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國際癌症研究訊息譯文集 7
病因與預防-
美國癌症最新統計報告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CDC)和美國癌症研究所(NCI)近期聯合發佈的統計報告,不論民族,前列腺癌和乳腺癌仍然分別是美國男性和女性最為常見的癌症。該項報告指出全美1999年被診斷為侵犯性癌的人數超過百萬,是首次包括有州政府一級的統計結果,涉及37個州、6個大都市和哥倫比亞特區,覆蓋了全美國總人口的78%。癌症高居美國死因的第二位,估計2002年有約1.3百萬人罹患癌症並將有超逾50萬人死於癌症。總體而言,男性以前列腺癌居首位,其次為肺癌、結直腸癌等;而黑人前列腺癌的發病率要比白人的高1.5倍。對於女性來說,乳腺癌是被診斷最多的,其他則白人依次為肺癌、結直腸癌等,而黑人則依次為結直腸癌、肺癌等。而白人的乳腺癌發病率要比黑人高20%。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1&id=9065
研究顯示生物鐘基因能夠抑制腫瘤的發展
根據最新的研究,生物鐘基因Period2(mPer2)在鼠體生物節奏的調控上起關鍵作用。缺乏mPer2基因的鼠體易發生癌症。來自美國休斯頓Baylor大學醫學院的Dr. C Lee介紹說,經γ射線照射後的鼠體明顯易於發生腫瘤並減少胸腺細胞的凋亡。野生型鼠經γ射線輻射後誘導核心生物鐘基因,但不會在生物鐘基因突變的鼠體上誘導。基因的暫時表達涉及細胞周期調節和腫瘤抑制,如Cyclin D1, Cyclin A, Mdm-2和Gadd 45 alpha在生物鐘基因突變的鼠體上的失控。尤其是c-myc基因抄本是直接受控於mPer2並失控於該基因突變時。本研究暗示mPer2基因在腫瘤抑制方面的功能發揮受DNA損傷-嚮應路徑的管制。
編譯自:Cell 2002 Oct 4;111(1):41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372299&dopt=Abstract
美國首次把雌激素和紫外線都確認為致癌物質
據路透社2002年12月11日訊:美國政府第一次把含雌激素的藥物和紫外線確認為致癌劑。木匠店和鋸木廠常見的木屑,作為肺癌的已知致癌因數,也被添了進來。此外,還有15種化合物,包括工業化學品、染料和高溫烹調食物時的某種化合物則被加進了人類可疑致癌物的名單中。美國國立毒理部每兩年發表一次這種報告,這次幾乎沒有增加甚麼新內容,但把有關實驗資料加了進來,國家機關和國會將使用這份報告來指引立法,以管理控制工業和環境中的健康公害。這樣,“已知”和“可能”致癌物已擴大到228種,但報告沒有總結每種化合物的致癌水平及甚麼人最敏感。甾體類雌激素首次被添加到名單中,是因為研究資料發現它與子宮內膜癌和乳腺癌危險增大有關。自然陽光和太陽床中存在的廣譜紫外線,也被歸進已知致癌劑,是因為它與皮膚、唇和眼部的癌症明顯相關。另外,製陶業、核反應和珠寶製造業常用的鈹化合物,這次也被升級了,從可能致癌物上升為已知致癌物。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2&id=9149
空中駕駛員並非癌症高危險群
空中駕駛員長期曝露於數種潛在危害健康的物質如宇宙輻射等。德國Bielefeld大學醫學院統計學系和流行病學系Dr. H Zeeb等為評估該職業性及其他因素對駕駛員死亡率的影響而做了有關的調查研究。收集了1960-1997年間兩家德國航空公司共6,061位男性駕駛人員的37年的資料,包括105,037人次/年的觀察資料。結果發現最大估計個體輻射曝露劑量為80.5mSv,絕大多數癌症和心血管疾患的標準死亡比率(SMR)反而較常人來得低(SMR=0.48; 95%CI=0.42-0.54),僅腦部癌症的死亡率略高(SMR=1.68; CI=0.66-3.62)。結論:德國空中駕駛員有較低的癌症死亡率,職業原因所盼演的角色,尤其是宇宙輻射所起的作用似乎受限。
編譯自:Epidemiology 2002 Nov;13(6):693-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410011&dopt=Abstract
診斷與治療-
研究顯示Glivec能促進腫瘤的化療效應
在一個癌瘤治療會議上,斯堪的那維亞人的研究表明,抗癌藥Glivec(imatinib mesylate)增加了腫瘤對其他化療藥物的吸收。Ludwig腫瘤研究所的Dr. Arne Ostman和同事指出,如果人類試驗證實了這一動物研究結論,將Glivec與其他抗癌藥聯用可能改善有些常見腫瘤的治療,如乳腺癌、結腸癌和肺癌,則我們就能找到一種改善腫瘤治療的新方法,並可能廣泛應用。Dr. Ostman注意到絕大多數的實體瘤傾向於被液體緊吸包圍,從而阻礙了藥物的吸收;而Glivec能阻斷增加這種間質液壓的血小板源性生長因素。大鼠和小鼠實驗表明,Glivec能促進5-氟尿嘧啶、紫杉醇和試驗性藥epothilone B的抗癌效應,而且不增加藥物毒性。添加入Glivec意味著可以減少其他藥物的用量,可能把其他藥物的劑量減少大約3倍,而治療效果相同及副作用更小。此外,還有一個優點是可以讓對紫杉酚有抵抗力的腫瘤對紫杉酚更敏感。Dr. Ostman說:“Glivec可能對化療產生巨大影響,但只有經過研究才能真正證實是否能將無反應性的腫瘤變得有反應性,第一個這方面的人類試驗預計明年初在Uppsala開始,以乳腺癌病人為物件,研究Glivec對腫瘤吸收紫杉醇的影響。”Glivec由瑞士諾華公司生產,在美國名為Gleevec。亦就是眾所周知的前名為“STI571”者是也。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1&id=9086
科學家對轉移抑制基因的識別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科學家稱,最近識別了一種可阻止癌細胞擴散的基因。該基因稱為R hoGD12,可以幫助早期癌症患者避免癌細胞的擴散。這是醫學界第一次將R hoGD12基因同癌轉移聯繫在一起。為了檢測轉移抑制基因R hoGD12的功能,來自Charlottesville的維吉尼亞大學Dr. Dan Theodorescu及其合夥人將R hoGD12基因放回原缺少的R hoGD12基因的轉移性癌細胞中,再以先進的方法進行研究分析。結果發現,在添加R hoGD12基因,即轉染基因後,廣大的癌細胞失去續次轉移的能力,但沒有完全根除。Dr. Theodorescu等也在組織培養中發現RhoGD12是通過抑制細胞自動力而阻止癌細胞入侵的。維吉尼亞的研究人員希望:尚處惰性RhoGD12能被做為鑑別具高轉移能力病變癌灶之標誌物,而如果在轉移性癌細胞中能“喚醒”R hoGD12基因,則有望開發出治療轉移性癌症的新療法。下一步驟是要研究RhoGD12基因對靶標的正確作用機制。
編譯自:Cancer Res 2002 Nov 15;62(22):6418-23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1&id=9061
Thalidomide可以治療癌症
據英國的新研究指出,沙利竇邁(Thalidomide)的抗腫瘤作用是與其有抗血管生成能力分不開的,由Thalidomide的第二代產物,有成為新的抗癌藥物之潛力。該產物對癌症的治療已進入臨床試驗,但有關其抗血管生成活力度的相關臨床資料尚少。其多樣的免疫調制活性尚未被知曉,有鑒於此,來自倫敦St. George醫院的Dr. K Dredge等研究人員對由其發展出來的2種制劑IMiDs及SelCIDs進行評估。結果發現這2種化合物對血管生長的抑制作用明顯超過thalidomide。其抗血管生成之源泉並非來自對相關的內皮細胞增殖的抑制亦非對4型TNF-α/PDE的抑制。Dr. Dredge指出,對IMiD-1的觀察發現其在體外有抗遷移作用及在活體內能抑制腫瘤生長。總的觀察結果顯示該抗血管生成活性超越現今thalidomide相似物的分類界限,亦非往日相關的免疫調制之描述。尚需適當的臨床識別。
編譯自:Br J Cancer 2002 Nov 4;87(10):1166-72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402158&dopt=Abstract
Thalidomide與血管栓塞有關
Thalidomide有血管生成抑制作用,故其在癌症治療的輔助用藥上日漸增多。但最近依據美國Chicago VA醫學中心Dr. Charles I. Bennett及同事的調查發現Thalidomide與血管栓塞有密切關係。自1998年到2001年共有2,075名病患服用過Thalidomide,其中67名發生血管栓塞,發生時間大約在服用Thalidomide兩個月後才開始,與化學治療併用時可以高達43%,而通常單獨使用化療只有3%發生血管栓塞的比率。故Dr. Bennett提醒說,在使用Thalidomide時,醫師要特別注意血管栓塞,尤其是與化學藥劑併用時更要小心。
編譯自: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2002 Nov;113(7):603-606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2&id=9203
癌症病人凍存精子有保留生育希望
一項研究說,癌症病人所接受的治療,可挽救生命,但生育能力喪失。成年癌症病人治療前,醫師常規提議冷凍保存精子,但對青少年的精液質量以及冷凍保存的可行性還瞭解不多。為此,英國Dr. G Bahadur等對1991~2000年收治的238例男性青少年癌症病人進行精液收集的研究,其中205例(86.1%)病人收集到精液,並冷凍保存成功。病人所患的癌症包括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骨肉瘤、Ewing肉瘤、急性淋巴母細胞性白血病(ALL)、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AML)及睪丸腫瘤等。除AML外,不同癌症和不同年齡組病人的平均精子數大致相同。各種癌症病人的精液量亦大致相同,但ALL和Ewing肉瘤除外,前者平均精液量較少,後者則較多。年齡較大者精液量似乎也較多。結論:Dr. Bahadur認為,不論年齡與診斷,對絕大多數青少年癌症患者冷凍保存精子都是可能的。精液質量對所有病人的輔助受精操作有潛在幫助。在治療開始前,提議對所有年齡>12歲的癌症病人應冷凍保存精子。
編譯自:Hum Reprod 2002 Dec;17(12):3157-3161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456617&dopt=Abstract
Sindbis病毒可以作為腫瘤治療的有效載體
據來自紐約大學的Dr. D Meruelo等研究人員近日的研究報告,發現一種由蚊子攜帶的Sindbis病毒可以變成一種有效的載體,向腫瘤細胞中轉運抗腫瘤藥物。Dr. Meruelo解釋說:“由於Sindbis病毒與細胞表面的層粘連蛋白受體具有高度的親和性,容易通過相互作用而感染哺乳動物細胞,研究顯示在多種人類腫瘤細胞中層粘連蛋白受體的表達高於正常細胞。”研究人員選用的是接種異種腫瘤細胞的C.B-17-SCID小鼠,向其體內注射攜帶有β-半乳糖基因的Sindbis病毒載體SinRep/LacZ。對照組只接受注射緩沖磷酸鹽生理鹽水,以TUNEL染色分析凋亡並每日檢測腫瘤大小,評估Sindbis病毒載體的抗腫瘤效應。結果:與對照組小鼠相比,採用SinRep/LacZ治療的異種腫瘤組織接種的小鼠,含有更多的凋亡細胞。該5隻小鼠中有3隻的腫瘤明顯縮小,而在對照組中同樣是5隻小鼠卻沒有1隻出現腫瘤縮小。Dr. Meruelo說,療效觀察來自異種腎細胞BHK、人類胰腺CFPAC和人類腸LS174T及HT29。
