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资料】國際癌症研究訊息譯文集 16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IP 上海上海
1252 浏览
这个帖子发布于 19 年零 364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一)腫瘤概論

韓國研究表明糖尿病和高血糖與患癌風險有關
吸煙使人體致癌蛋白質COX-2水平增高

維他命E的攝入:寧少勿多
美國科學家發現關鍵致癌基因「POKEMON」

蔬菜和水果不能有效抗癌
研究稱個性與是否易患癌症無關

男性醫師11種癌症死亡率與吸煙相關
癌症會使靜脈血栓的發病危險增加7倍

Imidazolines可爲化療藥物增效
動物胚胎試驗闡釋乙醇促進癌症的進展

聯用PET和CT有助於發現癌症復發
抗生長因素受體的抗體可能幫助預防癌症擴散

聯合療法提高端粒控制的癌細胞死亡效率
維他命E可能避免癌症化療引起神經病變

大劑量irofulven抗癌治療可致視椎損害
血液內皮細胞檢測可能是抗血管生成的標誌物

甲磺酸伊馬替尼誘發肝毒性1例報告
癌細胞多藥耐性研究的新進展




(二)神經系統腫瘤

妊娠期多瘤病毒感染不增加子代神經母細胞瘤危險

甲狀旁腺腺瘤患者易發生中樞神經系統腫瘤
研究發現蛋白Herstatin能阻止腦瘤生長/

放療+Temozolomide輔佐可延長惡性膠質瘤患者的生存期

研究顯示在惡性膠質瘤的治療中通常避開了化學治療




(三)甲狀腺癌、頭頸癌、鼻咽、口咽、下咽、舌以及喉癌

兒童青少年期骨髓移植後常見甲狀腺功能障礙和甲狀腺瘤

低葉酸血症常見於HNSCC和癌前病變中
原發性HNSCC淋巴結轉移的基因表達診斷\n
SPARC與HNSCC病人的預後不佳有關
誘導式化療對鼻咽癌病人的生存有益

放化療同時進行是鼻咽癌病人有效的治療方式
EBV特異性CTL免疫治療鼻咽癌

EB病毒DNA測定可反應鼻咽癌治療後的效果/
唾液腺手術可改善口咽癌放療引起的口腔乾燥

Celecoxib及其衍生物經多通路促進口腔癌細胞死亡

晚期舌根癌和下咽癌切除手術並保留器官的探討
光動力治療減輕喉乳頭狀瘤病症





(四)支氣管肺癌及胸膜間皮瘤

兒童被動吸煙長大後易患肺癌
吸煙誘發呼吸-消化道癌症新解

一套腫瘤標誌物可能幫助診斷良惡性胸膜積液
通過痰細胞學檢查可能發現有肺癌風險者

Celecoxib誘導肺癌細胞凋亡的抗腫瘤作用可能與死亡受體有關

肺癌中的KRAS突變可預測對激酶抑制劑反應差

治療晚期NSCLC:GCa方案優於MIC方案
TEE可確定肺癌對主動脈的侵犯

Avastin加入化療可延長晚期肺癌病人的生存
肺癌靶向治療的抗性機制被確定




(五)乳腺癌

妊娠期補充葉酸可能增加母親乳腺癌危險嗎?
絕經後婦女乳腺癌危險與性激素水平相關

DNA修復能力受損可增加乳腺癌發病風險
橄欖油預防乳腺癌機制的探討

蔬果不能預防乳腺癌
新加坡的西化增加乳腺癌發生的危險性

甲狀腺機能減退與乳腺癌風險減小有關
乳腺癌診斷:MRI不能替代活檢

「ATAC」研究支援anastrozole作爲乳腺癌的一線用藥

輔助化療對淋巴結陽性的老年乳腺癌病人有效
SSRIs可能降低他莫昔芬的血漿代謝物水平

局部放療改善了乳腺癌病人的長期生存
分子乳腺成像術對檢測極小腫瘤敏感性高

新輔助化療的有效性可否判斷預後?因乳腺癌類型而異

乳房造影術發現的乳腺癌可予毒性更小的治療
淋巴結陽性乳腺癌中c-Met過表達預示後果不佳

一種稀有植物化合物似乎能夠對抗乳腺癌
使用TAM治療乳腺癌可能減少發生MI的風險




(六)肝膽腫瘤

研究確定無症狀HCV感染者的肝癌風險因素
煙、酒、乙肝與肝癌風險的探討(韓國)

乙肝患者的病毒負荷和基因型對肝癌風險性的影響

每日飲用咖啡能幫助預防肝癌
糖尿病人有3倍肝細胞癌風險

射頻消融手術治療肝癌的進展
研究表明HIV感染的病人的肝癌可能進展更快

ERCP聯合IDUS提高膽管良、惡性病竈鑒別力





(七)食管癌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能夠降低食道癌的發病危險


研究稱鋅增補劑可能幫助預防食道和口腔癌症
JC病毒可能在食管癌發病中起某種作用

缺鋅可能會增加食管癌發生的危險
乳腺癌輔助放療增加食管鱗癌危險

伴有HGD的Barrett食管,內鏡消融治療效價比最好

Barrett食管危險分層的分析及意義
正電子斷層造影對食管癌分級比CT優越




(八)胃癌

晚期胃癌患者腹膜灌洗中的腫瘤標記物具有重要預測意義

免疫組化標誌物有助於胃腸道腺癌的鑒別診斷\n




(九)結直腸癌

鎂的攝取能夠降低結直腸癌的危險性
紅肉增加直腸癌危險

鈣能降低女性結直腸癌的罹患率
胡蘿蔔提取物抗癌作用的探討

糞便DNA檢測篩查結直腸癌優於糞便潛血試驗
常規結腸鏡檢術篩查結腸癌仍是最準確

結腸鏡可識別多數UC伴發的不典型增生
標靶治療新藥Avastin會增加血栓的危險性

結締組織生長因數抑制結直腸癌轉移
常規FOBT篩查結直腸癌很不可靠

標準治療加貝伐單抗和奧沙利鉑對CRC有益
直腸癌選擇性直腸前切除術後盆腔引流的探索

歐美結直腸癌生存率有差異的探討
發現家族性結直腸癌綜合徵的理據

細胞減滅術後行IPHC可延長腹部腫瘤病人的生存




(十)胰臟癌

非吸煙型菸草產品可致胰腺癌
沙利度胺能夠用於治療胰腺癌患者

胰腺導管腺癌早期淋巴結轉移模式及淋巴結微轉移對預後的意義




(十一)前列腺癌及良性前列腺增生

糖尿病患者發生前列腺癌的危險性較低
紅葡萄酒降低前列腺癌風險

綠茶多酚抑制鼠體模式前列腺癌的IGF-1傳導系統

睾酮補充療法利弊再評估
類胡蘿蔔素有助於預防前列腺癌

保列治可以預防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睾丸切除術的病人增加髖骨骨折風險

紫杉萜2週方案對AIPC的療效更好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後的PSA幫助預測後果

「觀察療法」對經過仔細選擇的前列腺癌病人是安全的

前列腺癌病患適宜低脂飲食
前列腺癌男性雄激素剝奪治療增加了骨折風險

『MRI/CT計劃』可助預防前列腺放療後的陽萎
β-連環蛋白水平低能預測較差的前列腺癌預後

肥胖可能影響前列腺癌篩查的準確性
前列腺癌的雄激素剝奪治療可能影響認知能力

對惡性程度較低的前列腺癌放射離子植入治療就足夠了




(十二)膀胱癌及睪丸癌

保守治療對沒有遠處轉移的侵犯性膀胱癌有效
蛋白質組學檢查可提高膀胱癌的檢測率

老年膀胱癌患者預後差
檢測尿液纖維結合蛋白可幫助發現膀胱癌

阻斷PLK-1表達可阻止小鼠模型膀胱癌的生長
精液標本腫瘤蛋白檢查可能發現早期睾丸癌




(十三)腎癌

研究表明BMI增加,腎細胞癌的風險也增大
腎移植受者原有腎臟新發腎細胞癌的風險增大

大劑量IL-2仍是許多轉移腎細胞癌病人首選
改進腎細胞癌pT2分期能更準確預測患者預後




(十四)子宮頸癌

吸煙與被動吸煙與患宮頸癌危險





(十五)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及子宮肌瘤

瑞典萬人研究稱大量牛奶和乳糖的攝取增加卵巢癌風險

乳腺癌病人的小型附件腫塊通常爲良性
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劑有效對抗卵巢癌細胞

基因表達模式可準確預測卵巢癌預後
卵巢腫瘤行保守治療保留生育能力

保守治療可保存早期子宮內膜癌女性的生育力
腹腔鏡下射頻熱消融術對子宮肌瘤安全、有效




(十六)白血病

B-CLL起源的研究:LYN激酶使B細胞無法凋亡

研究發現蛋白質產物被「修飾」可誘發白血病
小白菊的提取物歐苷菊可以殺死白血病祖細胞

FDA批准clofarabine用於兒童ALL
AMN107可能治療耐imatinib的CML

白血病新疫苗研究的進展





(十七)惡性淋巴瘤及淋巴組織增生

肥胖症與惡性淋巴瘤無顯著相關
Rituximab顯著改善晚期濾泡型淋巴瘤的後果

FDA提前批准Bexxar用於治療NHL
EBV血清檢查可能是艾滋病淋巴瘤的診斷工具\n
放射免疫治療濾泡性淋巴瘤有效


低度B細胞NHL對CHOP+Rituximab治療有長期反應




(十八)骨髓瘤

丙肝可能引發淋巴癌和骨髓瘤
乳腺癌病人骨髓微轉移往往長期存在

Lenalidomide治療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徵的療效





(十九)皮膚癌包括黑素瘤

美研製口服防曬片獲進展
AIDS病人最常見的癌症卡普西肉瘤如何發生

光動力療法對BCC綜合徵及BFH患兒安全有效
PUVA可引起CTCL病人的長期緩解

皮膚黑素瘤SLN微轉移是預測生存率和總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日光浴可以治療皮膚癌症及NHL
Imatinib可致AIDS相關KS病變的快速緩解




(二十)另類:國內(包括台灣)癌症研究最新訊息

臺學者發現丙肝病毒造成基因突變致癌症發生
調查顯示:上海人最受肺癌威脅

衛生部『普查工程』將建全球最大乳腺癌資料庫
多個性伴侶、吸煙易患子宮頸癌

肺癌防治工作任重道遠
血清膽鹼酯酶對診斷結直腸癌有重要價值

「液態晶片」技術被應用於我國腫瘤早期篩查
國內首家推出新藥唑來磷酸注射液

肺癌新藥gefitinib出色治療肺癌腦轉移1例報道
港專家研製出治療肝癌新藥

香港成功開發治療鼻咽癌新技術
我國肝癌診治居世界先進水平

我國食管癌的發病率居世界第一位
僅次於血癌,腦瘤成爲香港兒童第二常見癌症

肺癌已連續18年位列臺灣地區女性「頭號殺手」

我國首次發現人類白細胞抗原新等位基因HLA
我國將建癌症早診早治示範基地\n
頜面部癌症超聲熱療填補國內外空缺
中國研究核酸干擾技術治療乳腺癌世界領先

中法科學家聯手攻克癌症
我國抗癌新藥Ad-rhE獲准進入臨床

臺大血管新生研究中心發表二項癌研成果
我國長效鎮痛治療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低氧誘導白血病細胞分化 國際領先報道
「原始間充質幹細胞」注射液I期臨床研究

