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微生态失衡与全身健康的关系
口腔微生态失衡与全身健康的关系有哪些?医师慧的小编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下。口腔微生态系统,由其固有的解剖结构、构成液态环境的唾液以及存活于其中的口腔微生物组成。在个体成熟后,口腔微生态系统基本保持在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大量研究表明,口腔微生态失衡与口腔及全身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口腔微生态的关注。本文从口腔微生态的构成、口腔微生态失衡对口腔及全身健康的影响以及目前调整口腔微生态的措施等方面,对口腔微生态失衡与全身健康的关系进行系统性阐述。
口腔微生态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口腔的固有结构为定植于口腔的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这些微生物在口腔内的不同部位共栖、拮抗和相互影响,达到动态的平衡。在微生态发生失衡时,它们又通过直接的转移定植、进入血液系统和激活全身炎症反应等方式与机体间形成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机体健康。微生态失衡是指正常微生物群之间以及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界环境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1,2]。
口腔的解剖结构非常复杂,其内的生态构成也随之呈现多样化,如牙齿、舌、龈沟、软硬腭和扁桃体等,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环境,并有液体从临近导管口持续泌出进行冲刷,由于唾液的存在,小环境又彼此沟通和影响。构成环境中的酸碱度(pH值)、氧含量、温度及氧化还原电位等物理化学特性,决定了口腔特定表面上建立起来的生物体群落[3]。
口腔所包含的微生物群是人体内最多样化的微生物群之一,包括细菌、真菌、支原体、原生动物和病毒等,其中细菌占据主要地位。目前已发现大约700种微生物存在于口腔环境中,其中30%~40%是不可培育的,而下一代测序相关分析技术为鉴定这些菌群提供了方法。这些微生物或以菌斑生物膜的形式附着于口腔结构的表面,或以浮游生物的形式存在于唾液中。在每个微环境中存在的优势菌种不同,如颊黏膜中的嗜血杆菌、龈下菌斑中的普雷沃菌,而其他部位多以链球菌为主。最近研究表明,每个个体的口腔微生物群的构成都是独特的,同样处于健康状况下的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也很大。这种构成的多样性与多种影响因素有关,如时间、年龄、饮食、早期菌群生物暴露、宿主遗传学以及其他社会因素(如受教育程度)等[4]。Nasidze等[5]对来自全球12个地区的120名个体进行研究后发现,地域差异在唾液微生物群之间没有明显的作用。这表明相较于饮食和环境,宿主物种是影响口腔微生物群组成的主要决定因素。
口腔微生物群的构成是动态的,婴儿的口腔在出生前通常被认为是无菌的,在分娩过程中可在母亲的产道中获得一些微生物体。出生后,来自外界环境(如他人的口腔、水、食物等)的微生物在口腔定植。母体微生物群(包括肠道、阴道和皮肤来源)以及母乳和早期食物等均可影响个体早期口腔微生物群的构成[6]。前期定植菌种的活动可以改变口腔的固有环境,使之有利于某些其他特定物种的定植,如早期链球菌的定植可以调节微生物群使之对环境的变化更耐受[7]。之后,在生长发育阶段出现的牙齿萌出、乳恒牙替换、青春期激素水平的变化等都会显著影响口腔微生物群的构成。成年后个体的口腔结构不再发生大的变化,微生物的多样性则不断增加,最终达到一种稳态[8]。在这一阶段,口腔微生物群保持相对稳定,维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
口腔微生态的稳定对人体健康有利,其复杂的构成可以抵御外来病菌的刺激,阻止外来病菌定植,从而保护机体的健康。但这种防御能力有限,一些超负荷的物理化学因素、细菌因素、宿主因素等都会不同程度地破坏微生态平衡,例如,口腔修复材料释放的材料离子与降解产物、修复体本身的粗糙程度、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的放射线等,均能改变微生态的结构。一旦平衡被打破,就可能引发口腔致病菌过度滋生,如伴放线放线杆菌、变形链球菌、戈登链球菌等都是最常见的口腔致病菌。无论外界刺激还是宿主自身免疫系统的异常都可引起微生态失衡,导致口腔疾病和全身性疾病的发生,而疾病刺激又将加剧口腔微生态的失衡[8]。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