帐作为吵架内容,以致于一家人两败具伤,还天天吃药打针,这打针吃药还有什么作用吗?!
我倒说了一句:你们放宽心态,少吵架几句,比吃药还好!
这个时候,老人需要的是,心理安慰。可我国对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研究不多。至少本人看到的信息不多。
老年人病了住院,或是送养老院,有些子女化几个钱,请个护工,算尽“孝”了。我附说了几句:他们现在需要的是亲情,是安慰,光化钱请护工,不够的,应该尽可能抽时间去看看,聊聊天,觉得亲人在身边。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近日播了老年临终关怀节目。这是媒体宣传力度升级。
我早几年在编写“老年健康养生200问”科普书时,就已经关注到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因为我关注老龄化社会问题已经十几年了。就编写了第一节:人生认识篇。重点解读老年人怎样认识临老了碰到的一些生理心理问题,还有怎样认识临终前要不要“有创抢救”措施。特别介绍了“死亡如此多情”一书。
可社会现实中,接受新理念的人不多,倒是卫生界医务人员,率先接受率较高,健康报不断推出这方面文章,帮助公众认识生老病死。因为职业特点,他们见过太多的人的临终前的人生百态。有人说,临终前的床前,是社会万花筒的集中表现!
现在需要普及的是,整个社会都需要科普教育,包括老年人和年轻人,老年人怎样学会“自我解脱”,医学界的杰出人士,戴某甘某教授,中国抗生素鼻祖,生前遗嘱:临终前不要抢救,结果,还是被学生插了管子(张某某学术报告片断,有视频记录为证)。北京军区总院外科老主任华某某,为病人开刀切了一辈子胃癌,最后自己晚期胃癌,全切后历尽磨难,身上9根管子,临终前嘱咐医生,以后尽可能保留一点残胃,让碱性肠液和食道有一点缓冲空间。这个报道连看了14遍。反映出医生高尚的情操,他临终前说的一句“让我走吧!”
可现在社会普遍认识,处于蒙昽状态:有钱有条件的,“全力抢救”。没钱没条件的,不化点钱抢救,社会不好交代。只有硬着头皮上。
政府媒体的宣传教育在不断加强,但事情太多,忙不过来,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9月12日,也是世界预防出生缺陷日。可健康报在8月下旬就短消息一条,算是对公众宣传过了。我作了转发。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