編譯自:J Natl Cancer Inst 2002 Dec 4;94(23):1790-802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464651&dopt=Abstract
止痛藥有可能成為新的抗癌藥
美國研究家通過修飾環氧-2(COX-2)抑制劑celecoxib和rofecoxib的化學結構而產生新的抗癌制劑。來自俄亥俄州州立大學的Dr. Ching-Shih Chen等說,這類被稱為COX-2抑制劑可令癌細胞對凋亡作用產生敏感,這是眾所知的。但Dr. Chen等人注意到celecoxib對前列腺癌細胞的凋亡作用與其COX-2的作用無關。基於這個概念的延伸,celecoxib和rofecoxib的化學等分(moieties)是導致前列腺癌細胞凋亡的要素,因此Dr. Chen等通過變更COX-2抑制劑的化學結構,如以羧基胺組取代磺胺組而產生了50種新穎的化合物,更在培養中觀察到部分化合物能誘導非依懶雄激素的前列腺癌細胞凋亡。根據這一新的研究結果,Dr. Chen提出COX-2抑制劑對腫瘤細胞的作用不是通過阻斷COX-2,而是通過一些其他途徑發揮作用。來自田納西州Vanderbilt大學的Dr. Raymond N. DuBois認為,本研究是化學合成的一個奇蹟。但尚欠缺證據,需要進一步研究。
編譯自:J Natl Cancer Inst 2002 Dec 4;94(23):1745-57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2&id=9156
(二) 神經系統腫瘤:
病因與預防-
兒童期腦瘤幸存者以後患其他疾病的危險增大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兒科系Dr. JG Gurney和同事在最近發表的報告上說,他們調查了1,607位因為腦瘤接受治療並至少生存了5年的兒童,然後將其病史與其3,418名同胞進行對比。結果發現,腦瘤幸存者患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可能性比同胞大了14.3倍(95%CI 9.7-21.0),患生長激素缺乏症的可能比同胞大277.8倍(95%CI 111.1-694.9),患骨質疏鬆的可能比同胞大24.7倍(95%CI 9.9-61.4)。研究還發現,兒童期腦瘤幸存者遲發中風的可能性大42.8倍(95%CI 16.7-109.8)、血栓可能性大5.7倍(95%CI 3.2-10.0)及心絞痛類似症狀大1倍(95%CI 1.5-2.7)。另外,治療的種類對以後的疾病也有重大影響,如同時接受化療、手術或放療的兒童以後的危險最大,只手術的兒童危險最小。結論:兒童期腦瘤幸存者遲發內分泌(43%)和心血管等疾患的危險性明顯增高,特別是接受放療和化療的兒童。所以對潛在的毒性進行終生的醫護監督和隨訪是必需的,因為與醫療相關的併發症可能發生於治療的多年之後。
編譯自:Cancer 2003 Feb 1;97(3):663-73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548609&dopt=Abstract
診斷與治療-
Mab 425治療神經膠質瘤可增加患者的生存期
來自費城的Dr. Luther W. Brady等研究員的最近研究表示,對高惡性度神經膠質瘤以放射性同位素標示的單克隆輔助治療可明顯增加中位生存期。在研究中選擇以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為標靶的抗體Mab 425,是由於在這些腦腫瘤中EGF-R的表達有明顯增高之傾向,而Mab 425又以碘-125(I-125)為標誌是因為其具有高線性能量傳遞。此II期臨床研究始於1987年在Hahnemann大學醫院,參予的病人為118例神經膠質母細胞瘤(GBM)和55例以退化發育為特徵的星細胞瘤(AAF)。Karnofsky性能狀態分數(KPS)為40-100,年齡為11-75歲。病患接受平均為期3周的靜脈或動脈內注入I-125-Mab 425,平均劑量為140mCi。結果:GBM病人存活4.3-149.7個月,中位數13.4個月。存活期以40歲以下KPS超過70的患者為最佳,其中位生存期為25.4個月。Dr. Brady說,儘管治療,但GBM患者經常是在診斷後的12-18個月內死亡。對AAF來說,中位生存期為50.9個月,範圍為4.6-268.7個月,而初始KPS>70的患者中位生存期為62.3個月。正常情況下AAF患者只能生存24-30個月。在毒副作用方面,沒有觀察到急性毒性反應,而甲狀腺機能減退的慢性毒性反應有1例,此例相信是因為在治療前未服用Lugol溶液所致。本研究已逾300例,Dr. Brady說准備在下半年內報批FDA。
編譯自:Am J Clin Oncol 2002 Dec;25(6):541-46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2&id=9181
加強化療有助於罹患MYCN擴增的神經母細胞瘤患者的生存
據日本學者的最近報道,加強化療(強化)改善了伴有MYCN癌基因擴增的IV期神經母細胞瘤(NBM)小兒病患的生存。來自日本筑波大學的Dr. Yoshiaki Tsuchida等治療了301例伴有和不伴有MYCN的IV期NBM小兒(1歲和大於1歲)。MYCN與許多侵犯性癌相關。研究分為2組,第1組80例接受的化療包括CTX、VCR、THP-ADM和DDP,其22例MYCN擴增患者中有9例得到了完全緩解(CR)、7例行幹細胞移植;其另58例不伴有MYCN的患者有43例CR及14例行幹細胞移植。有與無MYCN擴增的病患,其5年無復發生存率(RFSR)各為23.4%和33.3%;5年總生存率(OSR)各為32.8%和42.8%。在另1組病人中,有10 MYCN或更多拷貝MYCN者均予強化,唯少於10拷貝MYCN者的強化與原治療相似。強化包括第1、2日的CTX 1,200mg/m2/d,第3日THP-ADM 40mg/m2,第1-5日etoposide 100mg/m2/d和DDP 25mg/m2/d。此組88例MYCN擴增中有63例CR及63例行幹細胞移植;另133例無MYCN擴增者則有93例CR及71例行幹細胞移植。有與無MYCN擴增患者的5年RFSR各為36.0%和32.2%;5年OSR各為34.0%和38.9%。結論:Dr. Tsuchida認為當前的研究顯示強化改善了1歲以上患兒MYCN擴增的IV期NBM的RFSR。費城兒童醫院Dr. Garrett M. Brodeur評論說:“雖然MYCN擴增對不良預後仍是一個有用的預報器,但它將被其他的生物學上或基因學上的因素所取代或相結合,以便在更多的強化治療中提供更好的反應辨別力。
編譯自:J Pediatr Hematol Oncol 2002 Nov;24(18):608-609,613-621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2&id=9200
兒童進展性低惡性度神經上皮腫瘤軟脊(腦)膜播散的探討
來自加拿大溫哥華婦兒醫院小兒神經科Dr. J. Hukin等研究人員,對進展性低惡性度神經上皮腫瘤(LGN)兒童的軟脊(腦)膜(LM)播散的發生率和特徵做了研究。參與者為於1986-98年診斷的588名LGN患者中的427名,其中177人(42%)發生了進展性或復發性疾病。在177人中的13人(7%),其LM播散得到確定。在最初診斷時,患兒的中位年齡為5歲,LM播散診斷時的中位年齡為8.5歲。原發腫瘤位置分別在間腦6例、腦幹3例、小腦2例、大腦和脊髓各1例。組織學分型分別為星狀細胞瘤4例、神經節瘤4例、纖維性星狀細胞瘤3例、混合神經膠質瘤和膠質神經纖維瘤各1例。治療計劃包括化療2例或放療3例或兩者皆有7例。1例只接受了症狀性病變的根治切除。病變局限的患者和復發時出現LM播散的患者相比,5年無進展生存率分別為22%(95%CI), 13%-25%)和15%(95%CI, 0.1%-36%),P=0.28。二者相應之5年和10年總生存率分別為87%(95%CI, 82%-92%)和83%(95%CI, 77%-89%)、68%(95%CI, 39%-91%)和68%(95% CI, 39%-91%),P=0.05。Dr. Hukin指出,由於患者在復發時沒有常規籌備,致LM播散的發生率少估計了7%。間腦以上的病變是乎能夠預示LM播散。Dr. Hukin建議,對於每名復發的LGN兒童,包括脊髓和腦在內,理想的治療計劃應該是在輔助治療開始之前就已製定,包括增強的MRI檢查在內。LGN和LM的良好生存率反映了其病程較CNS腫瘤的LM為緩慢。
編譯自:Neuro-oncol 2002 Oct;4(4):253-60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356355&dopt=Abstract
重組神經幹細胞追蹤和破壞試驗性神經膠質瘤
美國癌症研究人員針對癌細胞凋亡前蛋白TRAIL(腫瘤壞死因數相關性凋亡誘導配體)的研製獲得成功。通過小鼠試驗證實,它可以與神經幹細胞結合在一起,追蹤和破壞人類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神經幹細胞與TRAIL聯合應用將有望成為一種治療神經膠質瘤新方法。來自洛杉磯Cedars-Sinai醫學中心的Maxine Dunitz神經外科研究所Dr. John S. Yu等人以前曾經用自體神經幹細胞通過組織工程學方法分泌出白細胞介素-12(IL-12)來治療實驗性神經膠質瘤。Dr. Yu說:“我們的新發現是建立在此前的研究工作基礎上的,已經證實神經幹細胞不僅能夠誘導細胞毒性T細胞分泌IL-12,它還能夠通過釋放出TRAIL來誘導細胞凋亡。”研究人員在小鼠身上接種人類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細胞,然後用分泌TRAIL的神經幹細胞進行治療,結果發現能夠顯著選擇性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抑制腫瘤及周圍衛星灶的生長。而且細胞凋亡僅限於腫瘤組織中,在正常大腦實質中未見到細胞死亡。結論:Dr. Yu認為有望通過幹細胞在向腦腫瘤細胞中傳送各種治療性蛋白質,因此人們可以應用一系列抗癌機制,直接向腫瘤組織中投放神經幹細胞。
編譯自:Cancer Res 2002 Dec 15;62(24):7170-4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01&id=9228
Temozolomide治療兒童惡性神經膠質瘤:英法合作之研究報告
本報告乃以Dr. LS Lashford為首的英國兒童腫瘤研究小組與法國小兒腫瘤協會合作的針對罹患惡性神經膠質瘤兒童,給予每天口服temozolomide,評估其療效。將罹患惡性神經膠質瘤的兒童分成2組,進行多中心的II期臨床試驗。A組為經活檢證實復發或進行性的高惡性度神經膠質瘤;B組為進行性、瀰漫性的內生性腦幹神經膠質瘤。每天口服temozolomide(200mg/m2),連續5天。利用影像學上的證據(系列MRI掃描腫瘤體積是否有持續性縮小)以評估藥物的反應性。結果:總共有55名兒童適合進行本項臨床試驗,其中34名為A組,21名為B組,接受了215個療程的化療。最常見的藥物毒性為3或4級的血小板減少症(療程數之7%),其他有因長期骨髓抑制而必須延遲治療者(療程數之17%)或必須降低劑量者(療程數之22%)。有2名兒童在治療當中死亡,其中1名死於嚴重的骨髓抑制併發敗血症,另1名死於肺炎。A組的總反應率為12%(最佳)(95%CI:總人數統計為3~28%,符合條件統計為2~31%),B組則為5%及6%(95%CI:總人數統計為0~26%,符合條件統計為0~27%)。病患者的病程穩定,尤其是腦幹神經膠質瘤,其中有2名病患,除了經影像學證實腫瘤變化穩定,同時也可以停止類固醇的使用。結論:儘管Temozolomide的藥物毒性適中及反應率偏低,但對於兒童高惡性度的神經膠質瘤的療效不太大。