科學家研製「納米炸彈」可將肝癌細胞一舉燒死
鼻咽癌疫苗臨床試驗可阻斷EB病毒

北大人民醫院改進骨髓移植術,提高白血病患者5年生存率




中醫與中藥

九院士認爲中西醫結合是攻克癌症的最好途徑
中藥抗癌要創新

『蘆筍精』治療癌症及其放化療後的口乾舌燥
白藜蘆醇可誘導胃癌細胞脫落凋亡

港大藥理專家:中西藥同時服用或會產生不良後果

蘇大附院用砒霜治療白血病效果令人滿意
砒霜制劑治療大腸癌有新發現

蘆薈有抗癌的功效也可能導致流産
高良薑可用於癌症的預防與治療

大蒜素可下調胃癌細胞polβ表達
介入治療大肝癌合用中藥效果更好

中藥對腫瘤細胞多藥耐藥的逆轉作用
臺灣高雄醫大中草藥抗癌研究獲得突破

參麥注射液輔助腫瘤化療的系統評價
研究發現金針菇可以抗癌,尤其是宮頸癌


─────────────────────────────────────────────





(一)腫瘤概論:

病因與預防-

韓國研究表明糖尿病和高血糖與患癌風險有關

JAMA 2005;194-202,235-236

編譯自: http://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5&Month=01&id=11452

據韓國的一項大型研究,診斷爲糖尿病或葡萄糖水平增高似乎增加了幾種主要癌症的風險。因爲該人群相對較瘦,本研究提示可能其潛在原因是高胰島素血症。研究者、漢城Yonsei大學的Dr. Sun Ha Jee指出,在以前的研究中,糖尿病一直與胰腺、肝、子宮內膜和結直腸的癌症有關,而與其他癌症如乳癌、食管癌、胃癌的聯繫不太可靠,這很可能是因爲該等研究納入的例數較少所致。爲解決此問題,他和同事進行了一項10年研究,納入了韓國30-95歲的100多萬人在1992-1995年間每2年接受1次醫療評估。結果發表於日前的《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隨訪期間,空腹血糖水平至少140mg/dL的男女死於癌症的可能性比空腹血糖水平不到90mg/dL者大25%。葡萄糖增高與胰腺癌的關聯最強,男女死於此癌的風險都增大1倍。其他與葡萄糖水平高顯著有關的癌症包括男性的食管、肝和結直腸癌及女性的肝和宮頸癌。對多種癌症,特別是食管和胰腺癌,死亡風險隨葡萄糖水平增高而增加。研究人員指出:“儘管還不能確定本結論是否能推廣,但我們已證明在遠較其他研究中的西方人群更瘦的人群中,空腹血糖和糖尿病都與癌症風險有關,且此聯繫沒受到肥胖的混雜影響,表明癌症風險增大的機制是與高胰島素血症相關聯的”。美國密歇根大學醫學院的Drs. Stephen B. Gruber和Kathleen A. Cooney在相關評論中說:“糖尿病在現代社會越來越成爲一個公共衛生問題,人們也認識到患癌風險逐漸逼近,因此解決糖尿病和肥胖流行的策略很可能對公共衛生産生巨大影響”。



吸煙使人體致癌蛋白質COX-2水平增高

Cancer Res 2005;65:664-670

編譯自: http://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5&Month=01&id=11470

在日前出版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雜誌上,美國康奈爾大學Weill醫學院的Dr. Andrew J. Dannenberg等研究人員發表論文說,他們發現吸煙者口腔黏膜細胞中的環氧化酶-2(COX-2)水平是不吸煙者的大約4倍。爲探明吸煙者口腔黏膜細胞生成COX-2的原因,研究人員將培養基裏的口腔黏膜細胞暴露於香煙煙霧中。他們發現,口腔黏膜細胞在接觸香煙煙霧後,會刺激細胞內表皮生長因素受體(EGFR)的分泌,導致COX-2的大量出現。Dr. Dannenberg等在論文中指出,EGFR及其在吸煙患者中導致的大量COX-2都是致癌源。EGFR增生擴散的細胞更容易發生癌變,因此他們的研究可能從新的角度探索了吸煙導致癌症的機理。研究人員認爲,這一新發現也有助於防治吸煙導致的癌症,因此通過抑制EGFR來治療吸煙導致的癌症也許是一個新的選擇。



維他命E的攝入:寧少勿多

Ann Intern Med. 2005 Jan 4;142(1):37-46. Epub 2004 Nov 10

編譯自: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Abstract&list_uids=15537682

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顯示,補充維他命E有助於延緩衰老和預防心血管病及腫瘤等疾病。不久前,美國Johns Hopkins大學醫學機構的ER Miller 3rd等發表了一項薈萃分析結果,該結果顯示,維他命E補充量≧400IU/d可增加死亡危險,提示補充大劑量維他命E不但無益,反而可能會適得其反,危害健康。Dr. Miller等的薈萃分析共納入19項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其中9項觀察單獨服用維他命E的療效,其餘10項則觀察服用含維他命E的複合維生素片的療效,研究總人數爲135,967名,維他命E補充量從16.5IU/d至2000IU/d不等(中位劑量爲400IU/d)。結果顯示,在11項觀察大劑量維他命E(≧400IU/d)療效的臨床試驗中,有9項顯示補充該量維他命E可增加總死亡率。對所有19項臨床試驗結果進行的綜合分析顯示,補充維他命E≦150IU/d者不會産生不良反應,而且還可能有益於健康,但在補充維他命E>150IU/d的研究物件中,死亡危險呈劑量依賴性增加,而補充維他命E≧400IU/d可以顯著增加死亡危險。Dr. Miller在結論中說,人們服用維他命E是認爲維他命E可使人長壽,但該結果並不支援這一推論。



美國科學家發現關鍵致癌基因「POKEMON」

Nature 2005;433:278-285

編譯自: http://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5&Month=01&id=11482

美國科學家在日前出版的《自然(Nature)》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發現了一種導致癌症的關鍵基因。它不僅本身能使正常細胞發生癌變,而且還可以使其他致癌基因發揮作用。來自紐約的Memorial Sloan-Kettering癌症中心的資深科學家Dr. Pier Paolo Pandolfi等在報告中說,這種新發現的基因是幾種致癌基因中關鍵的一種。這種新發現的基因似乎控制著細胞突變的整個過程。他們將這種基因命名爲「POK紅系髓性致癌因素」,簡稱「波克曼(POKEMON)」基因。在動物實驗中,科學家發現「POKEMON」基因控制生成的蛋白質會干擾其他正常蛋白質的活動,其中包括阻礙腫瘤生長的ARF蛋白質。他們將「POKEMON」基因插入老鼠細胞,老鼠體內隨後生成了惡性淋巴瘤。初步實驗證明,其他癌細胞中也含有大量的「POKEMON」蛋白質。科學家在報告中稱,他們已經尋找到阻礙「POKEMON」基因活動的方法。他們認爲,今後有可能通過控制「POKEMON」蛋白質的方法來治療癌症。



蔬菜和水果不能有效抗癌

J Natl Cancer Inst. 2004 Nov 3;96(21):1577-84

編譯自: http://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4&Month=11&id=11225

據《國立癌症研究所雜誌(J Natl Cancer Inst)》報告,豐富的水果和蔬菜飲食似乎能降低心臟病的風險,但不能對癌症起作用。波士頓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的Dr. Walter C. Willett及其同事對參與護士健康研究的71,910名女性以及參與衛生專業人員隨訪研究的37,725名男性進行了一項資料分析與研究。該研究開始於1980年中,隨訪至1998年,所有專案參與者都無嚴重疾病。在隨訪期間共有9,329病例發生於女性,這包括1,964例心血管疾患、6,584例癌症及其他死亡病例781例;發生在男性的有4,957病例,與上述相對應的各為1,670例、2,500例和787例。研究者比較了蔬菜和水果的攝入情況,每天攝入5種或5種以上果蔬可以降低心血管疾患達12%,但對癌症風險卻沒有影響。進一步分析揭示了攝食綠葉蔬菜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疾患風險,每天只攝入1種這樣的蔬菜,降低風險亦可達11%。該研究的結果為大量攝入果蔬可適度降低嚴重慢性疾病風險進一步提供了證據,並推薦每日攝入蔬菜和水果5種或5種以上為佳。



研究稱個性與是否易患癌症無關

Cancer. 2005 Jan 13; [Epub ahead of print]

編譯自: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Abstract&list_uids=15651063

丹麥專家的近期研究結果證實,一個人的個性如何與其是否容易患某些類型的癌症其實並沒有任何明顯的直接聯繫。來自哥本哈根丹麥癌症流行病學研究所Dr. PE Hansen等的一項發表在近期《癌症(Cancer)》雜誌上的前瞻性研究報告,Dr. Hanse等在該項為期25年(1974~1999)的研究中對29,595雙瑞典孿生子女進行了問卷調查,分析參數包括神經過敏和性格外向性等,並與其癌症病歷資料進行了比較,調查期間總共有1,898例癌症發生。經綜合分析結果表明,不僅各種類型的癌變進程都與神經過敏或性格外向等個性特點無關,而且這類個性也與一些通常被認為會增加患癌症危險的行為也沒有任何直接的相關聯繫。結論:研究結果不支援某種個性與癌症危險具相關性的假論。



男性醫師11種癌症死亡率與吸煙相關

編譯自:Br J Cancer. 2005 Feb 14;92(3):426-9

最近,英國牛津Radcliffe醫院Dr. R Doll等對英國男性醫師進行的一項50年的觀察研究,結果是11種癌症死亡率與吸煙顯著相關,至少還有2種癌症死亡率可能與吸煙有關。研究共納入34,439名男性英國醫師,自1951年11月始收集其吸煙習慣資訊至2001年11月,在這50年間進行定期隨訪,直至他們死亡、搬遷或除名,如有吸煙習慣改變者則及時予更新。該研究論文在線發表於日前的《英國癌症雜誌(Br J Cancer)》上。結果顯示,在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爲容易由吸煙引起的13種癌症中,有11種癌症(肺癌、胃癌、食管癌、胰腺癌、膀胱癌、腎癌、粒細胞性白血病、肝癌、口腔癌、喉癌、口咽和下咽癌)的死亡率與吸煙顯著相關;另2種癌症(鼻咽癌、鼻及鼻竇癌)的死亡率也可能與吸煙相關(這2種癌症引起的死亡例數不多,但證據顯示其與吸煙正相關)。這項50年的研究結果分析表明,吸煙導致死亡人數最多的惡性腫瘤是肺癌。IARC還發現在資料不多或資料不一致的另13種癌症(非霍奇金氏淋巴瘤、中樞神經腫瘤、骨髓瘤、淋巴性白血病、皮膚黑色素瘤、膽囊癌、霍奇金氏淋巴瘤、軟組織肉瘤、非黑色素瘤性皮膚癌、小腸癌、睾丸癌、甲狀腺癌、唾液腺癌)中,僅2種癌症的死亡率似乎可能與吸煙有關(甲狀腺癌爲正相關,霍奇金氏淋巴瘤爲負相關)。全組觀察物件的638例死亡顯然與吸煙無關。IARC稱,有兩種癌症與吸煙相關者可能是由偏差或混雜變數引起,一為前列腺癌,結果傾向於與吸煙無關;另一為結直腸癌,結果只與吸煙有較弱的關係(例數不多,但亦不能歸因於飲酒的影響)。



