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资料】國際癌症研究訊息譯文集 9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IP 上海上海
1049 浏览
这个帖子发布于 19 年零 364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一)腫瘤概論:

接觸砷劑會損傷DNA修復基因的表達
FDA批准化療病人的抗嘔吐藥Emend

2020年全世界癌症發病率將比現在增長50%
超重和肥胖會增加癌症的死亡率

人格類型與患癌危險的探討
廣泛性疼痛與癌症的高危性有關

生命臨近終點時還實施化療有必要嗎?
觸發NO釋放的JS-K可能成為一新抗癌藥

TP53突變是預警藥物耐藥之關鍵
PET技術可評價腫瘤治療的有效性

阿霉素治療腫瘤致心衰的危險被低估了
神經受累的兒童癌症可以美沙酮止痛

加巴噴丁對化療所導致的噁心有效
基因工程改善IL-2的腫瘤免疫治療




(二)神經系統腫瘤:

改良的腺病毒有望用於殺滅神經膠質瘤
合成的類維生素A治療神經母細胞瘤有效

Repp86的表達與神經母細胞瘤的預後相關
高劑量MTX治療原發性CNS淋巴瘤的結果




(三)頭頸部、甲狀腺、眼、喉、口腔及鼻咽癌:

BRAF基因突變在乳頭狀甲狀腺癌中所起的作用
男性結膜黑色素瘤顯著上升

鼻咽癌細胞中EBV的功能分析
低碘飲食增加甲狀腺癌病人的放療效果

ZD1839治療復發轉移SCCHN的II期臨床試驗

NPC高危病人每周1次24小時滴注PFL輔助化療的評估




(四)支氣管肺癌及胸膜間皮瘤:

NSAID的應用可能改善煙民抵抗肺癌
惡性胸腔積液患者胸腔內滴注激素的探討

CT引導胸膜活檢比Abrams針活檢的效果更好
新藥Iressa獲FDA批准可用於NSCLC

術後輔佐以bestatin可延長I期肺鱗癌的存活期
新穎電子裝置能發覺肺癌病人呼出的氣味

I期NSCLC的LN採樣總數與預後相關的探討
CT、PET、EUS對肺癌縱隔LN受累的評估

Gemcitabine/carboplatin是治療間皮瘤的有效選擇
肺癌術後化療可能成為標準治療

Pemetrexed治療NSCLC與DTX相當,但較易耐受
肺癌患者繼續吸煙可減少存活率

IIIB期NSCLC放化療後再施予DTX鞏固治療的臨床研究




(五)乳房腫瘤:

乳腺組織密度基因可能影響乳腺癌的發病危險
抗炎藥有助於預防乳腺癌

TAM可降低ER陽性乳腺癌的發病率
原發性甲狀腺機能減退症患者不易患乳腺癌

暴露於殺蟲劑與乳腺癌有關
乳腺小葉癌和導管癌發生率傾向的探討

轉移性乳腺癌可用多西紫杉醇和卡鉑作挽救治療
保乳手術結合放療對Paget病療效佳

新化療方案可改善乳腺癌預後
維他命D3類似物加強乳腺癌治療的探討

抑癌基因異常可促進乳腺癌進展
原位乳腺導管內癌的預後危險因素

替代治療增加乳腺密度的研究
乳腺導管內癌現代治療論述

轉移性乳腺癌Doxorubicin與Paclitaxel第一線化療的III期臨床試驗




(六)肝膽腫瘤:

結直腸肝臟轉移癌活檢具播散危險性的探討
不能切除的結直腸癌肝轉移的新療法

肝臟腫瘤的間質消融技術
干擾素栓塞術治療肝細胞癌患者




(七)食道癌: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能降低食道癌危險
血漿硒水平增高 食道癌危險降低

腫瘤的深度預示食道癌術後的復發初探
食道癌術前放化療改善治癒率




(八)胃癌:

煙酒嗜好群中綠茶降低消化道癌症的對比研究
胃癌與促炎Cytokine基因多態性有關

VEGF及COX-2與胃癌血管生成相關的研究
晚期胃癌巨噬細胞引導T細胞凋亡

Bcl-2和p53的表達對胃癌預後有重要意義
Flavopiridol加強DTX對胃癌細胞的作用

LN受累胃癌手術失敗後予IORT及EBRT的探討
單克隆抗體預示胃癌的發生




(九)結直腸癌與肛管癌:

新研究認為推薦的CRC篩查間隔時間可能太短
血液檢測識別結直腸癌高危人群

植物纖維降低結腸癌患病危險
β-葫蘿蔔素可能促進煙酒嗜好者CRA的復發

酗酒會提高患直腸癌的可能性
經常上夜班的婦女容易患結直腸癌

表達VEGF因素的TAM能改善結腸癌的預後
結直腸癌的自體基因免疫治療法

高熱量飲食與CRC病患存活率改善相關的探討
新穎的聯合化療可能對結腸癌有益

結腸癌治療的新目標
聯合藥物治療進展的轉移性結直腸癌

抗血管生成制劑改善MCRC患者的生存期
順鉑治療肛管癌效果更佳




(十)胰臟癌:

吸煙會增加遺傳性胰腺癌的發病危險
范可尼貧血基因突變和胰腺癌有關

糖尿病和胰腺癌的關係
hMSH2蛋白陰性表達的胰腺癌預後較佳

胰腺癌擴張手術患者淋巴結微轉移的研究
晚期胰腺導管癌的探討

胰腺導管癌患者血管生成因素表達的探測
胰腺癌中不同基因表達的識別

心臟分泌荷爾蒙可抑制胰腺癌細胞的生長





(十一)泌尿生殖系腫瘤:

肥胖的男性發生前列腺癌的危險性增加
紅外線分光鏡檢測可能早期發現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可能會增加男性患乳腺癌的危險
HIV感染男性處在睪丸精原細胞瘤的高危中

可手術治療的RCC用IFN-α做輔助治療無效
CBOP/BEP對生殖細胞腫瘤的化療

PET有望早期檢測前列腺癌復發
雌激素貼劑治療前列腺癌

基因的不穩定性增加膀胱癌危險
表淺膀胱癌患者的隨訪率低

睪丸癌治療後心臟病危險增加
抑制雄激素對晚期前列腺癌有治療作用

腎細胞癌的超聲篩檢可行但欠缺清晰的理據
以鉑為基礎的化療改善膀胱癌患者的預後




(十二)女性生殖系腫瘤:

沙眼衣原體感染與卵巢癌相關的探討
絕大多數的宮頸異常發育不會進展成癌

由遺傳易感性所致的子宮內膜癌患者為數不少
Yondelis治療卵巢癌具前景

雌激素研究的進展為新抗癌藥的研製鋪平道路
BRCA基因突變的卵巢癌病人預後較好

Phenoxodiol誘導化療耐藥卵巢癌細胞的凋亡
化療的IP/IV組合提高晚期卵巢癌的生存率

宮頸癌放療後可能發生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病人的淋巴腺切除術可能不必要

CA125對子宮癌惡化進階的預示有用
過度表達的卵巢癌細胞膠原質預示化療耐藥

紫杉醇加鉑劑改善復發的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





(十三)骨骼腫瘤:

RASSF1A的不活化對骨肉瘤的致瘤作用
骨肉瘤多制劑化療後MTX的延時廓清

骨肉瘤化療後卵巢功能的恢復
原發性轉移性骨肉瘤病患的表現與預後

來自胞囊狀畸胎瘤的青春期卵巢骨肉瘤1例報道
眼癌史病患股骨遠端平滑肌肉瘤1例報道

脛骨骨肉瘤腹膜腔轉移擴散1例報道
乳房原發骨肉瘤1例報道

PDE4抑制造骨細胞骨肉瘤細胞的生長
骨肉瘤的PET成像術前言

高度中央性肢體骨肉瘤的新輔佐化療
骨肉瘤患者化療後基質幹細胞的萃取

原發非轉移兒科肢體骨肉瘤優等生存率的治療方案





(十四)白血病:

SLP-65的丟失是造成B前細胞ALL的主要原因
阿斯匹靈可以減少白血病的發生

Imatinib Mesylate治療頑固性續發AML 1例報告
非清髓性移植與常規HSCT後GVHD的比較

Cladribine治療髮樣細胞白血病
Rituximab可作為CLL/SLL的一線和維持治療

AML第1次CR後,ASCT併IL-2的治療報告
乳腺癌術後及輔助化療後AML與MDS的評估

Imatinib治療慢相CML的QOL優於INF+LDAC
ALL誘導化療時柔紅黴素增加地塞米松毒性

ZAP-70的表達可做為CLL患者IgVH突變指標
FLT3抑制劑治療AML效應高




(十五)淋巴瘤:

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易患惡性淋巴瘤
SSRIs可殺死Burkitt淋巴瘤細胞(體外)

抗幽門螺旋桿菌治療胃淋巴瘤1例報道
B淋巴細胞轉移的雙特異性抗體治療

復發性NHL放射免疫治療的安全性報告
Rituximab/ CNOP聯合治療頑性NHL的探討

晚期霍奇金病化療和放療的探討





(十六)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瘤使用沙利度胺有皮膚病的副作用
化療加幹細胞移植對MM極為有效

Vit. D2類似物有抗白血病、骨髓瘤和結腸癌之活性





(十七)皮膚癌包括黑色素瘤:

近10年德國黑色素瘤發病率加倍
黑色素瘤癌變研究初探

紫外線誘導基因突變是很常見的黑色素瘤誘因
哨兵淋巴結活檢適用於細小黑色素瘤




(十八)另類:國內(包括台灣)癌症研究最新訊息:

我爭取到全球宮頸癌快速篩查技術與預防專案
***預測肝癌轉移世界難題

我國癌症發病率上升 發病人數每年約為200萬
中老年人應警惕早期癌症的皮膚信號

北京腫瘤研究規範化標本庫已具國際先進水平
世界第三國內唯一的細胞系培養成功

人類基因圖完成 中國承擔10%的新研究計劃工作
我國完成肝臟小腸聯合移植 創亞洲首例

我國際首創消化系惡性腫瘤裸鼠原位移植瘤株庫
世界首例人睾丸移植獲得成功(裸鼠)

我國全球首次揭示茶誘導癌細胞自殺的基因表達
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已進入Ⅲ期臨床

我國成功施行世界首例腹腔鏡切除膽總管癌術
台灣發現肝癌變異基因 世界領先

借鑒國外技術-泰索帝聯合化療提高晚期胃癌生存率



中醫與中藥-

國際先進水平的中藥新兵-納米中藥
艾灸神闕穴可抑制腫瘤生長

我國對中藥防治腫瘤的研究







(一) 腫瘤概論:

病因與預防-

接觸砷劑會損傷DNA修復基因的表達

據研究人員最近發現,通過飲水攝入砷劑能夠減少多種關鍵DNA修復基因的表達,這也是砷劑具有致癌作用的原因。美國Dartmouth醫學院的Dr. Angeline S. Andrew等人指出:“砷劑致癌作用的準確機制目前尚不清楚,砷劑並不能直接損傷DNA,但是作為一種致癌物質,通過抑制DNA修復過程,能間接增加其他DNA損傷物質導致基因變異。”研究人員對6名膀胱癌患者和10名對照組健康人做了上述理論的驗證。分析了受試者修復基因的表達水平和接觸砷劑的情況。結果顯示,與接觸低水平砷劑的受試者相比,那些接觸高水平砷劑(即飲水中砷劑含量=/>10µg/L,受試者腳趾甲中的砷劑水平為0.2µg/g)的受試者的核酸剪切修復基因ERCCI(p<0.0001)、XPF(p<0.002)和XPB(p<0.0001)的表達水平顯著降低。Dr. Andrew等人報告說:“受試者體內砷劑水平標誌,即腳趾甲中的砷劑水平與上述基因表達的變化具有更強的相關性,超過飲水中的砷劑濃度。”研究人員總結認為:“本研究的結果正是美國人飲用水中砷劑濃度在10-50µg/L這一範圍內時,其對人體的影響存在爭論,它導致的分子改變與癌症發生的易感性有關。”

編譯自:Int J Cancer 2003 Apr 10;104(3):263-8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01&id=9288



FDA批准化療病人的抗嘔吐藥Emend

默克公司(Merck & Co.)用於預防化療病人噁心和嘔吐的藥物Emend (aprepitant)日前得到了FDA批准。FDA的發言人說,Emend被批准和其他兩種抗嘔吐藥聯合使用,這是美國唯一一種用於預防延遲性噁心和嘔吐的藥物,有些藥物如大劑量的順鉑(cisplatin)會在病人用藥24小時後發生噁心和嘔吐。Emend的作用在於阻滯腦中NK1受體。Emend的被批准是基於超過1,000例化療病人的試驗研究,驗證了其降低噁心和嘔吐的作用超過以往的標準治療。然而Emend和某些藥物間可能存在交互作用,包括一些藥物的抗凝作用並會減少避孕藥的效果。在併用抗凝劑如warfarin時,需要每3天檢測血液1次,觀察是否需要改變warfarin的劑量。建議Emend在化療24小時後立即併用以預防嘔吐和噁心,直至第5天。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3&id=9503



2020年全世界癌症發病率將比現在增長50%

WHO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日前公佈的一份研究報告說,根據目前癌症的發病趨勢,2020年全世界癌症發病率將比現在增加50%,全球每年新增癌症患者人數將達到1,500萬人。主要原因是人口老齡化、吸煙、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缺乏體育鍛煉。該中心Dr. Bernard Stewart說,禁煙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減少1/3的癌症發病率;另1/3的癌症患者可以通過早期診斷和有效的治療而痊愈;尚餘的1/3可以通過適當處理而改善生活品質(如痛疼的遏制)。WHO號召各國政府應立即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這最重要的是禁煙,據估計在20世紀死於與煙草有關疾患的患者達1億人,吸煙與非吸煙者比較,肺癌的發生高出20-30倍,同樣也增加膀胱癌、腎癌、胃癌、肝癌和口腔癌的發病。專家預計在未來的幾十年間能最大降低癌症死亡率的將是禁、戒煙。當然飲食、運動、預防感染如B型和C型肝炎等也是重要的。Dr. Bengoa強調對發展中國家更要加強診斷與篩查工作,因為其80%的癌症病人在診斷時已是不可治癒的。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4&id=9523



超重和肥胖會增加癌症的死亡率

據悉,癌症中相當部份的死亡可歸咎於超重和肥胖。一項前瞻性研究指出,男性癌症死亡中有14%及女性中的20%可能是由於超重或肥胖所致。過往的研究指出超重或肥胖可能使一些癌症發生率增加,包括腎癌、膽囊、乳腺和食道癌,新的研究則指出超重幾乎能增加所有部位的癌症危險。美國癌症學會Dr. Eugenia E. Calle和同事的這項研究始於1982年,有90萬以上的美國成年人為研究對象,經過16年的追蹤,其中有57,145人死於癌症。這些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MIs)大於40,如此肥胖的男性癌症病患比正常體重的癌症病患之死亡率有52%的增加比率,女性則為62%,相關死亡危險率男性多了1.52倍、女性多了1.62倍。研究分析與BMI較高有關的癌症有食道癌、結直腸癌、肝癌、膽囊癌、胰臟癌、腎臟癌甚至於連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Dr. Calle強調如果每個美國人都維持健康體重,則每年有9萬人可以避免因癌症而死亡。

編譯自:N Engl J Med 2003 Apr 24;348(17):1623-24, 1625-38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4&id=9602



人格類型與患癌危險的探討

人格類型在癌症因緣中所扮演的角色長期以來存有爭議。來自日本仙台東北大學流行病學系Dr. N Nakaya等做了一項大規模的前瞻性研究,於1990年對日本北部的30,277名居民完成了人格測試和各自健康行爲的描述,至1997年共追蹤了7年,研究觀察其患癌情況。在研究開始時已有671人被診斷爲癌症,7年期間又診斷了986人。研究者著重調查分析了一些人格特徵,如外向性格、神經質、psychoticism和說謊。結果是有以上4種人格強烈傾向的人患任一癌症的可能性並不比其他人群大、患某一患症(主要是胃癌、肺癌、直結腸癌和乳腺癌)的危險也不更高。即使是除去了其他因素的影響(如性別、年齡、教育、煙酒、體重和癌症家族史)後,也沒發現人格與癌症之間存有關係。Dr. N Nakaya等人在結論中說,本研究資料不支持“人格是癌症發生之危險因素”的假說。神經質可能是癌症診斷之結果,而不是原因。

編譯自:J Natl Cancer Inst. 2003 Jun 4;95(11):799-805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783934&dopt=Abstract



廣泛性疼痛與癌症的高危性有關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Dr. GJ Macfarlane等此前曾研究過廣泛性疼痛對癌症的發病率及死亡率的影響,在8年的追蹤期中發現這類患者嗣後的死亡率增加了2倍。參加這次於1991-92年延續的前瞻性研究的共有6,565名英國西北居民,報告有廣泛性疼痛、局部疼痛和無疼痛症狀者分別佔15%、48%和37%。在1991年開始研究時共有6,331名都沒有被診斷爲癌症,但追蹤至1999年底共有395例患有各種癌症。綜合分析結果證實,癌症發病率(IRR)和嗣後的死亡率(MRR)在無疼痛症狀和局部疼痛症狀組明顯的低過廣泛性疼痛組,前者的IRR 1.19(95%CI 0.94-1.50),後者則為1.61(95%CI 1.21-2.13)。MRR方面與先前研究的比較則為1.82(95%CI 1.18-2.80)。所患癌症主要爲乳腺癌、前列腺癌、結直腸癌和肺癌。Dr. Macfarlane在結論中說,至於機制方面,雖然有幾種先導可能性的說法,但至今仍沒有滿意的生物學上的解釋。

編譯自:Arthritis Rheum. 2003 Jun;48(6):1686-92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794837&dopt=Abstract



診斷與治療-

生命臨近終點時還實施化療有必要嗎?

最近美國馬里蘭州的國立健康中心Dr. EJ Emanuel說:“在生命臨近終點時做化學治療是相當矛盾的。”該研究小組將1996年曾經接受過化療又死在癌症的病人加以分析;結果發現有1/3麻薩諸塞州的病人及加州26%的病人在死亡前6個月之內曾接受化療,其中只有9%的病人有幫助。這些在死亡前6個月之內接受治療的病人大部分是以血液方面的惡性腫瘤居多,其次是乳腺癌、結腸癌、卵巢癌等對化療反應不錯的癌症。至於化療比較沒有成效的癌症包括胰臟癌、肝癌、腎細胞癌及黑色素瘤等,其所接受化療的頻率也一樣。分析發現在生命的最後6個月之中有41%的病人接受過1個月或不到1個月的化療,有36%的病人接受1-3個月,有23%的病人則接受過超過3個月的化療,這些化療的動作是受病人及家屬的要求而執行的。Dr. Emanuel則認為在生命的最後6個月中所做的化療是有點過度且對疾病卻沒有幫助。

編譯自:Ann Intern Med 2003 Apr 15;138(8):639-643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04&id=9579



觸發氧化氮釋放的JS-K很可能成為一新抗癌藥

美國猶他大學內科學系和鹽湖城榮民醫學中心的Dr. PJ Shami等研究者發明了一種觸發氧化氮(NO)釋放來抵抗白血病和其他腫瘤的實驗性藥物JS-K。該藥與癌細胞內的某種物質起反應,引起NO的釋放,從而殺死或減慢癌細胞的生長,且對健康細胞沒有影響。藥物檢測表明JS-K在實驗室裏對急性髓樣白血病(AML)細胞引起了這種破壞作用。此外,JS-K還能抑制小鼠體內的前列腺癌細胞生長。該藥具有前景,可能將是第一個以選擇性釋放NO為主來殺癌細胞的化學藥物,並成為一類新的抗癌藥。

編譯自:Mol Cancer Ther 2003 Apr;2(4):409-17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700285&dopt=Abstract



TP53突變是預警藥物耐藥之關鍵

據挪威學者的研究報道,局部進展乳腺癌的細胞增殖是阿霉素(ADM)單藥治療耐藥的標誌。挪威卑爾根Haukeland大學醫院的Dr. PE Lonning和同事曾經對TP53基因突變預示ADM耐藥性的產生有過研究,本文繼續通過有絲分裂頻率和Ki-67表達,對相同的腫瘤的細胞增殖與耐藥預警及TP53基因突變和erbB-2過度表達之間的相關性進行評估。研究員從90例局部進展乳腺癌病患在16周的ADM 14mg/m2/周的主要化療之前獲得外科樣品,包括部分效應的34例(38%)、病情穩定的47例(52%)和持續進展的9例(10%)。單元分析顯示高度細胞增殖率(表達為高度有絲分裂頻率)與ADM耐藥明顯相關,而這種相關性受制於野生型TP53腫瘤表達。多元分析顯示TP53突變狀態是預示藥物耐藥的唯一因素。Dr. Lonning等在總結中說,雖然細胞增殖在隱藏野生型腫瘤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但發現高度有絲分裂頻率以及高度Ki-67染色與TP53突變相關(p值均為0.001),這提示TP53突變是預警藥物耐藥之關鍵。多元分析還揭示高度組織學級別和陰性雌激素狀態的病人,其總生存率(p=0.001)和無復發生存率(p=0.001)都明顯的較差。

編譯自:Eur J Cancer 2002 Mar;39(4):438-46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4&id=9559



PET技術可評價腫瘤治療的有效性

據悉,正電子發射體層攝影術(PET)可用來檢測腫瘤組織中的胸腺嘧啶核(TN)水平,並且是腫瘤化療反應性的一個指標。通常的化療藥物是用來抑制胸腺嘧啶核酸合(TS)的活性。來自英國曼徹斯特Christie醫院的Dr. Pat M. Price說,PET可以廣泛用於追蹤癌症治療的有效性,而不需要反復取組織活檢。該法不僅可以用於腫瘤療效的評價並及時發現無效的治療,還可以幫助加速有關的臨床研究。Dr. Price及其同事用放射標記的TN,通過PET掃描檢測腫瘤組織中的TN水平,可反應TS被抑制的情況。研究員對5名服用nolatrexed dihydrochloride(AG337)的晚期胃腸道腫瘤患者進行PET掃描:在開始治療前4天接受PET檢查,然後在口服藥物1小時後再次PET檢查。在開始進行PET掃描之前30秒鐘,予靜脈注射放射標記的TN。設7名對照組。結果:在接受AG337治療的患者中有38%的人檢測到腫瘤組織中TN水平上升,而對照組中只有3%,有顯著性差異(p=0.028)。Dr. Price說,PET技術除了檢測TS抑制劑與胃癌之間的關係之外,還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這種無創檢測方法還有望用於評價細胞凋亡和藥物的轉運。她補充說:“現在人類基因圖譜已經繪製完成,我們還將進一步研究某些特異的分子。我們面臨的挑戰是瞭解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發生了甚麼。”