編譯自:J Clin Oncol 2002 Dec 15;20(24):4684-91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488414&dopt=Abstract
(三) 鼻咽癌:
病因與預防-
HLA等位基因可能解釋中國人鼻咽癌的高發病率
據一項新研究表示,某確定的HLA等位基因與鼻咽癌(NPC)的發生有關,因為該基因普遍存在於中國人,而在白種人中無該基因存在,這可能就是中國人NPC高發之原因。現在普遍認為EBV在NPC的發病機理中起重要作用,但在不同人群中EBV的感染都是相似的,故不能單獨的用以解釋為何中國人NPC高發。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的Dr. Allan Hildesheim等假設不同的人群對病毒必定具有其不同的免疫回應、而致個體發病。過往的研究聚焦在HLA類型之不同,亦發現了某些HLA類型和NPC危險之間的相關性,但大多數的研究都是採用“低分辨型”來對HLA和NPC危險之間的聯繫進行評估,而沒有以特異的HLA等位基因之水平來進行分析。Dr. Hildesheim說:“中國人中具HLA-A2型易發NPC,而白種人並非如此,對此,只有深入分析HLA-A2型後才能分辨清楚HLA-A2型是NPC發病的可能原因。”Dr. Hildesheim's研究小組分析了有HLA等位基因的近400名NPC與非NPC的台灣人後指出,HLA-A2等位基因如眾所周知的HLA-A2*0207增加NPC危險2.3倍,而HLA-A2*0201則不增加NPC危險。而事實上HLA-A2*0207在中國人常見,*0201等位基因在白種人常見。研究人員也分析了一些延伸的HLA單倍體型,這可能解釋NPC危險增加的部分中國個體。目前該小組正在進行家族性NPC的類似研究。
編譯自:J Natl Cancer Inst 2002 Dec 4;94(23):1780-1789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2&id=9162
香港20年來鼻咽癌的流行病學變化: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降低
香港尤德那打素東區醫院Dr. AW Lee等對來自香港癌症登記處1980-99年間的流行病學資料做了分析。登記在案的鼻咽癌(NPC)新病例總共21,768例,死亡8,664例。不論性別,發病高峰發生在50-59年齡組。年齡標準化發病率穩定地下降,男性從1980-84年每100,000人中的28.5人下降至1995-99年每100,000人中的20.2人,女性相應的從11.2人下降至7.8人。結果是在過去的20年中男性下降29%、女性下降30%;總死亡率的下降數量則各為43%和50%。年齡標準化死亡率也穩定地下降,男性從1980-84年每100,000人中的13.7人下降至1995-99年每100,000人中的7.8人,女性相應的從4.5人下降至2.2人。男性年齡標準化死亡率/發病率的比率從1980-84年的峰值0.48下降至1995-99年的0.39,女性則相應為0.40下降至0.29。女性有明顯較低的年齡標準化發病率(男性/女性之比率為2.5-2.6, p<0.01)和死亡率(男性/女性之比率為3.0-3.5, p<0.01)。總觀之,女性始終是有較低的死亡/發病比率,即在1995-99年為0.29比0.39。本資料高度提示香港NPC的預防和控制有明顯改善,緊密觀察兩性間不同的內在和外在因素,可能有助於對影響致瘤形成和預後的重要因素之發現。
編譯自:Int J Cancer 2003 Feb 20;103(5):680-5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494479&dopt=Abstract
原?IX及其二甲基酯作為光敏劑在惡性分化鼻咽癌中的比較
據日前新加坡國家癌症中心Dr. KK Yee等的研究報告,原?IX二甲基酯(PME)是原?IX(PpIX)經二甲基酯化作用之產物。PME與PpIX相比較,PME在鼻咽癌(NPC/CNE2)細胞內的攝取更多,對人類NPC的惡性分化展示更多的作用。光毒性研究揭示,無論是早或晚潛伏期時間點,PME都是一個更有力的光敏劑。當以線粒體為其主要光損傷目標時,則與之相關的亞細胞位點光毒性顯示PME是一更有力的光敏劑。另外,目標細胞中的溶體也加強了光毒性。
編譯自:Photochem Photobiol 2002 Dec;76(6):678-82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511050&dopt=Abstract
人類鼻咽癌KLF6基因突變的分析
鼻咽癌(NPC)是中國南方和東南亞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在病因上相信是基因敏感性、EB病毒感染和環境因素等之間的多步驟交互致癌作用發展而成。但其分子病理學至今仍不清楚。類Kruppel因子6(KLF6)是一普遍表達的核抄本因子,而且KLF6缺失或變異在前列腺癌中是很常見的。有鑒於此,廣州中山大學癌症中心Dr. HK Chen等對NPC腫瘤及細胞株中的KLF6做了研究。通過PCR-先後順序,利用19個NPC腫瘤活檢標本和3個NPC細胞株來偵察KLF6譯碼區域及接合點,以50名隨機健康個體的100條染色體作為對照組。結果:通過PCR-先後順序,在19份NPC組織中的3份發現有3條KLF6基因突變(Glu75Val, Ser136Arg, Arg243 Lys),而這3條突變基因在對照組中均缺如。結論:KLF6基因可能涉及散發NPC的致癌形成。
編譯自:Ai Zheng 2002 Oct;21(10):1047-50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508640&dopt=Abstract
診斷與治療-
Gemcitabine對局部復發/轉移性鼻咽癌的化療
亞洲的II期臨床已證實單獨gemcitabine(GEM)或合併順鉑cisplatin (GC)對局部復發/轉移性鼻咽癌(NPC)的化療是有效的。本文乃加拿大多倫多瑪加烈公主醫院自2000年1月至2001年10月對32例NPC病人的治療研究。投藥方式為在第1、8和15日予GEM1000mg/m2,每28日為1療程或在第2日合併予順鉑(CG)70mg/m2。結果:病人絕大多數(91%)為東南亞人氏及29例(91%)在組織學上為非角化細胞化的2型(WHO 1991年分類)NPC。進入本治療前,在GEM組有16例(89%)、GC組有5例(36%)曾接受化療,2組的中位隨訪期均為32周(2-97周)。GEM組的總反應率為34%(95%CI 13-59),部分反應(PR)5例(28%)及完全反應(CR)1例(6%);GC組的相應數字為64%(95%CI 35-87)、50%和14%。血液學毒性為非複雜的劑量限制性反應,非血液毒性包括1例可逆性肝炎、1例3級順鉑相關敏感性神經病和3例可能與化療相關的心血管事件。GEM和GC組的中位反應持續期各為17和24周,而1年生存率各為48%(95%CI 18-78)和69%(95%CI 40-99)。結論:GEM對NPC的治療是一有活性及可耐受的藥物。
編譯自:Cancer 2002 Dec 15;95(12):2516-23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467065&dopt=Abstract
鼻咽癌顱底侵犯併腦積水1例報道
台灣高雄大學醫學院神經外科學系Drs. CJ Wang & SL Howng最近報道1例鼻咽癌(NPC)併彌漫性顱底骨破壞導致阻塞性腦積水。在過往史中有NPC併腦轉移的描述,但無彌漫性顱底骨破壞或腦積水。在文獻上未有此等病例之報道。
編譯自:Kaohsiung J Med Sci 2002 Nov;18(11):582-4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513022&dopt=Abstract
鼻咽癌的谷胱甘S-轉移pi表達
谷胱甘S-轉移pi (GST-pi)是催化親電子作用物的結合和阻止氧化損傷之一種酵素。雖然在許多癌症中的GST-pi表達都曾被分析過,但是,對治療高失敗率的鼻咽癌(NPC),其GST-pi表達的重要性卻仍不清楚。為闡明GST-pi表達對NPC的重要性,新加坡國家大學解剖學系Dr. A Jayasurya等通過氧化前的薄鐵與NPC臨床病理因素之間相互關係的研究,對55例NPC標本的GST-pi免疫組化表達與4名正常的鼻咽組織切片進行比較。分析了11份鼻咽活檢標本(4份為正常組織,7分為NPC)中的薄鐵水平,發現NPC病人GST-pi表達與薄鐵水平是相一致的。同時也分析了GST-pi表達和性別、種族、腫瘤分期和頸淋巴結狀態之間的相互關係。結果:所有NPC病人都具GST-pi免疫反應,免疫陽性細胞百分率為1%~72%。與正常組織比較,NPC組織中的薄鐵濃度明顯增高(P=0.001)。GST-pi表達與總鐵濃度及中心鐵濃度之間呈直接相關(P各為0.01及0.047),也與頸淋巴結轉移明顯相關(P=0.007)。結論:NPC腫瘤細胞可能通過調節細胞內抗氧化防衛機制而對氧化前條件作出反應。GST-pi表達似乎也與NPC的淋巴轉移相關。
編譯自: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2 Dec;128(12):1396-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479727&dopt=Abstract
(四) 支氣管肺癌及胸膜間皮瘤:
病因與預防-
酗酒增加上呼吸道及消化道腫瘤的罹患率
最近義大利Aviano的Nazionale癌症研究所Dr. Luigino Dal Maso及其同事對酗酒加上抽菸與上呼吸道及消化道癌症之相關進行了調查研究。研究小組以3家醫院的病案對比研究為基礎,對義大利及瑞士居民所做的問卷調查資料,依其年齡、教育程度、社會經濟因素、病史、飲食習慣、抽菸、飲酒等嗜好進行分析,對象包括324名口腔癌、397名咽癌、271名食道癌及506名喉癌與3,263位健康人做比較。結果發現每週在吃飯時或兩餐間飲酒超過56次者比20次者罹病率高,口腔癌為10.3倍、咽癌7.1倍、食道癌16.2倍、喉癌2.9倍。此外,在兩餐之間飲酒者比在吃飯時才飲酒者有較高罹患上呼吸道及消化道癌症之機率,其比率分別為咽癌1.8倍、食道癌1.7倍及口腔癌1.5倍、喉癌1.2倍,推測其因可能是咀嚼與吞嚥食物時對酒精有沖刷作用,進而降低乙醇對上呼吸道及上消化道黏膜的刺激。
編譯自:Int J Cancer 2002 Dec 1;102(4):435-437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2&id=9161
瑞典胸膜間皮瘤發病率已開始下降
據悉,在瑞典與石棉有關的胸膜間皮瘤的發病率已經不再上升。根據這一研究報告,在歐洲的其他地方與石棉有關的腫瘤發病率也將很快達到最高峰,這要比人們預期的時間提前了。研究人員收集了1961到2000年間瑞典腫瘤登記調查中關於胸膜間皮瘤的有關資料。在瑞典,1976年後石棉的使用快速下降,但由於這種疾病的潛伏期較長,胸膜間皮瘤的發病高峰直到1993年才出現。研究人員指出這一發病高峰的出現似乎是早於預期的。來自瑞典Novun的Karolinska研究所生物科學系Dr. Kari Hemminki說:“有人曾經估計從接觸石棉和患者死亡之間的間隔時間大約在50年左右,根據有關預測模型,在西歐這類疾病的發病高峰將出現在2015到2030年。由於在瑞典石棉使用的減少早於其他國家,因此瑞典成為第一個發病人數達峰的國家。這對於其他西歐國家來說也是一個好消息,若暴露水平與瑞典相似的話,預計整個西歐地區胸膜間皮瘤的發病率將在2003年到2013年間達到高峰。”
編譯自:Int J Cancer 2003 Jan 1;103(1):145-6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2&id=9116