癌症會使靜脈血栓的發病危險增加7倍

JAMA. 2005 Feb 9;293(6):715-22

編譯自: http://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5&Month=02&id=11538

荷蘭科學家最近發現,癌症會明顯增加患者發生靜脈血栓的危險性,尤其對那些新近確診的患者,已經發生遠處轉移的患者和凝血酶原基因變異攜帶者,這種影響更爲明顯。儘管抗凝藥物治療能夠有效,但是使用抗凝藥物必需考慮到出血危險的增加。在本研究中,科學家調查了1999年到2002年期間確診爲腿部靜脈和肺靜脈血栓形成的3,220名患者,這些患者都是在荷蘭的六家醫院就診的。另外還選擇了2,131名配對患者作爲對照組。研究結果發表於最近一期《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來自Leiden大學醫療中心的Dr. Frits R. Rosendaal等人指出,癌症會使靜脈栓塞的發病危險增加6.7倍。血液系統腫瘤患者發生靜脈栓塞的危險性最高,達到28.0倍,其次是肺癌和消化道腫瘤患者。靜脈栓塞發生危險性最高的時間是腫瘤確診後3個月以內。此時,癌症患者發生靜脈栓塞的危險性是對照組患者的58.2倍。有遠處轉移的癌症患者發生靜脈栓塞的危險性要比一般癌症患者更高,前者大約是後者的19.8倍。而且與健康的非癌症患者相比,攜帶有LeidenⅤ因數變異或凝血酶原20210A基因變異的癌症患者發生靜脈血栓的危險性高出12倍。研究人員認爲,將來研究的重點是在癌症確診後的第一個月內和那些已發生遠處轉移的癌症患者應預防性給予抗凝血藥物治療,但是這些患者發生出血的危險性也會增加,應予警惕。



診斷與治療-

Imidazolines可爲化療藥物增效

Chem Biol. 2004 Dec;11(12):1689-99

編譯自: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Abstract&list_uids=15610853

美國Dr. JJ Tepe等發現一種無細胞毒性的咪唑啉類化合物(Imidazolines)與現有化療藥物合用,可使化療藥物的抗腫瘤效果增強數十倍。研究者發現在化療藥物的使用過程中,核轉錄因數кB(NF-кB)可被啟動、可幫助腫瘤細胞對抗凋亡,從而降低化療藥物的抗腫瘤效果。Imidazolines的作用機制在於通過對NF-кB介導的基因轉錄抑制來恢復化療藥物的療效。Dr. Tepe等發現,聯合應用化療藥物和imidazolines可使腫瘤細胞恢復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例如,在治療前的體外細胞培養顯示,喜樹鹼(camptothecin)與imidazoline聯用可使喜樹鹼殺滅白血病細胞的能力增強近75倍。結論:本研究表明imidazolines對NF-кB的抑制可能是癌症化療上的一改進策略。



動物胚胎試驗闡釋乙醇促進癌症的進展

Cancer. 2004 Dec 13; [Epub ahead of print]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4&Month=12&id=11366

據日前《癌症(Cancer)》雜誌上發表的一項報告,乙醇似乎通過誘導血管生成和血管內皮生長因數(VEGF)的表達促進了癌症的進展。這些結論源於含有人類纖維肉瘤的細胞在雞胚胎中所進行的研究。部分胚胎接受了乙醇暴露,而對照組接受了生理鹽水。主導研究者美國密西西比大學醫療中心的Dr. Jian-Wei Gu和同事指出,乙醇暴露9天的胚胎其腫瘤大小和腫瘤內的血管密度比對照組胚胎多了1倍。另外,乙醇處理顯著增加了腫瘤VEGF mRNA和蛋白的表達。進一步檢測表明,乙醇增加了內皮細胞的增生,而不是腫瘤細胞本身的增生。研究者指出:“儘管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學證據表明酒精飲料的消耗是被充分確定了的人類癌症的風險因數,但實驗室研究提供的支援癌症-飲酒關係的證據還不太有說服力,盡我們所知,這是第一份有體內證據的研究報告,顯示給予乙醇可引起腫瘤大小、瘤內血管密度的顯著增加”。



聯用PET和CT有助於發現癌症復發

J Nucl Med 2004;45:2045-2051

編譯自: http://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4&Month=12&id=11418

以色列研究人員報告,聯用正電子發射斷層攝影術(PET)和CT可以識別癌症復發的不明顯部位,也可以用來引導許多病人以後的治療。海發Rambam醫療中心的Dr. Ora Israel和同事指出,目前CT是用來研究可疑腫瘤復發的主要工具,但此影像技術缺乏敏感性和特異性;儘管18F-FDG PET可以提示腫瘤復發的代謝異常,但它缺乏解剖學的準確性,也可能產生假陽性結果。在2004年12月《核醫學雜誌(J Nucl Med)》上,Dr. Israel等報告聯用上述兩種方法研究了36名結直腸癌、乳癌和肺癌病人,這些病人在成功治療後,腫瘤標誌物水平卻逐漸增加,而在30位病人中共有85個部位腫瘤復發。與單用PET相比,PET與CT聯用在以復發部位和以病人為主的分析中都更敏感、更特異和更準確。單用PET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是96%和50%,而PET與CT聯用的相應比率是100%和89%。醫生使用這種聯合方法提供的復發部位的準確資訊引導了12位病人的治療。結論:研究者總結,如果在更多不同病人群的研究中證實了PET和CT聯用的有效性,則就可用作病人的首選影像檢測,也就可能避免了如腹腔鏡之類的有創檢查的需要。



抗生長因素受體的抗體可能幫助預防癌症擴散

J Natl Cancer Inst 2005;97:14-21

編譯自: http://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5&Month=01&id=11437

最近的一項動物研究表明,一種抗血管內皮生長因素受體3(VEGFR-3)的中和抗體可以抑制新的淋巴管生長,這有助於預防腫瘤的轉移。以前的研究已表明,胚胎和腫瘤的淋巴管生成需要VEGFR-3的啟動,但其在成人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管再生中的作用並不清楚。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科技大學的Dr. Melody A. Swartz和同事在本研究中研製了一種對VEGFR-3的單克隆抗體,被稱爲mF4-31C1,能阻斷VEGFR配基之一的VEGF-C的吸附,而後在小鼠淋巴管再生模型尾部皮膚中被檢測。研究者在日前的《國立癌症研究所院刊(J Natl Cancer Inst)》上報告,在沒有mF4-31C1時,正常小鼠的淋巴管再生約需要60天;而在植入了表達有VEGF-C的人類乳癌細胞的無胸腺小鼠中,這種再生約需25天。但兩組小鼠用mF4-31C1治療均阻斷了淋巴管再生。進一步分析揭示,這種抗體治療沒有影響血管生長或以前存在的淋巴管。研究者總結道:“這些結論提出了如下可能:要預防不必要的淋巴管生長,VEGFR-3可能是拮抗性單克隆抗體的標靶”。



聯合療法提高端粒控制的癌細胞死亡效率

Cancer Cell. 2005 Jan;7(1):25-37

編譯自: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Abstract&list_uids=15652747

東京日本癌症研究基金會的Dr. H Seimiya等分析了癌細胞在同時使用端粒酶抑制劑和端錨聚合酶1(tankyrase 1)抑制劑時所發生的變化。這種酶能使端粒和端粒酶相互接近。特別是研究人員發現tankyrase的抑制能促進端粒的變短。這項研究爲針對端粒的癌症治療提供了新的策略。研究人員希望tankyrase 1的抑制將能彌補端粒酶抑制治療的不完整。因此,這種聯合策略可能縮短藥物治療的時間並降低産生藥物抗性的潛在危險。



維他命E可能避免癌症化療引起神經病變

Neurology. 2005 Jan 11;64(1):26-31

編譯自: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Abstract&list_uids=15642899

研究人員在近期的《神經病學(Neurology)》雜誌上報告,癌症病人增補維他命E可能避免化療引起的神經病變。在一項隨機開放性對照研究中,希臘佩特雷大學醫學院的Dr. Andreas A. Argyriou和同事檢查了維他命E對40名行6療程順鉑/紫杉醇或聯合治療的病人引起外周神經損害的影響。參試者被隨機分爲二組,一為在化療期間口服維他命E(600mg/天)至治療結束後3個月的增補組,一為不增補的對照組。增補組16人中4人發生神經毒性,而對照組15人中有11人(p=0.019)。因此,研究人員指出:“對照組發生神經毒性的相對風險顯著高於治療組”。結論:維他命E的增補對癌症病人化療所引起的神經病變可能具有保護性的重要作用。



大劑量irofulven抗癌治療可致視椎損害

Arch Ophthalmol 2005;123:29-34

編譯自: http://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5&Month=01&id=11492

據1月《眼科學文獻(Arch Ophthalmol)》上報告的一個觀察性病例研究,大劑量抗癌藥伊羅夫文(irofulven)治療似乎引起了視椎的特異性損害,但不損害桿狀細胞。來自俄亥俄州克立夫蘭臨床基金會的Dr. Michael S. Lee和同事檢查了irofulven大劑量治療的作用。18名接受治療的晚期上皮卵巢癌病人參加了一項用irofulven的II期臨床試驗。研究者描述了其中4名治療後出現視椎功能障礙的體徵和症狀。4人都有畏光、視力模糊及與視椎損害一致的視力現象。ERG檢測結果也與視椎反應異常一致。該小組報告:“病人視網膜的ERGs和組織病理學特點證實了視椎細胞所受影響遠大於桿狀細胞,中央凹和黃斑也有明顯的視椎喪失,但內核和神經節細胞層的桿狀細胞和神經元的數量正常”。與對照眼相比,病人的黃斑和外周的椎細胞數只有正常的一半。研究者總結:“大劑量irofulven治療似乎引起了與視椎損害一致的臨床表現,由ERG檢測和組織病理學結果可證實”。



血液內皮細胞檢測可能是抗血管生成的標誌物

Cancer Cell 2005;7(1):101-11

編譯自: http://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5&Month=01&id=11513

一項新的小鼠研究表明,檢測血液內的某些內皮細胞水平既可能監測抗血管生成治療的效果,又可能確定抗血管生成藥物的最佳劑量。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女子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Dr. Robert S. Kerbel和同事解釋,在成年期的血管生成中,部分組成新生毛細血管的皮細胞可能源自骨髓,而公認的VEGF受體-2陽性內皮細胞(CEC)是由VEGF等生長因素動員。因此,研究人員假設,CEC和其祖細胞(CEP)可能作為血管生成的標誌物。因此他們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以評估CEC和CEP的這一用途並將結果發表在1月的《癌細胞(Cancer Cell)》雜誌上。研究者先檢測了8種不同品系小鼠每ml血液中的CEC和CEP水平,發現VEGFR-2陽性水平在不同品系之間有多達20倍的變化,且此水平與小鼠的血管生成反應性密切相關(根據新生血管微陣列分析)。在檢測VEGF過表達或血管生成調節因數Tie-2的轉基因小鼠時,研究者發現其CEC水平比野生型小鼠高7-8倍。他們又在抗血管生成藥物治療多種腫瘤期間測量了CEC和CEP水平,發現CEP有劑量依賴性下降。所有腫瘤小鼠模型的CEC和CEP水平均高於對照組的無瘤小鼠,而且2種抗血管生成藥(一種肽和一種抗體)治療後CEC和CEP均降到正常。研究人員總結:“我們的結果提示以外周血細胞分析測量來監測血管生成及監測抗血管生成藥物活性的可能性,特別是對後者的探索可能幫助確定該等藥物的最佳生物劑量”。