編譯自:J Natl Cancer Inst 2003 May 7;95(9):675-82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05&id=9660



阿霉素治療腫瘤致心衰的危險被低估了

據新近的一項研究報告,以阿霉素(ADM)治療腫瘤所導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總發生率至少為以前報道的2倍。Dr. Daniel Von Hoff等引用1979年可能是低估的數字為2.2%。美國國立衛生院腫瘤研究所的Dr. Sandra Swain等對3組ADM治療乳腺癌和肺癌病人併發的CHF情況做了檢查。在630名病人中,共有32人(5.1%)被診斷為CHF,多數病人發生在累積劑量=/>500mg/m2時。該併發症的危險隨累積劑量的增加而增加,累積劑量為400mg/m2、500mg/m2、550mg/m2和700mg/m2時的危險各是5%、16%、26%、和48%。另外,Dr. Swain等還發現,經不同因素的調校後,65歲以上的病人出現CHF的可能性比年輕病人要高2倍多,若累積劑量超過400mg/m2,則要高3倍多(3.28)。研究指出,多數併發CHF的病人為輕度(NYHA分類I或II)或中度(NYHA分類III),各佔38%和34%,嚴重症狀的(NYHA分類IV)只佔28%。結論:ADM的心臟毒性與累積劑量相關,從累積劑量150mg/m2時的7%上升至550mg/m2時的65%。有鑒於此,Dr. Swain建議當用藥劑量大於300mg/m2時要多加小心,特別是老年病人。

編譯自:Cancer 2003 Jun 1; 97(11):2869-2879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05&id=9685



神經受累的兒童癌症可以美沙酮止痛

據悉,神經受累的癌症患兒在臨死前由於疼痛而導致對止痛藥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尤其是在其生命的最後3日。來自華盛頓大學的Dr. Michael R. DeBaun和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Dr. Matt Dougherty對18名晚期癌症患兒的疼痛控制情況進行了評價,研究主要集中在患兒生命的最後3日中阿片類藥物和苯二氮卓類的使用,包括12名有神經受累疼痛的患兒和6名沒有神經性疼痛的患兒。前者在死亡前3日每天使用嗎啡的劑量達231mg,而後者僅爲3.0mg。實際上,阿片類藥物的需求量會隨著神經性疼痛的加重而增加。根據這一調查結果,研究人員決定*****治療,觀察其能否使阿片類藥物的使用量下降,能否加強對疼痛的控制。共有3名患兒在疼痛開始發作後7天內開始使用美沙酮治療。結果:患兒在生命的最後3天使用美沙酮治療大幅度的減少了阿片類藥物的用量,在這3天內嗎啡類藥物(包括美沙酮)的使用量平均爲每天3.85mg,與非神經性疼痛的患兒用量相似。除此之外,還觀察到美沙酮治療能夠預防患兒臨死前大量使用阿片類藥物。結論:研究者認為,對於這類患兒在常規治療以外加用美沙酮能夠改善對疼痛的控制。

編譯自:J Pediatr 2003 Apr;142(4):373-6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05&id=9644



加巴噴丁對化療所導致的噁心有效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神經科的Dr. T Guttuso等在一項開放性研究中說:“抗驚厥藥加巴噴丁(gabapentin),可能對乳腺癌病人由化療引起的噁心有一定作用。”研究員對9例接受抗癌化療的乳腺癌病人口服gabapentin 300mg/tds,結果對6例病人在遲發型噁心頂峰至少有3分度(按噁心衡量共8分度計)的改善,另3例則為噁心完全消失。據初步觀察,Dr. Guttuso認為在抗癌化療誘導的噁心中gabapentin可能扮演一定的角色。

譯譯自:Lancet 2003 May 17;361(9370):1703-5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767738&dopt=Abstract



基因工程改善IL-2的腫瘤免疫治療

據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通過分離具有血管通透活性和細胞因數活性的白介素-2(IL-2)片斷,能夠減少IL-2的全身毒性,有助於發展新制劑及加強療效。洛杉磯南加州大學Dr. Alan L. Epstein及其同事指出,IL-2的毛細血管滲漏綜合徵限制了其臨床應用,以往認爲這可能與其細胞因數活性或與IL-2R結合有關,將IL-2與抗腫瘤抗體耦聯,會增加腫瘤對抗體和化療藥物的攝取。因此,研究人員合成IL-2的肽類片斷,並與目標腫瘤單克隆抗體結合,分析IL-2的血管通透活性是否與其特定區域的IL-2蛋白有關。結果發現,包含22-58區域氨基酸的片斷具有IL-2所有的血管通透活性,稱爲滲透性增強肽(PEP);而只有小範圍或重疊區域的片斷有小部分的毛細血管滲漏。當研究人員採用連接PEP或完整IL-2肽的克隆抗體治療腫瘤移植小鼠時,兩者均能産生高於單獨抗體2-4倍的血管通透性。Dr. Epstein在結論中認爲,通過改變IL-2的基因序列,可能産生保留細胞因數活性而缺乏血管通透毒性作用的IL-2類似物,這將有利於免疫治療。

編譯自:J Natl Cancer Inst 2003 May 21;95(10):741-9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5&id=9691



(二) 神經系統腫瘤:

診斷與治療-

改良的腺病毒有望用於殺滅神經膠質瘤

以往的研究顯示,一種被稱為δ-24的溶瘤性腺病毒能夠破壞神經膠質瘤細胞。最近的研究顯示,如果能夠改善這種腺病毒與腫瘤細胞的黏附能力,其抗腫瘤的活性還能夠得到進一步加強。δ-24與腫瘤細胞的結合是通過柯薩奇腺病毒受體(CARS)來實現的,但是不幸的是在一般情況下,腫瘤細胞表達的CARS水平很低,限制了δ-24的有效性。來自M. D. Anderson癌症研究中心的Dr. Juan Fueyo等人將一種改良的多(RGD-4C)與δ-24結合起來,使得病毒能夠直接與腫瘤細胞的整合素相結合,CARS起到了很好的搭橋作用。研究人員指出,在體外培養的細胞中,這種δ-24-RGD不管是對CARS表達水平較高或較低的神經膠質瘤細胞,都有明顯的細胞毒作用,都要比未經改變的δ-24更加有效。本研究向植入的瘤體內注射改良的腺病毒,能夠延長小鼠的生存期(p<0.001)。在使用δ-24-RGD治療的小鼠中,有60%的生存時間可以超過4個月,而在接受δ-24治療的小鼠中,生存時間超過4個月的只有15%。Dr. Fueyo指出:“不管是在動物中,還是在人類中,我們以前還從未發現過其他治療方法有這樣的效果。並認為這種治療方法具有很大的使用前景,但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工作。”

編譯自:J Natl Cancer Inst 2003 May 7;95(9):652-660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05&id=9649



合成的類維生素A治療神經母細胞瘤有效

日前,瑞典科學家的研究提示合成的類維生素A(retinoid)Ro13-6307可能對神經母細胞瘤的治療有益。來自斯德哥爾摩Karolinska醫院的Dr. Frida Ponthan和同事觀察到retinoid對腫瘤細胞的各種功能具有調節作用,而且13-順維生素A酸已在臨床上用於兒童神經母細胞瘤的治療。但無論如何,尋找更新的更有效的及毒性更低的retinoids正在努力中。作為努力的一部分,Dr. Ponthan等將Ro13-630和13-順維生素A酸對神經母細胞瘤細胞的治療功效做了比較。結果發現1個微摩爾量的合成retinoid減少同樣數量的細胞增殖至少等於13-順維生素A酸的5個微摩爾量。沒有凋亡作用。此外,對異種移植物神經母細胞瘤的裸鼠,每日給予0.12mg的Ro13-6307,可顯示減少治療中的神經母細胞瘤體積和死後的腫瘤重量,但每日0.08mg的劑量對腫瘤生長的減少不明顯。與對照組比較,Ro13-6307治療鼠的腫瘤重量減少且無其他的毒性反應。對比先前的研究,予0.3mg的制劑就能迅速有“嚴重的毒副作用。”結論:對兒童神經母細胞瘤,Ro13-6307可能入選成為臨床口服治療制劑。

編譯自:Int J Cancer 2003 Apr 20; 104(4):418-424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05&id=9704



Repp86的表達與神經母細胞瘤的預後相關

據德國的一項研究報告,增殖相關蛋白repp86的限制性表達產物與分佈和兒童神經母細胞瘤(NBM)的預後相關聯。來自德國基爾大學病理學系的Dr. Pierre Rudolph和其同事注意到NBM的行為有著“不尋常地反復無常”,可以從高度的侵犯性直到最終的良性結局。研究者也觀察到repp86涉及多方面的細胞功能和端粒活性。端粒活性寄寓於各不同類型的細胞中,包括NBM。研究者追溯研究了161例不同階段的NBM,中位追蹤約6年。以免疫染色來分析NBM的repp86並以其結果做為repp86標誌指數(RI)基礎,其範圍從0%至48%,RI>10%的陽性腫瘤細胞明顯預示縮短的無病間隔及增加腫瘤死亡率。此外,當應用於年齡、階段、級別和MYCN基因狀態界定清楚的病人,RI尚可對病人預後之好壞做出識別。多元分析顯示RI是無事件和無疾病生存率最好之預示器。總結:Dr. Rudolph認為repp86是一在有絲分裂中起重要作用的唯一細胞周期蛋白,它的表達是和臨床預後緊密相關,並仿佛是腫瘤生物學方面至關重要的反映。對repp86的評估將成為識別腫瘤進展的強力工具,將對腫瘤預後的正確性做出相當地改善。

編譯自:J Clin Oncol 2003 May 1;21(9):1810-8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05&id=9708



高劑量MTX治療原發性CNS淋巴瘤的結果

波士頓Massachusetts總醫院Dr. T Batchelor等研究者的本研究為腦腫瘤治療新方法(NABTT)之一,對於新診斷為非AIDS相關的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CNS)淋巴瘤患者,評估靜注單一藥劑methotrexate(MTX)的II期多中心臨床試驗。方法為每2周予8g/m2的MTX。研究的主要目的為影像學檢查腫瘤產生完全反應(CR)或部分反應(PR),次要目的則是其存活率和藥物相關毒性。結果:共有25名病患,平均年齡60歲,中位Karnofsky表現得分為80分。有14名病患接受腰椎穿刺檢驗其腦脊髓液,其中3名有惡性細胞;在所有的25名病患中,5名有眼球侵犯。有2名病患無法評斷其腫瘤反應,其中1名原因為無法從影像學中評估病情,另1名則是在取得其影像資料前便死亡。所有的病患都能完成本治療計劃。有12名CR(52%),5名PR(22%),1名為病程穩定(4%),5名在治療過程中病情惡化(22%)。有7名病患死於腫瘤進展,2名死於其他原因。中位無病情進展存活期為12.8個月。全部病患的中位總存活期超過平均追蹤時間的22.8個月。藥物毒性中等,在接受總數287個療程的化療後,有8名病患發生3級藥物毒性,4名發生4級藥物毒性。結論:高劑量的MTX治療,比起其他較具毒性的療程而言,其藥物毒性中等,影像學反應率為74%。