脊髓灰質炎疫苗污染與胸膜間皮瘤無關
上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曾大量使用被猴子病毒SV40所污染的脊髓灰質炎疫苗,而該病毒已被證實會導致嚙齒動物發生腫瘤,且曾在某些類型的人體腫瘤中發現,尤其是非常罕見的胸膜間皮瘤,因此一度懷疑這類癌症發病率的增加與接種了被污染的脊髓灰質炎疫苗有關。為此,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的Dr. Howard D. Strickler及同事對1975-97年間的胸膜間皮瘤病例資料進行了綜合分析,並與SV40污染的脊髓灰質炎疫苗做了比較。結果發現,胸膜間皮瘤病例的增加主要是75歲或以上的老年男性,而該年齡段的人是最少可能接觸到這類被污染疫苗的。反之,在那些接種過該疫苗的人群中,實際上這種罕見癌症的發病率一直是穩定或有所下降的。結論:通過幾乎是接觸污染疫苗40年後的隨訪,在美國癌症發病率資料上顯示,胸膜間皮瘤發病率的上升看來與被猴子病毒污染的脊髓灰質炎疫苗接種無關。研究資料顯示,胸膜間皮瘤“仍是一種罕見腫瘤”,發病率<1/100,000/年。男性比女性多見超過6倍。
編譯自:J Natl Cancer Inst 2003 Jan 1;95(1):38-45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01&id=9231
螺旋CT篩查肺癌的成本效益受質疑
最近,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Dr. Parthiv J.Mahadevia及其研究小組以100,000名60歲的電腦假設個體,包括現吸煙及過往吸煙成人對應用螺旋CT進行肺癌篩檢的潛在益處、傷害和成本效益做了分析評估,結果暗示該篩檢法不是一個良策。依靠大規模的CT篩查並不是合適辦法,除了費用昂貴之外,還有假陽性結果的出現,而引起不必要的焦慮等。所以,對那些擔心自己會患肺癌的吸煙者,能採取的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戒煙。
編譯自:JAMA 2003 Jan 15;289(3):313-322,357-358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01&id=9269
診斷與治療-
口服紫杉醇及環孢霉素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有效
位於阿姆斯特丹的荷蘭癌症研究院的Dr. Paul Baas及同事解釋說,曾有報道靜脈注射紫杉醇(paclitaxel)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有高至40%的病患反應率。但由於口服的生物利用度差而致口服紫杉醇的應用受限,然而若同時口服環孢霉素(cyclosporine),則可改善紫杉醇的生物利用度約8倍。對此,Dr. Baas等評估了26例晚期NSCLC(18例曾治療過)對紫杉醇聯合環孢霉素治療的效力及安全性。結果:在23例可供評估的病患中有6例(26%)取得部分反應(PR)持續中位時間16周;8例病情穩定的中位時間17周。6例曾行化療的患者中有5例PR。中位總生存期為6個月。8例(35%)在研究後的1年仍存活。7例在治療期間死亡(除1例外,全部死於病情進展)。毒性反應逼迫停止治療的有2例;一半病人有3或4度嗜中性白細胞減少症,但最常見的還是胃腸和神經毒性反應,而不是血液學毒性。Dr. Baas在總結中說:“口服治療能獲取生活品質的改善及順應些少的副作用,這是完美的。要注意的是環孢霉素必需要由液體變成片劑的完整劑型後方可服用。一個進一步探討紫杉醇聯合環孢霉素對晚期NSCLC及其他腫瘤之療效的III期臨床驗證即將開始。
編譯自:J Clin Oncol 2002 Dec 1;20(23):4508-4516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2&id=9175
基因幫助預示小細胞肺癌病患的生存期
科學家日前在一次由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等資助的座談會上透露,小細胞肺癌(NSCLC)若擁有高水平的所謂“修復基因”ERCC1,則傾向於有較長的生存期。美國坦帕南佛羅里達大學內科暨腫瘤學教授Dr. Gerold Bepler及同事說,曾有研究顯示ERCC1能預示NSCLC和胃癌對順鉑的耐藥情況,但在他們的研究中發現對擁有高水平ERCC1基因的術後NSCLC患者,其生存期最長。研究包括51例早期至晚期的NSCLC,全部患者都已行腫瘤移除術、5例兼行放療、1例接受放化療。結果:按病人所擁有的低、中、高ERCC1表達水平進行評估。低、中表達者的生存期各約為35個月和62個月,而高表達者的中位生存期約為94個月。原因方面,Dr. Bepler及其組員推測,隨著腫瘤的外科移除,有高水平ERCC1的病人,開始受益於基因抗剩餘惡性細胞的作用,而低水平者則此種細胞修復作用減少。這有助於醫生精選適於接受化療的病患者,但夠有趣的是哪些具有低水平基因的患者也似乎較少變成耐藥者,因此也令化療受益。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1&id=9075
SCLC第一線化療後予marimastat治療的臨床試驗報告
基質金屬蛋白(MMPs)表現的增加,與小細胞肺癌(SCLC)不佳的預後相關。本臨床試驗目的在於對罹患SCLC且施以化療後有反應的病患,在給予輔助治療的同時合併給予MMPs抑制劑marimastat,評估其是否能夠延長病患的存活期間。進入研究的為正處於完全或部分緩解(CR或PR)的SCLC病患。依據下列標準予以分類:放療與否(早期、晚期、無),期別(廣泛型、局限型),反應性(CR、PR),合作單位(加拿大臨床試驗小組國家癌病協會,歐洲癌病研究暨治療組織)。將病患隨機分組為接受marimastat 10mg治療組或是安慰劑治療組,口服1日2次,最長期間2年。結果:共532例(marimastat組與安慰劑組各半),其中279例(52%)為局限型,253例(48%)為廣泛型,對於誘導治療的反應為176例(33%)CR,341例(64%)PR,其他15例(3%)則進行手術切除。至病程進展的中位時間在marimastat組為4.3個月,安慰劑組為4.4個月(p=0.81);marimastat組的存活中位時間為9.3個月,安慰劑組為9.7個月(p=0.90)。藥物毒性大部分都是骨骼肌肉方面的症狀,marimastat組中有90例(33%)因藥物毒性而必須調整劑量及87例(32%)必須永久停藥。Marimastat治療組病患在3個月及6個月追蹤時間的生活品質明顯差於安慰劑治療組。結論:罹患SCLC並進行誘導治療後的病患,以marimastat治療並不會增進其存活期,且對生活品質有負面影響。
編譯自:J Clin Oncol 2002 Nov 15;20(22):4434-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431965&dopt=Abstract
日本加強控管Iressa的使用
AstraZeneca的產品Iressa是第一個新級別抗癌藥,是一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只對癌細胞產生靶子蛋白,在化療時不會引起噁心和脫髮。日本是唯一由政府批准使用此新生物製劑Iressa治療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國家。日本每年有55,000名肺癌病患死亡,尋找新的療法為當務之急,而服用Iressa可能對某些NSCLC有效。到目前為止,日本已有18,960名NSCLC病患使用Iressa,其中494名發生嚴重之副作用,包括124名病患因而死亡。因此日本厚生省召集12名肺癌專家討論如何早期發現Iressa之副作用,來減少死亡之發生。並規定必須有治療肺癌經驗之醫師才可使用Iressa,同時病患必須住院4週的嚴格觀察。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2&id=9206
重離子放療對不宜手術的肺癌是可行的
據先前的研究報道,對I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行碳束放療不會導致肺功能的嚴重損失。但重離子放療對肺癌病人肺功能的作用又如何,未曾見諸報道。為此,日本筑波大學Dr. Kennosuke Kadono領導的研究小組對不宜手術的52例I期NSCLC,施予重離子放療,並在平均劑量為76.2 GyE光量子照射後6個月及12個月完成肺功能測試。結果:僅有FEV1和總肺容量顯示有具統計學意義的明顯降低,總肺功能指數降低範圍<8%,病人維持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狀態,無其他肺部併發症。結論:通過Dr. Kadono's小組的觀察,認為重離子放療後的總肺功能改變與肺切除術後者相似。基於此“鼓舞人心”之結果,研究者計劃對不能手術的I期NSCLC病人逐步增加重離子照射劑量。
編譯自:Chest 2002 Dec;122(6):1925-1932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01&id=9295
(五) 乳腺腫瘤:
病因與預防-
乳房x線攝影電腦分析可預測乳腺癌危險
據一項研究表明,對乳房x線攝影進行電腦分析,有利於預測患者乳腺癌發生風險的高低。美國芝加哥大學放射科和血液腫瘤科的Dr. ML Giger等研究人員指出,對乳腺癌風險進行評估,有利於加強乳腺癌篩查,早日發現乳腺癌患者。而對乳房x線攝影結果數位化和採用電腦分析,能消除檢查者的觀察差異。研究人員選取30例伴有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的乳腺癌高危患者和142例乳腺癌低風險患者,採用電腦回顧性分析患者的乳房x攝影結果。結果發現,與患者的個人臨床特徵相比,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攜帶者的乳房x線攝影顯示傾向於乳腺組織密實。再加以多重電腦分析就能更好的區分乳腺癌高危和低危患者。結論:Dr. Giger認為,乳房x線攝影電腦分析的徵象能作為乳腺癌風險的標誌,能同時提供患者乳腺密度和乳腺實質結構的資訊,有利於乳腺癌的預防和早期治療。
編譯自:Radiology 2002 Nov;225(2):519-26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409590&dopt=Abstract
婦女飲酒及荷爾蒙療法增加絕經後患乳腺癌危險
據美國研究人員最新的研究報告,每天飲酒的婦女,如果正在接受荷爾蒙替代療法(HRT),則罹患乳腺癌的危險接近倍增。甚至只是適度飲酒也會使婦女罹患乳腺癌的機率增加。故此,婦女在停經後,不得不艱難地做出是否要採用HRT。本資料乃根據布里格姆暨婦女醫院的Dr. Wendy Y. Chen等對4,4186名絕經後護士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狀況進行詳細調查後而做出的。Dr. Chen等發現,在停經後的婦女中平均每天飲酒20gm者罹患乳腺癌的機率較那些少量喝酒、甚至不沾酒的婦女的1.28倍;而同時又接受HRT 5年的婦女,其患乳腺癌的機率為1.99倍。Dr. Chen說:"調查顯示停經後的婦女可以透過調整酒精攝取量來降低罹患乳腺癌的機率,尤其是當她們做出接受HRT的重要決定時。"
編譯自:Ann Intern Med 2002 Nov 19;137(10):798-804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1&id=9064
預防性乳房切除術有必要嗎?
