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含胸驼背形成机制探讨以及对机体的危害性

发布于 2019-03-04 · 浏览 6527 · IP 浙江浙江
这个帖子发布于 6 年零 74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倪孟进

 

含胸驼背是一种很常见的脊柱变形,从外形上影响个人形象气质,更加重要的是影响心肺功能,对身体健康长期产生不利后果。在儿童时期,家长经常会监督孩子站姿和坐姿要挺拔,但是孩子们却无法长期坚持,逐渐形成“习惯性驼背”。在成年人群中,缺乏锻炼或劳动的中老年人也逐渐发展为含胸驼背特殊外形。目前主流认为含胸驼背主要是习惯性驼背和相关肌肉松弛形成的,作者持不同意见。作者根据本人的慢性缺氧致病理论认为,含胸驼背主要是由于肺组织发育不良、大量肺泡萎缩,吸气时肺的充盈度不足,以及对抗肺与胸廓的弹性回缩能力下降,致使无法支撑胸廓前部,逐渐塌陷所致的。由于肺与胸廓的僵化,导致长期肺通气量下降,引起机体慢性缺氧,对身体危害性极大。

1胸廓的结构、特点、胸廓运动

成年人肌肉和肺发育良好的人,胸廓宽而短,肌肉和肺发育欠佳的人,胸廓窄长,前后径较短而呈扁平形。

1.1结构与特点

胸廓是由12个胸椎、12对肋骨和肋软骨,1块胸骨以及关节和韧带装置构成,形状近似圆锥形,胸廓底部为膈肌。其特点是横径较长,前后径较短,上部狭小,下部宽阔。后方是脊柱,前方呈悬空。由胸廓构成的空腔称为胸腔,内有心、肺等重要器官;12个胸椎构成脊柱的胸曲。

1.2肌肉收缩与胸廓运动

肋骨之间为肋间肌。肋间肌分为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两种。肋间外肌位于肋间隙的浅层,上起上位肋骨下缘,肌纤维斜行向前下方,止于下位肋骨的上缘。肋间外肌收缩时,使胸廓横径和前后径增大,胸腔容积增加而形成吸气运动。肋间内肌位于肋间隙深层,起点于下位肋骨的上缘,肌纤维斜向后上方,止于上位肋骨的下缘。肋间内肌收缩时,使胸腔上下和前后径变小,胸腔容积减少而形成呼气运动;胸腔容积增大而形成吸气运动。

2呼吸方式与肺泡

呼吸运动的方式分为腹式呼吸、胸式呼吸和混合式呼吸,呼吸方式与肺泡工作关系密切。

2.1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是以膈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吸气时膈肌下降,把腹腔内脏挤到下方,呼气时膈肌上升,内脏上移,因此造成腹部起伏。腹式呼吸通常主要集中在肺中、下叶肺泡,以下叶为主的肺泡在活跃工作

2.2胸式呼吸

胸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是肋间外肌舒张与收缩活动引起胸部的起伏,吸气使胸廓前后、左右径增大。胸式呼吸几乎可以调动全肺肺泡工作量,特别涉及到肺的上叶肺泡。常见于怀孕中后期、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肿瘤等。

2.3混合式呼吸

混合式呼吸有胸式和腹式呼吸同时参与,成年人都属于此型呼吸。根据作者思考分析,混合式呼吸是以腹式呼吸为主,胸式呼吸为副的一种呼吸方式,主要涉及肺的中、下叶(中下段)肺泡,以及靠近上叶的小部分肺泡。所以成人平常呼吸中、上叶大多数肺长期在休眠状态,约占全肺的2/5~3/5

3含胸驼背的形成机制

作者认为,形成含胸驼背外形主要原因可能是胸腔里的肺吸气时没有足够充盈,无法支撑胸廓前面部分,同时无力对抗肺与胸廓的弹性回缩力。骨骼发育畸形另作讨论。

3.1发育不良

16岁以内的幼儿和青少年由于肺发育不良,使肺在胸廓内无法有效舒展,较早就形成含胸驼背的外形。目前常误认为是长期姿势不良的缘故,而逐渐形成的习惯性驼背。

3.2缺乏锻炼

缺乏锻炼,长期靠混合式呼吸,一方面引起中、上肺叶长期废用,肺叶老化弹性减退;另外一方面呼吸肌收缩力下降,以及胸廓弹性逐年减弱,两种因素导致肺与胸廓僵化,发展至中老年逐渐形成含胸驼背的特殊外形。

4对机体的危害性

由于大量肺泡萎缩,通气量减少,气体交换下降,肺摄取气能力就随着下降,身体长期存在适应性、隐蔽性状态。儿童会影响其生长发育,不利于一生的健康;中老年人在慢性缺氧的病理基础上引起微小血管痉挛、睡眠与代谢障碍等综合结果,并且由此引发一系列慢性疾病。