編譯自:J Clin Oncol 2003 Mar 15;21(6):1044-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637469&dopt=Abstract



(三) 頭頸部、甲狀腺、眼、喉、口腔及鼻咽癌:

病因與預防-

BRAF基因突變在乳頭狀甲狀腺癌中所起的作用

科學家發現BRAF基因突變對人類癌症的發生具有活性,特別是對惡性黑色素瘤。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Dr. Y. Cohen等對476例原發性腫瘤,包括214例肺癌、126例頭頸部癌、54例甲狀腺、27例膀胱、38例宮頸和17例前列腺癌,以多聚鏈反應-限制酵素分析了編碼15的BRAF T1796A基因突變的情況。結果發現,35名乳頭狀甲狀腺癌患者中有24人(69%)發現了BRAF突變(基因鹼基上的錯義顛換),而在肺癌及頭頸部癌中只各有4例及6例,在膀胱、宮頸及前列腺癌中沒有發現。結論:Dr. Cohen等認為本研究資料提示BRAF基因突變活性在乳頭狀甲狀腺癌的發生與發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編譯自:J Natl Cancer Inst 2003 Apr 16;95(8):625-627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697856&dopt=Abstract



男性結膜黑色素瘤顯著上升

來自紐約醫科大學的Dr. Paul T. Finger等研究者日前的一項研究指出,1973-1999年間美國白人結膜黑色素瘤的發生率呈戲劇性上升達295%。上升趨勢與皮膚黑色素瘤類同,這表示眼睛的惡性疾患也與陽光暴露相關,也解釋了為何較喜歡戴寬邊帽子及太陽鏡的女性無如此尖銳上升之原因。資料是基於美國癌症研究所流行病學監督和結果(SEER)項目中,研究者對1973-1999年間的206例結膜黑色素瘤的分析。患者中有近94%的白人和87.4%為年齡超過40歲者,59%為男性。在研究期間、經年齡調校後的黑色素瘤總發生率上升101%(P<0.001),上升的增加以男性白人為著,女性白人卻相對穩定。至於非白人則由於病人人數太少而未能詳細分析。結膜黑色素瘤的急遽上升也見於年長一族,在27年期間,60或>60歲者上升達158%。但也有小範圍的研究是與本研究相矛盾的,認為結膜黑色素瘤的發生率在長時間內是穩定的,但其在居民中所觀察到的平均每年只有2-3例,未能反應真實情況。

編譯自:Am J Ophthalmol 2003;135:800-806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06&id=9768



鼻咽癌細胞中EBV的功能分析

台灣國立台大醫院的Dr. HC Wu等以薄膜入侵培養的方法來研究EB病毒(EBV)加強入侵和轉移鼻咽癌(NPC)細胞的能力。用半逆轉錄-PCR對來自EBV感染或EBV陽性細胞中的基質蛋白和血管生成因素進行分析,細胞顯示有不同程度提升的基因表達。在試驗的動物模式中,EBV陽性腫瘤較無EBV或EBV陰性的腫瘤生長迅速及容積較大。本研究強而有力地提示EBV感染增強了NPC腫瘤生長的進階,同時也不能非除有導致早期促進NPC的發生與發展之作用。除此之外,可能尚有其他未被識別的、與EBV作用無關的能增加NPC生長的因素存在。

編譯自:Lab Invest. 2003 Jun;83(6):797-812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808115&dopt=Abstract



診斷與治療-

低碘飲食增加甲狀腺癌病人的放療效果

據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如果甲狀腺癌病人在治療期間能遵循低碘飲食,則跟隨著甲狀腺切除術後對甲狀腺殘餘的放射碘消融治療能增強其療效。放射碘甲狀腺殘餘物消融對行甲狀腺切除術的分化甲狀腺癌(DTC)病人是一標準治療。在放射碘治療期間,雖然大多數的治療中心都推薦低碘飲食,但是,荷蘭Leiden大學醫學中心的Dr. Jan W. A. Smit及其同事指出並無肯定的證據可用以支持這種低碘飲食之益處。Dr. Smit等的研究包括在消融治療期間接受低碘飲食的59例DTC和61例接受標準飲食的類似病人,兩組都無遠處轉移。成功消融治療的定義為:陰性的閃爍掃描和血清甲狀腺球蛋白水平<2mg/L。低碘飲食包括限制碘化物的攝取4日,以達到每日最大排泄物中有49.9mg的碘為目標。研究員發現低碘飲食者其尿中碘化物的排泄也減少,其甲狀腺殘餘物中放射碘的攝取增加達65%。6個月評估,低碘飲食的病人有65%消融治療成功,對比對照組只有48%(p<0.001)。無甲狀腺外疾患的相應率則為71%比45%。結論:Dr. Smit等指出“研究雖然發現低碘飲食能增強甲狀腺消融之功效,但是否能導致長遠有較好的臨床預後,則需繼續調查研究。”

編譯自:Clin Endocrinol (Oxf) 2003 Apr;58(4):428-35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4&id=9624



ZD1839治療復發或轉移性SCCHN的II期臨床試驗

據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是形成頭頸部鱗狀細胞癌(SCCHN)的重要仲介體,而ZD1839這種藥物正是針對EGFR的一種口服具活性的酪氨酸激抑制物。本研究評估了ZD1839對SCCHN的活性、毒性與藥物動力學。來自芝加哥大學Dr. EEW Cohen等在一項II期臨床試驗中,搜集復發性或轉移性SCCHN的病患。給予單一劑量(500mg/d)的ZD1839治療。所有病患的腫瘤皆行活檢及免疫組化染色,顯示有EGFR、胞外訊號調節活化1(ERK1)和磷酸化ERK1(p-ERK)的表現。研究的目標包括:藥物反應率、無病程進展的時間、中位存活率,以及對p-ERK的抑制效果。結果:共52例病患(40男、12女,中位年齡59歲)。有14例接受ZD1839的治療是經由食道餵給,有半數是以ZD1839為二線治療。47例病患的反應率如下:觀察反應率為10.9%,疾病的控制率為53%,中位無病程進展時間以及存活時間分別為3.4個月及8.1個月。僅有3例發生3級毒性的腹瀉。日常表現狀態及皮膚毒性的發生是與反應率、無病程進展時間和存活率有強烈相關的預警。結論:ZD1839是一種單一劑量具活性的藥物,頑固性SCCHN患者對此藥物的耐受性很好。不同於其他報告的是:皮膚毒性的發生,在統計學上是一項重要的預測因子,能夠測知其反應率與較佳的預後。

編譯自:J Clin Oncol. 2003 May 15;21(10):1980-7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743152&dopt=Abstract



NPC高危病人每周1次24小時滴注PFL輔助化療的評估

經適當放療後失敗的鼻咽癌(NPC)病例,遠處轉移的更比局部復發者為甚。在此背景下,台灣台中榮民總院腫瘤放射科的Dr. JC Lin等對遠處轉移放療失敗的高危NPC門診病人,施予每周1次24小時滴注PEL(cisplatin 25mg/m2, 5-fluorouracil 1250mg/m2和leucovorin 120mg/m2)的輔助化療(AC),而後評估其毒副反應和生存率。包括1994年8月至97年8月期間的41例NPC高危病患,高危的定義為:1) 按1992年AJCC分期為N3、T4N2和有1個淋巴結>4cm的N2;2) 鎖骨上淋巴結轉移;3) 放療後的殘餘病灶或頸部復發。AC的總時間為18周,設相匹配的不接受PFL的88例為對照組以資分析比對。以Kaplan-Meie法和Cox危險比例模式進行生存分析。結果:總數為700次的AC,其實際接受率達94.9%,3-4級的毒性反應有白細胞減少症(7.3%)、貧血(2.4%)、血小板減少症(2.4%)和噁心/嘔吐(2.4%)。經中位追蹤70個月後,治療組有遠處轉移者11例(26.8%)、對照組為42例(47.7%),p=0247;5年無轉移生存率各為71.9%和48.4%,p=0.0187;5年總生存率各為53.7%和38.3%,p=0.0666。經其他變數的調整後,Cox多元分析顯示PFL化療是預示無轉移生存率之獨特因素。結論:NPC高危門診病人,每周1次24小時持續滴注PFL的的III期臨床研究,顯示PFL是一耐受性好的有前途的治療方案。

編譯自:Head Neck. 2003 Jun;25(6):438-50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784235&dopt=Abstract



(四) 支氣管肺癌及胸膜間皮瘤:

病因與預防-

NSAID的應用可能改善煙民抵抗肺癌

據悉,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Ds)對曾經是或現在是吸煙者可能提供化學保護益處。紐約Valhalla美國健康基金會Dr. Joshua E. Muscat和同事注意到NSAIDs對實驗動物肺癌發生的抑制作用,開展一項以醫院為基礎的病案對照研究。研究肺癌的危險性和規則應用NSAIDs之間的相關性,包括阿斯匹靈(aspirin),共1,038例病案組和1,002例的對照組。兩組均規則應用NSAIDs各達17%和21%,NSAIDs的使用為每周3次或更多、時間為1年或更多,評估肺癌的相對危險性與NSAIDs之相關。結果表明研究組肺癌發生之機率(OR)為0.68,且與肺的組織類型無明顯相關。肺癌與使用NSAIDs之間的相關性隨吸煙狀態的不同而不同,對從不吸煙而規則應用NSAIDs者肺癌的OR為1.28(無意義),對曾吸煙者則為0.60。對吸煙-特異危險性評估而言,則所有的NSAIDs的應用或單是aspirin是相似的。“如果說現在的發現是化學保護作用的反映,但這種僅限於煙民的逆相關性的原因尚不確切,”Dr. Muscat及其同事道“可能是由於吸煙導致COX-2的表達。”他們在結論中說:“普遍應用於疼痛的藥物會降低肺癌發生率之可能性值得深入探究。”

編譯自:Cancer 2003 Apr 1;97(7):1732-1736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4&id=9596



惡性胸腔積液患者胸腔內滴注激素的探討

儘管以往的研究提示胸腔內滴注激素醋酸甲潑尼松龍(MA)對控制惡性胸腔積液有利。但來自加拿大埃迪蒙頓Alberta某三級癌症治療中心的Dr. SA North等對此進行了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III期研究,以探討對接受治療性胸腔穿刺後的患者進行胸腔內滴注MA是否可以延長胸腔穿刺間隔時間、提高生活質量(QOL)和緩解呼吸困難。研究共納入67例患者,這些患者均有繼發於播散性惡性腫瘤的胸腔積液,並需要接受治療性胸穿來緩解症狀。患者被隨機分爲2組,33例接受胸腔內MA(160mg=8ml)滴注、34例接受生理鹽水(NS=8ml)滴注。隨訪6周,以確定重復進行胸穿的時間。在治療前和治療後2周,對所有患者均進行癌症綜合治療功能評價(FACT-G)、QOL問卷以及呼吸困難的視覺類比(VAS)。結果:除了NS組患者同時接受稍大劑量的全身治療之外,兩組患者的基線特徵相似。在隨訪6周時,兩組中分別有50%和56%的患者需要接受重復治療性胸穿,顯示兩組無顯著差異。兩組患者的FACT-G平均值相似;治療後2周兩組的VAS評分均有改善,但與基線評分相比則無顯著差異。結論:胸腔內滴注激素MA並不能延緩惡性胸腔積液的增長,與安慰劑組相比也無明顯緩解患者的呼吸困難和改善QOL。