甲磺酸伊馬替尼誘發肝毒性1例報告

J Clin Gastroenterol. 2005 Jan;39(1):75-7

編譯自: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Abstract&list_uids=15599217

甲磺酸伊馬替尼(Imatinib)是廣泛用於治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和胃腸道腫瘤的抗癌藥。美國洛杉磯Cedars Sinai 醫學中心Dr. WS Ayoub等報告1例22歲婦女在接受伊馬替尼治療期間引起肝毒性,包括組織病理學上的改變,停藥後又經歷了一段臨床病程。據報告者瞭解,既往曾有1例證實爲伊馬替尼導致肝毒性的報告。



癌細胞多藥耐性研究的新進展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5 Feb 8;102(6):1933-8. Epub 2005 Jan 25

編譯自: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Abstract&list_uids=15671173

美國巴爾的摩Johns Hopkins大學Dr. SM Larson等最近在腫瘤細胞對抗癌藥物産生耐性的機制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叫做P-glycoprotein(P-gp)的蛋白能夠在腫瘤細胞間轉移並保留它的功能性特徵,從而使敏感細胞不受抗癌藥物的影響。因此,這種蛋白導致許多類型腫瘤對化療産生抗性。這項研究的相關文章發表在日前的《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上。這項研究首次表明一種能在細胞間轉移的蛋白質於足夠長的時間內保持它的功能,從而使敏感細胞在毒性濃度化療的條件下仍然存活並最終發展出抗性。這項研究的結果對腫瘤樣品的基因組分析將産生重要的影響,因爲對癌症化療的抗性只靠蛋白質轉移就能夠實現了。



(二)神經系統腫瘤:

病因與預防-

妊娠期多瘤病毒感染不增加子代神經母細胞瘤危險

Int J Cancer. 2005 Jan 20;113(3):393-6

編譯自: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Abstract&list_uids=15455352

瑞典Malmo大學醫院Dr. A Stolt等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妊娠期多瘤病毒感染情況不會影響子代發生神經母細胞瘤的危險。研究人員獲取了115項其子女在出生後罹患神經母細胞瘤的婦女在妊娠早期的血樣,並爲每項血樣選取了8份來自對照母親的血樣以進行對照分析。結果顯示,無論是BK病毒還是JC病毒(皆為多瘤病毒),無論是IgG抗體還是IgM抗體,2組樣本都沒有差異。



甲狀旁腺腺瘤患者易發生中樞神經系統腫瘤

Int J Cancer 2005; 113:866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Abstract&list_uids=15515018

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大學醫院Dr. LM Backlund等報告,甲狀旁腺腺瘤患者發生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CNS)腫瘤的危險增高。研究人員應用瑞典登記資料庫的資料,共檢出了在1958-1999年期間接受手術治療的12,468例甲狀旁腺腺瘤患者。根據瑞典癌症登記資料庫的統計資料,預計該人群在隨訪期間發生原發性CNS腫瘤的人數應爲35人,但實際上,該人群中卻有70人發生了原發性CNS腫瘤,表明甲狀旁腺腺瘤患者的CNS腫瘤發病率增高了1倍。進一步的分析顯示,增高的CNS腫瘤危險僅限於神經細胞瘤和腦脊膜瘤,這兩種腫瘤的發病危險分別可增加2.4倍和1.4倍。



診斷與治療-

研究發現蛋白Herstatin能阻止腦瘤生長

Clin Cancer Res. 2005 Jan 1;11(1):335-40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5&Month=02&id=11534

美國俄勒岡科學與健康大學的科學家最近發現,一種蛋白質能夠抑制大鼠的成膠質細胞瘤的生長。這項研究發表於近期的《臨床癌症研究(Clin Cancer Res)》雜誌上。研究者Dr. Gail Clinton說:“這種蛋白就是Herstatin,是一種天然蛋白。它能夠抑制與腫瘤細胞中的信號途徑有關的一個酶家族的活性,這種酶能使細胞擴增並表現出其他的惡性特徵”。天然蛋白herstatin能夠通過與表皮生長因素受體(EGFR)結合並關閉信號來抑制這些細胞的生長,因此它有可能替代傳統的腦瘤治療方法。研究人員用herstatin處理人類培養的成膠質細胞瘤和種植的腫瘤細胞的大鼠。結果發現在注射位置的一些腫瘤細胞不能擴增。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herstatin有可能發展高選擇性的分子來靶向病原細胞並降低治療期間可能發生的其他併發症的機會。目前herstatin被視為抗癌治療劑,正由Receptor BioLogix Inc.開拓,商品名稱「Dimercept」。



放療+Temozolomide輔佐可延長惡性膠質瘤患者的生存期

N Engl J Med. 2005 Mar 10;352(10):987-96

編譯自: http://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5&Month=03&id=11643

惡性膠質瘤是成人中最常見的原發性惡性腦瘤,且通常迅速導致患者死亡。當前對新診斷的惡性膠質瘤的標準治療爲手術切除,然後進行輔助放療。一項大型國際性研究,由歐洲腫瘤研究和治療組織(EORTC)的Dr. Roger Stupp等與加拿大國立癌症研究所(NCIC)臨床試驗組的專家合作完成,共納入了85家醫療中心573例新診斷、經組織學證實的惡性膠質瘤患者(中位年齡56歲),84%的患者接受了腫瘤減積手術。該等患者隨機接受了單純放療(分次局部照射)每天2Gy、每週5天、連續6週,總劑量爲60Gy;或放療加持續每天替莫唑胺(temozolomide)治療(75mg/m2/天),每週7天(從放療的第1天至最後1天計),然後爲6個周期的temozolomide輔助化療(150~200mg/m2),28天爲1個周期(每周期中連續5天)。主要終點爲總生存率。結果顯示,經中位數爲28個月的隨訪後,患者的生存率得到顯著提高。在2年時,接受單純放療的患者生存率只有10.4%,相比之下,接受放療聯合temozolomide化療的生存率有26.5%。結論:這項新的國際協作研究顯示,在放療基礎上加用新型化療藥temozolomide可提高惡性膠質瘤患者的生存率,爲該疾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標準。



研究顯示在惡性膠質瘤的治療中通常避開了化學治療

JAMA 2005;293:557-564,615-617

編譯自: http://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5&Month=02&id=11516

一項發表於近期的《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上的「膠質瘤後果(GO)」研究表明,惡性膠質瘤治療的臨床實踐通常未遵守已發表的指南或證據。美國加州大學的Dr. Susan M. Chang和同事前瞻性地隨訪了1997-2000年間565名新診斷為原發性Ⅲ或Ⅳ級膠質瘤成年病人。多數病人進行了磁共振成像(92%)、一次試圖切除腫瘤的手術(75%)和輔助放療(87%),此治療模式與文獻中的資料一致;54%的病人進行了化療,且生存率顯著增加。接受化療的病人傾向於更年輕(中位53.9歲vs 60.6歲,p<0.001),此治療模式與文獻中報告的不一致。15%的病人參加了臨床試驗,29%報告使用了替代治療,如冥想、草藥和維生素。雖然美國神經病學會反對預防性使用抗癲癇藥,但89%的病人接受了此治療。雖然深靜脈血栓和抑鬱相當常見,但各只有7%的病人接受了小劑量肝素和抗抑鬱藥治療。病人平均存活40.9週。Dr. Chang告訴路透社記者,醫生應慎重解釋這些資料,不要把它歸咎於治療不規範的結果。她說:“這是一組以人群為主的研究結果,我們不知道醫生是否同病人討論過治療選擇,還是病人選擇了不化療”。替代的是本研究提供了今後研究的基準,而且應當測量實踐參量的變化,“我希望神經-腫瘤科醫生和社區醫生繼續合作,盡我們所能爲所有病人提供最好治療”。斯坦福大學的Drs. Paul Graham Fisher和Patricia A. Buffler在相關評論中說,“「GO」研究證實了當前惡性膠質瘤治療中的虛無主義”,選擇替代療法的病人比例反映了許多病人或其家人確實想尋找任一種可能找到的治療。



(三)甲狀腺癌、頭頸部癌、鼻咽、口咽、下咽及舌癌、喉癌:

病因與預防-

兒童青少年期骨髓移植後常見甲狀腺功能障礙和甲狀腺瘤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4;89:5981-5986

編譯自: http://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5&Month=01&id=11468

日本研究人員報告,兒童期和青少年期進行異體骨髓移植(BMT)的通常可見臨床明顯和亞臨床的甲狀腺功能障礙和甲狀腺瘤。Dr. Hiroyuki Ishiguro和同事在發表於2004年12月《臨床內分泌學和新陳代謝雜誌(J Clin Endocrinol Metab)》上的論文中指出,BMT的長期存活者越來越多,其內分泌障礙的風險增大,但放射引起甲狀腺功能障礙的長期自然史尚不清楚。因此,研究小組隨訪了1982-1997年在神奈川Tokai大學醫學院進行BMT的147名病人,這些病人每年都檢查了甲狀腺功能。結果發現在BMT後5年內,5名病人見臨床症狀明顯的甲狀腺功能障礙,4人發展爲甲狀腺機能減退,1人發展爲甲狀腺機能亢進。72名BMT時不到9歲的病人中有23人、70名10歲以上者中有16人出現亞臨床代償性甲狀腺機能減退。研究者指出,BMT時病人的年齡與甲狀腺功能障礙有關,而性別、主要疾病或調理療法與之無關。49人還接受了甲狀腺超聲波評估,其中22人被發現有甲狀腺瘤。腺瘤和性別、BMT時的年齡、主要疾病、調理療法或甲狀腺功能障礙之間無關。2人手術切除,1人被診斷為乳突癌,另1人為生長迅速的濾泡性腺瘤。該小組總結:“BMT病人應當終生注意檢查、預防和治療內分泌障礙之症狀和病症”。研究者建議用抗甲狀腺藥和左旋甲狀腺素來治療症狀明顯的病人。



低葉酸血症常見於HNSCC和癌前病變中

Cancer 2005;103:284-292

編譯自: http://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5&Month=01&id=11514

據最近的一則研究結果稱,支援葉酸缺乏是頭、頸癌形成的風險因素,並提示增補葉酸可能對有癌前期喉白斑的病人有潛在的化學預防作用。義大利羅馬的研究人員評估了140名連續治療的頭、頸鱗狀上皮細胞癌(HNSCC)病人和40名連續治療的喉白斑病人的血漿葉酸、同型半胱氨酸、維生素B12水平,並與90名吸煙者的對照組和120名非吸煙者的對照組進行了比較。來自del Sacro Cuore天主教大學的Dr. Giovanni Almadori等在日前的《癌症(Cancer 2005)》雜誌上報告,HNSCC和白斑病人的血漿葉酸水平顯著低於兩個對照組。研究小組指出:“不同位置和階段的頭、頸癌病人的血漿葉酸水平實際上是相同的,因此,它不是疾病進展的標誌物”。HNSCC而不是白斑病人的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也顯著高於對照組,而血漿維生素B12水平沒有顯著差異。Dr. Almadori告訴路透社記者,本研究表明“「葉酸缺乏」作為頭頸癌形成的風險標誌物是可行的,因為實驗室模型和葉酸缺乏病人中都表明DNA異常代謝及大量細胞遺傳病變都與葉酸缺乏有關,目前我們已開始用葉酸進行化學預防的試驗”。他又補充道:“葉酸水平低不可能是頭頸癌形成的唯一啟動因素,它很可能與其他遺傳和環境因素(如吸煙)相互促進,使得細胞對突變更加敏感,並增加了腫瘤進展速率。而HNSCC病人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可能揭示了一種遺傳缺陷,這從理論上說可能是藥物治療的靶標”。