美國明尼蘇達州梅奧醫學中心的Dr. K Ghosh指出,如何對乳腺癌高危患者做出正確治療和處理,是醫學人員和患者本人一直面對的一個難題。目前的治療選擇包括:嚴密監測、預防性手術(乳腺切除/卵巢切除)和藥物預防。研究人員指出,預防性乳腺切除術包括:一側乳腺癌術後的對側乳腺預防性切除及高危患者的雙側乳腺預防性切除。有關是否採用預防性手術一直存在爭議。為此,研究人員回顧性分析預防性乳腺切除術的效果、使用現狀、手術併發症和對患者的心理影響。結果發現,預防性乳腺切除術的選擇具有很強的個人傾向性,術前必須對患者乳腺癌發生危險進行深入評估,對手術危險、術後心理影響與療效仔細權衡。Dr. Ghosh說,有必要告知患者還存在其他替代手段:如藥物預防、嚴密監測和預防性卵巢切除等。
編譯自:Oncology (Huntingt) 2002 Oct;16(10):1319-25; discussion 1325, 1329-30, 1332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435203&dopt=Abstract
勒帕茄鹼在肥胖與乳腺癌相關性上的探討
眾所周知,肥胖和體重增加是絕經期婦女乳腺癌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但是肥胖為甚麼會導致乳腺癌的發病危險增加,其具體機制目前尚不清楚。為此,來自Minnesota大學Hormel研究所的Dr. MP Cleary等專家提出,由脂肪組織合成並釋放出來的一種蛋白質勒帕茄鹼(leptin),可能與肥胖及體重增加導致絕經期婦女乳腺癌發病危險的上升有關。Leptin的含量與人體內的脂肪組織含量呈正比。研究人員通過對乳腺癌細胞株和正常乳腺細胞株的試驗研究,結果發現血液中多餘的leptin能夠使乳腺癌細胞株和正常乳腺細胞株的增殖增加。但是leptin對乳腺癌細胞株增殖的刺激作用更加明顯,刺激後細胞的數目比未刺激前增加138%(95%CI=108%-169%),而在正常乳腺細胞中刺激後細胞數目的增加只有50%(95%CI=38%-60%)。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在上述兩系細胞株中存在leptin受體,這是一種位於細胞表面的蛋白質。健康的乳腺細胞株和乳腺癌細胞株中都存在能夠被leptin啟動的信號傳導通路。Dr. Cleary總結認為:初步研究的結果證實leptin在正常乳腺細胞的發育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血清中的leptin水平增加,則會促進乳腺癌的發生與發展。
編譯自:J Natl Cancer Inst 2002 Nov 20;94(22):1704-11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441326&dopt=Abstract
口服避孕藥與增加乳腺癌危險之探討
口服避孕藥(OCs)以前都認為與乳腺癌之發生無關,但最近有學者研究強調兩者還是有相關性。以加拿大多倫多大學Dr. Steven A. Narod為首的研究小組,包括11個國家52個醫學中心的1,311名BRCA1/BRCA2基因突變婦女及相等數目對照組女性的研究,分析其年齡、國籍、BRCA1、BRCA2突變及有無卵巢癌病史;結果發現使用OCs超過5年以上者BRCA1突變率與未服用口服避孕藥者相比較有增加33%的比率;這些人之中的高危險因素有:30歲以前就服用避孕藥者、40歲以前就發病者,以及1975年以前就服用避孕藥者。但是資料顯示服用OCs與BRCA2並無關聯。一般認為BRCA1有突變者比較容易發生乳腺癌。雖然如此,但Dr. Narod認為30歲以後的BRCA1攜帶者低劑量使用OCs應該是很安全的,並可以降低卵巢癌之風險。
編譯自:J Natl Cancer Inst 2002 Dec 4;94(23):1773-1779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2&id=9115
女性停止HRT後患乳腺癌的危險又恢復正常
絕經期後補充激素(HRT)的女性乳腺癌(BC)危險輕度增高,但新研究表明,對過去HRT但後來又停了的人而言,BC危險並不比全然沒有HRT者更高,患癌危險又恢復到正常水平。美國國立衛生院Dr. Robert Spirtas等報告,共納入了1,870名BC絕經期患者和1,953名非患者,並詢問了她們過去進行HRT的情況,以調查過去和現在HRT使用者的乳腺癌危險。到研究期時還在用雌、孕激素且超過5年的,患乳腺癌的危險比沒有HRT者大54%。Dr. Spirtas說:“如果過去曾HRT,現在還沒有患BC,“很可能幾年你不必為此太擔心。”
編譯自:Obstet Gynecol 2002 Dec;100(4):1148-1158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2&id=9136
英國乳腺癌患者人數上升但死亡率下降
根據英國最新公佈的統計數字,近5年來英國腫瘤患者人數持續增加,其中以乳腺癌患者人數的上升速度最快,但是腫瘤的死亡率卻呈下降趨勢。1994~1999年間,新確診的乳腺癌病例增加了15%,新發病例高達40,900例。但是同期乳腺癌的死亡率卻下降了9%,這主要是由於患者的早發現和早治療。英國癌症登記協會主席David Forman教授說:“癌症患者人數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老齡化,有更多的人能夠活到發病的年齡。”1999年英國共發現268,000例腫瘤病例,比前一年多5,000例,比1994年多出12,000例。另外一種快速增長的腫瘤是結腸癌,其發病率較5年前增長7%,達到35,600例。儘管男性結腸癌發病率高於女性,但是目前前列腺癌仍是男性中發病率最高的腫瘤。來自英國癌症研究慈善會的Robert Souhami教授說,儘管現在腫瘤的發病率增加,但是患者生存的機會卻高於以往。他在一項聲明中指出:“這些調查數字提示預防的重要性。隨著年齡的增長,患腫瘤的危險性也增加,因此隨著人群的老齡化,腫瘤的發病率也會上升。但是超過一半的腫瘤是可以預防的,尤其是那些不吸煙和飲食習慣健康的人。”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2&id=9191
診斷與治療-
英國提出乳腺癌病人使用他莫昔芬的安全性意見
據倫敦訊:日前英國醫藥管理局(MCA)建議醫生在給乳腺癌病人開他莫昔芬(TAM)前調查她們的可能患靜脈血栓(VTE)的危險。這是依據今年初的一個乳腺癌國際干預研究的結果提出的,該研究顯示服用TAM的病人出現VTE的危險超過服安慰劑者的2倍。2002年3月,該研究負責人建議女性再也不能用TAM來預防乳腺癌了,引起了醫藥安全委員會的關注,並在《當前藥物警戒問題》中建議醫生在開始治療前對病人的個人和家族VTE史進行仔細調查。如果發現了VTE,應立即停止TAM,並採取溶栓治療。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1&id=9050
SNB假陰性對乳腺癌患者的臨床影響不大
據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對於原發性乳腺癌患者,哨兵淋巴結活檢(SNB)假陰性對患者的臨床處理和預後均沒有顯著影響。南澳洲阿德萊德皇家醫院的Dr. J Kollias指出,SNB的假陰性率大約為5%到10%,其對乳腺癌患者臨床處理和預後的影響還尚無研究報道。故此,研究人員選取328例接受手術治療的原發性乳腺癌患者,分析SNB的臨床價值。所有病例均無腋窩淋巴結轉移的臨床表現,在手術中均採用腋窩淋巴結清掃。結果發現,共有285例發現哨兵淋巴結,檢出率為86.9%。101例無明顯哨兵淋巴結轉移的患者中,8例為假陰性,假陰性率為7.9%。這其中6例根據臨床表現和原發病灶的性質已經準備給予全身治療,因此只有2例的SNB假陰性潛在有影響患者的臨床處理和預後。結論:Dr. Kollias認為,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腋窩淋巴結轉移對乳腺癌臨床處理決策的影響逐漸減少,人們更多的根據是原發腫瘤的組織學特點,以決定是否採用輔助全身治療。此次研究與之吻合,表明SNB假陰性對患者的臨床處理和預後的影響不大。
編譯自:Br J Surg 2002 Nov;89(11):1430-4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1&id=9040
新的乳腺癌抑制基因DBC2的探討
最近,美國華盛頓大學Dr. M hamaguchi等研究人員,從染色體8p21的純合子刪節區域克隆了一個新的基因,命名DBC2。該基因及其生物學功能以前從未報道過,屬於一種抑癌基因。目前,對具有散發性乳腺癌危險的婦女尚無基因檢測方法。DBC2基因的發現有助於將來建立此類檢測方法和治療。
編譯自: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2 Oct 15;99(21):13647-52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370419&dopt=Abstract
SULT1A1基因影響乳腺癌病人對他莫昔芬的治療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遺傳了某種活性較低的人類硫轉化1A1(SULT1A1)基因的乳腺癌病人服用他莫昔芬(TAM)的效果可能不如其他病人好。美國國立毒物研究中心Dr. S Nowell領導的研究小組分析了乳腺癌患者身上該基因的活性。取160名患者服用TAM,177名不服TAM。結果:後組病人不管是否遺傳了活性較低的SULT1A1基因,其生存率相似(HR=0.7, 95%CI=0.3-1.5)。但該基因對用藥者的生存率有影響:前組有2個低活性SULT1A1副本的女性比其他女性生存機率少3倍(HR=2.9, 95%CI=1.1-7.6)。結論:常見的藥物代謝的基因變異可能影響病人對TAM的反應。
編譯自:J Natl Cancer Inst 2002 Nov 6;94(21):1635-40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419790&dopt=Abstract
乳腺纖維腺瘤可採用冷凍消融術治療
一項研究表明,乳腺纖維腺瘤的活檢獲得率大約佔乳腺活檢的20%,對於已經活檢證明的乳腺纖維腺瘤,門診即可施予在加熱或冷卻原理上的腫瘤消融術以替代開刀手術。華盛頓大學的Dr. C Kaufman指出,治療過程包括局麻和超聲波引導下細針穿刺入腫瘤中心,通過分離的針尖實施2個獨立迴圈的冷凍。結果產生的“冰球”包繞整個腫瘤,病人無明顯不適,有的患者還能通過超聲波監視器觀察手術過程。研究人員選取50例直徑7-42mm(平均21mm)的良性乳腺纖維腺瘤患者,其中7例較小腫瘤門診手術切除,其餘43例在局麻下冷凍術治療。研究人員指出,冷凍術的美容效果和患者的滿意度均高於普通手術,無長期的併發症發生。超聲波隨訪12個月發現大部分腫瘤進行性的萎縮和消失。