編譯自:Chest 2003 Mar;123(3):822-7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628884&dopt=Abstract



診斷與治療-

CT引導胸膜活檢比Abrams針活檢的效果更好

據悉,在英美每年有超過200,000例的胸腔積液為癌性,而胸腔積液的細胞學檢查只能確定60%的癌性滲出物,剩餘的則有賴於胸膜活檢。英國牛津丘吉爾醫院呼吸醫學和試驗中心的Dr. NA Maskell和同事認為,對可能有胸膜惡變需要活檢的病人,CT引導的胸膜活檢應該是首選方法。在這個研究中他們招募了50名細胞學檢查陰性而可疑為惡性腫瘤性胸腔積液的病人進行隨機研究。,所有病人均用增強對照的胸部CT掃描來評估胸膜增厚,並根據胸膜增厚的基礎值,將25位病人隨機指定接受Abrams針胸膜活檢,另25人接受CT引導的刺針活檢。活檢標本對癌性的敏感性是主要終點,1年後病人的臨床後果是診斷金標準。結果:3位病人最終沒有接受活檢。Abrams針活檢正確地診斷了17位病人中的8人,敏感性為47%,特異性100%,陰性預測值44%,陽性預測值100%;CT引導的活檢正確診斷出15人中的13位,敏感性87%,特異性100%,陰性預測值80%,陽性預測值100%。兩種方法的敏感性差異達40%。CT法對證實有間皮瘤的病人也有相似的診斷優勢。Dr. Maskell和同事總結說,對細胞學陰性可疑為癌性胸腔積液的病人,CT引導的胸膜活檢的診斷效果好於Abrams針胸膜活檢。

編譯自:Lancet 2003 Apr 19;361(9366):1326-1330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711467&dopt=Abstract



新藥Iressa獲FDA批准可用於NSCLC

美國國家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日前(03年5月5日)宣佈,AstraZeneca製藥公司研製開發的用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新藥Iressa已獲該組織批准。NSCLC是肺癌中最為常見的一種。Iressa是第一種新型抗癌藥物,早在去年9月就已經獲得FDA專家組的支援,但是由於管理人員需要對附加的臨床研究資料進行進一步檢查,最終批准被推遲到現在。Iressa是AstraZeneca製藥公司的重點開發藥物之一,FDA負責人Mark McClellan在一份聲明中指出:“在Iressa獲得批准之後,將會有數以千計的肺癌患者在其他治療方法無效之後,可以用這種藥物進行治療。”FDA介紹說,對於NSCLC,標準的治療是採用順鉑和紫杉醇,若治療無效時,可以嘗試使用Iressa。Iressa屬於一種被稱為表皮生長因素受體(EGFR)抑制劑類藥物,在最初被發現時曾經使腫瘤專家十分興奮。但是由於去年有科學家發現Iressa不能夠在聯合化療中發揮作用,而在日本從2002年7月該藥開始銷售以來,已經發現246例與該藥有關的死亡病例,此後人們對於該藥的安全性也提出了新的疑問。正是由於上述原因,致使該藥的銷售量大副度下降。目前其他一些製藥公司也在研製開發針對EGFR的藥物,這包括ImClone、OSI和Abgenix製藥公司。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05&id=9642



術後輔佐以bestatin可延長I期肺鱗癌的存活期

據一新研究報道,完全切除的I期肺鱗狀細胞癌,術後輔以一種有力的氨基抑制劑bestatin,有免疫刺激和抗腫瘤活性,能明顯延長生存期。來自福岡九州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的Dr. Yukito Ichinose領導的日本研究小組對大約400名這樣的病人,術後隨機每日給予口服bestatin 30mg或安慰劑共2年。結果:bestatin治療組的5年總存活率和無病存活率都明顯地長過安慰劑組,各為81%和74%比71%和62%。兩組的副作用都不多,且除了食欲缺乏外,兩組間無明顯不同。Bestatin治療組有196例食欲缺乏,而案慰劑組為189例,各佔15%和7%,包括歷經任一級別的厭食。根據Dr. Ichinose的有效研究、另有3個國家對化療後的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用bestatin做維持治療而得緩解的研究、及另有進一步的在2,164例的安全性評估中都顯示了bestatin是一安全的藥物。為確證目下研究之效果,一額外的III期研究正在召集中。

編譯自:J Natl Cancer Inst 2003 Apr 16;95(8):605-10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4&id=9578



新穎電子裝置能發覺肺癌病人呼出的氣味

據日前召開的美國胸腔學會國際會議透露,一種新穎的“電子鼻”具偵察肺癌之能力。研究家說,如果這種生物傳感器在未來的試驗中能被正確證實的話,則將對美國的第一殺手癌症提供一種快速非侵犯性之診斷方法。研究組的領導克里夫蘭醫院的Dr. Roberto Machado指出,這種被稱為電子鼻的裝置能拾取從肺癌病人呼出氣體中的某些混合物之氣味。該產品由加州Pasadena的Cyrano科技公司出產。Dr. Machado在對59人的一個小型研究中發現該電子鼻能夠從試驗人群中識別出肺癌病患者。電子鼻的功能是基於人類呼氣中含有成百的混合揮發性化學物質之事實,而肺癌病人的呼出氣體中通常出現較高的鏈烷/苯混合物。Dr. Machado和同事對14名肺癌、19名α-1-抗胰島素缺乏、6名慢性鈹患和20名健康對照組進行電子鼻診斷能力測試,結果肺癌病人所顯示出來的模式與肺部其他疾患或健康對照者均不同。但這種不同並非很突出。Dr. Machado補充說,在進行大規模試驗前需要進一步精製以提高該裝置的敏感度。有評論指出,電子鼻是一有前景並令人興奮的技術,將有助於肺癌的早期診斷。另外,Dr. Machado又說,該裝置還具有監視治療後復發之潛力。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05&id=9684



I期NSCLC病患接受淋巴結採樣總數與其預後相關聯的探討

紐約Syracuse榮民醫學中心Dr. A Gajra等假設:淋巴結(LNs)的手術採樣總數和病理切片評估,將可能影響I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復發時間與存活率。因而進行本研究以探討之。總共有442名I期NSCLC病患,全部接受手術切除同時於手術中採樣了一些LNs。研究人員評估了LNs採樣總數與無疾病存活率(DFS)、總存活率(OS)的關聯;同時也對LNs的採樣總數、採樣技術(隨機淋巴結採樣(RS)、系統性採樣(SS),或是縱膈淋巴結全切除(cMLND))與DFS、OS的關聯做了評估。cMLND與ss的定義為完全切除或採樣的範圍在右側病灶為levels 4, 7, 10,左側為levels 5, 6, 7。結果:患者根據淋巴結採樣總數而分成4個區間。採取多量淋巴結者,其DFS、OS均有增加。cMLND與SS比隨機淋巴結採樣有較好的存活率。多元分析示淋巴結採樣的總數具有重要性。結論:研究者認為,對I期NSCLC行手術切除的病患,採取較多量的LNs進行檢驗,可能增加分期的正確性及並影響預後。而LNs檢驗的結果,不僅對病患的治療方式、預後是重要的,也對病患接受輔助性治療後是否有所助益有其價值。

編譯自:J Clin Oncol 2003 Mar 15;21(6):965-7, 1029-34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637467&dopt=Abstract



CT、PET和EUS對肺癌縱隔淋巴結受累的評估

德國漢堡Eppendorf大學醫院的Dr. A Fritscher-Ravens等在一項研究中,比較了胸部CT、正電子發射電腦斷層成像(PET)和結合細針穿刺(FNA)的超聲內鏡(EUS) 3種影像學技術在確定可手術肺癌患者縱隔淋巴結(MLN)轉移情況中的作用。共納入33例經支氣管鏡活檢或細胞學證實(25例)或影像學懷疑(8例)並擬行手術的肺癌患者,支氣管鏡檢後行胸部CT、PET和EUS檢查評估MLN受累情況。以術後組織病理學檢查作爲診斷原發腫瘤和MLN受累的“金標準”。組織學檢查證實30例爲非小細胞肺癌、1例爲神經內分泌腫瘤、2例爲良性疾病。結果:患者的平均年齡爲61.5歲。CT、PET和EUS分別發現15例、14例和27例(其中21例懷疑爲惡性)患者有MLN異常(淋巴結大小爲0.4~1.6cm)。CT、PET和EUS診斷MLN受累的敏感性分別爲57%、73%和94%;特異性分別爲74%、83%和71%;準確性分別爲67%、79%和82%。PET結合CT時診斷率提高(敏感性81%、特異性94%和準確性88%)。結合FNA後,EUS的特異性由71%提高到100%,並可提供腫瘤類型的組織學診斷,且無併發症發生。結論:發現任何一種單一的影像學方法均無法明確肺癌患者是否有MLN受累。由於FNA可以在EUS的同時進行,因此,這種組合在評估非常小的MLN轉移時最有價值;CT在評價氣管前區和胸腔其他部位淋巴結轉移時是必須的;而PET對明確遠處轉移可能有價值。

編譯自:Chest 2003 Feb;123(2):333-35, 442-51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576364&dopt=Abstract



Gemcitabine / carboplatin是治療胸膜間皮瘤的“有效選擇”

據報gemcitabine和carboplatin組合對惡性胸膜間皮瘤的治療,有著良好的效應率而產生的毒性是可接受的。1996年7月-2000年9月,來自義大利Padova大學醫院的Dr. Adolfo G. Favaretto和同事,對以gemcitabine / carboplatin治療的、多為早期病變而從未接受任何治療的50例間皮瘤患者做了評估。結果:無完全效應者;達部分效應者為26%、其中位效應間期為55周;疾病進展的有24%。治療中臨床症狀的改善常有,諸如呼吸困難得到改善的有46%、體重增加的有40%和疼痛減輕的有26%。但3-4級的白細胞減少症、嚴重的血小板減少症及貧血的患者則各見於11%、15%和5%的化療周期中。無嚴重的非血液學毒性反應。1、2、3年生存率各為53%、30%和20%;中位總生存期和無疾病進展生存期各達66周和40周。Dr. Favaretto在結論中說:“gemcitabine / carboplatin組合在彌漫性惡性胸膜間皮瘤的治療中不啻是一有效選擇。”

編譯自:Cancer 2003 Jun 1;97(11):2791-2797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05&id=9716