診斷與治療-

原發性HNSCC淋巴結轉移的基因表達診斷\n
Nat Genet. 2005 Jan 09; [Epub ahead of print]

編譯自: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Abstract&list_uids=15640797

「轉移」是癌症在體內向一定部位播散的過程,這是癌症造成個體死亡之主因。有些類型的腫瘤,早期明確原發腫瘤就近淋巴結的轉移對恰當治療的採取是迫切需要的,但要明確該等淋巴結的轉移往往是困難的,因此現今有許多病人的治療是欠恰當的。來自荷蘭Utrecht大學醫學中心的Dr. FC Holstege等在近期的《自然遺傳學(Nat Genet)》上,報告說DNA微陣列基因表達剖析法好比是一預測器,可用與偵測頭頸部鱗狀細胞癌(HNSCC)發生在口腔和口咽部的淋巴結轉移,從而使HNSCC的臨床治療得到實質性的改善。



SPARC與HNSCC病人的預後不佳有關

Int J Cancer 2005;113:789-797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5&Month=02&id=11576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在日前《國際癌症雜誌(Int J Cancer)》上報告,SPARC也稱骨結合素(osteonectin),是頭頸鱗狀細胞癌(HNSCC)病人預後不佳的獨立標誌物。Brisbane昆士蘭州大學的Dr. David Chin告訴路透社記者:“在所有人類癌症中,HNSCC是一最令人難受、影響吞咽和呼吸等基本生存功能的疾病”。手術切除通常結果最好,但會毀容,需要廣泛整容手術,也可能對病人的短期無病生存無用處。他補充道:“如果我們能在手術前確定哪些人應當手術、哪些人保守治療(不切除器官)有益,就可能讓他們避免了兩次手術之苦:第一次是癌症切除,第二次是整容手術”。爲鑒定預後不佳的指示物,Dr. Chin的小組比較了7名HNSCC病人惡性口腔黏膜和正常黏膜的13,000多個基因表達。結果發現,兩者之間共有1,260個備選基因表現出統計學差異。在7位病人中,從正常黏膜到腫瘤組織移行帶的cDNA微陣列分析中SPARC持續增高。繼之研究者在62名HNSCC病人中分析了SPARC和另兩種頭號備選基因。結果在多變數生存分析中,顯示SPARC是短期無病生存和總預後不良的“獨立強效預後標誌物”。當SPARC與另兩種細胞外基質蛋白(PAI-1、uPA)聯用時,其無病生存和總生存時間減短之間的關係更顯著(p<0.001)。而且此聯合也優於傳統預後標誌物如淋巴結累及和腫瘤之大小。Dr. Chin總結說:“不管採用哪種治療,我們認爲這些標誌物在常規門診病人的診斷檢查中可以準確預測哪些人或預後良好、或早期復發或預後不佳”。



誘導式化療對鼻咽癌病人的生存有益

J Clin Oncol 2005;23:1118-1124

編譯自: http://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5&Month=03&id=11636

新研究表明,鼻咽癌(NPC)病人在放療外加用誘導式化療可以適當延長生存時間和減少復發的可能。這項報告源于對兩項相似設計Ⅲ期試驗的匯總分析,比較了順鉑爲主的誘導式化療加放療和單獨放療的效果。共納入784名NPC病人。來自香港瑪麗醫院的Dr. Jonathan S.T. Sham和同事指出,在第5年時,誘導式化療加放療減少了14.3%的復發和12.9%的癌症相關性死亡,減少了18.3%的局部治療失敗率和13.3%的遠處轉移,但在總生存率的改善上沒有統計學意義。研究者在2月20日《臨床腫瘤學雜誌(J Clin Oncol)》上報道稱:“因爲NPC局部治療失敗的預後不佳,而且局部治療失敗本身就有遠處轉移的傾向,因此在一級處理時儘量控制局部對病人的生存非常重要”。但他們又補充說,不應根據這些結論而改變現有實踐,因爲誘導式化療對生存的益處遠小於同時的化放療。對希望避開後一療法毒性的病人,誘導式化療可能替代同時的放化療。研究者說:“誘導式化療也可考慮與同時的放化療聯合起來改善晚期NPC病人的治療效果,這應在今後的試驗中進行研究”。



放化療同時進行是鼻咽癌病人有效的治療方式

J Clin Oncol 2004;22:4604-4612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4&Month=12&id=11399

據荷蘭研究人員最近進行的一項薈萃分析,在放療外同時進行化療對局限性晚期鼻咽癌(NPC)病人最有效。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醫療中心的Dr. J. A. Langendijk和同事檢查了10項隨機化傳統放療和放療加化療的研究結果。研究人員在日前《臨床腫瘤學雜誌(J Clin Oncol)》上報告,共涉及2,450名活檢證實爲局限性晚期NPC的病人。所有研究的匯總危險比爲0.82,這相當於5年後對生存的絕對利益爲4%。研究者檢查了不同的治療順序――新輔助化療、同時化療和輔助化療。結果表明,同時化療病人的後果最有益,匯總危險比爲0.48,相當於5年後有20%的生存利益。而且,幾種治療的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發病率不相伯仲。因此,研究人員總結:“在放療之外同時化療很可能是改善NPC病人總生存的最有效方式”。



EBV特異性CTL免疫治療鼻咽癌

Blood. 2005 Mar 1;105(5):1898-904. Epub 2004 Nov 12

編譯自: http://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5&Month=2&id=11602

由於EB病毒(EBV)與幾乎所有的未分化鼻咽癌都相關,因此美國休斯頓Baylor醫學院的Dr. Helen Heslop 等應用自體EBV特異性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對一些晚期鼻咽癌(NPC)患者進行了細胞免疫治療,取得了較好效果。研究人員發現,無論NPC患者此前是否接受過放化療,都很容易從其體內獲得EBV特異性CTL細胞株。納入本研究的有10例晚期NPC患者接受了用自體EBV特異性CTL進行細胞免疫治療,其中4例在治療前已處於緩解期,其餘6例爲難治性患者。結果顯示,所有患者對CTL治療的耐受性都較好;4例緩解期患者在CTL治療後的19~27個月都可維持無病生存;在6例難治性患者中,2例獲得了完全緩解且持續了11~23個月,1例獲得了部分緩解且持續了12個月,1例病情穩定達14個月以上,2例無效。結論:鑒於EBV特異性CTL免疫治療對於晚期NPC患者來說是一種可行、安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可考慮將其與其他治療方法聯用來提高療效。



EB病毒DNA測定可反應鼻咽癌治療後的效果

Int J Cancer 2004;112:1036-1041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4&Month=12&id=11396

據日前《國際癌症雜誌(Int J Cancer)》上的一項報告,測量鼻咽癌(NPC)病人治療後的Epstein-Barr病毒(EBV) DNA可以反映腫瘤負荷。美國北卡羅林納大學的Dr. Margaret L. Gulley告訴路透社記者:“血液中的EBV病毒負荷似乎可用於監測NPC病人治療後的效果”。他和同事比較了EBV負荷和EBV早期抗原血清特徵對監測124名NPC病人病情進展的有用性。研究者報告,在最初診斷和復發時(不是緩解期),EBV負荷增高。相對的在40名對照者中只有1人血漿中可檢測到EBV。在疾病的各階段包括早期、晚期、復發期和緩解期,EA IgG、IgA的滴度均增高。在配對比較時,EBV負荷隨疾病進展而增高,而在血清特徵上並沒有變化。故此,研究者認為,EBV病毒負荷和EBV血清特徵都不能有效用於發現所有EBV有關的早期NPC。Dr. Gulley說:“還不清楚EBV病毒負荷的某一閾值或成比例的增高是否對預測即將復發最爲有效。要確定改變治療後NPC病人的治療標準則還需要臨床試驗”。他總結:“目前,使用病毒負荷來監測疾病負荷及作爲一個更頻繁的臨床、放射學檢查以發現殘餘腫瘤的啓動因數似乎是合理的。在將來的研究中,我們希望檢查鼻咽試子中的EBV水平,看是否可作爲局部復發的標誌物。我們也要研究EBV病毒負荷作爲高危人群早期NPC篩查工具的效果”。



唾液腺手術可改善口咽癌放療引起的口腔乾燥

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編譯自: http://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5&Month=02&id=11578

據加拿大研究人員說,一種稱爲Seikaly-Jha法(SJP)的下頜下腺轉移技術改善了頭頸癌病人放療後的口腔乾燥,而且促進了更有效的吞咽。來自埃德蒙頓Misericordia社團醫院的Dr. Jana Rieger和同事在2月《耳鼻喉頭頸外科文獻(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中指出:“這意味著頭頸癌病人的總體健康和營養學狀況的改善”。本結論源於對24名病人的研究,他們因爲口咽癌接受了手術和放療。其中13人進行了SJP,保留了一個下頜下腺;其餘人則全部切除(對照組)。結果發現,SJP組的基線和刺激唾液流率高於對照組。另外,前組從口腔向咽吞咽檢測食塊的速度也快於對照組,每次吞咽的量小於對照組,完成全部吞咽的時間是對照組的2倍。因此,Dr. Rieger總結:這些結果表明SJP是頭頸癌接受治療的病人預防口腔乾燥的一種有用方法,有利於唾液流率和吞咽行爲。



Celecoxib及其衍生物經多通路促進口腔癌細胞死亡

Int J Cancer 2005;113:803-810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5&Month=02&id=11600

來自美國俄亥俄州大學的Dr. Steven M. D'Ambrosio接受路透社記者電話採訪時說: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塞來昔布(celecoxib)及其衍生物可能是作用於多種COX依賴性和非依賴性通路來阻止癌細胞進展和誘導凋亡的「萬能」抗癌藥。celecoxib和其他COX-2特異性NSAIDs在不同腫瘤中都表現出了抗癌活性,因爲COX-2通常在癌細胞中過多表達,上述藥物被認爲主要通過COX-2依賴性通路干擾了癌細胞的生長,然而,近來有研究表明它的凋亡特性也可能通過COX-2非依賴性通路介導。爲更好地理解這些藥物的COX-非依賴性抗癌機理,Dr. D'Ambrosio和同事在培養的癌前和癌變口腔上皮細胞中研究了celecoxib及其第二代衍生物(沒有COX-2抑制活性),並在日前《國際癌症雜誌(Int J Cancer)》上報告了結果:暴露於celecoxib及其衍生物的細胞G2/M期進展延遲,並誘發了凋亡。衍生物誘發細胞死亡的效果比celecoxib還強2-4倍。Dr. D'Ambrosio告訴記者:“這表明我們可以得到非常有效的分子,甚至能以較低劑量更有效地抗癌。不象以前對前列腺癌細胞系的研究,P13K/Akt信號通路似乎不是口腔細胞系細胞周期抑制或凋亡的關鍵靶標。塞來昔布衍生物誘發的口腔細胞凋亡是通過分解導致caspase 9啟動和caspase 3、8抑制的線粒體發生的,與Bcl-2無關,在淋巴細胞系中也如此”。這些新研究加上以前的試驗,提示celecoxib及其衍生物以多種調節細胞死亡的信號通路爲靶標,“可能對多類型腫瘤有多方面抗癌作用”,研究者在論文中寫道。



