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型玫瑰糠疹,不了解一下?
反向型玫瑰糠疹,不了解一下?
智能皮肤 · 临床笔记
作者:郭波
来源:丁香园
玫瑰糠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以圣诞树样分布的鳞屑性红斑伴领圈状脱屑为特征,但少数患者可出现不典型表现(不典型的形态或分布,出现在手足、肘膝以下部位和面部等),易误诊、误治,尤其是反向型玫瑰糠疹。本文通过典型案例对反向型玫瑰糠疹进行介绍说明。
病例概况
患儿女, 4 个月。发病前曾不明原因出现过短暂低热、烦躁和胃肠道不适,未做任何处理于 2 天后自愈, 1 周后突然发现左手腕上出现一轻度瘙痒红色斑块,儿科医生考虑为昆虫叮咬引起的丘疹性荨麻疹,给予西替利嗪糖浆和炉甘石洗剂治疗,皮损逐渐变平,但在水平方向上开始增大,呈离心性扩展,治疗 8 天后,她的手脚上也开始出现多个鳞屑性斑块,转诊到皮肤科。
皮肤科查体示左手腕可见一类环状鳞屑性红斑,呈领圈样(图 1),右手腕、双足背及踝部也可见类似损害,手掌和足底可见暗红斑(图 2 ~ 3),未见靶样皮损,身体其他部位未受累。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既往体健,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均体健,且无类似皮肤病史,尤其是体癣、银屑病和特应性皮炎。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和血糖检查均未见异常, VDRL 试验和 HIV 抗体均为阴性。皮损处真菌镜检和培养阴性。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表皮有海绵水肿,真皮可见少量单核细胞浸润。结合临床和组织病理特点,诊断为反向型玫瑰糠疹。治疗给予局部保湿,同时继续服用西替利嗪糖浆 1 周, 2 周后全部皮损消退,遗留轻微色素沉着,随访 1 年未见复发。
图 1 婴儿左手腕上有一个大的有环形鳞屑性红斑,中央清晰,周围有领圈样边缘(母斑);左手掌也可见暗红斑。
图 2 足部皮损
图 3 手腕及掌跖部领圈样红斑
病例学习
玫瑰糠疹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当具备经典的「圣诞树外观」表现时,不难诊断,但是有 20% 的玫瑰糠疹是非典型的(不典型的形态或分布),易误诊、误治,尤其是对反向型玫瑰糠疹,不少皮肤科医生还不甚了解。
当临床上遇到累及掌跖的环形鳞屑性红斑时,临床医师常常会考虑体癣、银屑病、二期梅毒、固定性药疹、多形红斑、离心性环状红斑等,但是「反向型玫瑰糠疹」这一诊断往往容易被忽视。本病例真菌检查阴性可排除体癣,梅毒血清检查阴性可排除二期梅毒,皮损只有薄层鳞屑可排除银屑病,没有服药史可排除药疹,皮损具有自愈性且不呈周期性发作可排除离心性环状红斑。
反向型玫瑰糠疹的典型皮损和经典型玫瑰糠疹一样,均为领圈样脱屑性红斑,且多先出现母斑,1 ~ 2 周后再有子斑,但皮损分布则与后者相反,子斑不是在躯干、四肢近端分布,而是常仅限于四肢远端部位,如手足、肘膝以下部位和面部(儿童多见)等,外阴偶也可受累,若仅涉及面部或外阴,那要归类于局限型玫瑰糠疹。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反向型玫瑰糠疹目前报道不多,已报道的文献中有的缺少临床照片,有的诊断归类错误,而真正典型的反向型玫瑰糠疹报道罕见。
玫瑰糠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有感染、药物因素、自身免疫等多种学说,但以病毒感染学说可能性最大,尤其是人类疱疹病毒 6 和 7 被认为和发病有密切联系,且已有报道同住密切接触的人同时或相继发病的病例,说明有一定传染性。约 5% 的患者发病前有胃肠道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
反向型更加倾向于病毒感染学说,本例发病前有发热和胃肠道症状,随后自愈,有可能与胃肠道病毒感染有关。反向型玫瑰糠疹并不是病毒直接感染所致,也可能属于一种反应性的病毒疹。
小结
反向型玫瑰糠疹临床少见,当掌跖部位出现典型环状鳞状斑块时,应当想到该病的可能,借助相关检查在排除其它皮肤病的情况下谨慎诊断。
封面图来源 | 站酷海洛PLUS
编辑:Jan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