4.1肺活量下降

肺活量是指在最大吸气后尽力呼气的气量,成年男子的肺活量约3500~4000毫升;成年女子约25003000毫升;大多数人只利用了自己肺活量的三分之一。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公布的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的结果中,随着年龄的递增,4069岁男性肺活量由3347.2毫升下降到2441.3毫升,女性由2362.3毫升下降到1761.6毫升,分别下降28%26%

4.外形欠雅

由于肺组织萎缩,吸气时肺充盈度下降,无法有效支撑胸廓,逐渐形成含胸驼背的外形。这种外形严重影响个人气质和整体美观。

5现代人肺活量普遍过低的因素

缺乏直接或者间接锻炼肺活量,是主要原因。

5.1幼儿、儿童、青少年

现代人生活条件好,不舍得让孩子长期哭闹;青少年参加劳动比较少,又习惯玩电脑、手机,不利于肺的正常发育。(早产儿肺发育不好除外)

5.2成年人

在过去年代,经常有体力劳动,家庭生活基本离不开挑担,其实挑担是锻炼肺活量极好的一个活,由于运输业发展,力气(肺)被颓废了。如果平常缺乏锻炼运动,肺泡萎缩不可避免逐年增多。

6锻炼肺活量

积极锻炼肺活量是对抗含胸驼背有效方法,特别是经常针对性锻炼胸式呼吸,开发大量休眠状态的肺泡。锻炼胸式呼吸方法众多,作者的方法建议可试试:首先挺胸收腹→然后慢慢深吸气→憋气在胸廓里1030秒→然后慢慢松腹呼气,此法简单方便,坐、站、卧随时都可以操练。平常运动如慢跑、蹬山、挑担、深慢呼吸、高歌、深咳嗽、打羽毛球、游泳、炼气功、瑜伽的呼吸法、打乒乓球等运动。并有意识地做挺胸、扩胸运动,防止含胸驼背的继续发展,特别在儿童发育时期。

7小结

作者分析认为,不是因为含胸驼背的外形影响了肺的呼吸功能,而是胸腔里的肺泡大量萎缩和休眠状态才是导致呼吸功能下降的根本性原因。肺组织萎缩导致含胸驼背,除外形上不美观以外,长期通气量不足引起慢性隐蔽性缺氧,将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个人观点,仅作参考。


img


img

作者简介:倪孟进,男,浙江籍,内科主治医师

研究方向:周围神经慢性损伤病变,脊柱相关疾病、颈肩腰腿病治疗,中西医融合观

探索思路:周围神经外膜病变是机体大部分慢性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

   立:周围神经病变致病理论、慢性缺氧致病理

    址: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益寿路18-20 ( 虹桥镇一村卫生室)


-------------------------------------------------------------------------------------------

【周围神经病变致病理论】
周围神经病变致病原理:周围神经内部存在少量的微流动样液体,这些物质含有大量神经营养因子即神经生长因

子,是营养和支持神经正常生理的必需品,由神经外膜与邻近周围组织隔绝。在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神经外膜

容易发生病变水肿,屏障被破坏,通透性增加,导致神经内部的营养物质外渗;同时邻近组织物质可通过外膜病

变处进入神经内部,致使神经纤维变性坏死和功能障碍,两种病理结果导致系列复杂病症的陆续出现。病症发生

一种是由于神经病变本身引起的如疼痛、麻木、痛性组织粘连、组织增生、痛性水肿、局部怕冷等;另外一种是

周围神经病变以后对其所支配的靶组织器官直接或间接影响以后所产生的病症。有周围神经分布的部位,都适合

此理论套用。
【慢性缺氧致病理论】
肺通气下降、空气含氧低、红细胞减少等使血氧饱和度与携氧能力下降,以及机体耗氧量增大,导致动脉血氧长

期相对不足,引起全身微小血管痉挛和组织代谢逐渐障碍,继而导致慢性疾病的大量发生,部分疾病甚至互为因

果,最终危及生命。可能是如原发性高血压、二型糖尿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综合征、老年脑萎缩、心脑血管

疾病、睡眠障碍、中老年夜尿增多、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睡眠中猝死、肥胖症等临床常见重要疾病主要

病理基础。

-----------------------------------------------------------
敬请关注作者的相关文章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636831133