晚期舌根癌和下咽癌切除手術並保留器官的探討

J Clin Oncol. 2005 Jan 1;23(1):88-95

編譯自: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Abstract&list_uids=15625363

美國西南腫瘤研究組進行的一項II期實驗,針對舌根癌和下咽癌患者,對引導性化療有反應者加做化放合併療法後,評估癌症原發處的組織學反應。設第二個評估終點為器官的保存率和需接受補救手術的比例。共有59例適合研究的病患,37例舌根癌,22例下咽癌,42%的病人是三期癌症,58%是四期癌症。引導性化療為使用2周期的cisplatin 100mg/m2和每周期使用5天fluorouracil 1,000mg/m2/d的治療。癌症原發處的反應若大於50%,則再給72Gy的放療,同時加上的cisplatin 100mg/m2治療3個周期;癌症原發處的反應若不到50%,則病人立即接受補救手術。結果:45例(76%)病人在引導性化療後,癌症原發處的反應大於50%,其中43例進行了化放合併療法,結果有32例(54%)在癌症原發處達到組織學上的完全緩解,另有9例雖未做切片證實組織學上的完全反應,但在臨床觀察上達到完全緩解。75%的病人不需要在癌症原發處進行手術,3年的整體存活率是64%,而3年的器官保存且無疾病進展的存活率達52%。結論:舌根癌和下咽癌的患者,在給予引導性化療加上化放合併療法後,器官保存率高,而且不會影響存活率。



光動力治療減輕喉乳頭狀瘤病症

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5 Feb;131(2):99-105

編譯自: http://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5&Month=02&id=11595

一項研究報告,儘管光動力學療法(PDT)改善了部分復發性喉乳頭狀瘤病人,但未能保持長期緩解。美國紐約長島猶太醫療中心的Dr. Mark J. Shikowitz告訴路透社記者:“我們在長期對照研究後發現PDT…還不足以治療氣道的乳頭狀瘤,因為PDT不能充分解決潛伏性HPV感染的問題,病人不會保持其有效反應”。他和同事研究了以mTHPC爲光敏劑的PDT對15名復發性呼吸道乳頭狀瘤病人的長期效果,有關文章發表在2月《耳鼻喉、頭、頸外科學文獻(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上,發現在PDT後的頭3-5個月間,多數病人的病情沒有變化,持續3-5年,4人復發小面積乳頭狀瘤,用鐳射很容易地進行了治療。但有5名病人病情加重。“再用PDT治療病人沒甚麽好處”,Dr. Shikowitz說,“只是首次治療有益”。41%的活檢標本發現潛伏型HPV感染,表明病情消退不是因爲清除了潛伏HPV感染。PDT引起疾病改善可誘導IFN-γ和IL-10表達所需的HPV蛋白數量降低,提示PDT改變了宿主對病毒蛋白的免疫反應。在治療期間所有病人都有皮膚光敏反應,需要停止2-4週的陽光或強光暴露。Dr. Shikowitz說:“我們已證明了宿主免疫反應在控制本病中的重要性,現正在使用Celebrex(COX-2抑制劑)來改善免疫反應,有些可靠證據支援了此做法,我們已開始治療多位病人,並根據副反應調整了劑量。任何想獲知更多參試資訊者可同我辦公室聯繫”。



(四)支氣管肺癌及胸膜間皮瘤:

病因與預防-

兒童被動吸煙長大後易患肺癌

BMJ. 2005 Jan 28; [Epub ahead of print]

編譯自: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Abstract&list_uids=15681570

英國科學家開展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吸煙環境(即被迫被動吸煙)、血漿可替寧(cotinine)含量與肺癌及其死亡率明顯相關。來自歐洲癌症與營養前瞻性研究(EPIC)團隊之倫敦帝國大學的Dr. P Vineis對佇列總數500,000名的一項研究中,對其中不吸煙或已戒煙至少10年的303,020名進行了調查分析,其中可提供暴露於吸煙環境資訊的有123,479名,經血漿可替寧檢測的有1,574名。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的《英國醫學雜誌(BMJ)》上。報告說,經7年的隨訪,結果發現這些人群中有許多人患上了肺癌,其中有97名被動吸煙的年輕人患上肺癌,另外20人患上了上呼吸道癌症(咽、喉),還有14人死於慢性阻塞性肺病。Dr. Vineis把被調查人群中發生肺癌病例的情況與兒時沒有受到被動吸煙危害群體的發病情況進行了比較,得出結論認為少兒時代被動吸煙的人患肺癌的危險要比少兒時代沒有被動吸煙的人高得多。他說:“雖然被動吸煙不像主動吸煙損害那麽嚴重,但也需要人們認真對待”。



吸煙誘發呼吸-消化道癌症新解

Cancer Res. 2005 Jan 15;65(2):664-70

編譯自: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Abstract&list_uids=15695412

《癌症研究(Cancer Res)》雜誌日前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吸煙會導致口腔黏膜細胞中環氧化酶-2(cox-2)含量的明顯升高,專家們認爲該蛋白很可能是吸煙誘發各種呼吸-消化道癌症的主要因素之一。美國康奈爾大學Weill醫學院紀念Sloan-Kettering癌症中心的Dr. Andrew J. Dannenberg等在該項口腔黏膜細胞體外培養實驗中發現,吸煙者的口腔黏膜細胞中生成的cox-2含量要比不吸煙者的高大約4倍。進一步的檢測還證實,口腔黏膜細胞中這一cox-2合成的顯著增加與吸煙所誘發的表皮生長因數受體(EGFR)酪氨酸激的活性密切相關。專家指出,該研究的結果強調了cox-2或酪氨酸激活性抑制劑降低與吸煙相關的呼吸-消化道癌症風險之基本原理。



診斷與治療-

一套腫瘤標誌物可能幫助診斷良惡性胸膜積液

Chest. 2004 Dec;126(6):1757-63

編譯自: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Abstract&list_uids=15596670

據日前西班牙研究人員報告,一組含4種腫瘤標誌物的檢測可能幫助區別良、惡性胸腔積液(PE),特別是在臨床資料表明為惡性疾病而細胞學分析卻為陰性時。來自Arnan de Vilanova大學醫院的Dr. Jose Manuel Porcel和同事在2004年12月《胸(Chest)》雜誌上提出,這些腫瘤標誌物水平增高可以用來確定是否應進行更侵入性的檢查,如胸膜活檢等。該小組檢測了416名已知為良性或惡性PE病人的癌胚抗原、癌抗原125、碳水化合物抗原15-3和細胞角蛋白19的片段。他們選定了每一標誌物的臨界水平,即低於此水平即為良性積液。結果研究者發現,這4種標誌物的組合敏感性為54%。若與細胞學聯用則敏感性增加了18%。超過1/3細胞學陰性但確定為惡性病變的病人可至少從一種標誌物得以發現。結論:Dr. Porcel同事寫道,“沒有哪一種標誌物能準確到足以單獨引入到PE診斷的常規檢查中,但是,一組標誌物可能幫助細胞學的診斷,從而引導選擇對哪些病人應採用進一步侵入性方法檢查可能對其更為有益”。



通過痰細胞學檢查可能發現有肺癌風險者

Cancer Cytopathol 2004;102:348-354

編譯自: http://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5&Month=01&id=11447

日本研究人員在日前的《癌細胞病理學(Cancer Cytopathol)》雜誌上報告,煤肺病的程度和痰標本中檢測到的DNA異常甲基化可能幫助發現有肺癌危險者。如資深研究人員、Tsukuba大學的Dr. Masayuki Noguchi告訴路透社記者的,“雖然炭肺化指數(AI)和檢測到異常甲基化不能用來明確癌症,但它們爲篩查肺癌危險病人提供了極其有用的補充資訊”。他和同事研究了210名病人的356份痰標本,其中87人有肺癌。肺癌病人的AI顯著更高。另外肺癌病人21.7%的標本p16基因異常甲基化,而且腺瘤性息肉和維甲酸β受體基因異常甲基化的分別爲28.2%和26.9%。這些比率顯著高於非癌症病人,非癌症病人p16基因沒有異常甲基化,其他基因異常甲基化的範圍在3.9%至7.6%之間。研究人員總結:痰細胞學的AI和異常甲基化爲發現高危肺癌者提供了可靠而獨立的標誌物。



Celecoxib誘導肺癌細胞凋亡的抗腫瘤作用可能與死亡受體有關

J Natl Cancer Inst. 2004 Dec 1;96(23):1769-80

編譯自: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Abstract&list_uids=15572759

美國Emory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環氧化酶-2(COX-2)抑制劑塞來昔布(celecoxib)可能通過啟動外源性死亡受體(DR)通路、引起非小細胞肺癌(NSCLC)細胞的凋亡。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日前的《J Natl Cancer Inst》上。來自美國亞特蘭大Emory大學醫學院的Dr. SY Sun等人指出,celecoxib可誘導不同腫瘤細胞株的凋亡,其機制並不依賴於對COX-2的抑制作用,然機制的大部分尚未被闡明。為此,研究者進一步對celecoxib處理和未處理的NSCLC細胞株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celecoxib使細胞的生存率降低,同時可啟動caspase級聯反應,增加DNA的裂解。小干擾RNA(siRNA)可抑制caspase 8的表達,從而終止上述過程。celecoxib可誘導DR的表達,尤其是DR5。siRNA通過抑制caspase 8的啟動而抑制DR5的表達和凋亡過程。研究者還發現,celecoxib與腫瘤壞死因素相關的誘導凋亡配基(TRAIL)聯合治療對凋亡有協同作用,並可擴大啟動外源性凋亡通路、增加抗腫瘤的療效。



肺癌中的KRAS突變可預測對激酶抑制劑反應差

PLoS Medicine 2005;2:e17

編譯自: http://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5&Month=01&id=11502

一項新研究表明,有KPAS基因啟動突變的肺腺癌對激酶抑制劑吉非替尼(gefitinib, Iressa)和它賽瓦(erlotinib, Tarceva)的敏感性差。加上以往的研究,此結果可能導致對肺癌病人進行更個體化的治療。來自美國紐約紀念史特隆凱特靈癌症中心的Dr. William Pao和同事指出,多達30%的腺癌病人有KRAS突變,但這些突變對Iressa和Tarceva治療反應的意義尚不清楚。以前有研究表明表皮生長因素受體(EGFR)的基因突變與對激酶抑制劑治療反應有關,既然KRAS是在EGFR的下游起作用,則KRAS突變也可能影響治療敏感性。為此,研究小組篩查了60例肺腺癌的KRAS和EGFR突變,並檢測了腫瘤對Iressa和Tarceva的敏感性。據發表於日前《PloS醫學(PLoS Medicine)》雜誌在線版上的報告說,EGFR突變可預測對這些藥的敏感性,而KRAS突變則可預測其不敏感性。Dr. Pao告訴路透社記者說:“我們的結論表明,如果有KRAS突變,用這些藥治療,該腫瘤縮小的可能幾乎為零”。有趣的是,極少在同一腫瘤中同時發現KRAS和EGFR突變。考慮到以前的研究,Dr. Pao 又說:“我們的結果提示,檢測這兩種突變可能幫助確定甚麼時候病人對Iressa和Tarceva有反應”。研究小組認為雖還需要更大型的研究來證實上述結果,但Dr. Pao相信,EGFR和KRAS突變可能在治療法則中起著重要作用。他補充說,他們小組現正在研製一種KRAS突變快速檢查法。