編譯自:Am J Surg 2002 Nov;184(5):394-400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433600&dopt=Abstract
乳房腫瘤切除術後放化療預防同側復發的探討
美國一項針對罹患</=1cm的乳房侵襲性腫瘤而無腋下淋巴結轉移,同時做過乳房腫瘤切除術的婦女,術後究竟是否需要加做放療(XRT)仍未有定論。另外,對於減少同側乳房腫瘤復發(IBTR),有些研究臆測若使用Tamoxifen(TAM)能夠達到和放療相同甚至是更好的效果。也有認為若兩者併用,其預防復發的效果比單獨使用來的佳。為此,來自匹茲堡的Dr. B Fisher等取1,009位做過乳房腫瘤切除術的婦女隨機分為3組。給予TAM有336位、XRT同時給予安慰劑(P)的亦為336位、TAM同時XRT的有337位。評估的項目包括IBTR的速度、遠端復發及對側乳腺癌的發生(CBC)。IBTR及CBC的累積發生率被用來推算出競爭風險,最後的結果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結果:XRT合併P的使用比起單獨使用TAM可以讓IBTR的風險降低49%;而TAM加上XRT比起XRT加上P的復發風險減少63%。TAM加上XRT所造成復發的風險遠比單獨使用TAM少81%。單獨使用TAM導致IBTR的8年累積發生率為16.5%,XRT加上P則是9.3%,TAM加上XRT為2.8%。不論腫瘤有無雌激素受體(ER)存在,XRT發生IBTR的情形比單獨使用TAM來的少。遠端轉移治療失敗的情況並不常見,同時在各組間也無明顯的不同(p=0.28)。3組存活率依次為93%、94%、93%(p=0.93)。結論:不論腫瘤有無ER存在,針對</=1cm的乳房腫瘤,同時做過乳房腫瘤切除術的婦女,IBTR的頻率不算低,因此可以考慮術後XRT(不論有否ER);若是有ER,則考慮給予TAM同時XRT。
編譯自:J Clin Oncol 2002 Oct 15;20(20):4135-38, 4141-4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377957&dopt=Abstract
乳腺癌I期化療的經驗回顧
德克薩斯大學醫學院安德森癌症中心Dr. V Valero等指出,I期化療已經廣泛用於局部進展性乳腺癌和具手術條件患者的治療。I期化療具有以下優點:通過直接觀察腫瘤直徑的變化,便於評價化療的在體內的治療效果;如觀察到化療無效,醫生可以停止化療,避免不必要的毒副作用;更重要的是,通過使腫瘤“降級”,可令不可切除的腫瘤有望手術切除,使較具手術條件的腫瘤有望實現保乳手術切除。研究人員還發現,I期化療可以實現病理學上的完全反應,與腫瘤消退期長短相吻合。FAC(5-FU、阿黴素和環磷醯胺)化療方案治療局部進展性乳腺癌與I期化療同樣有效,而最新研究提示,I期化療方案中增加Taxanes有望進一步提高療效。結論:Dr. Valero認為,乳腺癌I期化療,尤其是採用FAC方案的I期化療有望成為局部進展性乳腺癌的標準治療方案。
編譯自:Clin Breast Cancer 2002 Oct;3 Suppl 2:S63-8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435294&dopt=Abstract
乳腺癌細針穿刺術吸出較多惡性乳腺細胞
據耶魯大學醫學院細胞病理學家的一項研究表明,與手術切除活檢標本相比,乳腺癌細針穿刺術(FNAs)可獲得更高比例的惡性細胞。該院病理學系的Drs. Linda M. Ernst和David L. Rimm認為此發現對於要求高質量、相對均一RNA的分子分析技術(如cDNA微陣列)有重要意義。研究人員選取5例乳腺癌患者,比較ThinPreP塗片法檢測的細針穿刺標本和手術切除標本。每個標本均隨機選取5個放大20倍的視野拍照,計數良性/惡性細胞。結果發現,與手術活檢標本相比,每個細針穿刺標本均能獲得更高比例的惡性細胞,在3組標本中均示2者有顯著性差異,細針穿刺標本和活檢標本的惡性細胞比例分別為83%和62.3%,P=0.0009。Drs. Ernst和Rimm認為,由於惡性細胞黏附性下降,FNAs操作的機械性作用,可能是其惡性細胞獲取率高的原因。因此,FNAs獲得高比例的惡性細胞,將為先進分子診斷技術提供優良的標本。
編譯自:Cancer 2002 Oct 25;96(5):275-279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1&id=9106
檢測乳腺癌淋巴結轉移的新方法
英國威爾斯大學醫學院的Dr. AA Salem等在一項研究中指出,為使哨兵淋巴結(SN)檢測技術應用於臨床,需要能在術中快速、準確判斷有無淋巴轉移的組織學方法,而採用免疫組化方法(IHC)檢測SN的接觸印跡細胞學方法具有很高的準確性。研究人員選取從3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獲得的344枚腋窩淋巴結進行檢測,以蘇木素、伊紅常規染色為對照。結果發現,接觸印跡/IHC法發現9例患者的29枚淋巴結有轉移,而常規染色發現8例患者的28枚淋巴結轉移,2種方法均未出現假陽性結果。以患者為計算標準,接觸印跡/IHC法和蘇木素/伊紅染色法的敏感性分別為100%和88.9%,陰性預測值為100%和95.5%。以淋巴結為計算標準,相應的數字分別為96.7%和93.3%及99.7%和99.3%。而且,IHC法的結果可以在切除淋巴結後30-45分鐘(依受檢淋巴結之數目而定)內完成。結論:Dr. Salem認為,接觸印跡/IHC法可以用於術中SN的檢測,不啻是一提供有否轉移的快速敏感之新檢測法。
編譯自:Br J Surg 2002 Nov;89(11):1386-9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390378&dopt=Abstract
縮短化療間隔時間可能減少乳腺癌復發的危險
美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的Prof. Marc Citron在聖安東尼奧的一次乳腺癌座談會上指出,縮短化療間期可能減少女性乳腺癌再發的危險。此外,連續用藥對病人的毒副作用比聯合用藥更少;加進白細胞刺激劑可能幫助減少因嗜中性白細胞減少症而引起的住院。Prof. Citron說,及時給藥的概念是很重要的,他支持所謂的“密集給藥法”新途徑。研究小組追蹤了2,005名乳腺癌手術病人(腫塊摘除術或乳房切除術併淋巴結切除)。研究目標有兩個:一是看縮短化療間隔是否有助於減少乳腺癌復發,二是看連續化療是否比組合化療的毒性更小。病人被隨機分為4組進行化療,第1組病人還接受了刺激白細胞再生的filgrastim(neupogen)。結果發現:密集劑量組無病生存率是82%,傳統劑量組是75%。連續用藥和組合化療的效果沒有差別,但連續化療的毒性更少。另外,密集劑量組因嗜中性白細胞減少症而住院的更少,Prof. Citron認為這是filgrastim所致。結論:Prof. Citron認為“密集給藥法”將是乳腺癌研究之焦點,應受新一代乳腺癌研究的密切注視。亦供其他研究之參考。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2&id=9151
激素類藥物治療乳腺癌效果更好
奧地利專家的近期研究結果表明,採用兩種激素類藥物聯合治療絕經前乳腺癌患者,其療效要比常規化療更好,而且副作用也更小。維也納大學的Dr. Raimund Jakesz等在該項研究中對這兩種療法的療效進行了比較。總共有1,034例激素敏感性乳腺癌患者參予,治療前都經過手術切除了乳房腫瘤。聯合激素藥組511例隨後接受了3年goserelin和5年他莫昔芬治療,而化療組523例則接受了每療程為28日的6個療程的標準化療(CMF)。中位數5年的隨訪結果顯示,聯合激素藥組和化療組患者出現乳腺癌復發的比例分別為17.2%和20.8%。經多元分析顯示後者的乳腺癌復發相對危險增加40%。此外還發現,激素藥的副作用也要比標準化療的略少。
編譯自:J Clin Oncol 2002 Dec 15;20(24):4621-7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2&id=9193
(六) 肝膽腫瘤:
病因與預防-
智利研究顯示辣椒與膽囊癌發病危險有關
據智利科學家最新的研究結果,貧窮和大量食用紅辣椒會增加膽囊癌的發病危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腫瘤專家通過追蹤觀察發現,在智利人中膽囊癌的發病率呈穩定上升趨勢。為了闡明可能存在的原因,來自聖地亞哥智利大學的Dr. I Serra等人調查了於1992~95年間被診斷為膽囊癌的114例患者,調查其各種生活習慣,並與另1組114例患有膽囊結石,但並不患有膽囊癌的患者進行對比。結果顯示膽囊癌患者不同之處包括:社會經濟地位較低,膽囊結石病史較長,飲食結構中紅辣椒消耗量更高,新鮮水果攝入較少。結論:很低的社會經濟地位和紅辣椒食用過多會使的發病危險分別增加6.3倍(95% CI 1.7-23.0)和3.2倍(95% CI 1.7-5.9)。
編譯自:Int J Cancer 2002 Dec 1;102(4):407-11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402311&dopt=Abstract
診斷與治療-
經皮肝血流閉塞射頻消融治療肝細胞癌
日本Yamaguchi大學醫學院的Dr. akahiro Yamasaki指出,射頻消融(RFA)治療肝細胞癌(HCC)的效果受到RF系統每次啟動時的凝固壞死量小及偶爾因附近具有冷卻作用的大血管造成燒灼形狀異常的限制。為改善標準RFA的效果,研究人員設計了肝動脈球囊阻塞RFA,並與標準RFA進行效能比較。研究人員回顧性研究了31例HCC患者(共具有42個最大直徑小於4cm的HCC病變)。其中12例(15個結節)採用球囊阻塞RFA治療,19例(27個結節)採用標準RFA治療。治療2周後行動態CT檢查,評價初步治療效果。結果發現:2組的完全擴大電極、針頭插入數量、應用周期、治療時間等消融條件未見顯著性差異。但是,球囊阻塞RFA的最大凝固範圍(最大長軸:36.6+/-3.8mm;最大短軸:30.1+/-6.0mm;15例病變)顯著大於標準RFA(最大長軸:26.7+/-6.4mm;最大短軸:23.1+/-5.0mm;27例病變;最大長軸,P<0.001;最大短軸:P<0.001)。結論:Dr. Yamasaki認為,球囊阻塞RFA的療效顯著優於標準RFA。尤其在需要大量凝固HCC病變組織時。
編譯自:Cancer 2002 Dec 1;95(11):2353-60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436442&dopt=Abstract
肝內膽管癌手術治療的效果及病理學因素