【周围神经病变致病理论体系】
01 《人类常见慢性疾病的主要病因——周围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致病原理)
02 《疼痛的发生机制探讨与特殊意义》
03 《炎症反应与周围神经的特殊关系》(含无菌性炎症产生的机制探讨)
04 《痛性水肿的机制探讨和处理方法》
05 《周围神经病变诸多起因与原理》
06 《压痛的产生机制探讨和临床意义》
07 《周围神经喜温厌寒的生理特性》
08 《放射性疼痛的发生机理探讨》
09 《周围神经病变与中医针灸作用原理探讨》
10 《针刀的作用原理探讨》
11 《周围神经病变及推拿按摩的作用原理探讨》
12 《运动健身的主要作用原理探讨》
13 《亚健康的罪魁祸首——周围神经病变》
14 《神经松解剥离手法的诸多优越性》
15 《过量摄入酒精对人体的严重危害性(特别是被忽视的周围神经系统)》
16 《周围神经松解手法及神奇的防治效果》
17 《针尖触碰神经干支时为何不会发生强烈疼痛》
18 《疼痛的总体诊断思路和治疗原则》
19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体征的真正含义》
20 《半夜腰痛症状发生的机制探讨与治疗》
21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病机制探讨及早期治疗》
22 《肩周炎的发病机制探讨与治疗进展》
23 《椎间盘退变与腰腿疼痛的临床分析》
24 《心绞痛不是因缺血而引起》
25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元凶——周围神经慢性病变》
26 《功能性腹痛综合征发病机制探讨与治疗》
27 《臂丛神经病变与肩臂疼痛》
28 《脊椎椎间盘及下肢骨关节的退变机制探讨》
29 《网球肘的主要病因探讨及治疗》
30 《缺血并不是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原因》
31 《慢性头痛的发病机制探讨与治疗进展》
32 《腹后壁神经病变与急慢性腹痛》
33 《痤疮新的发病机制探讨与治疗进展》
34 《腓肠肌痉挛机制探讨与特效治疗》
35 《颈椎病的病因病症分析》
36 《颈椎病的非手术综合治疗》
37 《梨状肌综合征机制探讨与治疗》
38 《骨质疏松的主要病因分析及防治方法》
39 《颈肩背疼痛的机理探讨与治疗思路》
40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是错误的命题》
41 《腹后壁神经松解是治疗腰腿疼痛疾病最关键位置和方法》
42 《影响心电图(心传导系统)的三个主要因素》
43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主因很可能是臀上皮神经病变》
44 《原发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为何呈伸不直的“O”型腿》
45 《软组织痛性粘连的机制探讨与治疗分析》
46 《颈性眩晕的机制探讨与三步到位特效治疗》
47 《致痛物质来源与未来的真正止痛剂》
48 《顽固性呃逆的机制探讨与特效治疗》
49 《妇女慢性盆腔疼痛的罪魁祸首——周围神经病变》
50 《人未老腿先老折射出来的是健康问题 》
51 《经络是巧遇和偏离了的周围神经系统 》
52 《实践效果证明整脊手法对脊神经、交感神经影响甚微》
53 《神经系统异常可能是青壮年猝死的主要原因》
54 《胸锁乳突肌综合征的命题成立与临床意义》
55 《推拿人颈肩臂职业劳损与防治》
56 《癌性疼痛分析与控制对策》
57 《婴幼儿的灵丹妙药——维生素D3》
58 《急性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疼痛原理探讨与治疗思路》
59 《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扭伤分析与治疗应对》
60 《颈椎病的分型探讨》
61 《神经根性水肿采用甘露醇脱水可能存在原则性错误》
62 《阴阳五行哲理充当医理是导致中医衰败的根本性原因》
63 《偏身疼痛综合征》
64 《周围神经抽搐损伤性疼痛》
65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探讨拔罐的作用原理》
66 《骨科外固定后遗症主要原因分析与处理》
67 《急性髂腰肌扭伤原理探讨与治疗》
68 《肌肉、韧带劳损可能是个错误的概念》
69 《周围神经病变与常见皮肤疾病》
70 《周围神经病变粘连综合征》
71 《周围神经病变粘连综合征与相关理论研究分析》
72 《神经松动术与周围神经病变粘连综合征》
73 《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规律性》
74 《周围神经-软组织的强力粘合剂》
75 《上眼皮与诱导睡眠的探讨》
--------------------------------------------------------
【慢性缺氧致病理论体系】
01 《慢性缺氧致病理论》
02 《大脑皮层在睡眠状态时容易发生呼吸运动异常》
03 《做梦的基本原理与生理意义探讨》
04 《睡眠—呼吸运动意外性猝死》
05 《镇静催眠等中枢抑制性药物容易诱发猝死的可能性探讨》
06 《睡眠障碍的机制探讨》
07 《慢性缺氧可能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的根本性原因 》
08 《原发性高血压与睡眠障碍的同步关系》
09 《妊娠高血压的机制探讨》
10 《神经系统病变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主要原因》
11 《打鼾产生原理可能为蝴蝶效应》
12 《睡眠瘫痪症(鬼压床)的机制探讨》
13 《中老年人夜尿增多的机制探讨》
14 《含胸驼背形成机制探讨以及对机体的危害性》
15 《气功的原理是在切实锻炼肺活量》




























































































 


最后编辑于 2019-03-05 · 浏览 6527

1 23 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