治療晚期NSCLC:GCa方案優於MIC方案

J Clin Oncol. 2005 Jan 1;23(1):142-53

編譯自: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Abstract&list_uids=15625369

英國倫敦St. Bartholomew醫院Dr. RM Rudd等組成的倫敦肺癌協作組日前報告了一項Ⅲ期隨機臨床試驗結果:GCa方案(吉西他濱+卡鉑)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療效優於MIC方案(絲裂黴素+異環磷酰胺+順鉑)。該研究的有關文章發表在近期的《J Clin Oncol》上。該開放標簽研究共納入422例未接受過治療的Ⅲb或Ⅳ期NSCLC患者,將其隨機分成2組,分別接受4個療程的GCa(n=212)或MIC(=210)方案治療。結果是GCa對患者預後的改善顯著優於MIC,表現在GCa組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比MIC組長2.4個月(10個月對7.6個月),1年生存率也比MIC組高10%(40%對30%);但總反應率2組相似(42%對41%, p=0.84)。在毒副作用方面,與MIC組相比,GCa組的血小板減少症發生率較高,但脫髮、噁心和嘔吐等其他不良反應顯著減少,住院治療時間較短,病人的生活質量也較好。



TEE可確定肺癌對主動脈的侵犯

Chest 2005:127;420-423,438-442

編譯自: http://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5&Month=03&id=11615

德國研究人員報告,經食管超聲心電圖(TEE)檢測是確定主動脈附近的肺癌是否真正侵犯此處的一種有效方法。海德堡漢諾威醫院Dr. Bernd Vogel和同事在2月《胸(Chest)》雜誌上報道,CT檢測對排除肺癌的縱隔侵入通常令人不太滿意,而是否侵犯主動脈是決定治療的關鍵因素。在本研究中,他們比較了TEE和CT用於201名主動脈鄰近區域的肺癌病人。97人的手術和病理學結果與影像檢查結果進行了對比。Dr. Vogel和同事說,絕大多數病人CT結果不明確,而TEE對大多數病人都有確定的結果,診斷準確性達91.8%。TEE清楚地表明了動脈壁和縱隔胸膜之間的邊界是否被侵犯。因此,研究人員總結,所有鄰近主動脈的肺癌病人都應進行TEE,以根據是否侵犯主動脈來確定適宜的治療。紐約州Syracuse北部醫科大學的Dr. Anis I. Obeid在隨發評論中說,CT在區別可切除和不可切除腫瘤上的應用是有限的,主要是因爲它不能區分腫瘤侵入和沒有腫瘤侵入的交接處或黏連。TEE的操作簡易、費用低廉,使得它成爲一種“吸引人的選擇辦法,或可作爲現有診斷方法的一種補充”。



Avastin加入化療可延長晚期肺癌病人的生存

編譯自: http://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5&Month=03&id=11656

據新研究結果,對非鱗狀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病人,在紫杉醇和卡鉑的傳統化療之外加用Avastin(bevacizumab)延長了20%的生存時間。領銜研究人員、田納西州范德畢爾特大學的Dr. Alan B. Sandler說:“這是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轉移性非小細胞癌治療上的一大進展”。Avastin是一種人單克隆抗體,以血管內皮生長因素(VEGF)爲靶標。據本研究的資助者國立癌症研究所發表的公告稱,這項II/Ⅲ期研究有878名晚期非鱗狀NSCLC病人參試,他們被隨機分爲接受標準化療(6療程紫杉醇和卡鉑),或標準化療加Avastin持續使用,直到疾病進展為止。Dr. Sandler告訴路透社記者,參試者包括以前未化療過的有胸腔惡性積液的Ⅲb期病人和已轉移的IV期病人。在主要終點,即總生存時間改善(Avastin組12.5個月,對照組10.2個月,有統計學差異)出現後,研究就早期停止。儘管此改善很小,但有臨床意義,比得上以前肺癌研究中有確定效果的新型化療組合的改善程度。Dr. Sandler說:“關鍵是我們使用的靶向藥物與化療一同起了作用,這相當令人興奮”。他預計,將來對早期肺癌病人的研究甚至有治癒之可能。



肺癌靶向治療的抗性機制被確定

N Engl J Med 2005;352:786-792,830-832

編譯自: http://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5&Month=02&id=11588

美國哈佛大學Beth Israel Deaconess醫學中心的一項新研究確定了一個與非小細胞肺癌(NSCLC)有關基因的第二種突變。這一發現有助於解釋NSCLC腫瘤對口服新藥gefitinib産生抗性的原因。研究人員將這些發現公佈在2005年2月24日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 Engl J Med)》上。爲了找出其中的原因,Dr. Daniel G. Tenen等對一位71歲曾吸煙的肺腺癌患者進行了研究,這個病人接受過gefitinib治療,但在完全緩解2年後又復發。研究人員推測這種復發是由於表皮生長因素受體(EGFR)基因的另外一種突變導致癌細胞對藥物産生了抗性。實驗中,他們進行了腫瘤活組織檢查並且重新測序了EGFR酪氨酸激酶區域。他們的研究證實確實存在第二種突變,並且當將這種突變插入檢測的細胞時,會使離體細胞對gefitinib産生抗性。第二種突變的存在表明腫瘤細胞仍然依賴一種活躍的EGFR途徑來進行擴增。這些結果還將促進新診斷方法的發展。



(五)乳腺癌:

病因與預防-

妊娠期補充葉酸可能增加母親乳腺癌危險嗎?

BMJ. 2004 Dec 11;329(7479):1375-6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Abstract&list_uids=15591563

近日發表在《BMJ》上的一項初步研究的結果提示,妊娠期間補充葉酸可能增加母親患乳腺癌的危險。研究者說,這可能是一個偶然的結果。已知在妊娠期間葉酸對胎兒的生長起重要作用。已有研究顯示,妊娠前和妊娠早期服用葉酸可降低嬰兒神經管發育缺陷的發生率,但妊娠期間長期補充葉酸是否有不良影響,現尚缺乏佐證。因此,來自Aberdeen產科醫院Dr. AR Ness等研究人員隨訪了2,928名妊娠婦女,這些人曾是1960年代入選補充葉酸研究的人群,她們隨機接受葉酸每日0.2mg、5mg或安慰劑。研究人員記錄參試者的年齡、體重、血壓和吸煙習慣,同時進行血液檢測。截止到2002年9月底,共有210例婦女死亡,其中40例死於心血管病,112例死於癌症,其中31例死於乳腺癌。研究者發現,接受大劑量葉酸的女性為其所有原因死亡者約爲20%,其中乳腺癌死亡危險增加1倍以上。Dr. Ness指出,雖然上述研究是一項設計較好的隨機試驗,但其結果是初步的,不能除外偶然性,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不應因此而使妊娠婦女感到茫然,而忽視妊娠早期補充葉酸的重要性。計劃懷孕的女性應當遵照指南所推薦服用葉酸補充劑。



絕經後婦女乳腺癌危險與性激素水平相關

J Natl Cancer Inst. 2004 Dec 15;96(24):1856-65

編譯自: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Abstract&list_uids=15601642

美國學者的一項研究顯示,絕經後婦女的性激素水平高者,雌激素受體(ER)陽性和孕激素受體(PR)陽性乳腺癌的危險增高。來自美國波士頓Brigham婦女醫院的Dr. SA Missmer等在該研究中共納入了322例乳腺癌婦女和643名健康對照者進行了一項前瞻性病例對照研究。結果顯示,乳腺癌危險與雌激素和雄激素水平有直接顯著的相關。當分析限制在ER+/PR+腫瘤婦女時,雌激素水平最高者的腫瘤相對危險是其最低者的3.3倍。睾酮水平高者的相對危險爲2.0,雄烯二酮爲2.5,硫酸脫氫表雄酮則爲2.3;另外,所有性激素與原位癌傾向強相關。結論:本研究進一步證實了迴圈中激素水平在乳腺癌病因學中的重要作用,並提示內源性激素水平是最強的ER+/PR+腫瘤相關因素。



DNA修復能力受損可增加乳腺癌發病風險

J Natl Cancer Inst 2005;97:84-85,127-132

編譯自: http://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5&Month=01&id=11488

美國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人類基因的脫氧核糖核酸(DNA)自我修復能力受損,可能導致乳腺癌發病風險增高。科學家說,有關DNA修復能力與肺癌之間相關性的研究屢見不鮮,但對乳腺癌而言,該二者相關性的研究卻相當少見。爲了驗證DNA修復能力與乳腺癌發病率的關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Dr. Regina M. Santella等人設計了一個實驗。研究人員從多對姐妹身上收集血樣,對158例已確診爲乳腺癌的姐妹及154例無乳腺癌的姐妹進行比較分析。通過對比這些血樣培養出來的細胞系,Dr. Santella等人發現乳腺癌患者的細胞DNA修復能力普遍比對照組的細胞差,DNA修復能力的下降導致乳腺癌發病風險的增高。研究小組將研究物件的DNA修復能力分成4級,見到DNA修復能力最低的人、次低者和次高者罹患乳腺癌的風險各為DNA修復能力最高者的2.99倍、2.38倍和1.23倍。研究人員在日前出版的《國家癌症研究所雜誌(J Natl Cancer Inst)》上發表論文說,實驗結果證明DNA修復能力低的人更容易患乳腺癌,也許DNA修復能力可以作爲判斷人類罹患乳腺癌風險的一種生物標誌,尤其是對於有家族病史的人可能更有效。在對這一研究成果發表的評論中,來自Albuquerque新墨西哥大學的Dr. Marianne Berwick和倫敦帝國大學的Dr. Paolo Vineis說:“目前要檢驗DNA修復能力還比較困難,如果能有一種簡便、快速測量DNA修復能力的手段,那麽科學界將更好地理解DNA修復能力和癌症發展的關係,並有可能開發出減少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的新方法。”



橄欖油預防乳腺癌機制的探討

Ann Oncol. 2005 Jan 10; [Epub ahead of print]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5&Month=01&id=11445

最近,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地中海飲食(攝入較多富含油酸「OA」的橄欖油)能預防乳腺癌的原因。他們還發現油酸可能成爲未來的醫藥。研究人員將這些發現刊登在近期的《Annals of Oncology》雜誌上。來自美國西北大學芝加哥分校Feinberg醫學院的Dr. Javier A. Menendez等的一系列乳腺癌細胞實驗證明了OA能極大地降低致癌基因Her-2/neu的水平。研究人員說OA可下調Her-2/neu基因表達達46%並能增強單克隆抗體藥物trastuzumab(Herceptin)的治療效果。據所知這是單不飽和脂肪酸抗乳腺癌的首次研究報告,研究人員認爲他們的這些發現鞏固了流行病學研究的結果,這些結果表明地中海飲食能夠預防癌症、心臟病和衰老。研究人員還發現OA能夠增加p27Kip1蛋白的表達,這是一種腫瘤抑制蛋白,這可能是OA對Herceptin療效産生敏化作用的根本原因。這些發現不僅會有助於弄清脂肪酸調節乳腺癌細胞惡性的分子機制,而且還表明基於OA的作用或許能延遲或防止Her-2/neu陽性乳腺癌病人對Herceptin産生抗性。