肺癌術後化療可能成為標準治療

日前,美國臨床腫瘤學協會第39屆芝加哥年會上的2篇報道指出,肺癌術後佐以化療(AC)可以延長病人的生存期。波士頓Dana-Farber癌症協會的Dr. Bruce Johnson說,過去見過有關結腸癌和乳腺癌的類似報告,但早期肺癌術後AC給生存帶來益處者這還是首次見諸報告。這是2篇在相關領域的最大的AC研究,而且將可能改變實踐中的肺癌治療。第1篇是法國Dr. Thierry Le Chevalier研究小組的最新報道,包括1,867例非小細胞肺癌(NSCLC)術後病人,涵蓋33個國家148個中心的大型研究,隨機分成2組,1組是以順鉑(cisplatin)為基礎的化療,另一組則沒有接受AC。結果:2年和5年生存率各為70%、45%和67%、40%;5年無病存活率為39%比34%。這5%的絕對益處對肺癌來說已有顯著意義,可每年為全世界阻止約7,000人的肺癌死亡。第2篇報告來自日本東京醫科大學Dr. Masahiro Tsuboi及其同事,對早期肺癌病人以口服抗代謝藥UFT為AC而取得生存期明顯延長之效果。UFT是現在日本(不是美國)採用的抗癌藥,是一喃氟啶(tegafur)和尿嘧啶(uracil)按1:4的混合劑,UFT中的喃氟啶在體內可以更換成5-FU,而尿嘧啶可抑制5-FU的代謝,共同導致抗腫瘤活性的加強。研究者對979例完全切除後的I期肺腺癌病人,隨機分成UFT(250mg/m2/d)組和無AC的對照組,治療2年。結果:治療組5年生存率明顯較對照組好,為87.9:85.4%,而在腫瘤>3cm(IB期)的亞群中則為84.9%:73.5%。耐受性良好,副作用不超過3%,包括輕度噁心嘔吐腹瀉、肝功不良和骨髓功能不良。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06&id=9757



Pemetrexed治療NSCLC與docetaxel相當,但較易耐受

據Indianapolis印地安那大學Dr. Nassar Hanna在美國臨床腫瘤學協會第39屆芝加哥年會上的報告說,在一項大規模的III期臨床比較研究中,對第一線藥物治療後復發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給予pemetrexed (Alimta)治療,取得與標準二線治療藥物docetaxel(DTX,多西紫杉醇,Taxotere)一樣的效果,且血液學毒性更少。研究小組在571例復治的NSCLC中,隨機分配每3周接受1次DTX 75mg/m2(D組)和或每3周靜注1次pemetrexed 500mg/m2(P組);並據過往的經驗,在P組中添加vit.B12以減少副作用而不降低療效。結果:P組的中位生存期為8.3個月而D組為7.9個月,2組的1年生存或然率均為29.7%。Dr. Hanna說,此二制劑在生存項目上的等值是“很引人注目”的。尤其是在副作用方面,D組至少發作1次3或4級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發生率有40%,比較P組則只有5%。另外,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同時有發熱的D組明顯多過P組,各為13%和2%;併發感染的D組有3%而P組無。結論:Dr. Hanna認為Pemetrexed在復發NSCLC的化療中是相當有效的制劑。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06&id=9741



肺癌患者繼續吸煙減少存活率

來自波士頓Brigham婦女醫院的Dr. G M Videtic等人對接受化療和放療中的局限階段小細胞肺癌(LSCLC)病人、若繼續吸煙,給治療毒性和存活方面所帶來的影響做了研究。包括1989-1999年間的215例LSCLC患者,其中有吸煙狀態記錄在案有186例(86.5%),在放化療期間堅持繼續吸煙的有79例(42%)、已戒絕的有107例(58%)。中斷放療的有38例(20.5%),中斷間期5天(範圍1-18天)。結果發現,在治療過程中戒煙的患者中位生存時間爲18個月,而繼續吸煙者則為13.6個月。前者的5年總存活率為8.9%而後者為4%(P=0.0017)。死於非癌之患者則兩組相仿。繼續吸煙的患者其與毒性相關的中斷治療發生率雖然沒有增高(P=0.49),但是,該等中斷治療者的總存活率最差(中位存活時間13.4個月,P=0.0014)。結論:放化療期間繼續吸煙的LSCLC患者較不吸煙的患者有較差的存活率,但卻對由於毒性而需中斷的治療率沒有影響。

編譯自:J Clin Oncol 2003 Apr 15;21(8):1544-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697879&dopt=Abstract



IIIB期NSCLC放化療後再施予Docetaxel鞏固治療的臨床研究

為驗證taxane藥物在非小細胞肺癌(NSCLC)組合治療中的地位,加州大學Davis癌症中心Dr. DR Gandara等對NSCLC的IIIB期病患進行了一項II期臨床試驗。在放化療後,給予docetaxel(DTX)鞏固治療,評估其效益。研究結果並與之前曾進行過的類似研究相比較。化療組合以順鉑(cisplatin)50mg/m2及etoposide 50mg/m2,同時給予胸部放療(總劑量61Gy),而DTX的鞏固治療在放化療後的第4-6周時給予,初始劑量為75mg/m2。結果:總共有83名符合篩選的病患,按照TNM腫瘤分期分別為T4N0/1有31名(37%);T4N2有22名(27%);T1-3N3有30名(36%)。病患對放化療的耐受性良好,但有2例可能死於放療引起的肺炎。給予docetaxel期間,常有嗜中性白血球減少(57%為4級),大部分是在劑量達到100mg/m2時發生。中位無病程進展存活期為16個月及中位存活期為26個月,1、2、3年的存活率分別為76%、54%、37%。最常發生復發的為腦部轉移。之前的臨床試驗,中位存活期為15個月,1、2、3年的存活率分別為58%、34%、17%。結論:IIIB期的NSCLC病患,在接受放化療後給予DTX的鞏固治療,經過本臨床試驗證實是可行的。但儘管如此,本試驗仍是一假設治療,並不能做為最後應用於臨床之證據。目前有另一項III期臨床研究在評估中,可望能真正應用於臨床。

編譯自:J Clin Oncol. 2003 May 15;21(10):2004-10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743155&dopt=Abstract



(五) 乳腺腫瘤:

病因與預防-

乳腺組織密度基因可能影響乳腺癌的發病危險

據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決定女性乳腺組織密度的遺傳基因還會影響其乳腺癌的發病危險。來自California大學的Dr. Elad Ziv等人調查分析了6,146名婦女,以瞭解乳腺組織密度與乳腺癌發生之間的相關性。參加本研究的所有婦女都至少要接受2次乳腺X線檢查,以測量其乳腺組織的密度。根據檢測結果,受試者被分為4組,從乳腺組織密度最低的一組到密度最大的一組。Dr. Ziv等人發現,與那些乳腺組織密度較低的受試者相比,密度最高的2組受試者的直系親屬(如母親或者姐妹)中發生乳腺癌的可能性要高70%。研究人員認為,本研究的結果已經考慮了一系列可能影響乳腺組織密度或者乳腺癌發生危險的其他因素,如年齡、體重指數和激素替代治療等。研究人員總結認為:“我們的分析結果顯示,可能存在一種或者一組遺傳基因同時影響乳腺組織的密度和乳腺癌發生的危險性。”但是究竟是哪一種基因具有這種作用目前尚不清楚。研究人員還指出,“環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包括使用雌激素和可能的飲食因素,也有助於解釋乳腺組織密度和乳腺癌發病危險之間的這種相關性。”

編譯自:J Natl Cancer Inst 2003 Apr 2;95(7):556-558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4&id=9518



抗炎藥有助於預防乳腺癌

美國俄亥俄州大學Dr. Randall E. Harris等近期的一項大規模研究顯示,阿司匹林(aspirin)和布洛芬(ibuprofen)等常規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將有助於預防乳腺癌。該項大規模前瞻性研究資料有超過80,000位絕經後的婦女,包括無癌症病史者及乳腺癌高危群,回答了有關使用aspirin、ibuprofen和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的問卷,在4年隨訪期間總共有約1,392例被診斷為乳腺癌。專家發現,每周至少服用2片NSAID類抗炎藥,對那些在5~9年內經常服用這類抗炎藥者來說,她們患乳腺癌的危險可降低21%,而經常服用達到10年以上者甚至可以減少28%。最有效的是ibuprofen,經常服用10年以上能夠降低49%的乳腺癌危險,而aspirin大約能降低22%。但年齡、其他乳腺癌危險因素包括體質指數、雌激素的應用、家族史、分娩和運動等在資料分析的調校中也是很重要。專家又指出以上功效的獲得是在標準劑量(aspirin 325mg和ibuprofen 200mg)的應用下,而常規使用的低劑量aspirin (<100mg)不會降低乳腺癌危險。本研究原計劃在美國研症學會第94屆的多倫多年會上發表,但由於SARS事件的暴發而暫被擱置。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04&id=9539



TAM可降低ER陽性乳腺癌的發病率

據英國學者最近完成的一項分析顯示,他莫昔芬(TAM)可降低雌激素受體(ER)陽性乳腺癌的發生危險。英國慈善癌症研究機構的Dr. Jack Cuzick等研究者分析了多項試驗資料,其中包括5項隨機預防試驗,共有超過40,000名婦女參與,對照TAM或raloxifene(RAL)與安慰劑的效果。結果顯示,TAM可使乳腺癌的發生率降低38%(P<0.0001)。分析發現,TAM對ER陰性乳腺癌沒有影響。Dr. Cuzick在分析中指出,在TAM預防試驗和輔助試驗中,子宮內膜癌的發生增加;應用TAM和RAL後,靜脈血栓栓塞事件的發生率均增加(P<0.0001)。研究人員稱,目前的證據清楚表明,TAM能減少ER陽性乳腺癌的發生率;減少用藥劑量、併用小劑量阿司匹林、認真篩查以剔除具有血栓栓塞和子宮內膜癌危險因素的婦女等,有助於減少TAM的副作用。對用藥種類也需進一步研究,如芳香抑制劑則無以上副作用且有早期預防對側腫瘤的作用,而RAL可能優於他莫昔芬,療效更明顯,子宮內膜癌發生率較低。另外,一項RAL與TAM的直接對照試驗正在美國進行,其結果將會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

編譯自:Lancet 2003 Jan 25;361(9354):296-300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1&id=9314



原發性甲狀腺機能減退症患者不易患乳腺癌

一項病案對照回顧性研究結果表示,原發性甲狀腺機能減退症患者罹患侵犯性乳腺癌的機會似乎較甲狀腺功能正常的婦女少。研究也提示有原發性甲狀腺機能減退症病史的乳腺癌患者,其病情也較輕。但是甲狀腺功能對乳腺癌的影響至今仍存爭議。為此,休斯頓德州大學M.D. Anderson癌症研究中心Dr. Massimo Cristofanilli等對1,136例乳腺癌患者和相匹配的1,090名參與乳腺癌臨床篩選的健康對照者進行比較研究,結果發現,和非乳腺癌患者相比,乳腺癌患者發生甲狀腺機能減退症的可能性顯然要低得多。總的來說,不論民族,在乳腺癌婦女中被診斷為原發性甲狀腺機能減退症者較對照組似乎要少57%。而且,對於那些甲狀腺功能減退的婦女來說,即使她們患了乳腺癌(80例),其嚴重程度也會明顯更低,發病的年齡較晚(58.9歲對51歲,p<0.001),停經前患病的較少(17.7%對35.9%,p=0.001),淋巴結受侵者較少(63%對54%,p=0.1)以及多為激素依賴型乳腺癌,機率為1.68對1.38。本研究原計劃在多倫多召開的第94屆美國癌症研究學會的年會上發表,但由SARS事件的暴發而被擱置。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04&id=9537