日本Chiba大學的Dr. M. Ohtsuka指出,手術治療肝內膽管癌(ICC)的效果及影響存活的特異性因素仍未闡明。為此,研究人員對48例可切除腫瘤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探討肉眼外觀(腫塊形成、管周浸潤、管內生長及腫塊形成併管周浸潤)和患者存活率、復發方式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對於腫塊形成型及腫塊形成併管周浸潤型患者,採用單變數與多變數分析,檢測可能的預後因素。結果發現,患者的1、3、5年存活率分別為62%、38%和23%。隨訪8至72個月後,所有管內生長型患者仍存活。單變數分析顯示,多發肝臟病變、累及肝被膜、切除邊緣具有癌細胞、血清碳水化合物抗原(CA)19-9水平升高是顯著的不良預後因素,而淋巴結受累不是顯著的預後因素。多變數分析發現,多發肝臟病變和血清CA19-9濃度升高與預後顯著相關。最常見的復發部位在殘餘肝臟。結論:Dr. Ohtsuka認為,與其他類型ICC相比,管內生長型腫瘤應作為一個獨特的實體進行治療。多發腫瘤和血清CA19-9水平升高是預後不良的指標,而淋巴結受累患者的預後並非都很差。
編譯自:Br J Surg 2002 Dec;89(12):1525-31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445060&dopt=Abstract
肝細胞癌抗HCV陽性肝硬化患者的臨床表現、治療方案和預後
義大利熱那亞大學的Dr. E Giannini指出,丙肝病毒(HCV)感染相關性肝硬化是發生肝細胞癌(HCC)的重要危險因素。雖然尚不清楚年齡是否為評價患者的疾病嚴重程度、治療措施與預後的重要因素,但抗HCV陽性肝硬化患者的HCC發病率具有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的趨勢。為此,研究人員評估了高齡對抗HCV陽性HCC患者的臨床表現、治療措施、預後和存活率的影響,並對75例HCC的抗HCV陽性肝硬化患者做了回顧性評價。研究人員依據診斷腫瘤時的年齡(<65或>/=65歲),將患者分為2組,然後分析患者與HCC的特徵、治療措施和存活率。結果發現:平均年齡為68歲及均感染期為24年的老年組患者的臨床特點與年輕組相同。<65歲患者的肝癌經常為彌漫型。2組患者的治療方案無差異,未治療患者的比例也相同。全部患者的1年和2年存活率分別為73%和51%。平均隨訪21個月後,<65歲的患者死亡較多(p=0.002),而Kaplan-Meier曲線示>/=65歲患者的生存期較長。多變數回歸分析發現彌漫型以及腫瘤的分期是為患者存活率差之獨立相關指標。結論:Dr. Giannini認為,HCC常見於感染期較長的老年抗HCV陽性肝硬化患者,但是年齡並不影響治療方案。另外,老年患者的預後較好,這很可能與HCC的特徵有關,年輕肝硬化患者的HCC常具有不利之特徵。
編譯自:Age Ageing 2002 Nov;31(6):457-62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446292&dopt=Abstract
義大利科學家創體外治療肝癌新途徑
義大利科學家採取了一種新方法來治療肝癌,即切下它、放射治療,然後再植回病人身上。首位接受這種創新治療的是在義大利帕維亞聖瑪竇醫院就醫的1例48歲的男性肝癌患者,專家對其肝臟有超過14個擴散腫瘤的此例病患進行了長達21小時的治療,術後1年沒有癌症。此病患原有結腸癌,後來擴散到肝部,對化療沒有反應,若用傳統的放療方法則可能毀壞整個肝臟。而這種體外操作能讓醫生給予病患者高劑量的射線,且不會影響病患者的其他器官。義大利國立核子物理研究所的外科醫生Aris Zonta和物理學家Tazio Pinelli共同發展了這項方法,他們針對病人的情況,決定一試硼中子俘獲治療法,這是他們從1987年就開始研究的。該方法是將含有硼原子的液體注入病人體內,然後用低能中子束將硼原子分裂成可以殺死癌細胞的粒子。但即使中子量可以治療整個肝臟,然光束也能受到骨骼的阻擋而達不到治療部位,因此,醫生們切下肝臟,體外處理後再放回去。Dr. Pinelli說:“通過外移植的肝臟,可以給整個器官大而均勻的放射劑量,這在體內想對病人無害是不可能的。”如今他們正在等著批准治療另6例多發腫瘤病人。儘管這種稱為TAORMINA的治療法成功了,並且可能給重症病人帶來新希望,但只適用於腫瘤只擴散到另一個器官上的病人,而且他們需要強壯得能承受手術。
編譯自: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2&id=9174
肝硬化相關性肝癌的治療及預後
日本鹿兒島大學醫學院的Dr. S Ueno等指出,併發重度肝硬化的肝細胞癌(HCC)患者的預後,特別是不同治療措施的預後仍未闡明。因此,研究人員評價了具有相同診斷和治療史的一系列患者的預後。選取1990~98年間411例具有Child B與C級肝硬化及未出現淋巴結或遠端轉移的HCC患者,分別接受肝部分切除術(PH,48例)、經皮乙醇注射(PEI,105例)、經導管動脈化學栓塞(TACE,189例)、化療或支援治療(CT/SP,69例)。然後利用經治療組分層的Cox模型,進行多變數分析。結果:至1999年1月為止,305例(72.4%)死亡。全部患者的中位存活時間為23.4個月。PH、PEI、TACE與CT/SP治療的存活時間具有統計學意義。多變數分析顯示,預測存活的獨立因素包括:白蛋白水平(>=3g/dl)、食管靜脈曲張(未發生)、腫瘤大小(<=3cm)、腫瘤數量(單發)和甲胎蛋白(AFP)水平(<400ng/ml)。另外,依據危險因素數量和中位存活時間,將全部患者分為4組。0分組(無危險因素)中,PH、PEI的3年和5年存活率分別為83.1%和68.0%、87.5%和62.3%。1-2分組(具有1項或2項危險因素)中,PH、PEI、TACE的3年和5年存活率分別為53.1%和40.3%、54.8%和33.2%、35.4%和22.8%。對於3分或以上的患者,除了CT/SP,各治療組間不具有差異。結論:Dr. Ueno認為,由於存活率較高,PEI和PH應成為危險因素0-2分的併發Child B與C級肝硬化的HCC患者的首選治療措施。而TACE的適應性良好又可作為肝移植等治療的輔助手段。因此,在條件允許下,應成為3分或以上患者的首選治療措施。
編譯自: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Surg 2002;9(4):469-77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483269&dopt=Abstract
聯合治療可能改善不能手術的肝轉移癌的生存率
據悉,外科切除術和聯合新輔助化療的冷凍療法對來自結直腸癌的晚期轉移性肝癌患者有希望提高生存率。作者解釋說,對此等患者之唯一潛在治癒途徑的是富有創傷性的外科切除,但亦可能由於解剖位置或轉移瘤灶數目過多而令不能外科切除。來自法國里昂Leon Berard中心的Dr. Michel Rivoire及同事對24例在單獨切除下不能進行總切除根治術的肝轉移癌患者,輔以冷凍治療和新藥化療,並與33例無需冷凍治療即可切除的患者行療效和安全性的長期結果比較。結果:冷凍治療被用於69處不能切除的肝轉移灶,每處平均冷凍18分鐘及每例冷凍48分鐘。冷凍與否的2組病員的術後併發症無顯著不同。1年總生存率為93%,3年為54%,4年為37%。中位生存期為39個月。研究者注意到雖是冷凍組的轉移灶較多,但在總生存率和無病生存率方面,2組是一致的。Dr. Rivoire提醒說,切莫忘記轉移瘤對新藥如FOLFOX或FOLFIRI(即5-FU + leucovorin + irinotecan)第一線化療的效應在客觀上至少還有一半的機會。這意味著肝轉移癌對進一步的化療和手術可能有良好效應,致可能更完整地切除主要腫瘤。Dr. Rivoire在結論中說:“新藥物的輔助化療以及焦點性的肝破壞技術澈底的修改了對不能切除的肝轉移癌的治療管理。正在進行的新研究即將驗證斯等初步成果。”
編譯自:Cancer 2002 Dec 1;95(11):2283-2292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2&id=9147
射頻治療轉移性肝癌優於冷凍治療
據法國近期的一項研究表明,對於無法手術切除的轉移性肝癌,經皮射頻消融術(PRF)和冷凍手術(PCS)具有相同的近期療效和併發症率,但PRF術後復發率更低。法國Villejuif的Paul Brousse醫院Dr. Rene Adam及其同事選取64例採用PRF或PCS治療的轉移性肝癌患者,比較兩種療法的預後差異。最少隨訪期為6個月。結果發現,兩種療法的併發症率相近,分別為24%和29%,而兩種療法的近期成功率均為83%。但是,PCS術後的局部復發率為53%,顯著高於PRF術後的18%,p=0.003。研究人員推測該差異主要是由於PCS組中轉移性肝癌復發率高造成,而兩組中原發性肝細胞癌復發率是相似的。經多變數分析表明,PCS術和需要一次以上治療是局部腫瘤復發的危險因素。結論:Dr. Adam認為,對於肝癌尤其是轉移性肝癌患者,PRF術後局部復發率低於PCS術。
編譯自:Arch Surg 2002 Dec;137(12):1332-9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01&id=9220
射頻消蝕治療肝臟腫瘤後的炎症反應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的Dr. SR. Schell等報道,對於無法切除的肝臟惡性腫瘤(HCC),射頻消蝕(RFA)治療正在逐步開展,其預後較好、併發症少於冷凍療法(CYT)。研究人員選取因無法切除的原發或轉移性HCC而接受RFA治療的17例(11男6女)年齡為40-85歲(平均64.2歲)的患者進行研究。結果發現,RFA不會明顯改變血漿cytokines和cytokines-受體的產生。雖然RFA後24至48小時的刺激性TNF-α產生輕度降低,但通過內毒素體外刺激全血發現治療後的細胞內免疫功能保持完好。研究中,1例患者在RFA治療30天後發生靜脈曲張出血、肝衰導致死亡。其餘均未出現心動過速或低血壓。3例在術後48小時內出現低熱(38.5℃)。血漿cytokines與術後併發症無相關性。結論:對於無法切除的HCC,RFA治療較不會出現以cytokines增多為特點的全身炎性反應。Dr. Schell認為,接受RFA治療的患者不出現CYT治療誘導的“冷休克”現象,而與CYT具有根本差異。明顯的RFA不刺激枯否細胞和其他肝臟巨噬細胞產生促炎細胞因素。
編譯自:J Am Coll Surg 2002 Dec;195(6):774-81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495309&dopt=Abstract
B型肝炎盛行區的動脈栓塞與肝切除治療肝細胞癌的療效比較