蔬果不能預防乳腺癌

JAMA. 2005 Jan 12;293(2):183-93

編譯自: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Abstract&list_uids=15644545

在研究領域的描述,往往是蔬菜和水果被認為具有抗乳腺癌作用,但荷蘭烏德勒支大學醫學中心Dr. CH van Gils等的一項前瞻性佇列研究卻顯示,蔬果攝入量與乳腺癌發病危險無關。該研究共納入了參與歐洲前瞻性癌症與營養調查(EPIC)研究的25~70歲女性共285,526名。研究對象來自歐洲8個國家,是迄今最大的飲食與癌症相關性研究。研究在1992-1998年期間完成飲食調查問卷,並被隨訪至2002年。結果顯示,在1,486,420人/年的隨訪期間(中位隨訪時間為5.4年),共檢出3,659例新發浸潤性乳腺癌;經分析,總蔬菜或水果的攝入量與乳腺癌發病危險之間無顯著相關性。結論:雖然隨訪至研究結束仍是有限的時間,但總觀之,研究結果提示蔬菜與水果的攝入與乳腺癌危險無相關性。



新加坡的西化增加乳腺癌發生的危險性

Int J Cancer 2005;113:302-306

編譯自: http://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5&Month=01&id=11449

一則研究報告稱,新加坡女性乳腺癌的發生率已近歐洲。據日前新加坡國立大學Dr. Kee-Seng Chia等的調查結果,他們推測在下一個十年間,新加坡女性乳腺癌的發生率還會繼續增加,到2015年,女性在一生中每10人有1人會罹患乳腺癌。Dr. Chia分析乳腺癌發生率,瑞典是新加坡的2倍,主要是更年期後女性;新加坡自1968到1997年共有10,000人得到乳腺癌,在相同的時間瑞典有135,000人。以年齡-標準化發生比率的增加而論,則在瑞典是100,000人有54到77人,而在新加坡100,000人中有20到44人。最年輕佇列(youngest birth cohort)在新加坡為3.5,而瑞典是1.3,增加的這群更年期的女性可能是年輕的時候飲食習慣西化,致幾十年後在更年期乳腺癌發生率就慢慢往上爬。Dr. Chia說:“對已經西化的女性來說,要避免這個危險性是比較遲了。自我警覺與早檢查、早診斷、早治療是最好的預防方法”。



甲狀腺機能減退與乳腺癌風險減小有關

Cancer. 2005 Feb 14; [Epub ahead of print]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5&Month=02&id=11561

研究人員將在近期的《癌症(Cancer)》雜誌上報告,原發性甲狀腺機能減退可能減小乳腺癌風險或侵襲性乳腺癌的進展更緩慢。來自美國休斯頓M. 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Dr. Massimo Cristofanilli告訴路透社記者:“這項回顧性研究表明,甲狀腺機能減退的女性,乳腺癌的發生與發展風險較小,而且在被診斷為侵襲性乳腺癌時常為侵襲性較弱的亞型”。他和同事指出,甲狀腺疾病和乳癌之間的可能聯繫已討論了數十年,而且仍有爭議。為進一步闡釋此問題,他們進行了一項涉及1,136名原發性乳腺癌女性和1,088名健康對照組的研究。其中共242名乳腺癌病人也有甲狀腺機能減退(10.9%),研究發現對照組的發病率明顯高於病例組(14.9% vs 7.0%; p<0.001)。乳腺癌病人患甲狀腺機能減弱的可能比健康對照者小57%。與甲狀腺機能正常者相比,一組有78名乳腺癌的甲狀腺機能減退病人在被診斷為乳腺癌時年齡更大,疾病更可能為局限性的,更可能為T1或T2疾病,更可能沒有累及淋巴結。Dr. Cristofanilli說:“這些資料強烈提示,甲狀腺激素在乳腺癌致病機理中有某種作用,很可能與雌激素有密切關係”。研究小組建議:「基於治療和預防之目的」,應進行進一步研究。



診斷與治療-

乳腺癌診斷:MRI不能替代活檢

JAMA. 2004 Dec 8;292(22):2735-42

編譯自: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Abstract&list_uids=15585733

乳腺磁共振成像(MRI)在臨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但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Dr. DA Bluemke等的一項前瞻性研究卻顯示,乳腺MRI診斷乳腺癌的敏感性雖高,特異性卻不盡人意。在該研究中821例可疑乳腺癌患者皆在乳腺活檢之前接受了乳腺MRI檢查,這些患者或者乳房X線照相術結果符合「美國放射學會」的4或5級分級標準,或者臨床或超聲檢查存在異常發現。研究結果顯示:乳腺MRI診斷乳腺癌的敏感性爲88.1%(95% CI, 84.6%-91.1%),特異性爲67.7%(95% CI, 62.7%-71.9%),且其性能不受乳房密度(乳房X線照相術所見)、腫瘤組織學類型和絕經狀態等因素的影響;乳腺MRI檢查的陽性預測值爲72.4%。綜上所述,在大多數情況下,MRI對可疑乳腺癌病變的診斷上不能替代乳腺活檢。



「ATAC」研究支援anastrozole作爲乳腺癌的一線用藥

Lancet 2004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4&Month=12&id=11348

英國《Lancet》雜誌日前在網路版上公佈的「阿那曲唑(anastrozole (Arimidex))、他莫昔芬(TAM)單獨或聯合用藥」(ATAC) 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阿那曲唑5年療法在改善乳腺癌患者生存率和預防遠處轉移及對側乳腺癌等方面都優於TAM的5年療法。TAM 5年療法是激素受體陽性的絕經後局限性乳腺癌患者的標準內分泌輔助療法,但該療法的復發危險不低,不良反應也不少。ATAC在對絕經後局限性乳腺癌患者的一項大型研究中,中位隨訪期爲68個月。結果是anastrozole組的無病生存率顯著高於TAM組,乳腺癌復發率和遠處轉移率也顯著低於TAM組,對側乳腺癌發生率也比TAM組減少了42%。在激素受體陽性的乳腺癌患者中,anastrozole的益處更爲顯著,可使對側乳腺癌發生率至少減少80%。在不良反應方面,anastrozole組的子宮內膜癌、血栓栓塞事件和缺血性腦血管事件顯著少於對照組,這也導致了該組患者的依從性較好及研究中途撤出率較低。但anastrozole組的關節痛和骨折發生率較TAM組多。研究人員提出:芳香抑制劑的5年療法應成爲激素受體陽性的絕經後局限性乳腺癌患者的首選內分泌輔助療法。



輔助化療對淋巴結陽性的老年乳腺癌病人有效

J Clin Oncol 2004;22:4608-4610,4622-4630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4&Month=12&id=11384

一項研究表明,對65歲以上淋巴結陽性、可手術的乳腺癌病人,在他莫昔芬(TAM)外每週添加表柔比星(epirubicin)的輔助治療,能很好耐受,而且改善了無病生存率(但不是總生存率)。來自法國第戎市Georges-Francois Leclerc中心的Dr. Pierre Fargeot對路透社記者評論說:“這些結果非常重要,因爲65歲以上對TAM有反應的乳腺癌病人,通常在輔助治療中不加化療”。在他們的「法國輔助研究08」試驗中,338名接受手術和放療後被隨機分為口服TAM 30mg/天,連續3年(n=164);或另外在每28天的第1、8、15天靜注epirubicin 30mg,共6療程(n=174)。研究人員在日前的《臨床腫瘤雜誌(J Clin Oncol)》上報告,經過6年的隨訪,epirubicin加TAM組(72.6%)的無病生存率與單獨TAM組(69.3%)無明顯不同(p=0.14)。但經多變數分析,只用TAM治療的女性復發的風險是聯合治療女性的1.93倍(p=0.005)。兩組與疾病有關的總存活率無顯著不同,單獨TAM組79.1%,聯合組79.8%(p=0.41)。研究者說,值得指出的是,在老年乳腺癌病人中,epirubicin加TAM在血液學、非血液學和心臟毒性上是「安全」的。該小組總結:本研究證實了epirubicin為主的化療對老年女性有效、易行。為將來的這種研究提供了堅實基礎”。在隨發評論中,密歇根大學的Drs. Anne Schott和Daniel F. Hayes說:“本研究雖然絕對利益很小,但目前還很難知道如何治療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病人是最好的”。



SSRIs可能降低他莫昔芬的血漿代謝物水平

J Natl Cancer Inst 2005;97:30-39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5&Month=01&id=11431

美國研究人員報告,接受選擇性5羥色胺重吸收抑制劑(SSRIs)的乳腺癌病人對他莫昔芬(TAM)的治療反應較低,這取決於他們的基因型。特別是,有細胞色素P450(CYP)2D6多態性的女性TAM代謝物endoxifen的濃度較低。資深研究人員、印地安納大學的Dr. David A. Flockhart告訴路透社記者:“對接受乳腺癌治療的女性,TAM代謝物的濃度有很大變化,但如果醫生考慮了藥物和遺傳因素的交互影響,則其可變性就小了很多”。他和同事以前發現,血漿endoxifen(4-羥基-N-去甲基TAM,是一種強效雌激素拮抗劑)的濃度取決於病人的CYP2D6基因型。他們還發現,服用SSRI抗抑鬱劑paroxetine的病人血漿endoxifen濃度也較低。爲繼續研究,他們對80名接受TAM 20mg/天的女性進行了一項開放性前瞻性觀察研究。48人爲純合子(CYP2D6*1,Wt/Wt),29人攜帶一個沒有功能的變異基因(Wt/Vt),3人爲兩個沒功能的變異基因(Vt/Vt)。23人爲治療熱潮紅而服用一種SSRI。研究者在日前的《國立癌症研究所雜誌(J Nat Cancer Inst)》上報告,在攜帶Wt/Wt基因型的女性中,服用SSRI的病人血漿endoxifen平均濃度爲58%,攜帶Wt/Vt基因且服用此藥的病人血漿濃度平均爲38%。CYP2D6最有效的抑制劑是paroxetine,然後是fluoxetine, sertraline和citalopram。Venlafaxine是效果最弱的抑制劑。事實上,Venlafaxine對endoxifen的血漿濃度幾乎沒有影響。Dr. Flockhart指出:“這些資料表明,服用TAM的女性應避免使用此酶的強效抑制劑,包括paroxetine和fluoxetine”。但在他們就基因分析或測量代謝物水平等方面可以提出更廣泛的建議之前,還必須等待一項尚在研究中的分析死亡率後果和乳腺癌復發率的研究結果。



局部放療改善了乳腺癌病人的長期生存

J Natl Cancer Inst 2005;97:116-126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5&Month=01&id=11475

據一項20年的隨訪研究表明,乳房切除術後的化療之外加用局部放療,顯著減少了乳腺癌復發率,且對生存率有不小改善。來自加拿大蒙特利爾麥克吉爾大學健康中心的Dr. Joseph Ragaz和同事在最近的《國立癌症研究所雜誌(J Natl Can

























































































































































































































































































































































































































































































































































































































































































































































































































































































































































































































































回复收藏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