暴露於殺蟲劑與乳腺癌有關

有關有機氯殺蟲劑與乳腺癌之間的相關性,過往的研究結果是不相一致的。來自比利時Sart Tilman大學醫院的Dr. C. Charlier和同事對此做了進一步的調查研究。新的研究包括對159名平均年齡約54歲曾經罹患乳腺癌的婦女,及250位推測合理健康的女性為對照組,檢測她們血中的殺蟲劑DDT、HCB(六氯苯)的濃度,結果發現乳腺癌病患者血中這兩種物質的濃度遠高於對照組,分別為5.64倍及9.14倍。DDT、HCB導致乳腺癌發生的危險機轉並不清楚,雖然目前認為雌激素受體狀態是導致乳腺癌的原因之一,但研究者指出在本研究中的乳腺癌女性,其血中的DDT和HCB濃度並不受雌激素受體狀態的影響。Dr. Charlier說,可能與持續存在的污染有關,尚待深入探討,包括可能暴露之通道及飲食習慣等都必需進一步追蹤調查。

編譯自:Occup Environ Med 2003 May;60(5):348-351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4&id=9607



乳腺小葉癌和導管癌發生率傾向的探討

乳腺癌危險的增加和雌激素及孕激素替代療法(CHRT)的應用有關。據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CHRT的應用對侵襲性乳腺小葉癌危險的增加遠超過侵襲性導管癌。但通常卻是侵襲性乳腺小葉癌罕見過導管癌,這很可能與乳腺小葉癌的癌細胞呈片狀,使得僅通過單純的體檢和乳腺X線檢查很難於發現有關。西雅圖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的Dr. CI Li等根據來自美國九個地區的190,814名乳腺癌患者的分析結果,從1987年到1999年間,侵襲性乳腺小葉癌在所有乳腺癌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從9.5%上升至15.6%。結論:導管癌的發病率仍然是原則上保持不變,但乳腺小葉癌的發病率卻持續上升,且尚存在著診斷困難之陰影。

編譯自:JAMA 2003 Mar 19;289(11):1421-4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636465&dopt=Abstract



診斷與治療-

轉移性乳腺癌可用多西紫杉醇和卡鉑作挽救治療

轉移性乳腺癌(MBC)病人以多西紫杉醇(docetaxel,DTX)和卡鉑(carboplatin,CBP)聯合作挽救性治療有61%的應答率。希臘的一項多中心研究,包括Heraklion大學綜合性醫院的Dr. D Mavroudis等研究人員評估了這一聯合療法對MBC病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為1小時靜脈輸注DTX 75mg/m2,然後是卡鉑AUC 6mg/ml/min(30分鐘靜脈輸注),在門診進行,每3周1次,每例病人中位進行了6個治療周期,總共210個周期。共有36例病人,35例曾接受過?環類抗生素的一線治療,一半病人對這種治療沒有反應,28例(78%)併有內臟疾患。結果:3例病人有完全反應,19例有部分反應,分別佔8%和53%,總反應率達61%(95%CI 45.2-77.0%)。在18例進展或穩定且對一線治療反應最好的病人中,反應率為44%。反應持續的中位時間為8個月,至腫瘤進展的中位時間為10個月,1年生存的可能性為66%。16例(45%)病人出現3-4級嗜中性白血球減少症,這是主要的血液學毒性;7例(19%)出現發燒性嗜中性白血球減少症;4例(11%)有3級血小板減少症。非血液學毒性通常較輕。1例突然死亡,可能與治療有關。結論:對MBC復發或以?環類抗生素為基礎的一線治療無反應的病人,在門診聯用DTX和CBP作挽救性治療是一積極有效之方法。

編譯自:Oncology 2003;64(3):207-12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697959&dopt=Abstract



保乳手術結合放療對Paget病療效佳

美國密歇根大學醫學院放射腫瘤學系Dr. LJ Pierce等研究者指出,保乳手術結合放療適用於無明顯腫塊、X線檢查無乳房密度增加的Paget病患者,其療效良好,復發率和無瘤生存率都令人滿意。研究人員對36例Paget病患者採用保乳手術和放療,術後生存患者的平均隨訪期為113個月。結果發現,在隨訪期間,4例(11%)原位復發,其2例為原位導管癌、2例為浸潤性原位導管癌。尚有2例患者的首次復發部位包括乳房。此外,乳房為第一復發部位的5年、10-15年控制率分別為91%、和87%。合併性乳房復發的5、10和15年的局部控制率分別為91%、83%和76%。5-15年間的無瘤生存率為97%,5年總生存率為93%,10-15年間的總生存率為90%。結論:Dr. Pierce認為,對於許多早期乳房Paget病患者,保乳手術結合放療療效良好。

編譯自:Cancer 2003 May 1;97(9):2142-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712465&dopt=Abstract



新化療方案可改善乳腺癌預後

加利福尼亞大學的Dr. IC Henderson和同事進行了一項涉及3,121例乳腺癌患者的多中心隨機研究,以評價在標準化療方案(4個療程的環磷醯胺和阿黴素)之外,額外增加阿黴素藥物劑量或4個療程的紫杉醇(paclitaxel,PTX)化療是否會改善療效。結果發現,增加藥物劑量不能改善患者無瘤生存期和總生存期。但是,額外的PTX化療,卻可降低17%的復發率和18%的死亡率。標準化療方案的5年無瘤生存率和總生存率分別為65%和77%,而增加額外PTX化療後,二者的生存率分別為70%和80%。結論:Dr. Henderson認為,對於淋巴結陽性的原發性乳腺癌患者,在術後標準化療周期結束後,再給予4個療程的額外的PTX化療是合理有效的化療方案。

編譯自:J Clin Oncol 2003 Mar 15;21(6):963-4, 976-83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637460&dopt=Abstract



維他命D3類似物加強乳腺癌治療的探討

一項新研究表明,在放射治療外再添加維生素D3類似物殺滅乳腺癌更有效。有鑒於大劑量維生素D3對正常組織有潛在毒性,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藥理和毒理學系Dr. DA Gewirtz等研究者檢測了毒性較小的維他命D3類似物,其目的是看其是否增強對乳腺癌的放療反應。他們在對乳腺癌細胞放療前用正常劑量的ILX 23-7553進行處理,結果發現,後來的放療反應增強了。研究人員還發現聯合放射和維生素D3類似物對預防新腫瘤生長比單放療雙倍有效。但是,研究者指出,這只是在細胞培養皿上得到的結果,新的結論要在人類試驗中得到證實,這還期待於進一步的臨床試驗。

編譯自:Cancer Chemother Pharmacol 2003 Apr 11;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690516&dopt=Abstract



抑癌基因異常可促進乳腺癌進展

據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腫瘤抑制基因PTEN和蛋白激B(PKB)異常與乳腺癌進展和激素治療的耐受性有關。安大略腫瘤研究所Dr. W Shi等指出,PTEN基因異常可能是人類癌症最常見的基因事件之一,它將通過啟動PKB信號介導的生長信號去抑制腫瘤發生,但是PTEN-PKB異常和乳腺癌受體狀態的關係還存在爭議。研究人員採用免疫組化技術分析78例淋巴結陰性乳腺癌,發現大約1/3存在PTEN-PKB異常,主要包括PTEN不表達(36%)和PKB過表達(22%)。此外,還觀察到PTEN-PKB異常與雌激素受體(ER)和孕激素受體(PR)表達的減少相關,當ER和PR呈陰性時,則無病生存率會明顯低劣。結論:Dr. Shi指出,由於PTEN-PKB異常與ER和PR低表達強烈相關,它有可能為淋巴結陰性乳腺癌提供預後資訊。

編譯自:Int J Cancer 2003 Mar 20;104(2):195-203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569575&dopt=Abstract



原位乳腺導管內癌的預後危險因素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Dr. R Zellars指出,乳腺導管癌的傳統治療手段是乳房切除術或保乳手術輔以放療,但人們希望找到更便捷的治療方法,譬如單純保乳手術。要改變現行的治療原則,首先要求確定有關腫瘤和患者的預後因素,以幫助研究者制定新療法。研究人員對乳腺導管癌研究中普遍接受的潛在預後因素進行綜述,選取近年來對假定的乳腺導管癌預後因素進行回顧性研究,並與一項前瞻性隨機實驗進行分析比較。結果發現,對於接受保留乳房手術和放療的乳腺導管癌患者的局部復發風險之預後因素未能取得一致意見,但研究者認為粉刺樣壞死和切緣陽性是最可能的預測因素。

編譯自:Curr Opin Obstet Gynecol 2003 Feb;15(1):9-12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544496&dopt=Abstract



替代治療增加乳腺密度的研究

據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採用雌激素和孕激素替代治療的絕經後婦女乳腺x線造影密度增加,這是乳腺癌風險的指標之一。加州大學醫學院洛杉磯分校的Dr. GA Greendale及其同事選取571名參加“絕經後雌激素/孕激素干預治療試驗”的45至64歲婦女,比較其治療前和治療12個月後的乳腺x線造影結果。試驗中,患者隨機分別接受結合雌激素(CEE)0.625mg/天、CEE和安宮黃體酮(MPA)10mg/天(1-12天)、CEE和MPA 2.5mg/天連續服用、CEE和微粉化孕酮(MP)200mg/天(1-12天)或使用安慰劑。在12個月間,左乳緻密組織增加百分比在安慰劑組和僅接受CEE組婦女中分別為0.07%和1.17%。但周期性服用CEE和MPA的患者增加4.76%,連續服用CEE和MPA的患者增加4.58%,接受CEE和MP的患者增加3.08%,與安慰劑組相比有顯著差異。結論:Dr. Greendale等認為,無論孕激素採用何種給藥方案,聯合使用雌激素/孕激素的婦女乳腺密度都會增加,而只使用雌激素的婦女乳腺密度無顯著改變。但尚不清楚使用雌激素/孕激素是否會增加乳腺癌風險。

編譯自:J Natl Cancer Inst 2003 Jan 1;95(1):4-5, 30-7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509398&dopt=Abstract



乳腺導管內癌現代治療論述

最近,倫敦聖喬治醫院的Dr. K Mokbel對目前乳腺導管內癌的治療現狀進行了論述。Dr. Mokbel指出,乳腺導管內癌(DCIS)佔篩查發現的乳腺癌的20%,雖然全乳房切除術可以達到98%的治癒率,但在降低局部復發風險的同時可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由於保留皮膚的乳腺切除術隨之以自體組織乳房重建能獲得良好的美容效果,而頗受青睞。但是,仍然有學者認為乳房切除術治療局部DCIS似乎過於激進,而乳房保留手術才是現代治療的目標。最近,3項隨機臨床試驗表明:局部DCIS在充分局部切除後採取輔助放療能顯著減少局部復發率,另有非隨機實驗表明,直徑<15mm、不伴有壞死的非高度DCIS在局部充分切除後,可以避免輔助放療,不過其結果還是需要隨機實驗加以證實。此外,在內分泌治療方面,它莫西芬治療的作用、尤其是其與激素受體狀態的關係還未確定。雖然DCIS不必行經典的腋窩淋巴結清掃術,但哨兵淋巴結活檢在部分高危患者中的應用前景還不明確。Dr. Mokbel認為,新型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和第三代芳香抑制劑在絕經後婦女中的應用;基因和蛋白的表達模式;乳腺導管鏡的應用將是將來DCIS研究中的重點方向。