韓國漢城國立公開大學附屬醫院Dr. HS Lee等之本研究旨在評估亞洲國家的肝細胞癌(HCC)患者,以動脈栓塞(TACE)治療與傳統的標準療法肝臟切除(HR),相較之下何者較有益於病患。研究挑選1993年1月至1994年12月間共182名病患,肝硬化分級為Child-Pugh **,肝癌分期為UICC T1-3N0M0。這些病患在經過初期TACE治療與注射lipiodol的CT檢查後,有91名病患接受HR,另91名拒絕手術轉而繼續接受TACE。在治療之後,將病患以UICC與CLIP的腫瘤分期標準與CT的lipiodol滯留結果分組,比較2個組別的存活率(SR)。中位追蹤期為83個月。結果:到了2000年12月31日,48名接受HR及68名接受TACE的病患均已死亡。2組在腫瘤分期的分析結果上顯示,在UICC T1-2N0M0期與CLIP 0期,HR組病患的SR有意義地高於TACE組(p值分別為0.0058、0.0027);但是在UICC T3N0M0期或CLIP 1-2期的病患,則無明顯統計差異(p值分別為0.7512、0.5366)。即使是UICC T1-2N0M0期的病患,當lipiodol CT顯示有明顯的滯留情形時,HR組的SR與TACE組的SR亦無太大差異(p值=0.0596)。結論:TACE對於罹患HCC的患者,在UICC T3N0M0期或CLIP 1-2期,當肝功能仍尚可時,其療效與HR相當;即使是UICC T1-2N0M0期,若lipiodol完全滯留在腫瘤中則TACE與HR之效果也接近。因此,對斯等患者,TACE或HR的治療方法可由患者任意選擇的。
編譯自:J Clin Oncol 2002 Nov 15;20(22):4459-65
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list_uids=12431969&dopt=Abstract
肝硬化肝癌患者也可選用擴大肝切除術
日前的一項研究表明,如果肝硬化肝癌患者肝儲備功能良好,能保留足夠的殘餘肝臟,也可採用擴大肝切除術(EHR)。香港瑪麗醫院的Dr. Ronnie Tung Ping Poon及同事指出,EHR要求切除4個以上的肝葉以達到治癒性切除的目的,有利於無肝硬化肝癌患者的預後。但是對於肝硬化肝癌患者的療效還尚無研究報道。研究人員選取肝硬化肝癌患者分為2組,1組45人接受EHR,1組161人接受較小範圍的肝切除術。所有EHR的患者術前檢查表明肝儲備功能正常,術後能保留足夠的肝臟。結果發現,與小範圍手術患者相比,EHR的患者術中失血更多,手術和住院時間延長。但2組患者的死亡率和併發症率相近,肝功能衰竭或其他併發症的發生率亦無顯著差異。此外,雖然EHR組的患者腫瘤較大,但手術同樣實現了足夠的切緣。2組患者的1年、3年和5年生存率相近。Dr. Poon指出,該研究是世界上首次分析肝硬化肝癌患者EHR術後預後的一項研究。結論認為,對於腫瘤侵犯超過一個肝葉或位於肝臟中部的肝硬化肝癌患者,如果術前肝儲備功能良好,術後能保留足夠的殘餘肝臟,EHR是一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
編譯自:Ann Surg 2002 Nov;236(5):602-11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2&id=9199
(七) 食道癌:
病因與預防-
畢氏I型胃切除術後常見食道下端癌症
據悉,進行過遠端胃切除術的病人,尤其是畢氏I型手術者,其食道下端1/3續發癌症的危險性較高。十二指腸胃食道的返流被認為是其主因,但此類病患者是否必致食道癌的發生是存有爭議的。為此,香港大學醫學院Dr. Simon Law及同事檢查了1,306例食道切除術後癌症病人的醫療記錄,分析其中40例有胃切除術病史者是否續發食道癌並與1,266例具有完整胃器的病患進行對比。結果發現具胃切除術病史的病患,其食道下端1/3腫瘤的發生明顯的高過具有完整胃器者(各自為41%及25%)。且以畢氏I型術後者為著(73%,畢氏II型術後者為29%)。Dr. Law等發現,雖然2組的術後病理分期和術後中位生存期沒有不同,但有胃切除術史的病人在行食道切除術時需要較長的手術時間及失血較多。畢氏II型重建手術好過畢氏I型,這不完全是因為遠端食道鱗癌的發生較少,亦由於若因癌症而行根治性胃切除術,其切除胃的分量亦必然是畢氏II型重建。Dr. Law說:“95%的食道腫瘤都是鱗癌,且無論有無胃切除術,其組織學分類沒有明顯不同。但是,為何在我們的亞洲病人中只看到鱗癌,而無Barrett's腺瘤,頗難解釋。”
編譯自:Arch Surg 2002 Nov;137(11):1238-42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2&id=9109
非甾類消炎藥阿斯匹靈有抗食道癌之保護作用
據悉,阿斯匹靈(aspirin)或非甾類消炎藥(NSAIDs)與食道癌危險低降相關。三番市加州大學Dr. Douglas A. Corley及同事系統回顧了有關aspirin/NSAIDs的應用與食道癌相關的9大研究資料,包括對1,813例食道癌的評估。Dr. Corley說:“當前對aspirin/NSAIDs和食道癌之間相關性的研究較少且缺乏能解答某些重大問題的權威,如劑量效應佐證的存在與否,及何等劑量對食道腺癌和鱗癌具保護相關性等。本研究旨在統計上聯合研究以提供權威性評估。”結果:任何曝露於aspirin或NSAID都減少食道癌發生與發展幾率43%、經常性服用減少風險46%,大於間歇性服用的18%。對腺癌和鱗癌二者的風險減少是相似的,各為減少33%及42%。另一亞組研究顯示應用Aspirin的風險減少達50%,大於應用NSAID的25%。Dr. Corley在總結中說:“本觀察性研究的結果並非對食道癌高危患者服用aspirin或NSAIDs作常規性推薦之最後決定,但無論如何當高危病人因其他原因而服用aspirin預防用藥時可加以考慮之,如有冠狀動脈疾患或中風危險的病人。”亞特蘭美國癌症協會Dr. Michael J. Thun評論說:“有病人因NSAID治療而致嚴重出血,所以當用於預防癌症(食道癌及其他)的發生與發展時定要權衡利弊”。基於此觀點,Dr. Thun在總結中指出:實際上,在任何情況下,有關NSAIDs用於預防任何癌症的發生與發展,不知道是否都應基於其他之適應症或禁忌症。
編譯自:Gastroenterology2003 Jan;124(1):47-56,246-248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01&id=9306
食道癌病人的P63蛋白表達增加
據中國的研究報告,在人類食道鱗狀細胞癌P63蛋白表達升高。北京協和醫學院Dr. Min-Rong Wang和同事指出,P63是新識別的抑癌基因TP53的同族體。在中國,食道鱗癌是癌症第四大死亡原因,但有關P63在食道鱗癌中的含意卻“知道甚少。”為此,專家研究鱗狀細胞癌並與鄰近和遠處腫瘤的上皮細胞相比較。所有的病人在術前都沒有接受治療。DeltaNp63是主要的同位素表達,不論病人的年齡性別和腫瘤的分期及惡性度,共計51個腫瘤組織中有50個P63高表達。另外,在11處異常發育標本中,有10處P63在所有的異常細胞中強列顯示。近腫瘤組織的織組學上正常上皮細胞中有96%的P63表達,但距該組織3cm或以者只有47%的P63表達。總言之,與鄰近的相比,上皮細胞距離腫瘤越遠者染色越弱。而織組學上正常組織的P63表達則不論至腫瘤的距離,均受限於基底和前基底細胞層。結論:P63表達的上升或許是食道鱗癌的早期事件,在疾病的發生與發展上扮演重要角色。
編譯自:Int J Cancer 2002 Dec 20;102(6):580-583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3&Month=1&id=9249
診斷與治療-
內鏡治療早期食道癌可能替代外科手術
將來,對早期Barrett食道癌的局部內鏡治療可能替代根治性切除。最近,德國威斯巴登Dr. Horst Schmidt醫院的Dr. Andrea May,對以不同內鏡形式治療的115例高分化上皮內腫瘤或Barrett早期腺瘤的成果做了評估。平均隨訪期為34個月。治療包括70例內鏡黏膜切除(EMR)、32例的光力學治療(PDT)、二者併用者10例以及3例的氬血漿凝結法。結果:局部的完全緩解率(CR)為98%。無重大併發症,但11例有小併發症如出血和瘢痕性狹窄形成。13例死亡,但除1例外,均非死於食道疾患。據此,研究人員估計3年總生存率為88%。隨訪期間有近1/3的病人仍有病灶存在,但除了1例之外,其他均可以內鏡治療而成功控制。本研究提示保留器官的局部內鏡程序包括EMR和PDT對食道切除術而言是一有吸引力的另一選擇,尤其是對伴有其他疾患的老年病人可能更有用處。來自英國萊斯特Glenfield醫院的Drs. John A. Todd和John de Caestecker評論說:“局部內鏡治療對高度發育不良或早期腺癌似乎將能安全有效的取代食道切除術,不足之處是尚存新病損發展之虞,故需要加強內鏡和活檢的監管,這是頗為重要的。
編譯自: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2 Oct;14(10):1049-1051,1085-1091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2&id=9155
光力學治療可能根除發育不良的Barrett黏膜和腫瘤的形成
據悉,porfimer sodium光力學治療(Photofrin PDT)對不適合手術或不願接受有“明顯”危險手術的發育不良的Barrett食道或早期食道腺瘤的患者而言,是一“極好”的可供選擇之療法。這是佛羅里達州Jacksonville的美奧診所Dr. Herbert C. Wolfsen及其小組基於PDT治療48例(34例為高度發育不良和14例barrett食道表面癌)病人的經驗。Dr. Wolfsen說,通過近2年的隨訪,說明以PDT治療Barrett食道和高度發育不良或早期Barrett癌是成功的。經治療的48例在1個療程的PDT後,Barrett上皮細胞獲得完全消融的有27例(56%),而隨後的氬血漿熱消融治療可令47例(93%)Barrett上皮細胞獲得完全消融。1例表面癌(T1 N0 M0)治療失敗。併發症包括症狀性狹窄11例、光敏感7例,心房纖顫、充血性心衰和自限性食道穿孔各1例。Dr. Wolfsen在總結中說,結果顯示該治療是有“前景”的,但需長時間的研究以改善PDT對Barrett食道之療效暨減少併發症和死亡率。
編譯自:Mayo Clin Proc 2002 Nov;77(11):1176-1181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2&Month=12&id=9129
食道癌廣泛切除術與局限性穿洞式食道切除術的比較
有關食道癌的最佳外科處理法仍存有爭議。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院外科Dr. JB Hulscher等總共挑選了罹患食道中部1/3至下部1/3或胃部賁門的腺癌220名病患,隨機分成二組進行治療,一組為穿洞式食道切除術(下稱術I),另一組為經胸食道切除合併廣泛性淋巴節切除術(下稱術II)。原則上,在研究結束時評估總存活率(OS)或無疾病存活率(DFS),而早期死亡率與傷殘率、考慮生活品質因素的延長存活年數、治療費用等,均一併評估。結果:總共有106名病患接受術I,另外114名病患接受術II。二組的腫瘤特性、外觀都差不多。接受術II的手術傷殘率較高,但二組的住院死亡率則無顯著差異(p=0.45)。中位追蹤年限為4.7年,總共有142名病患死亡,其中包括74名(70%)接受術I的患者、68名(60%)接受術II的患者(p=0.12)。二組存活率並無顯著差異,但5年存活率則有統計上差異之傾向:DFS在接受術I的患者為27%,接受術II的患者為39%,二者相差百分比的95%CI為-1~24%(負值表示術I有較好的存活率);OS則分別為29%與39%,二者差異的9