編譯自:Int J Clin Oncol 2003 Feb;8(1):18-22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601537&dopt=Abstract



轉移性乳腺癌Doxorubicin與Paclitaxel第一線化療的III期臨床試驗

美國印地安那大學醫學中心Dr. GW Sledge等在1993年2月至1995年9月囊括了739名罹患轉移性乳腺癌(MBC)的病患,進行一項III期臨床試驗,比較3種療法的差異:單獨使用doxorubicin (A,60mg/m2)或paclitaxel(T,175mg/m2/24h),以及合併使用A與T(AT組,A 50mg/m2和T 150mg/m2/24h,並使用G-CSF 5mg/kg)做為第一線化療。單獨使用A或T的病患,若有疾病惡化,則轉換他種藥物。病患的分布在統計學上無分別。結果:整體反應率(完全反應與部分反應)在A為36%,在T為34%,而AT組則為47%(針對A與T的p=0.84,針對A與AT組的p=0.007,針對T與AT組的p=0.004)。治療至惡化的中位時間(TTF)在A、T與AT組分別為5.8、6.0與8.0個月(針對A與T的p=0.68,針對A與AT組的p=0.003,針對T與AT組的p=0.009)。使用A、T、AT的中位存活時間各為18.9、22.2和22.0個月(p沒有統計上的意義)。由A轉換為T的反應率共有20%,而由T轉換為A的反應率共有22%(p沒有統計上的意義)。從研究開始至第16周的生活品質,在3組間並無太大差異。結論:1) 在本研究所使用的A與T的劑量下,二藥具有大約同等的活性。2) 合併使用A與T具有較佳的總反應率與較佳的TTF。3) 即使如此,AT的合併療法與單一藥物的使用相較之下,並無法提升存活率或生活品質。

編譯自:J Clin Oncol 2003 Feb 15;21(4):577-79, 580-82, 588-92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586793&dopt=Abstract



(六) 肝膽腫瘤:

診斷與治療-

結直腸肝臟轉移癌活檢具播散危險性的探討

新西蘭奧克蘭大學外科學系的Dr. MS Rodgers等指出,由於具有局部播散的危險性,肝臟外科醫師通常反對進行結直腸肝臟轉移癌的活檢。但是,目前只有少數研究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為此,研究人員定量分析了活檢相關性播散的危險性,並進行了一項多中心回顧性研究,對術前行活檢的結直腸肝臟轉移癌患者做了探討。結果:共有231例患者,其中43例(18.6%)行術前活檢,發現7例具有活檢相關性播散的證據;播散的危險性為16%(95%CI為7-30)。這一危險性與活檢類型無關。在中位21個月的隨訪期內,7例播散患者中的3例和36例未播散患者中的11例無病存活。而且,36例無播散患者中僅有25%完成了切除,而7例播散患者中有6例完成了切除。結論:Dr. Rodgers認為,結直腸肝臟轉移癌在進行活檢時,具有顯著的局部播散危險性。但是他強調,活檢對切除的可能性或存活率無顯著影響。然而,由於該研究的例數較少及中位隨訪期較短,因此結果仍有待於進一步驗證。

編譯自:Dis Colon Rectum 2003 Apr;46(4):454-8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682536&dopt=Abstract



不能切除的結直腸癌肝轉移的新療法

法國斯特拉斯堡de Hautepierre醫院Dr. D Jaeck等研究者報告,1期或2期肝部分切除術加門靜脈栓塞(PVE)新療法,可安全有效地治療某些無法手術切除的結直腸癌肝轉移病人。該研究共納入18例無法手術切除的結直腸癌肝轉移病人。7例病人(A組)為結直腸癌多發性兩葉肝轉移(MBLM),採用1期或2期肝部分切除術加PVE治療。11例非MBLM病人(B組)在PVE治療後,接受1期肝部分切除術。結果顯示,在A組病人,首先對左肝轉移灶行非解剖切除,1期手術無併發症。以後,5例病人行右肝切除。換言之,71%(5/7) MBLM病人可以採用這一方法進行治療。在B組病人中有7例在PVE治療後,接受右肝切除術或擴大右肝切除術。所以,非MBLM病人有64%(7/11)可以採用此方法進行治療。二組病人的術後併發症無顯著差異,兩組均無手術死亡者。MBLM病人的3年存活率為53%;非MBLM病人的3年存活率則為100%。

編譯自:Am J Surg 2003 Mar;185(3):221-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620560&dopt=Abstract



肝臟腫瘤的間質消融技術

英國愛丁堡大學臨床外科學系的Dr. C Erce指出,大多數肝臟腫瘤患者就診時已無法手術治療,間質消融技術可以用於控制疾病進展和改善生存率。研究人員選取Medline資料庫中有關的文獻進行分析,包括冷凍、射頻、微波、鐳射凝固、高能超聲和酒精注射等原發和轉移肝腫瘤的間質消融技術。結果發現,雖然沒有相關的隨機臨床研究,但文獻顯示冷凍、加熱和酒精注射的消融技術能改善原發和續發肝癌患者的預後,而且具有安全性及最少的死亡率和併發症率。結論:Dr. Erce認為,雖然手術是肝臟腫瘤的首選治療方案,但對於無法手術的腫瘤,肝臟間質消融技術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編譯自:Br J Surg 2003 Mar;90(3):272-8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594662&dopt=Abstract



干擾素栓塞術治療肝細胞癌患者

據悉,全身大劑量干擾素每周3次經皮下治療可誘導約30%無法手術的肝細胞癌(HCC)患者出現腫瘤消退。在此背景下,香港港大瑪麗醫院的Dr. MF Yuen等對經導管動脈干擾素栓塞治療無法手術的HCC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進行了評估。該研究小組選擇18例無法手術的HCC患者,採用3種不同劑量的干擾素α-2b治療,用藥間隔爲8至12周。用藥劑量分別爲10MU/m2、30MU/m2、50MU/m2。同時監測患者的腫瘤應答、不良反應和存活時間。結果:在14例無擴散HCC患者中,腫瘤縮小>50%的完全應答(CR)和部分應答(PR)各有28.6%和35.7%。4例擴散HCC中有1例出現PR。38%的患者甲胎蛋白水平恢復正常。還發現,與基線水平(1980pmol/l,範圍:1100-3300pmol/l)相比,最後1次隨訪時的中位鐵蛋白水平顯著降低(765pmol/l,範圍:457-2720pmol/l)。患者的中位存活時間爲15.9個月。治療中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爲短暫發熱和寒戰。有5例(27.8%)出現甲狀腺功能減低。但未發現有顯著的肝功能失代償者。結論:Dr. Yuen等認爲,“這一初步研究顯示經導管動脈干擾素栓塞是治療無法手術的HCC患者的有效方法,且該療法不具顯著的肝毒性。”

編譯自:Cancer 2003 Jun 1;97(11):2776-82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767090&dopt=Abstract



(七) 食道癌:

病因與預防-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能降低食道癌危險

據報道,幽門螺旋桿菌(HP)的感染、胃酸的減少可能降低食道腺癌危險。加州斯坦福大學的Dr. Catherine de Martel說,攜帶HP的個體罹患食道腺癌者似乎明顯的少過無HP感染的個體。她的研究小組回顧了1960年以來近130,000個體的醫療記錄,包括52例發生食道癌的患者。研究員注視病人血液樣品的HP訊號並與從無發生癌症的551名對照組進行比較。結果發現HP感染的個體較沒有HP感染者,其發生食道癌的危險減少72%,且經不同的癌症危險因素如年齡、性別、肥胖和抽煙史的調校後依然如此。HP又是如何能減少食道癌危險呢?HP感染能減少胃酸的分泌能力,這是眾所周知的,而典型食道癌的發生都是先有慢性胃酸返流,所以HP感染可能減少食道癌危險。是否清除HP?這需要病人和醫生結合起來對待,雖然現在的發現對不清除有說服力,但Dr. de Martel說她仍是不能推薦此策略,因為HP的感染是胃潰瘍和胃癌的危險因素,這也是眾所周知的。食道腺癌的絕對危險仍然是很低的,大約10/100,000/年,但比率正在上升。在過去的25年,白人男性食道癌的增加幾乎達10倍。她相信西方人群應用抗生素消除HP感染的增加可能是此等趨勢之後盾。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05&id=9695



血漿硒水平增高 食道癌危險降低

據新近的研究報告,血漿硒(selenium)水平較高的Barrett食道的病人,其發生食道腺癌的危險減少。來自西雅圖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的Dr. Rebecca E. Rudolph和其同事在一項交叉組合的研中,對399例Barrett食道的病人,檢查血漿硒水平和病人向腫瘤行進的標誌之間的相關性,包括醫療史的搜集、血液檢查和病人的食道組織樣品。各自採用無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血細胞計數流程來檢查血漿中的硒水平和組織樣品中的DNA含量。通過自動熒光基因型來檢測染色區域9p和17p的LOH並各自包括P16和P53腫瘤抑制物。結果:在與血漿水平最低的病者相比較,發現血漿硒水平>1.5 micro M的病人少有食道異常結構(OR=0.05)或非整倍體(OR=0.04)。尤其是體質指數<30的病人,這種逆相關更為明顯。Dr. Rudolph及其同事解釋說,血漿硒水平>1.5 micro M的病人,其在17p (p53)的LOH危險的減少(OR=0.5)和4N片斷的增加(OR=0.6)是相似的;對比之下,血漿硒水平與9p (p16)的LOH危險無關(OR=1.0)。

編譯自:J Natl Cancer Inst 2003 May 21;95(10):750-7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05&id=9692



診斷與治療-

腫瘤的深度預示食道癌術後的復發初探

法國里爾Claude Huriez總醫院基於439例食道癌完全切除後的研究報告,腫瘤入侵的深度是食道癌完全切除後復發的明顯預示。Dr. Jean-Pierre Triboulet和同事對該研究平均追蹤37.3個月,1年和5年生存率各為91%和41%。過半病人(230例)復發,其中只有24例存活至追蹤期末,至復發的中位時間為12個月,復發後的中位生存期為7個月。以區域復發最為多見,佔20.5%,跟隨遠隔和局部播散,組織學亞型在播散的總模式上起重要作用(p=0.021)。多元分析發現復發的唯一預警因素為基於組織學評估的腫瘤入侵深度(p=0.001)。Dr. Triboulet和同事在結論中說:“腫瘤入侵的深度可用以識別術後12個月內是否會復發的病例,會復發的病人則可施以多峰模式治療或予非手術保守治療。”

編譯自:Cancer 2003 Apr 1;97(7):1616-23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4&id=9611



食道癌術前放化療改善治癒率

據悉,手術前行放療和化療可能提高食道癌病人的治癒率。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Sidney Kimmel腫瘤中心的Dr. L Kleinberg等對92例(65例腺癌及27例鱗癌)病人進行了術前放化療與長期生存?


















































































































































































































































































































































































































































































































































































































































































































































































































































































































































































































回复收藏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